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六大智慧成語,可享用一生

2020-12-11 騰訊網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聖人老子留下的智慧。

一、富在知足

食不過求飽,居無非求安,此外的紅塵榮辱,都不過是人心的貪慾,而有了知足的念頭,就不會過分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就更加不會自尋煩惱。有位哲人曾說:「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為欲望太多,結果造成心裡貧窮;貪婪者雖富亦貧,知足者雖貧亦富。欲望的滿足不是滿足,而是一種失去自我的放逐;能真正適可而止地知足的人,能夠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快樂。

二、物極必反

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

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在理想和現實、天堂和塵世,找到一條最為實際、恰當、平衡的人生之路,必然會減少虛無目標時的痛苦,得到快樂的享受。

三、慎終如始

老子認為,對於任何事情,對待結尾都要如同對待開始那樣慎重,要始終保持對做事的熱情和激情,做到有始有終。

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中,無論我們發生何種事情,要始終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謙遜,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謹慎,一如既往堅持下去,不忘初心,方的始終。

四、福禍相依

這大概是老子最為知名的一句話,簡短的語言,卻深刻地道出了福和禍的本質關係,任何繁榮背後都蘊含著危機,而危機本身也意味著解脫困境的希望。禍患來時要經受得起,把持得住,順其自然;幸福降至時,要冷靜對待,淡然處之。

日常生活中,當我們陷入不如意,遇到挫折或是失敗的時候,要從危機中看到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在困難面前失去動力。

五、自知之明

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

古希臘人把它奉為神諭,是最高智慧的象徵。可見,自知之明對人生乃至人類是何等重要。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準確定位。

六、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從來不信什麼豪言壯語,恰恰相反,老子的謹慎是出了名的,因為他知道,沒有什麼空中樓閣,有的只是腳踏實地。

老子短短六個成語,如同箴言一般叩問著人生和命運。

相關焦點

  • 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老子,又稱李耳,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被道教尊為教祖。下邊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01.富在知足老子《道德經》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02.物極必反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不要過於追求完美、追求極致,給生命中留一點白;當一件事物完美到極致時,必然會走向反面。
  • 六大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老子留下的智慧...二、物極必反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凡事都要留有餘地,話不可說盡,事不能做絕,退一步想,必有餘樂。好花看在半開,浮生看破半世。
  • 夜讀丨6個成語,說盡老子一生的處世智慧
    有些句子後來形成了人們耳熟能詳的成語,據統計,大約我們常用的成語出自《道德經》的有100多個。下面這6個成語,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富在知足「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為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
  • 福禍相依:6個成語,洞見老子智慧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 老子的六句成語,一生受用
    傳說老子騎青牛出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下,求老子傳授著述,於是老子留下五千字《道德經》傳世,可以說老子一生的智慧盡在其中,我們可以透過這六個成語來領悟他留下的智慧
  • 六大智慧成語,一生受用無窮!
    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得意時,便生失意之悲。」
  • 中國六大智慧成語,一生受用不盡!
    老子的哲學講究辨證的看待事物,他認為福可為禍,正可為奇,善可為妖,事物發展到極限就會向相反方面轉化。而所謂「物極必反」的真諦,就是拿捏住尺度,不過分強求。「苦心中,常得悅心之趣。老子認為一個嚴於解剖自己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然而解剖別人易,解剖自己難。所以人們又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在古希臘一座智慧神廟大門上,也寫著這樣一句箴言:「認識自己」。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15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老子獨創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1、自知之明【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成語,是中華文化史上的一塊瑰寶,是中國古代語言的高度凝練,反映出了古人的智慧。在數不勝數的成語中,有很多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個動人的小故事。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成語「白駒過隙」,它的出現可以說極富傳奇色彩,因為它誕生在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大解放——百家爭鳴時期。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
  • 老子獨創的十五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我們從這些成語中,再次精挑細選出最具人生智慧的15個。這十五個成語,可以說字字都是真智慧,個個都是大境界,值得認真品讀領悟。
  • 老子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分別指的是什麼
    老子的《道德經》就不用多介紹了吧,敢說中國人沒有一個不知道的。《道德經》受全球人民的推崇有多高呢?全世界總印刷量僅次於聖經,據說在德國,每四個家庭中,就有一個家庭有道德經。道德經雖然在國內普及程度不高,但是其中的一些經典語句依舊廣為流傳,其中有一些甚至作為成語,被世人熟知,比如:「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等。除了簡單易懂的成語外,有一句非常深奧且富有玄機的話,也讓很多人所熟知,那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
    戚建莊編著《成語河南》之諸子百家老子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也稱老聃,河南鹿邑人。他是中國春秋時代思想家、哲學家,是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被道教尊為教祖,是三清尊神之一太上老君的化身,世界文化名人。春秋時期,他曾在周朝洛陽擔任守藏史(圖書館館長)。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老子的商業智慧在實際中的應用
    道德經《老子》一書的作者是老聃,一位古代中國哲學家和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老子》一書對中國歷史進程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它包含著複雜繁多的精神食糧。孔子問道老子在中國,儒家是主流的哲學文化,當老子和孔子的思上出現激烈碰撞,人們基本都傾向於孔子。
  • 學一個成語改變人的一生,「虛懷若谷」成語的由來
    成語「虛懷若谷」出自老子《道德經》第十五章,老子說:「古之善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之為容;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敦能濁以止?靜之徐清;敦能安以久?動之徐生。
  • 老子思想中的5大人生智慧
  • 《道德經》: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讀了受益終生
    《道德經》中蘊藏著很多做人的根本智慧,認真在生活中體悟它,運用它,便可為自己贏得更多的人生躍遷機會!老子這四個比喻,便說透了一生的智慧。01、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這是謙的智慧。
  • 《我的智慧成語世界》為小學生量身定做
    本報訊(記者陳香)近悉,接力出版社攜手《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組,共同策劃並首度推出為小學生量身定製的成語課外讀物《我的智慧成語世界》(兒童彩繪版)。「背水一戰」中有軍事智慧,「投筆從戎」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節,「海納百川」中有包容萬千的胸懷……與每一個成語相遇的過程,其實都是與傳統文化的一次對話。
  • 老子的一篇短文,只有短短41個字,卻流傳了一個成語
    老子是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流傳後世的《道德經》微言大義、一語萬端,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老子認為道是一種充塞於天地間渾然一體的實物,雖然無聲無形,卻是萬物之源。如今很多盛行的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物極必反、禍福相依、自知之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