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精華50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2021-02-19 熙華國學堂

解語:老百姓吃飽穿暖,而後能夠遵守禮節,知道榮辱。經濟的發展促進文明的進步,文明的進步依靠經濟的發展。其實「倉廩實、衣食足」是「知禮節、知榮辱」的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條件,這一點需要辯證看待。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老子》

解語:世間最大的善,應該如同水的品性,福澤萬物而不爭名利。水在傳統文化中被賦予了極高的境界。最好的德行像水一樣,做人也應該像水一樣,剛柔相濟,具備包容萬物的胸襟和氣度。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篇》

解語: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荀子的治學之道,無時無刻都在提醒我們,學習一定要善於積累,要虛心耐心,不能忽略小的方面,這樣在治學路上才能方得善終。

解語:為政之要,就是正身正心。一個「正」字講明了德的核心。無論是領導幹部,還是企業高管、孩子家長,在日常行事中,一定要起到表率作用,只要這樣才能更好地治理一方、帶好隊伍,教育子女。這個「正」就好比「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源正則流清也。

解語:使近處的人高興,時遠處的人歸附。這句話可以說是企業價值的最高體現。企業的長久健康發展能使身邊的員工受益,是員工所樂見的;企業不忘社會責任,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信譽,是大眾所樂見的。這一近一遠,恰恰體現了受人尊重的企業的社會效應。

解語:君子與人和諧而不盲從附和,小人盲從附和而不與人和諧。為人處世中,講究和為貴,和而不同正是君子的體現。在國家關係和人際關係中,以「和而不同」的心態與人合作,這是一種包容、尊重。

解語:想要圖快,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小利,大事就不能成功。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口吃不成胖子。譬如學習之道,必須腳踏實地,從解答一個個難題入手;又如輔導孩子,不要天天琢磨著讓孩子的先天稟賦一下子都發揮出來,凡事須慢慢來。

解語:做好事多了,就會有很多人幫你;做壞事多了,就有沒有人幫你。這個就是「道」的體現。有人經常說,道太虛了。其實道就在我們身邊,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在關鍵時刻便會顯現出來,「多助」的便是順應了道,「寡助」的便是違背了道。

解語:「反求諸己」就是說凡事多問問自己,正如曾子的「每日三省吾身」,從自己身上分析原因,尋找原因,不怨天尤人,看看自己的行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多從自身找原因、找差距,成功自然就會降臨。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韓非子•有度》

解語:依法辦事,國家就會強大,不依法辦事,國家就會弱小。這裡的法,就是「道」的現實體現。「奉法者強」,無數歷史事實證明,法度關於人心向背,關係國運安危,是長治久安的必要保障。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解語:法律不偏袒地位高的人,準繩不遷就彎的東西,適用法律時,有智慧的人不能辯解,有勇力的人不能抗爭,懲罰罪過不避開大臣,獎賞好事,不遺漏普通民眾。法體現的是「一以貫之」的公平性、權威性。公正的司法更能讓普通人看到社會的正義和希望。

解語:公正產生廉明,偏私產生昏暗。這也就是常說的,提倡陽光下的公正,拒絕暗箱操作。

天下萬事,不可備能,責其備能於一人,則什麼能力都具備,賢聖其猶病諸。《尹文子•大道上》

解語:天下萬事萬物,不可能要求一個人具備各種能力,就是聖賢也感到為難。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團隊領導者亦是如此,重視每個人的優點,不求全責備,才能充分發揮團隊的合力。

所貴聖人之治,不貴其獨治,貴其能與眾共治。《尹文子•大道上》

解語:我們所要學習的聖人治理之道,並不是其一人獨自治理,而是聖人能與眾人共同治理。好比一根筷子容折斷,一捆筷子抱成團,一個巴掌拍不響,萬人鼓掌聲震天。

解語:保持統一的規則去治理萬物,這是法度。良法善治,永遠是現代社會追求的目標,也是法治社會應有的準則。「一道」、「萬物」、「法」,三者緊密聯繫,這句話從哲學高度闡明的法的功能與效應。

