張天師立教時,以佐國護民為任,愛國是道教有史以來的思想

2020-12-20 道士的聊齋

不知道是誰說道教不提倡愛國的?

說這話的人,能不能動下腦子或者查閱一下道教知識!

《道德經》:「愛國治民,能無為乎?」

《老君音誦誡經》說:「老君曰:吾漢安元年,以道授陵,立為系天師之位,佐國扶命。」

佐:輔助,幫助

佐國:輔助國家,幫助國家

《老子想爾注》:「道用之時,天下「競行忠孝」。」

這個就是字面意思,大道流行的時候,普天之下的人們都能夠奉行孝心、盡忠報國。

嘿嘿,到了這裡,肯定有人會說,這輔助國等於用「玄學」禍亂國家。

道士郭京,張角就是此等禍國典範!

《太上感應篇》: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見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

這裡已經闡明賣國、擾亂國家正常秩序、破壞國家安定是有惡報的,死罪!

而且所謂的北宋「道士」郭京就是一腦殘,根本不是道士

據《感事詩》和《宋史》來言:其中有郭京、楊適、劉無忌之語,於尤衛兵中訪見他。郭京偽稱身懷佛、道二教之法術,能施道門「六甲法」,用七千七百七十七人布陣,並會佛教「毗沙門天王法」,可生擒金將退敵,欽宗及孫傅等均深信不疑,乃授以官職,並賜以金帛數萬。他所募之士兵六甲者皆屬市井無賴之徒,還宣傳說:「擇日出兵三百,直襲至陰山。」及開汴京宣化門出戰,他坐城樓作「六甲」之法,樹旗繪「天王像」,金兵擊敗其「六甲神兵」,他趁亂逃走。後不詳

這能算「道士」嗎?用佛以道,典型的就是一騙子,用道佛兩家為幌子而行騙!

張角禍亂了漢庭,間接導致漢朝滅亡,坐實妖道之名,可實際上張角所習的《太平經》有言:「四時氣陰陽與天地中和相通,並力同心,共興生天地之物利。孟仲季相通,並力同心,各共成一面。地高下平相通,並力同心,共出養天地之物。蠕動之屬,雄雌合,乃共生和相通。併力同心,以傳其類。男女相通,並力同心,共生子。三人相通,並力同心,共治一家。君臣民相通,並力同心,共成一國。此皆本之元氣,自然天地授命。」

這裡強調了「共」!闡明了君臣民並立同心而成國的思想。

《太平經》還言:「今為人父母君,將署臣子之職,不以其所長,正交殺之,猶不能理其職事,但空亂其官職,愁苦其民耳。官職亂,民臣愁,則復仰呼天,自言冤上動天,復增災怪。故古聖賢欲得天心,重慎署置,皆得人心,故能稱天心也。其稱天心云何?行之得應,其民吏日善且信忠,是其效也。則遷之以時,是助國得天心之人也。或但有樂,一旦貪名得官,其行無效,不稱天心無應者。夫帝王乃承天心而治,一當稱天心,不稱天心為過。故其治無善放應,當退使思過,如此則天已喜,而天下莫不盡忠信,盡其能力者也。幽隱遠方聞之,無藏其能者也。其上書急者,人命至重,不可須臾。」

凡修道者需要助國得天心!

天心:天意

助國:幫助國家

說句中二的話:天意不在國,修道為國,願逆天助國重得天意!

於此同時也誕生了不少以護國有關的經書,如《太上護國祈雨消災經》、《碧霞元君護國庇民普濟保生真經》、《太上大聖朗靈上將護國妙經》、《正一法文經護國醮海品》、《護國嘉濟江東王靈籤》等。

道士們的「助國」「護國」「佐國」並非只是口頭說說,葛洪,李泌,陶弘景,孫思邈,苗訓,傅奕,祖衝之,王羲之,黃公望,李白,賀知章,吳道子,魏徵,劉伯溫,冷謙,葉法善,許遜,陸修靜,寇謙之等等一系列道教名士都是以國和民為任!

中醫中藥,中國數學,中國天文學,中國地理學,中國古代科學等等幾乎都是道士們慢慢琢磨出來。(算吧?)

