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修行就是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慢慢覺悟本來真實面目!

2020-12-15 雲水樵音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20篇(第二十四章)

AI資訊時代就像一面稜門境,智慧機器人每天會根據我們的興趣、愛好、日常行為和習慣,自動推薦和分發信息內容到我們的眼前,剛開始不習慣的時候,還總以為有人能夠對我們心靈感應了如指掌,慢慢習慣了也就平常了,得失心一息,妄想疑懼自然無……

這個AI智慧機器人,懂得與它和諧相處的時候,就是當下修行最好的助緣,讓我們時時刻刻處處都能返觀內照自己,不斷發現修正自己的各種毛病,慢慢覺悟自我本來真實的面目,與道合一。

與道合一,就是空和無的境界,應屬覺悟後的自然境界,為大方向,真正到達這種境界了,也就不再像寫文章一樣,不斷妄想計著逐念流轉,在六塵緣影當中打圈圈繞來轉去了……

今天詳解《道德經》第二十四章,提煉成一句話就是:有道者六不處。

樵夫仍尚在不斷修正的起步階段,路漫漫其修遠兮,行則必達,誠則必至……

01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前兩句新增,承二十三章飄風驟雨而來;後四句為複述第二十二章提到內容。

踮起腳尖來的人,是站不穩的,而且容易摔跟鬥,古時應無芭蕾舞?此句道祖應是指心高氣傲吧?類飄風。

想三步並作一步趕的人,也是沒法行走的,太著急了不是個辦法!此句道祖應是指急促如雨吧?類驟雨。

固執己見的人,只顧及個人感受,少了對他人的理解和包容,是不明白道理的!

自以為是的人,習慣把個人的理解當真理,沒法接受他人的批評和指正,心性沒法光亮起來!

自輕自賤的人,缺乏足夠的勇氣和毅力,是一事無成的!

太過保守吝嗇的人,沒有寬廣的心胸,不適合茁壯成長!

02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這以上六種惡習,在修道過程當中,就好比殘羹冷飯和臃腫的脂肪,不受自然造化歡迎,背離與道合真的常理,故有道之人引以為戒,不居其一。

有道者,是指具備了一定修為境界的人,內心清靜,已不被塵緣世俗所染,為出世間惟道是從者。

然俗世間之人,誰沒有個三五俗習?而俗世間真正有成者,亦屬心身嚴格自律之人,與修行又有何差別?

修行無處不在,點點滴滴都是機緣,平淡無奇之處皆藏造化。

很多時候,我們自身存在什麼缺點,存有哪些毛病,沒有相形參照對照的時候,是根本不知道的!

這需要自省自查思維,經藏就是一面最好的鏡子,讀多了,把自個平常的日常生活習慣拿來一照,存在哪些相形見絀的地方,就歷歷分明起來,只是一下子改不過來,短時間也改不過來,但只要認識到了自身的不足之處,然而再誠心正意,就會自然一點一點的慢慢修正過來……

不斷修正自己的毛病,就是返本歸元,復歸嬰兒,重回本來清靜無極之旅!