解語:法律,是使人拋棄私利,歸於公義的。人間有道,天下為公。這也正是法治社會基本的價值觀。如果法律成為某個階層的專屬品、或者剝削他人的擋箭牌,那這個「法」就是違背公道人心的。

天下之事,非一人所能獨知也;海水之廣大,非獨仰一川之流也。《鶡冠子•道瑞》

解語:天下的事情,不是一個人所能獨自知道的,海水的廣闊,不是獨靠一條河流的。正所謂「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在團隊中,領導者的心胸非常重要,容得下別人,事業就會欣欣向榮;容不下,只會一步步走向失敗。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老子四十四章》)

解語:知道滿足就不會受到侮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收到傷害,這樣就可以保持長久的安逸。孫叔敖臨死之前告誡兒子不要貪慕榮利,使其封地數代不失。孫叔敖的智慧,在於明白知足知止,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解語:富貴但驕傲,是自尋咎害,功業建成後自己就隱退,這是上天的法則。重溫一下「兩個務必」: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這就是成功地不二法則。

解語:天道對人不偏愛,永遠幫助做善事的人。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一個成功個企業家也應該銘記這一點。天道眷顧善人,就是因為善良的人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社會。

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雜下》

解語:聖明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有一次失誤,愚蠢的人思考一千次,必定又一次是正確的。所以不要迷信權威,不要忽視小人物,客觀看待團隊中每個人的智慧,說不定一個偶然的小想法能成就你的大事業。

解語:有好鄰居,就可每天見到君子。「孟母三遷」也是這個道理。一個好兄弟不如一個好鄰居。一個好鄰居,能讓心放心舒心。我們希望自己有個好鄰居,同時我們也應該成為別人心目中的好鄰居。

凡言與行,思中以為紀,古之將興者,必有此始。《管子•弟子職》

解語:一切言論和行動,已牢記中和之道為準繩,古代成大事的人,都是從此開始的。言語與行為,是成功人士必修的兩門課,言行一致,知行合一乃是最高境界,也是事業發展的肇端。

解語:事情,總是產生於思慮,成功於努力,失敗於驕傲。興亡誰認定,盛衰豈無憑。「慮」和「務」便是「盛」的憑證,「傲」便是「衰」的起因。正是「殷鑑不遠,在夏後之世。」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老子七十八章》

解語:水看似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卻蘊含了攻破一切的力量,其他東西無法比擬。堅硬、有稜角的石頭,在水流的衝刷下,也會變成光滑的鵝卵石。道好比水,看似纖弱無所依,卻能普世萬物,只不過水滴石穿,道貫人心。

解語:君子修養心性,沒有比誠實更好的了。還記得為什麼出發嗎?不能因為走的太遠,而忘卻初心。成功只屬於那些不忘初心的人。這顆初心便是「誠」,是最初的摸著良心的發願。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內不自以為誣,外部自以為欺,以是尊賢畏法而不敢怠慢,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

解語: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多麼簡單的道理。有時我們是不是做了太多自欺欺人的事,自以為了不起,其實什麼也不是,外累於物,內累於心,怠慢了美好的生命。

凡百事之成,必在敬之;其敗也,必在慢之。《荀子•議兵》

解語:凡事成功地秘訣在於敬畏,失敗的原因在於怠慢。敬畏天地,才能慎終追遠;敬畏道法,內心才不至於狂妄自大,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解語:一般人的毛病,是為事物的一方面所蒙蔽,而對全面的道理不明白。「大理」便是人們常說的大局、全局。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時。我們要避免「盲人摸象」一樣片面的認識時局,作出判斷前要充分考慮全局。

歲不寒無以知松柏,事不難無以知君子。《荀子•大略》

解語:天氣不寒冷,無法了解松柏,事情不艱難,無法認識君子。「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認識一個人,一件事物,就應該從實踐中考察,這樣一個人的本心便能自然流露出來,發現真正的朋友和君子。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勸學》

