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與溫故知新」,老子與孔子默契度很高

2020-12-19 唐宋第九家

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其實老子也主張「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老子與孔子師徒二人,默契程度超人想像。「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的智慧。今天講解第三十四章。

【戲說+趣解】

老子:「尹喜,不知不覺課已講了三十多堂了,關於『道』,為師不厭其煩的講過多次了,怕你聽不懂,為師是又講道理,又舉例子,為師覺的自己都快要變得嘮嘮叨叨了。」

尹喜:「老師,辛苦您了!」

老子:「為師倒不覺的辛苦,『道』非常抽象,不好理解,如果不能正確理解道,老師講的很多內容你也理解不了,道是關鍵中的關鍵,也是難點中的難點。」

老子:「孔丘這個學生,在很多方面就理解的很到位。孔丘對我教他的很多知識,常常學而時習之,並做到了溫故知新,現在也當了別人的老師。」

尹喜:「老師,我一定要超過孔丘那個傢伙!」

老子:「那你可要努力呦!孔丘可比你認真多了。」

尹喜:「好的,老師。」

老子:「為師再當一回嘮叨翁,把『道』的問題咱們再聊一聊。尹喜,道在哪兒?」

尹喜:「老師,這個問題好奇怪啊!道在天上吧?」

老子:「你小子又糊塗了,大道是無處不在的,無孔不入的,你我的左邊、右邊、前面、後面全都有。」

尹喜:「老師,都有?我怎麼看不見?」

老子:「尹喜,你個臭小子,道本來就看不見,你怎麼又忘了?」

尹喜:「老師,我的病可能又發作了一小會兒。」

老子:「尹喜,你姑且這麼理解,能看到的是器物,大道是看不到的,但每個具體器物中都有大道,理解道,需要你的抽象思維能力。」

老子:「萬物都由道化生,大道卻不居功自傲。」

老子:「大道化生萬物,撫養萬物,統帥萬物,卻不主宰,不佔有,不驕傲。尹喜,第二堂課有幾句話可概括上面我講的,是哪幾句來?」

尹喜:「老師,我想不起來了!」

老子:「你個臭小子,還想超過孔丘,我看還差的遠呢!」

尹喜:「老師,不要打擊我,我只是忘了而已!」

老子:「查一查筆記,告訴我。」

尹喜:「老師,找到了,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老子:「開卷考試,你才能答對,孔丘能舉一反三,你要認識到差距才是。」

尹喜:「我會努力的!」

老子:「大道撫養萬物而不佔有,不驕傲,這說明道有謙虛的品質,可以叫做『小』;萬物都歸於大道,這說明大道無所不包,道博大無比,所以道既小又大。」

尹喜:「道會變魔術啊!」

老子:「尹喜,道乃神物,何止用魔法形容?道本領很大,品德又謙虛,所以它更偉大。」

老子:「尹喜,今天課就到這裡,要學習孔丘認真的態度呦!」

尹喜:「老師,又提孔丘,我也是您的學生啊!」

【原文】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1)。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2)。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3),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4),故能成其大。