清靜之法,只是澄心遣欲四個字而已!識得本來真,面目自然明。

相關焦點

  • 修心就是修正自己心裡的毛病,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
    修心就是修正自己心裡的毛病。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我們很多人的行為都很差,很多人心裡想的東西都很糟。很多人修心到一定程度,會碰到一些問題。一個修行人若不能控制自己的欲望,不能控制自己的一些想法,這個人就沒修好。修心就是深深地挖出你自己心中最原始的本性,並把它好好地擦洗。人一定要明白一個道理,不管做人也好,做事也好,經常講一句話,叫「憑良心做事情」。你們修心像追求陽光一樣,只要沿著正確的方向,追逐陽光,你這輩子就看不到陰影了。
  • 《道德經》修行就是時刻把自己歸零,不爭,與自然事物和諧相處!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018篇(第二十二章)文化,是生生不息的能量,博大包容;經藏,是高度凝練的精髓,通透玲瓏。心若簡單,世間紛擾終成空,回到本來清淨的狀態,忘卻煩惱。心若複雜,時時事事處處樁樁件件點點滴滴,似乎都在與自己過不去一般,凡事想得太多,清靜就所剩無幾。
  • 佛陀在圓覺經裡直接說了 要想覺悟就得打坐修行
    圓覺經是佛陀和十二大菩薩,為天下眾生解說的,具體的、系統的、全面的、完整的佛法修行手冊。所有人只要依據佛陀在圓覺經裡講解的方法進行禪修,都能得到圓滿清淨的解脫。在莊嚴的圓覺法會上,文殊菩薩首先問佛陀:所有眾生要覺悟解脫,要想實現內心的徹底清淨,應該怎樣修行呢?佛法的禪修者,發下覺悟解脫求清淨的決心以後,應該如何遠離對佛法的錯誤看法和修法呢?如何才能使遠離佛法的末世眾生,在求證覺悟解脫的禪修之路上,不會墮入對佛法的邪見之中呢?
  • 商羯羅用比喻解釋為什麼無法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
    這裡的烏帕蒂,指的是身心限制條件;阿特曼,就是自性。商羯羅清晰地指出,像味道或顏色融進水裡,財富、名聲、地位等標籤與觀念層層覆蓋到自性這個每個人的真實身份上面,妨礙我們去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問:這就是覆蓋的道理。是嗎?答:是的。覆蓋的道理是當年我第一次讀《智慧瑜伽》時的最大收穫。
  • 讀經念佛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行為
    讀經也是修行,阿彌陀佛無處不在,經文就是佛,佛沒有離開經文。按照經典的理論和方法去做,就是皈依、學習阿彌陀佛讀經也是念佛的一種,讀經是念自性佛,一切諸佛的本性就是自性佛。讀經念佛就是把自己的本性念出來,本有的清淨平等覺顯現出來。
  • 讀經有哪些注意事項?
    經典是佛菩薩的修行報告,讀誦經典,領納其中內涵,令自己的心更加智慧、去除煩惱,就是誦經的意義所在。自己對哪一部經有信心,就可以誦哪一部經。誦經念佛本來都是修心的方法,如果我們用煩惱的心去做,當做一個任務去完成,那就失去了誦經念佛的本意。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我們在社會中長久薰習了「急功近利」的習慣,什麼都想快,都要速成法,也把這種習慣帶到修行中來了。修行,首先就是要讓我們反省:到底要的是什麼?要安心在經文上,一個字一個字地念。
  • 何為修行,修行修的是自己的錯誤,修自己的思想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思想、行為。常常觀心,對於不正、錯誤、罪惡、黯淡、虛偽的念頭,要批判、懲罰、警惕、告誡、懺悔,使它不再重複。修行就是修正錯誤的觀念、錯誤的見解與錯誤的念頭,做個正正噹噹、俯仰無愧的人。
  • 南懷瑾老師:若想回到本來清淨面目,非靠打坐不可!
    若想回到本來清淨面目,非靠打坐不可!中國文化從秦漢以後,學術思想的主流,從表面上看,雖然都一概歸到儒家,但實際上是以陰陽、儒、墨、道、法各家雜用,而又不太有明確的界別。但自漢末到兩晉時期,由印度傳入的佛家,它的修行實證的方法,是以「戒、定、慧」三學中的小乘禪觀和「四禪八定」的定學為中心,由戒行的嚴密自律而得定,由定而生慧,由定慧而得解脫,完成「解脫知見」而進到「涅槃」寂靜的境界,證得「阿羅漢」果位為最高的成就。
  • 《金剛經》和《道德經》的同一性,如何指導我們更積極的人生
    印象深的是兩本:一本是《水滸傳》,共三冊;一本書是《道德經》。說來讀《道德經》,本來沒有在計劃之列。同客棧裡有個信道的大哥,正在修辟穀,我全程見證了他兩個多星期不吃飯的過程,由此對修行的人,添了一份大敬佩。
  • 《道德經》揭示人生修行的三個層次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的《道德經》(又名《老子》),被譽為萬經之首。《道德經》第一章內容如下:「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也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