解語:高山看似雄偉,登頂後才知道天的高度;深溪看似不見底,到了才知地的廣厚。比大地寬廣的是大海,比大海寬廣的天空,只有身臨其境,才能真正體會天地的無窮。不過比大地、海洋、天空寬廣的還有人的胸懷。

解語: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無論何時,做任何事情都需要堅持不懈地努力,用超乎常人的恆心和毅力,去採摘成功的果實,也唯有如此,才能品嘗勝利的甘甜。

解語: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到簡約去。深入淺出,這是諸多學者的治學感受。看了很多書,寫了很多論文,用萬餘字去解釋一兩句話,這就是博學,但博學詳說不是為了炫耀淵博,而是為了返約歸真,達到大道至簡境界。

解語:有意料不到的讚美,也有求全責備的批評。但凡人均想得到讚譽,而不想遭受指責,正確對待毀譽,需要良好的心態,有讚美時切勿過於興奮,被批評時切勿過於生氣。一切如來,亦皆隨喜,什麼都不如心態好。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謂之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解語:在富貴時能夠節制而不揮霍;貧賤時不改變自己的志向;威武時不做理虧的事,這樣才是大丈夫。這是歷代仁人志士所遵循的信條,當代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人們面臨的事情多,誘惑也多,如何能處順境不驕,處逆境不怨,首先要問問自己心中的「道義之錨」在哪裡,孟子這句話可謂是金聲玉振。

解語:聰敏而好學,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請教為恥。單位裡很多工作時間長的人不好意思向剛入職的同事請教問題,怕丟了面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其實這都是虛榮心作祟。在學問面前,我們永遠都是學生,這才是治學做事的正道。

解語:讀書人應該剛強而有毅力,因為他們肩上的擔子重、責任重,所要付出的努力很多,為此要奮鬥很長時間,甚至是一生。歷代仁人志士為了國家和民族,在弘毅的道路上獻出了自己的一切,他們的精神永遠激勵著我們。

解語:高明的工匠教導徒弟,一定遵循規矩,學習的人也一定依照規矩。規矩意識是底線思維,是敬畏之心。規矩是行業的準則,是吏治的核心,只有心中牢記規矩,手中守住規矩,才不至於亂了規矩,敗壞了世道。

解語:說話沒有實際內容是不好的。這句話說明了文風的重要性。寫文章,講究言之有物,誰都不喜歡假大空的官話、套話。「改文風」不僅是改文字,更是從冗長空洞、言之無物、刻板生硬的風格中走出來,學會使用大家喜歡的清新樸實、生動鮮活、具有生活氣息的語言。

君子之道也,貧則見廉,富則見義,生則見愛,死則見哀。四行者,不可虛假,反之身也。《墨子•修身》

解語:君子處事的原則,貧窮時表現廉潔,富貴時表現出仁義,生前受到愛戴,死後受到哀悼。這四個方面,不是憑空得到的,要反過來付諸行動才能實現。功業是實幹出來的,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解語:君子的本性與常人沒有什麼不同,善於利用物類而已。善於利用已有的條件,是君子成功的一個重要途徑。當內部條件沒有成熟時,善於藉助對實現目標有利的形勢和機會,儘量規避過程中出現的風險,外力的作用有時是不可想像的。

善氣迎人,親如兄弟,惡氣迎人,害於戈兵。《管子•心術下》

解語:人們常說「愛笑的人的命總是好的」。再忙,也別忘記微笑,這就是善氣迎人。我們有時會因為小脾氣、煩惱心對別人態度不好,會讓他人感受到你的不友好,這種傷害不必身體傷害小。

解語:什麼是功,就是做了有利於人民的事。「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秉承一顆公心,便具備了成就利民之功的基本條件。能否利民也是評價官員作為的基本標準。

解語:雖貴為天子,利人之心不一定比普通人深厚。這句話深刻體現了墨子的平等思想。匹夫雖是普通人,但平民之間互相幫助,這顆利人的心,在精神境界上與天子是一樣的,不會因地位尊卑而有所差別。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老子•六十四章》

