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什麼要贈送孔子三句話?其中又有什麼用意呢

2020-12-16 周子淺談歷史大人物

文/周子,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

孔子和老子是歷史上的兩個大人物,兩人對於後世做出的貢獻都是非常巨大的。並且孔子也是跟老子見過面。那時候孔子的名氣還沒有那麼大,而老子已經是一個名人了。見面結束之後,老子送給了孔子三句話: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

而這三句話的大概意思就是:如果一個人頭腦聰明,而且觀察事情也是很快找出本質,那麼這就是一件好事,但是因為聰明而議論別人的話,就會讓自己招來殺身之禍。如果一個人學問很大,而且志想也是遠大的話,總能在別人的身上找到缺點,並且可以說出來,就會讓評論的人陷入危機之中。做人子女的就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想想家中的長輩父母,做人臣子的就不要只想著自己,要多收想想自己上面的人,服從他們的安排。

得到如果年長的人給自己一些忠告的話,那麼很可能是出於禮節或者自身的經歷而總結出來的。但老子的這三句話可不是什麼淳淳教導的話,而是對孔子告誡。結合歷史上載的事情,老子也是說的很中肯,孔子的一生也的確是被這三句話所困擾。

開創了儒家學派的孔子,說不聰明的話那也不行,孔子提出了用禮樂來治國的理念,雖然這樣的主張在春秋戰國時期行不通,但在後世的時候是極為受人所推崇的。雖然孔子當時自己可能意識不到,但他堅信的認為這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想要天下安定下來就得按照他的這套來。也可能就導致了他的絕對強勢,認為別人是不對的就是不對的,只有自己是對的。所以別人看他不爽,就處處為難他。

孔子也是有大理想的,他想要修身治國平天下。於是一生都在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治國理念,還不倦的教誨學生想要他們實現自己的抱負,孔子看人的本事也是很厲害的,座下的學生有什麼本領他也大概都知道,他所提出的因材施教,就是很好的證明。但孔子卻是個真性情的人,別人有什麼缺點他都可以說的出來,也不管別人願不願意。也導致了別人對他的不喜,而面對在一些貴族,絲毫不留情面,改指責的時候就會指責。後面好幾次的殺身之禍就是這樣得來的。

孔子只是一個真性情的人,也不喜歡拐彎抹角,習慣於直來直說。為人處世要圓潤,這無論是在哪裡都是通用的。但是孔子偏不,他就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事。可是為什麼老子要送他三句話的原因。他希望孔子能夠領悟到這三句話的意思,並且做出改變。但很可惜的是,孔子最後好像並沒有領會到老子的用心。

