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贈言74字,字字箴言,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2020-12-18 易說蓮花

歷史上的兩大聖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會面交流,切磋學問。臨行前,老子贈送孔子74字箴言,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

老子13歲入周學習,後被推薦到周之守藏室當官吏,前後約30餘年,期間他博覽典籍,學問越深,聲名約大。

孔子聽說後,決定去拜見老子,他對弟子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遂同行。

孔子遠道而來,老子非常高興,知無不談,問無不答,還帶他們參觀遊覽祭神之典,宣教之地,廟會禮儀。孔子感嘆不已,獲益不淺。

停留數日後,孔子辭別。老子送至館舍之外,贈言道:

「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

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老子這74字贈言,字字箴言,看似簡單,其實把為人處世的核心說了出來,值得後人仔細研讀,尤其是人生不如意時,更要多讀幾遍。

1、聰明又明察的人,不要譏諷他人之非。

老子說,當今的世道,聰明而又能深入察到的人,之所以遇到困難阻礙,或者招來禍害,是因為喜歡譏諷別人的不是。

現實工作生活中,很多人頭腦聰明,又善於洞察真相,這樣的人因為知道得比別人多,看得比別人透徹,很容易發現別人的不足和缺陷。人無完人,金無赤足。

聰明的人要控制自己的嘴巴,嘴下留情,凡事點到為止,不要說破,有時候自己說者無意,但對方聽來,卻認為是在譏諷他,記恨在心。這樣一樣,就容易給自己留下禍根。

2、善辯又通達的人,不要張揚他人之惡。

老子說,善辯又通達的人,其所以招來禍害,在於好揚人之惡也。

所謂的口舌之非,皆來自此。能言會道的人,說話容易不分場合,不看對象。言多必失,君子要謹言慎行。

人際關係中,有些人的嘴巴非常厲害,像刀子一樣,或者說毒舌。這樣的人,逞一時口舌之快,須不知,自己的嘴巴像利劍一樣,傷到他人而不知,這種無形的傷害,比身體的傷害,更難以拔除。所以,老子告誡能言善道之人,不要張揚他人之惡。

3、為人處世中,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老子說,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

把自己看得太高,就會情不自禁地俯視別人,當一個人不能用平等的心態和他人交流時,就會出現居高臨下的自負。

大家都喜歡自信的人,但沒有人喜歡自負的人。自負的人,把自己看得太重,把自己抬得太高,別人都不行,就自己厲害。這樣的心態,無論做什麼事,都很難得到他人的相助。

保持低調和謙卑,永遠是最佳的處世態度。上善若水,水總是處在低谷,但水能匯流成河,奔騰成江,匯聚成海,最終海納百川,無所不有。這就是放低姿態的結果。不以己高,別人反而尊敬。

老子贈送給孔子的74字箴言,分開解釋,就歸納為以上三點。

人生在世,與人交往,難免有磕碰,但如果真正能做到老子說的那樣,對別人,要管住自己的嘴巴,不譏諷他人的過錯,不張揚他人的缺陷,就不會給自己招來是非。對自己,要時刻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調處世。

馬雲曾經說過一句絕妙的話,他說,即使知道自己是老大,也永遠要說自己是老二。這就是放低自己的位置,低調,不是貶低自己,調低,是隱藏自己的實力,機警敏捷,隨時迎接下一次挑戰。