道教《晚課經》中的十二願都言:「一願風調雨順,二願五穀豐登,三願皇王萬壽,四願國土清平,五願民安物阜,六願福壽康寧……」

連願都提及國和民,這就是道教人士對國家和國民的祝福。

下次再亂說道教不愛國,我就一鐧敲爆你狗頭!

相關焦點

  • 道教四大天師,除了張天師,知道另外三個的都算道教入門了
    佛教有四大菩薩、四大天王,道教作為我國的本土宗教,也有四大天師之說,那麼這四大天師是誰呢?作為道教的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為一般大眾所熟知,但是另外三大天師,知道的一定是對道教有相對了解的人了。今天,我們就來介紹下這四大天師。
  • 道教法器劍和印:龍虎山張天師的傳家之寶
    據說在漢朝的時候,太上老君授予張天師雌雄寶劍兩口。其一早已亡佚,別一把劍為玉靶。靶上寫了兩行篆書文字。劍長四尺左右,劍身布滿了符籙圖像。其中一面有法書,畫有兔子、春夏秋冬示意圖、三臺北鬥等。《道教靈驗記》記載,每一代張天師升天之前,都會將劍和都功印傳給子孫。
  • 道教神仙:農曆正月十五,恭賀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聖誕!
    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合稱為三官大帝。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
  • 龍虎山張天師:以佛教視角看道教電影,給出高考心態建議
    電影《龍虎山張天師》,顧名思義,無論是道教發源地龍虎山,還是道教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張天師,都讓觀眾一看即知這是一部弘揚「道教文化」的影片。而在將整部影片觀看完畢之後,道教當年的神秘傳說和重要歷史,或者刷新、或者加深了人們原本對「道教」二字的認知。
  • 袁志鴻道長:道教的社會倫理思想
    道教的目的就是通過戒律向社會推廣倫理道德思想,表明道教提倡什麼,反對什麼,所謂:「戒者、禁止之辭,益善、止惡、皈真、舍妄之謂也。」當然,在推廣過程中道教徒要承擔起社會倫理道德榜樣的作用。考證道教全真派初真、中極、天仙三壇大戒的戒律內容,有許多是直接關於維護社會倫理的內容。如:「愛國家」是道教所提倡的社會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
  • 蔣振華:道教思想與文學意趣
    ;道教文學思想 內容摘要: 關鍵詞:道教思想;文學意趣;道教文學理論;道教文學思想 作者簡介:   >元明清道教文學思想主要是指金元明清時期由中國本土道教所催生的道教文學理論觀念和文學意趣。
  • 中國佛教界愛國情感、愛國思想和愛國實踐的統一
    它所發出的聲音,如同佛門「獅子吼」,振奮著國內外的愛國志士。廣大佛道弟子的光榮事跡將永遠載入史冊,啟迪來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黃夏年:  抗戰期間,國共兩黨在南嶽實行合作,佛道教又與國共兩黨一起開展抗日救亡運動。
  • 至63代後再無"張天師",龍虎山天師府傳承正統真的斷了?
    所謂信仰,即指對某種思想的信奉和敬仰,信仰的是神靈,是人力所不及的力量,而體系是按特定的內部聯繫組合的整體,最重要的終極關懷則是要思考和回答人死後最終回歸到哪裡去的終極問題。魯迅先生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在黃老道家思想作理論基礎上,道教也充分融合了中國古代對多神靈崇拜的觀念習俗,形成了道教,與從印度傳來的佛教不同,道教是中國原生性的宗教代表,與龍等元素成為中國文化符號之一。
  • 道教思想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價值
    老子《道德經》亦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都是要求人應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內在法則,摒棄妄念,清心寡欲,順應自然,寵辱不驚。而人作為萬物中的個體存在,必須遵循事物運行的客觀規律性,樹立「禍兮福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的禍福觀與得失相互轉化觀,持守尊重事實、少思寡慾、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順應自然、知止知常、寵辱不驚的生活理念,基此獲得身心清靜、圓融無礙的思想境界,久之則能化腐朽為神奇,變利己為利人。 二、以天道自然的根本規律,引領我們回歸聖人的生活。
  • 盤點道教神話裡的九大著名兵器,每一件都不是人間凡品
    道教作為一個傳統的本土宗教,一直以一種神秘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道教的修行者們隱居於山林,不問世間俗事,一心只為修道以求長生久視。很多人認為不管是太平盛世或者是亂世,道士們都會選擇隱世修行,其實在亂世之時,修行者們也會毅然手持兵器,下山救國。
  • 江西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道緣深遠,道教文化深厚
