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元宵節又叫上元節,也是道教先天神祇天官大帝的聖誕之日,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和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合稱為三官大帝。同時農曆正月十五對於道教來說意義非凡,它還是道教創始人張道陵天師的聖誕之日。
道教有三祖,即始祖、道祖、教祖,道教把黃帝奉為始祖,最早的神話傳說是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這也是道教思想正式形成的標誌;道教的道祖是老子,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次化身,太上老君位列三清,是道教最重要的尊神之一;教祖即為張道陵天師,張天師創立了天師道也被認為是道教的正式創立。很多人認為農曆五月十八才是張道陵天師的聖誕,甚至各地的許多道教宮觀也在五月十八舉行各種法會來慶賀天師的聖誕,根據《龍虎山志》等古籍記載,祖天師張道陵的聖誕之日是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
張道陵為東漢沛國豐邑人,乃是漢代留侯張良的八世孫,東漢建武十年正月十五夜,生於天目山。《歷世真仙體道通鑑》描述了祖天師出生的不凡經歷,祖天師的母親夢到有一位從北鬥魁星來的神人下凡到家中,贈予她蕾薇香,香氣四溢,整個房間和衣服上都留有香味,數月不散。後來其母感到懷有身孕,東漢光武建武十年甲午正月十五日生張天師於吳地天目山。不凡之人必定天生異象,在天師出生的時候,黃雲覆室,紫氣盈庭,室中光氣如日月。
張道陵天師幼年就顯得天資聰穎,熟讀各類經書典籍,懷著輔佐漢室的理想,在漢明帝永平二年,時年25歲的張道陵,經郡守舉薦,被朝廷授予巴郡江州令一職。本以為可以在官場一展拳腳,奈何江州當地官員貪贓枉法,百姓生活於水火之中,張道陵黯然辭官,決定潛心修道。朝廷幾次徵詔,張道陵均是避而不見,遁世修行。
張道陵天師開始在名山大川之間雲遊,尋找可以修道的洞天福地,最開始在河南的北邙山辟穀修行,後來張道陵在江西貴溪縣雲錦山肇基煉九天神丹,「丹成而龍虎見」,龍虎山因此得名。張道陵天師輾轉到蜀地時,發現當地民風淳樸,除了鶴鳴山適合修道以外,當地的民眾也可以得道教化,於是張天師決定在鶴鳴山潛心修行。
某天夜半三更之時,張天師正在半夢半醒間,忽然看到道祖太上老君下界到凡間,對天師說,蜀地有六大魔王在荼毒生靈,殘害百姓,你前去降服他們,這樣你的功德將會圓滿,即可升入仙界。說罷又授以張天師「正一盟威符籙」、三五斬邪雌雄劍和陽平治都功印,三五雌雄斬邪劍:「狀若生銅,五節連環之柄,上有隱起符文、星辰日月之象,重八十一兩,常用誅制鬼神,降剪兇醜。」祖天師手持三五雌雄斬邪劍,有黑虎傍身,在蜀地斬妖除邪,並降服了六大鬼王。
在張道陵壽元123歲之際,將太上老君所傳授的經籙、寶劍及天師印交付其子張衡之後,與弟子王長、趙升白日飛升。張道陵祖師位了方便教化民眾,在蜀地設立二十四治,是布化行道的機構,立教之初規定凡是入道者交五鬥米為信,因此最初的教團被稱為「五鬥米道」。後人將張道陵尊奉為第一代天師,因此教派也被稱為「天師道」,「天師」是道教修行者的一種稱謂,它的意思是合乎天然之道的老師。在道教正統的神仙體系裡有著名的四大天師,他們分別是張道陵、葛玄、許遜和薩守堅。天師為世襲制,從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到現代,已經傳承了數千年,有六十多代。天師之位傳到第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時,張恩溥攜子張允賢及祖傳劍印遠赴寶島。
祖天師寶誥本來南土,上溯蜀都。先獲黃帝九鼎之丹書,後侍老君兩度於玉局。千軸得修真之要,一時成吐納之功。法籙全成,受盟威品而結璘訣。正邪兩辨,奪福庭治而化鹹泉。德就大丹,道齊七政。大悲大願,大聖大慈。三天扶教,輔玄體道。大法天師,雷霆都省。泰玄上相,都天大法主。正一衝玄神化靜應顯佑真君。六合無窮高明大帝,降魔護道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