  • 《道德經》探源(三)
    他首先要讓渡出自己的權力,如此呢,他才能夠展現自己。就是太一他要想成為有,他先要進入無(徐老師:他把這個能量釋放出來,shakti釋放出來)就像太陽把太陽光釋放出來一樣,他才能夠進入有。否則,它只是一個內在的……(徐老師:就是一個混沌,潛在的。),因此呢,就是《道德經》裡面所說的,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就是有和無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無名和有名,無名就是陽性的。有名是陰性的,都是從太一而來的。
  • 釋淨空:修行只是我每天念多少經,要拜多少佛嗎?
    什麼叫修行?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過去我們沒有接觸佛法,沒有人給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我們的想法錯了,看法錯了,我們說法、作法都錯了,這是錯誤的行為。佛說的一切經,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
  • 「吾日三省吾身」,減少自己的過失才能有所成就
    就是修行自己的言行,在動息、語默之間,發現自己的過失而不斷改進。人不怕犯過,怕的是犯過之後不能悔改,就像是曾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古人的修德能夠如此,我們修行人更應該以此為榜樣,不斷修正自己,這也是佛門講的覺悟。我們覺悟什麼?就是覺悟自己的過失,這就是開悟。
  • 覺悟之法用智慧 智慧從正定中來
    在《華嚴經》五十三參中,善財童子遵從根本老師文殊師利菩薩教誨,一一參訪善知識,見到第三參妙住老師,二次請問菩薩如何修行,第二問十個為代表,以下講第二第三個。從法而講,「一切菩薩」就是一切善根、一切性德、一切因緣。所有的善根性德因緣都等一切菩薩,這裡與佛一樣殊勝了。經常用感受的方法,把生命本質良好的生命因素兌現出來。菩薩的性德窮盡飽和時是99分,100分好了。佛是把一切菩薩性德加總起來,比總和的數目要來得大。如1000個菩薩,每個100分,總和是10萬分。
  • 佛陀說法,如何消去自己的業障,得到覺悟?
    據記載,白馬寺是皇帝造的,也就是在漢朝時期漢明帝,而此部經典也是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大師所譯,作為稱為佛遺教三經之一,可見對學佛修行的人來說,可謂是重要的經典。所以近日,大茶經就依甚多高僧大德對此經的講經,來分享《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五章節與第六章節,這兩章節主要是告訴人們修行的重要性,佛陀說法,如何消去自己的業障,得到覺悟解脫。
  • 學習《道德經》筆記:「道可道,非常道.」——覺醒於語言、文字背後的真實——大道
    ——覺醒於語言、文字背後的真實——大道 「道可道,非常道。」 第一個「道」,指大道、法界實相、真理。第二個「道」,指言說。這句話是說,大道可以言說,但是言說它是有局限性的,任何的言說都是大道的一種展現形式、一朵浪花,它就如指向月亮的手指,我們不可執著那個手指、那朵浪花……那個相,那並非就是整個的真常之道。 「非常道」,「常」,是恆常、永恆的意思。
  • 《道德經》: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德重要?修行的人該如何選擇
    導語:在修道的人看來,《道德經》是一部如何讓自己真正去修道的經書。眾所周知,《道德經》闡述了道與德,也就是說,它分為兩部分。這兩部分對於修道的人來說,都能作為自己修行的指導。那麼問題來了,對於修行的人來,到底是道重要,還是得重要呢?修道的人,要以哪個為主,哪個為次?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先來看看《道德經》中對於道與德的論述。
  • 道德之前發生了什麼?
    道德約束力,或者通過社會輿論,或者通過自我約束,使人對自己的語言或行為有所制約,以發揮維護社會和諧的作用,以及促進自我完善的作用。比如:如果渴望得到某種東西,而如果這是不道德的,那麼可以通過道德來阻止形成語言和行為,但是一個人完全可以在意識當中盡情想像自己已經得到,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感受這種得到的快樂。
  • 修行之中,為何說有這四種「禪病」的人,難以覺悟?如何理解
    學佛的人都知道,有些人修行多年,一無所獲,有些人修行的時間雖短,但卻能一步一個臺階,不斷的精進,這是什麼原因呢?個人認為,除了根器不同以外,還有的就是佛在《圓覺經》中所提到的四種「禪病」,也就是說,修行之中,有這四種「禪病」的人,很難有所覺悟,如何理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