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子,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
孔子和老子是歷史上的兩個大人物,兩人對於後世做出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並且孔子也是跟老子見過面。那時候孔子的名氣還沒有那麼大,而老子已經是一個名人了。見面結束之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而這三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頭腦聰明,而且觀察事情也是很快找出本質,那麼這就是一件好事,但是因為聰明而議論別人的話,就會讓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如果一個人學問很大,而且志想也是遠大的話,總能在別人的身上找到缺點,並且可以說出來,就會讓評論的人陷入危機之中。做人子女的就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想想家中的長輩父母,做人臣子的就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收想想自己上面的人,服從他們的安排。
得到如果年長的人給自己一些忠告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出於禮節或者自身的經歷而總結出來的。但老子的這三句話可不是什麼淳淳教導的話,而是對孔子告誡。結合歷史上載的事情,老子也是說的很中肯,孔子的一生也的確是被這三句話所困擾。
開創了儒家學派的孔子,說不聰明的話那也不行,孔子提出了用禮樂來治國的理念,雖然這樣的主張在春秋戰國時期行不通,但在後世的時候是極為受人所推崇的。雖然孔子當時自己可能意識不到,但他堅信的認為這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想要天下安定下來就得按照他的這套來。也可能就導致了他的絕對強勢,認為別人是不對的就是不對的,只有自己是對的。所以別人看他不爽,就處處為難他。
孔子也是有大理想的,他想要修身治國平天下。於是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治國理念,還不倦的教誨學生想要他們實現自己的抱負,孔子看人的本事也是很厲害的,座下的學生有什麼本領他也大概都知道,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很好的證明。但孔子卻是個真性情的人,別人有什麼缺點他都可以說的出來,也不管別人願不願意。也導致了別人對他的不喜,而面對在一些貴族,絲毫不留情面,改指責的時候就會指責。後面好幾次的殺身之禍就是這樣得來的。
孔子只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也不喜歡拐彎抹角,習慣於直來直說。為人處世要圓潤,這無論是在哪裡都是通用的。但是孔子偏不,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可是為什麼老子要送他三句話的原因。他希望孔子能夠領悟到這三句話的意思,並且做出改變。但很可惜的是,孔子最後好像並沒有領會到老子的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