    道教奉老子為教祖,尊稱他為「太上老君」,以其《道德經》為修仙境界的主要經典。他們一般以煉丹畫符、服食神藥等為手段,以引氣養生、修煉成仙為目標。儒釋道三家是中國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中道教既是以中國本土思想為指導,又是在本土上生長出來的宗教,在中國發揮著特殊作用。
  • ...基督教、天主教「三自」愛國運動和佛教、道教宗教制度的民主改革
    對此,一方面,党進一步堅持和發展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提出並實行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對宗教界愛國民主人士的統一戰線政策,邀請宗教界愛國人士代表參加政協會議,參與制定《共同綱領》,參加新中國建設和三大運動;另一方面,實行積極慎重的工作方針,針對各種宗教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政策,支持、引導基督教、天主教割斷與帝國主義的聯繫,肅清其影響,使宗教真正成為中國信教群眾自辦的宗教事業;推動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實行民主改革
  • 張天師布道青城山 張大千潑墨上清宮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是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青城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有「青城天下幽」之稱。青城山歷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寧封子在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御風雲的「龍躋之術」。
  • 道教神仙:道教的四大天師是哪幾位?一般人很少知道
    然而正統的道教神仙譜系裡,四大天師是張道陵、葛玄、許旌陽和薩守堅。小說畢竟是文學作品,本期就來聊聊正統道教體系裡的四位天師。正一派祖師:張道陵在風景秀麗的龍虎山有一座天師府,自明朝開始歷代張天師居住於此,同時它也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
  • 大理道教歷史變遷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號:鶴青白裔,ID:HQBY69121LL】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講究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已有4713年歷史。道教以華夏始祖黃帝及老子等中國本土文化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特別是東漢張天師以後,逐漸發展壯大。
  • 曹植詩歌與道教思想的關係
    餘冠英先生在《三曹詩選》前言中將以公元220年10月,也就是曹丕即帝位時為界,把曹植的一生分為前後兩期,由於他的生活狀態前後迥異,詩的內容和風格均呈現明顯差異。前期他的文學創作受儒家影響較多;後期由於抑鬱不得志,創作中多有遊仙等避世詩歌,更多的表現為道家思想風格。
  • 蘇迅:張天師的玉印
    張天師的玉印蘇迅蘇迅 無錫市文化藝術研究保護所所長兼《書畫藝術》雜誌社社長、《太湖》文學雜誌社社長這三方和田美玉製作的玉質印章與張天師有莫大關係。張天師是世襲的正一道領袖,是道教門派之一的「正一道」龍虎宗各代傳人的稱謂。「正一道」由漢末張陵(張道陵)創立,後世稱張陵為「(祖)天師」,其子張衡為「嗣師」,其孫張魯為「系師」,曰「三師」。其傳人為其子孫世襲,後皆稱為「天師」。自張陵第一代至今共經歷六十四代。
  • 道教四大名山,山中住著的,都是哪位神仙
    我們知道,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有著一個完備的神仙體系,道教的神仙眾多,當然,神仙們所居住的山,也就多;那麼,你聽說過道教的四大名山嗎?道教四大名山,山中住著的,又都是哪位神仙?龍虎山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約20公裡處,中國道教的發祥地,國家5A級景區。龍虎山一開始並不叫做龍虎山,而是叫做雲錦山,據說是因為山前有座雲錦石而得名,可是,它後來為什麼又改為龍虎山了呢?原來,這裡面還隱藏著一段故事。
  • 道教思想|長生久視的仙道觀
    正是基於這種思想文化背景,孕育了道教的仙學。《漢書·藝文志》說:「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聊以蕩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無怵惕於胸中。」正是在這一思想基礎上,產生了中國道教史上振聾發聵的宣言——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至唐宋時期道教內丹派的形成,進一步弘揚了這種思想。鍾離權指出,人能窮萬物之理,盡一己之性,窮理盡性,以至於命,故體天地之道,為萬物之最靈最貴者。但人的本性卻陰陽相雜,故可以為鬼,亦可以為仙。不事修煉,恣情縱意,病死而為鬼。知之修煉,超凡入聖,脫質而為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