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和老子,名字後面為什麼加上一個「子」字?
很多人想到古老的國學文化的時候,就想到了兩位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
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些國學思想,對於很多人來說影響非常深遠,而且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儒學思想強調的是仁義禮智信,而道家的思想,強調的是順其自然,以無為而治。
兩種思想的本質不同,但是他們的目的都是相同的,就是教會一個人修身養性,讓一個人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很多人都知道,一個人讀書的最大用途,就是要能夠明是非知對錯,而讀書建議讀的就是這些國學智慧的書,正是因為這些書,它包含了更多的哲理。
那麼我們拋開這些書裡面的知識,今天來聊聊,孔子和老子這兩位聖人本身的一些事情。
聽到孔子和老子的時候,很多人都以為這是他們本人的一些名字,其實並非是這樣,那麼這個時候有人就納悶,為什麼他們的名字後面都帶一個「子」字呢?
據先秦文獻記載,周代的時候,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子本來是其中的一種爵位,後來他作為一種稱呼保留了下來。只得稱呼是對於那些有道德有學問有地位的人的一個尊稱,相當於現在通俗稱呼的一個大師,比如說稱某個人為周大師,李大師等等,而孔子和老子也就是說,孔大師孔聖人的意思。
而老子的本名並不是叫老子,而是他本人姓李名耳,字伯陽,是河南鹿邑人。
在春秋戰國時期,曾任東周國家圖書館館長,有人就說,老子之所以有這麼高的成就,和他的職業有分不開的關係,在圖書館任館長,方便自己閱讀,所以吸取了大量知識。
後來在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孟子,老子,荀子,他們本人都有自己的姓名,之所以在姓氏後面加了一個字,就是來稱呼他們,是對他們表示一個尊敬,相當於現在所稱呼的某某老師等等。
在那一個時代以及目前的這樣一個時代來說,都有一些很值得被尊敬的一些人物,引領著某一方面的思想,在某一個領域方面有著一個傲人的成就,而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和老子也是被人稱為很有威望的一些人,所以他們的稱呼中間就帶了一個子字。
在《論語》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
這就是孔子的學生對於孔子的一種尊稱,這裡所說的「子曰」就是孔子說的這樣一個意思,後來又出現了「夫子」的一個稱呼,他是在的基礎上更尊重的一種稱呼,是對於年齡偏大,有德行有聲望的人的一個稱呼,也是對於老師的一個稱呼。
我們都知道孔子和老子兩個人,在春秋戰國時期都是非常有名望的一些所謂聖人,那麼在那一個時期,除了孔子和老子之外,還有孟子和荀子,他們之間是有什麼樣的關係呢?
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孟子荀子,三個人是先秦儒家的一個代表人物,孔子是更為人熟知的一個代表,他繼承了周公的德,發現了仁與禮。他把人的價值,仁義禮智信等方面的一些文化發揚了起來。後來孔子離開之後,儒家分為八,孟子和荀子佔有其中的兩家,作為其中兩項的一個繼承者。
孟子作為一個亞聖,發明了孔子的仁義,是強調人的價值性方面,做了自己的一個看法和論述。
荀子繼承了孔子學說的另一個方面,重視的是對於人和社會的意義,但是後來到宋代的時候,因為他的思想和孟子不同,後來被理學家就排除在儒家的正統之外。
和荀子兩個人不同的一個根本,就是孟子說的人性善,強調仍有向上的一個可能。而荀子則認為的人性本惡,認為人性本來就是真是搶的,是需要後天的文明來教化使其向善,他們兩個存在著這樣一種不同的對於人的偏見和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