相關焦點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
  • 老子送給孔子三句話,孔子頓首稱弟子,看懂受益無窮
    和孔子相比,老子則要瀟灑的多,他也操天下的心,也是「粗茶淡飯」的命,不過他不會「上趕著」去君王那裡推銷自己的主張,而是騎著青牛,逍遙快活,他的心中之後四個字:順其自然,這天下,到了該好的時候自然會好,要不是過函谷關時被強烈要求留下墨寶,他連《道德經》都懶得寫,後世恐怕也很難有什麼道家了。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樸實無華,卻讓孔子受益匪淺!你知道哪三句嗎
    大家好,很多人都知道孔子吧!孔子是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人,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 那年,老子對孔子說:你又不是聖人,幹嘛讀這本書?
    孔子既見老子,老子告曰:「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也。」  孔子讀書,老子見而問之曰:「何書?」  曰:「易也。聖人亦讀之。」  老子曰:「聖人讀之可也,汝曷為讀之?其要何說?」  孔子曰:「要在仁義。」
  • 抖音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 是啥意思含義
    最近在抖音上有一句話還蠻流行也有很多人都在說,那就是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到底啥意思呢?趕緊來和小編一起了解一下吧!  孔子懂了孟子懂了只有老子沒懂是什麼梗和意思  孔子、孟子、老子這三位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吧!這可是三位非常有名的歷史思想家哦!
  • 《中國》為什麼以春秋作為開端?孔子見老子,有什麼深遠意義?
    第一集《春秋》,這不由讓人很是迷惑了,中國的歷史不說夏吧,至少可以考證的也應該是商呀,為什麼會選擇從春秋開始整部紀錄片呢?又為什麼選擇孔子見老子這一事件作為整部《中國》的開端?正如記錄片中所提到的這一時期,地球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希臘半島,先後出現了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中東地區以色列有猶太教的先知們(基督教據考證最初源自於猶太教),古印度有釋迦牟尼,而在東方的中國,也先後出現了像老子、孔子、孟子這些偉大的聖人智者,建立了自己的核心思想體系。
  • 「爭鳴時代」的老子、孔子和莊子三大師的人生觀有何分歧?
    既然老子要無名自隱,自然也不會有什麼著作昭示眾生。如果沒有此時此地此人,沒有這個瞬間,《道德經》一書就沒有了。所以我覺得我們可以把此一瞬間,不僅看作老子的瞬間,更要看成是中國哲學的破繭而出的瞬間。石破天驚逗秋雨。天雨粟,鬼夜哭!
  • 孔子和老子,名字後面有一個子字,並非是他真正的名字
    孔子和老子,名字後面為什麼加上一個「子」字?很多人想到古老的國學文化的時候,就想到了兩位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老子。孔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老子代表的是道家思想,這一些國學思想,對於很多人來說影響非常深遠,而且也有著幾千年的歷史。
  • 老子與孔子:兩個站在新時代望樓上的懷舊思想家
    電影《孔子》劇照既然要復興文化,我們當然要好好讀幾遍這兩本經典著作,好好品味一下兩千多年前,我們的老祖宗,他們當時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他們是怎麼想的,他們為什麼會提出那種,而不是另外一種政治主張鋪墊了這麼多,到底是要講什麼呢?我們知道,大禹建立夏朝,商湯滅夏,建立了商朝,武王伐紂,建立了西周。這合稱夏商周三代,這三代的更替,屬於華夏內部的改朝換代,他們相應的政治體制、典籍圖章,都有一脈相傳。所以當時周王室的藏書館裡面,應該有不少記載夏朝和商朝政治、文化的資料,老子作為館長,估計也早已學習得滾瓜爛熟。
  • 孔子怎樣描述老子的「無為」
    其中提到孔子曾用三句話描述老子的「無為」,就是:「不為而成,不言語而有信,不管理而自運行」。列子《衝虛經》這三句話很好地概括了「無為」的基本思想。孔子老子認為「道」是宇宙原始最初的物質。它毫不顯露自己,飄飄渺渺,人的肉眼看不到。但卻存在於整個宇宙中。
  • 在《莊子》中,為什麼有許多「孔子與老子會面」的場景?
    在《莊子》內篇中,孔子與老子並沒有直接見面、對話。兩人唯一的關聯,是在《德充符》中,老子通過叔山無趾的闡述,表示希望能讓孔子「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以「解其桎梏」。由此可知,在內篇中,老子應是同情嘆惋孔子之受桎梏,希望能解除其束縛。孔子與老子是否真有會面之事,早已無從考察。
  •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是什麼意思?有何用意
    在古代,真正的貴族,不僅要擁有地位和財富,還必須通過不斷學習,把自己進化成有修養、有抱負的人,主動肩負起社會責任感,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導社會的公俗良序。當孔子長到15歲左右,弄清自己的身世,並明白自己是貴族的後代時,身上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決定努力做學問,成為一個棟梁之才。
  • 老子,孔子,季子,三大聖人穿越大半個中國來握手!
    為什麼要著重介紹季札的生辰呢?因為,跟他同時代,還有這麼幾個重要大人物。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比季札小5歲。孔子,出生於公元前551年,比季札小25歲。晏嬰,出生於公元前578年,比季札大2歲。這幾個人,算是當時春秋晚期的幾個重要歷史人物。
  • 《莊子》書中寫孔子比寫老子還多,這是為什麼
    莊子的理論雖然是從老子的學說中發展演變而來,但是讀完《莊子》後你會發現,在《莊子》一書中,出現次數最多的人物,不是老子,也不是莊子,也不是惠子,而是孔子。《莊子》全書光是引用孔子的言論就多達28處!這是為什麼?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孔子在莊子的故事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 辦孔子大學?是不是也辦老子大學呢?孫子大學要不要辦?
    山東要辦孔子大學,有人說好,也有人惱怒:為什麼要辦孔子大學?那是不是也辦老子大學,也要辦孫子大學?山東要辦孔子大學,這消息以前流傳過,現在又一次被人提起。山東為什麼想辦孔子大學,因為山東曲阜是孔子的故鄉。
  • 孔子一生顛沛流離,那是什麼原因促成孔子成為天下師表的呢?
    孔子自幼家境貧寒。三歲喪父,15歲時立志求學。青年學期便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看來古代的學科一點也不比現在少呀!而孔子精通六藝,不偏科實屬難得,要知道現在的我們,都是有個別喜好的。並終期一生對真理孜孜以求。真正的做到了,活到老學到老的風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 孔子主張「仁」,可是老子為什麼反對「仁義」?
    山高水長 這個時代,在全球範圍內,正處於文化上的「軸心時代」,各個文明的大思想家不斷湧現;那比起孔子還要早的老子,在幹什麼呢?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但他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曲阜和洛陽相距上千裡,孔子風餐露宿,日夜兼程,幾個月後,終於走到了洛陽。在洛陽城外,孔子看見一駕馬車,車旁站著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穿著長袍,頭髮鬍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學問。這個人就是老子。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孔子來到周朝的都城洛陽,老子見孔子來訪,便主動問他:「我聽聞,你如今已經是北方有名的賢者,但不知你是否已經掌握了天道?」孔子說:「不曾聞得天道,我以仁、禮追求天道,到如今還是沒有悟到。」老子又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求天道的呢?」孔子回答道:「從陰陽二氣的變化中尋求的,可如今十二年過去了,還是沒有徹底明白。」
  • 孔子拜見老子,老子贈言74字,字字箴言,人生不如意時多讀幾遍
    歷史上的兩大聖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會面交流,切磋學問。臨行前,老子贈送孔子74字箴言,至今讀來仍受益匪淺。老子13歲入周學習,後被推薦到周之守藏室當官吏,前後約30餘年,期間他博覽典籍,學問越深,聲名約大。
  • 老子生活的年代早於孔子嗎?
    今天看到一個新的觀點,用來證明老子生活時代在孔子之前。侯外廬、馮友蘭等學者認為,老子批判儒家觀念,而儒家建立於孔子之後,所以,老子必然生活於孔子之後。這個觀點卻認為,老子雖然批評儒家,也並不能說明老子必定是孔子之後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