解語:人們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時遭遇失敗。開頭和結尾都十分慎重,就不會把事情搞砸了。這也是始終如一的道理。

善治外者,物未必治,而身交苦;善治內者,物未必亂,而性交逸。《列子•楊朱》

解語:善於治理外物的,外物未必能治理好,而自己的身心卻與之一道受苦;善於治理內心的,外物未必亂,而自己的性情卻與之一道安逸。什麼好,都不如心態好。現代人往往追求外物的滿足,造成思想迷茫,身心俱疲。不妨靜下心來,審視一下內心,給心靈放個假。

解語:流動的水不會發臭,轉動的門軸不會被蟲蛀,是由於不斷運動的緣故。運動的事物是最有生命力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儒朱熹也從池水的運動中看到了做學問的道理:要不斷吐故納新,否則就是一潭死水。

物固莫不有長,莫不有短。人亦然。故善學者,假人之長,以補其短。《呂氏春秋•用眾》

解語:事物自身都有其長處和短處,人也是這樣,所以善於學習的人,借用別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短處。能做到這點的都是聰明人,類似於「拿來主義」,也好比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批判性的繼承和發揚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張》

解語:廣博地學習而堅守自己志向,懇切地發問而多考慮當前的問題,仁德就在其中了。越勤奮,越幸運,也越能發現所謂的「仁道」就在其中,存在於我們正確的學習過程中。

解語:如果一個人沒有長遠的打算,那麼眼前就一定有所憂慮的方面。從辯證法角度看,長遠的計劃和近期的打算是相輔相成的。「不謀萬世,不足以謀一時。」穩定中,我們要看到可能發生的變化,未雨綢繆,給自己設計一份長遠的規劃,這樣生活、事業發展也會有方向感、成就感。來源:儒風大家 

《中華成語千句文》,脈絡清晰,一網打盡中華文化!收藏!

靜觀60個漢字,洞穿中國文化,道破人生真諦!

語文考試神器:中國全部的成語都在這了!

你知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的真正含義嗎?

致「辱母殺人案」法官:法不容情,必失於道

老子道家的三個最高智慧:柔、靜、慢

笑得最天真的國學大師---啟功

「死去活來」讀《論語》,這位美女教師好有才!

曾國藩讀老莊:欲成大事,先了心病!

中國孩子已經變了,老師和家長卻還沒跟上

100條歷史典故讓你讀懂古中國!

熙華國學院公益班贊助通道

《大學》傳世名句賞析

世界史與中國歷史著名事件對照表(前4500年至公元1999年)

國學精華100句,終生受益!收藏

《黃帝內經》課程精講(56)