【注釋】

(1)氾:即泛,水向四周流淌的樣子。其可左右:在此指道無處不在。

(2)有:持有、擁有。

(3)歸:藏。主:主宰。

(4)不自為大:不自以為大。

【直譯】

大道像河水一樣泛濫,左右無處不在。萬物都在依靠著它。它卻不自居有功勞;撫養萬物但不以主人自居,可以叫做渺小;萬物歸順於它但不去主宰萬物,可以叫做偉大。因為它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成就它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再來看看孔子:幼年的孔子常將祭祀用的禮器(俎豆)擺設起來,練習行禮演禮,作為一種遊戲。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異於常人之處。孔子最崇拜的人是周公旦,「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也就是周朝禮樂制度和文化制度的奠基人。孔子非常希望他所處的年代,「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篇》),重新回到周朝初年的美好社會。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春秋時代的春與秋:孔子問禮於老子的啟示
    司馬遷評價老子之學和孔子之學的異同,歷數後世道學與儒學對於他者眼界、胸懷的退縮,悵然若失:「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   二   這次問禮對於孔子,是晴天霹靂,更是醍醐灌頂。   孔子辭別老子,沉吟良久,對弟子們感慨:「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
  • 孔子和老子,名字後面有一個子字,並非是他真正的名字
    孔子和老子,名字後面為什麼加上一個「子」字?很多人想到古老的國學文化的時候,就想到了兩位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些國學思想,對於很多人來說影響非常深遠,而且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 儒與道的巔峰對語:孔子拜見老子後,孔子3日無言
    中國兩位最偉大的聖人老子和孔子的相遇,可以說是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邂逅。孔子當時積極奔命於各國之間,主張自己的學說(禮儀和仁政);但是事不遂意,孔子處處碰壁,沒有國君採納其主張。那時孔子還年輕,未免出現沮喪而迷茫的心境。孔子聽說周朝的收藏史老聃,是一個博學的聖人,便欲求教。孔子於是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
  • 孔子向老子尊師的故事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於是徵得魯昭公的同意後,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列子是繼老子、莊子之後,又一位道家代表人物。其出生於戰國初期,思想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不向外炫耀才華,而蘊藏於心。列子的著作《衝虛經》是道家的經典著作之一。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
  • 學者王東嶽:儒家最重要的喪葬文化,是孔子跟老子學來的
    獨立學者王東嶽:過去不是有人說老子比孔子還遲嗎,認為說老子是孔子師是因為道家和儒家相爭,標榜自己的祖師。但實際上,曾子是孔子最重要的一個弟子,曾子在《禮記·曾子問》裡就有一個記錄,曾子講他老師孔子給他講過,自己曾經在老子那兒去學埋人、下葬,因為葬禮是人類早期最主要的一個禮儀。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那麼,道家後學又多設計了一個「孔子問於老子」的情節,意義為何?這代表道家後學仍秉持「道可道,非常道」理念,老子本不欲多言大道,是因為孔子謙虛求教,所以才勉強言之。這不但證明了只有道家老子能體證大道,而且孔子也有求道之心,孔子的生命仍有向上提升、超脫世俗的機會。
  • 成語「白駒過隙」竟然與老子、孔子、莊子有關
    它的出處與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和儒家創始人孔子有關。相傳孔子年輕時,仰慕老子才學。於是勤奮聰明的孔子去到老子家中,請教道學。老子看到眼前這個聰明的年輕人,他被孔子的好學所打動,於是把孔子請進家中,問:「你來找我何事啊?」孔子說:「我想請教道學知識,想問什麼是道?
  • 中國哲學簡史概要之孔子和老子!
    ——《史記·孔子世家》2,孔子與周公——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論語·述而》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孟子·騰文公上》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學亂術足以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舉而用之,不蔽於成積也。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 老子生活的年代早於孔子嗎?
    今天看到一個新的觀點,用來證明老子生活時代在孔子之前。侯外廬、馮友蘭等學者認為,老子批判儒家觀念,而儒家建立於孔子之後,所以,老子必然生活於孔子之後。這個觀點卻認為,老子雖然批評儒家,也並不能說明老子必定是孔子之後的學者。
  •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
    孔子和老子,誰在前,誰在後,這是中國哲學史上的老問題。古人說,孔子到洛陽問禮老子,老子是老頭子,似乎老在孔先,毫無問題。但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書是兩碼事。我不認為,老子年紀大,《老子》就在《論語》前。孔子見老子,孔子不批評老子,老子卻批評孔子。我們很容易相信,批評人的一定是老師,不但資格老,年紀也一定大。但研究思想的邏輯先後,有個規律,我們不要忘記,「反對」不能無的放矢,「被反對」一般都在「反對」前。學習,要有學習的榜樣,批判也要有批判的靶子。比如《論語》批墨子嗎?不批。《墨子》批孔子嗎?批。為什麼?
  • 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幫誰 網友:考驗臨場應變能力(圖)
    「如果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會幫助誰?」據報載,此題一出,很多考生立刻就暈了。幫助老子打孔子?不對。幫助孔子打老子?也不對。總之,讓人左右為難,一頭霧水。  這道題出得確實有點「雷」。孔子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孔子和老子,都是中國古代的先哲。
  • 孔子認為是仁義道德,老子卻認為是厚重沉靜
    下面就讓我們來看看孔子和老子對君子的相關描述,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君子最重要的是什麼?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出自《論語·學而》)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就不會得到鞏固。重視忠誠和守信兩種道德。交的朋友沒有不如自己的。
  •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贈言74字,字字箴言,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歷史上的兩大聖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會面交流,切磋學問。臨行前,老子贈送孔子74字箴言,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老子13歲入周學習,後被推薦到周之守藏室當官吏,前後約30餘年,期間他博覽典籍,學問越深,聲名約大。
  • 歷史上孔子三見老子,老子三段話,道盡天道玄機,令孔子羞愧不已
    第一次會面歷史上孔子第一次會見老子時,老子還在周王朝藏書室中做史官。這次會面孔子除學到了很多禮制制度外,小編覺得,對孔子感悟最深的應該是老子的這段話,這也正是「上善若水」的精髓。兩人離別時,老子指著黃河說道:「你為何不能學習水的德行呢?」孔子不解,問道:「水的德行又是怎樣的?」
  • 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
    第36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一個人悟道的先決條件,老子指出3個要點莊子:孔子51歲時仍未得道,老子指點3個核心,聽聞而悟道>《莊子》中說,孔子是聖賢之人,推崇仁義禮儀,51歲時仍未得道,於是他從魯國南行至楚國沛地,拜見老聃。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我們在高中的時候都讀過韓愈的《師說》,《師說》裡面提到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這裡的老聃指的就是老子,我們都知道老子是孔子的老師,《太平廣記·神仙篇·老子》中就曾記載過這樣一段內容:孔子嘗往問禮,先使子貢觀焉。子貢至,老子告之曰:「子之師名丘,相從 三年,而後可教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