PS:本文由易先生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相關焦點

  • 老子當年教導孔子怎樣理解「上善若水」,孔子聽後頂禮膜拜
    老子「上善若水」的出處,相傳跟孔子拜見老子有關。孔子一生虛心好學,知書達理,一直把「聖人」當作楷模,以做聖人為己任,對有學問的人非常敬重。孔子很早就聽說老子是當時最有名的大學問家,就計劃著去向老子求教。據《史記》記載,孔子一生總共拜見過老子三次,第一次大約在17歲,第二次在33歲,第三次是在53歲。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老子微笑道:「你的所謂的『六藝』,都是先王時代的舊東西,試問有什麼用呢?你要知道,這些陳舊的東西,猶如人的鞋子留下的印跡,只是腳印而已;而踏出腳印的『真身』,你是看不到的。」老子還帶著孔子訪當朝大夫萇弘,萇弘是當時著名的樂師,樂藝精湛,他教授孔子樂藝。並且領孔子參觀祭神的典禮,教給孔子許多禮儀,令孔子感慨萬千。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說》裡面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裡的老聃指的就是老子,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太平廣記·神仙篇·老子》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內容: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 三年,而後可教焉。」
  •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
    老子《道德經》:不如意的時候,謹記「3句話」,助你反敗為勝!人生,有起有落,有順境必然有逆境,有高峰必然有低谷。不論貧富貴賤,誰都有感覺失落與迷茫的時候,誰都有在思想上跌入低谷的時候。所以說,人生低谷時,最需要修心,而我們多讀幾遍《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便會馬上豁然開朗。當你感覺迷茫時,也不妨熟讀幾遍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向君主們推銷自己的「仁治」,卻處處碰壁,最慘的時候甚至連飯都吃不飽,甚至被人當成「喪家之犬」(《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獨立郭東門。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孔子和老子的4段對話,影響中華文化上千年,經典深刻!
    老子送別孔子,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秋、冬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慾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
  • 老子6個字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有一日,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根據《史記》記載,孔子在離開的時候,曾給他臨別贈言,其中有一句比較特殊:「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道德經》僅5000字,字數上看僅是一篇初級論文的長度,卻是老子一生智慧的結晶。中國文學的魅力,特別是對今人來說言簡意賅的文言文的魅力就在於中國文字的籠統。它不但是一本哲學書籍,還是一篇韻文,字字句句之間全是高度的濃縮,語言堪比藝術品,很是優美。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老子的六句成語,一生受用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他留下的智慧
  • 老子的六大智慧成語,可享用一生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聖人老子留下的智慧。
  •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易經》中的八句名言,八種處世智慧,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一、亢龍,有悔乾卦上九爻的爻辭是「亢龍,有悔」。亢,是高的意思,亢龍就是飛得過高的龍。有悔,意味著有悔恨,表示前面的行為會給自己帶來不好。但現實中,能伸的人不少,在受辱受挫時能伏下身子沒有抱怨的卻不多。《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弊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有些時候低低頭,彎彎腰是為了更好的抬起頭。
  •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教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有才華卻不賺錢,老子告訴你怎麼逆風翻盤: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債務纏身、升遷無望、事業受阻、失業、疾病等人生不如意時,人人都想找個貴人拉自己一把,或者給迷茫的自己指出一個正確的方向。
  • 「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老子:「那你可要努力呦!孔丘可比你認真多了。」尹喜:「好的,老師。」老子:「為師再當一回嘮叨翁,把『道』的問題咱們再聊一聊。尹喜,道在哪兒?」尹喜:「老師,這個問題好奇怪啊!道在天上吧?」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司馬遷以如椽巨筆記錄了這歷史的一刻: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妙趣橫生的描畫,讀來令人浮想聯翩。   老子直言不諱。
  • 老子思想的人生啟示
    俄國大文學家託爾斯泰曾指出:「做人應該像老子所說的如水一般。」老子以水喻道,並以此啟迪人生。如《老子》第8章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其二,光而不耀。  當一個人取得了成功,不可得意忘形,而應該保持成功後的清醒與自覺,不自居其功,如老子言:「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如果居功自傲,過於炫耀,容易引起他人的妒忌,導致不必要的阻礙。因此,大智若愚不失為一種高明的人生策略。如孔子過周問禮於老子,老子對他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 六大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在理想和現實、天堂和塵世,找到一條最為實際、恰當、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會減少虛無目標時的痛苦,得到快樂的享受。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無論我們發生何種事情,要始終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謙遜,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一如既往堅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終。四、福禍相依這大概是老子最為知名的一句話,簡短的語言,卻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禍的本質關係,任何繁榮背後都蘊含著危機,而危機本身也意味著解脫困境的希望。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哲思|《老子》六句智慧箴言,讀後醍醐灌頂
    每晚九點三十分,帶你看清世界,認識自己,慢品人生滋味。《老子》短短六句箴言,叩問著人生和命運。不屬於自己的不強留,不適合自己的不強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好的人生,貴在有度。人生本不苦,苦的是欲望太多;人心本不累,累的是互相攀比。越是見過世面的人,越懂得知足,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更加不會自尋煩惱。因為他們明白: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內心的豐盈與安定。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第二方面是說老子的隱居特性,不喜歡參加社會活動,不喜歡拋頭露面。老子當時帶了很多著名的學生,如:孔子、楊子、文子等等。他帶徒弟的方式與其他人完全不一樣。比如孔子,學生都是一直跟隨其左右,組成學團。老子的「道」是天之道,是講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老子的「德」是人之道,是講我們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學習古學,要明白古文的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早就改頭換面。先看「德」的甲骨文,是在一條大道上畫了一隻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