↙↙↙更多精萃,點擊「閱讀原文」通覽!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下一句更經典,知道的人卻不多!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句,至今很多人都記得,並且也常用水講道,倡導人類多去學習水的精神。而這句,可以說大家都知道是什麼意思。
  •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略談孔子學院的出路與方向
    那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子之所以將水稱為上善,是因為水具有如下四個特徵:首先,水處眾人之所惡。水都是處於最低處,與空氣融為一體,與土壤融為一體,與各國基層民眾融為一體,悄無聲息,不會惹人關注,也因此不會被人牴觸。而孔子學院就是太招搖了,又是國家推動,又是想與各國的名校合作,才被人給盯上了。
  •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上善,最好的善。若水,像水一樣。水居於低處,具有柔和寧靜、滋潤萬物而又不與萬物相爭的特性,甘心處於眾人所厭惡的地方,這幾乎和「道」的特點完全一致。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然而,細思之下,「上善」為什麼會「處眾人之所惡」呢?其實可以這樣理解,老子相信真理掌握在少數人手裡。當眾人汲汲以求時,他卻堅守本心,不為表面現象所迷;當眾人都厭棄追求時,他這時會反其道而行之,反倒汲汲以求。他總是處在社會大趨勢的對立面。當整個社會都趨炎附勢時,他會嗤之以鼻;當整個社會都厭棄趨炎附勢時,他卻對權力表現出極大的興趣。
  •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真正含義,夠用一生的大智慧
    更何況上善若水還是夠用一生的大智慧呢。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所處的位置最自然而不引人注目,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 上善若水;水有九德,孕育萬物而不爭
    今天我們來講,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上一講是天長地久,這一講老子緊隨其後的說,上善若水,因為有了至高無上的善,有了孕育和滋養萬物的水,所以才天長地久,否則那有我們,這些臭皮囊的前世今生。上善若水想要搞明白第八章的含義,我們首先要清楚,兩個字,這兩個字就是善和水,那大家就開始笑了,不就是善和水嗎!還要聽你在這裡,人五人六的信口雌黃,哈哈,到底什麼是善?
  • 《道德經》第8章,不爭無尤如何理解?為何說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如何理解?上善:高尚的善。高尚的善像水一樣。意思是水具有高尚的善的品德。人的最好的狀態和水是相似的。「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何理解?利:幫助。處:停留。幾:接近。水善於幫助萬物卻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厭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了。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上古有大禹治水,為什麼《道德經》裡卻說「上善若水」,傳頌千年 不得不說,《道德經》的哲學邏輯,確實值得我們思考再思考。 「上善若水」這個詞,被我們用來形容最高的德行和人的優秀品質,不爭名利。水至善至柔,滋養萬物。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
  • 子曰|清泉,溪流,大海…一則短片詮釋何為「上善若水」
    齊魯網10月16日訊(記者 李寧 綜合報導)上善若水,典出:《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2000多年前,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就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樣涓涓細流,澤被萬物。
  • 2020年國家公務員面試真題模擬:上善若水
    【面試題目】古人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請結合實際,談談你對「上善若水」的理解。【政道公考參考答案】「上善若水」語出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應像水一樣,水滋養萬物、造福萬物卻與世無爭;水總是處於人們所不願處的地方潔身自好,故達到美好境界,符合自然法則。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培養美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就應該領悟水的智慧,懂得利人,更要懂得謙遜。「上善若水」作為中華美德的一種概括,歷來成為志士仁人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菊美多吉就是這樣一個上善若水、為官若水的「最美基層幹部」。
  • 上善若水的真實意思?你知道嘛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和現實解讀
    眾所周知:上善若水是一種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其真正含義是什麼?有什麼現實意義?於是,水,在成就別人的時候,落得個自由自在。入杯即杯,入罐即罐。貌似沒有原則,實則瀟灑自如。並且,無論社會有多複雜,都永遠為自己為他人保留一份善良和童真。何其幸哉!「上善若水」出自於老子的《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文史隨筆「上善若水」成語的解釋——最高境界的德行
    「上善若水」,最完美的德行就是像水一樣。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水的優秀品德有:奔流到海是一種追求,剛柔相濟是一種能力,海納百川是一種大度,滴水穿石是一種毅力,洗滌汙淖是一種奉獻。水的品行說不完,它始終為人類服務。
  • 讓老子教你如何做人:上善若水 | 國學精選
    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可道,非常道」的本意這句話中包含了三個「道」字,包含了兩種不同的意思。(2)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迭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句話完整的意思就是: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任憑萬物自生自滅。
  • 「上善若水」用英語怎麼說?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老子》第八章在看譯文之前,我們先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
  •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溫溪:「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很多人把「上善若水」當成是自己的座右銘,可自己真的能做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嗎?
  • 澄清「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我們結合老子的價值取,歷史背景及全文文本來理解這句話,這裡主要強掉三個點:利萬物。不爭。處眾人之處惡,也是就處下遊。
  • 上善若水,利萬物而不爭,其中蘊含的道理並不深奧
    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講的這句話,被奉為中國處世哲學的經典,上善,也就是指最高的道德、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水是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一種物質,水滋養生命、恩澤萬物,但是永遠不去與萬物爭奪、爭搶,水也不會與萬物發生爭執、矛盾,人喜歡往高處走,去爭奪名與利,但是水卻是向低處流,人喜歡待在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