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啥意思?原來人們都誤解了,帛書本出世後才真相大白

2020-12-17 無風卻起念

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乍一看,我們會發現也沒什麼出入,無非就是三個地方有所不同,但我們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不同,其含義是相差很大的。

一是「上善若水」和「上善似水」,這裡看起來其實意思差別並不大,「若」是好像的意思,「若」也是好像的意思,所以改版與原版在這裡相差並不大。

二是「不爭」和「有靜」,雖然大意上都是在說水不爭不搶的本性。但是我們要注意,水不是人,它是一種客觀的事物,沒有生命特徵,所以自然也不會有爭與不爭,所以「靜」比「不爭」在這裡會更加合適形容水的狀態,更加地客觀。

以上兩點還不是出入最大的,下面我們要討論的這個差別,才是完完全全顛倒了原文的意思,那就是「與善仁」和「予善天」。首先,我們要知道,老子對於「仁」一直都是處於一種否認的態度的,他曾經說過「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他認同的是「天道」,而不是孔子所推崇的「仁義」。所以改版的「與善仁」,很明顯就是和老子思想相反的,一看就不是老子的本意。

而帛書中的「予善天」,才是老子的思想推崇所在,因為只有天,也就是老子所支持的「天道」才能做到真正地予人。天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幫助他人,而不是像「仁義」一樣,列出一堆對人們為人處世的規則,拘束人們的思想。因為每一個人的天性都有所不同,如果在沒有認真地了解一個人,就胡亂地用所謂的「道德」去束縛他,是很容易釀成大禍的。

老子作為道家的鼻祖,提出了著名的「辯證法思想」,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不僅在古代就倍受人們,直至現在就一直被人們推崇學習。

德國人尤利斯·噶爾評價老子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而我們更要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這些著作,儘量減少這種字眼錯誤的再次發生,以免對人們的學習造成誤導。

參考資料:《道德經》

相關焦點

  • 「上善若水」都聽過,那到底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
    眾所周知,水是沒有顏色的,古時候人們也常將君子的品德與水聯繫起來,現今不少人將「上善若水」當自己的網名,可這四字成語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簡單,只是被人誤解了。「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很多人以為「上善若水」指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出眾,應該像水一樣綿延不絕,是這個意思嗎?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的意思是人要如水般一樣的善良、包容,蘊含做人的大智慧,處事最高境界。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它的字面含義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若水:「上」是最的意思。「上善」是最善的意思。
  • 成語:上善若水,到底是啥意思?其實很多人不大理解其中的真諦
    而成語是根據古人的生活方式相承沿用下來的,而成語的背後都有著一個故事或者典故。而成語本身富有著深刻的思想內涵,並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根據不同的場合,用不同的成語,就能事半功倍,相得益彰。今天呢,小編就給大家說說成語「上善若水」的意思。想必大家在生活中或多活少的聽說過這個成語了,而且很大一部分的人都很喜歡這個成語。
  • 「上善若水」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深受人們的喜愛?
    「上善若水」僅僅四個字,卻博大精深,寓意深刻,從古到今,曾經被許多人作為自己的座右銘,甚至把它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上善若水,是一個成語,出自《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都說「上善若水」,到底什麼意思?其實很簡單,很多人都誤解了
    孔子和學生子貢一起看「東流之水」,子貢好奇地問老師:「為什麼君子見『大水』必須要觀看呢?」孔子解釋說,水和很多東西都相似,它似德、似法、似義、似道、似勇、似正、似志、似察、似善化,包容萬象,妙不可言。其實,孔子自己也曾經向老子求學,從老子那裡學到了水的智慧。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wù),故幾於道。」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處於眾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水有七善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
    上善若水,這四個字到底什麼意思?@溫溪:「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第8章,意思是說:最好的、最上乘的「善」就像是水一樣。很多人把「上善若水」當成是自己的座右銘,可自己真的能做到「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嗎?
  • 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究竟是啥意思?真正含義少有人知
    而「上善若水」就是《德經》中的精髓,教導人們要培養高尚的品質。「上善若水」內涵及通俗釋義一、《道德經》對「上善若水」的詮釋由於生活中有很多人不了解《道德經》,所以他們都會認為「上善若水」看起來十分高深。《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如果大家仔細分析老子對「上善若水」的詮釋,就會發現其含義淺顯易懂。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其實意思很簡單,卻鮮有人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從古代流傳下來了很多名言,至今依然被人們傳誦者,用來教導後人要做一個善良正直的人。但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之中,有一些成語或者說是諺語都已經被人曲解了它的原本的意思,今天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成語「上善若水」。
  • 一直聽說「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他在湖邊碰上了一位觀水靜坐的智者,便將自己的境遇逐一細述。智者微笑著將他帶回家中,令其從地窖裡搬出一塊偌大的堅冰。商人雖然百思不得其解,但還是照做了。冰塊搬出來後,智者吩咐:「用力砍開它!」商人找來斧頭便砍,不料猛烈的重擊,只能在冰面上劃下一道細微的印記。商人又掄起斧頭,全力劈鑿。一會兒,對著掉落的冰屑,他氣喘籲籲地搖頭:「這冰實在太硬了!」
  • 「上善若水」是什麼善什麼水,你知道嗎?
    人體70%以上都是水 ,維持著生命的新陳代謝。我們每天從大河從井中取水飲用,自來水公司從水庫抽水輸送到千家萬戶,後來生活水平提高人們開始喝純淨水、礦泉水,沒人敢說離開水能活下去的。有人統計,正常的人離開水最多能活七天。
  • 上善若水的真實意思?你知道嘛
    「上善若水」語出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意思是說,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人的品格應該像水一般,做事情行雲流水,靜止如水。人的最高境界要像水一樣,能屈能伸。
  •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
    我們常說「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讀懂它就懂了這「七善」我們經常可以聽到「上善若水」這個成語,但它具體是什麼意思呢?可能很多人之前都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有時候就是順口一說,根本沒有深究這個成語背後的深厚韻味,但我國的文化經過了千百年來的孕育,非常的豐富多彩,有時候不學,可能過後就忘了,這一點我們應該做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上善若水」這個被人們用了千百遍的成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原文:「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 「上善若水」原來是這個意思,看懂就明白了人生這六點精髓!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出自《道德經》,意思是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做到至柔卻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氣度。有一個故事解釋得比較貼切。一位商人因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於是想投湖自盡。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意思很簡單,但一般人都理解錯了
    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雖然很多不順心的事時有發生,但是依然有很多心靈雞湯滋潤著我們的心靈,而有很多網友都不喜歡心靈雞湯,他們覺得心靈雞湯只是嘴上空說,而忽略了現實。但是小編想說,如果沒有心靈雞湯的話,內心或許連一點慰藉都沒有。
  • 「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現在就告訴你,其實一般人都理解錯了
    就比如自古以來人們掛在嘴邊的那一個成語-上善若水,但是,雖然它這麼受人歡迎,可它真正的意思相信也沒有太多人知道,它的含義是很深的。「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現在就告訴你,其實一般人都理解錯了,隨小編來看看吧。
  • 老子的「上善若水」是何意?其實意思很淺顯,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上善若水」,就是出自《老子》中的一個成語,整句為: 「上善若水 而「上善若水」中的「水」,則是比喻那些與世無爭的聖人,這句話其實意思很淺顯,卻被很多人想複雜了。
  •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
    老子說:「上善若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啟示?在我們的學生時代,每次背誦文言文時都會覺得十分困難。這主要是因為文言文表達方式與現代不同,我們不容易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背誦時就會困難一些。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但是很少有人真正理解其意思的詞語。「上善若水」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老子的經典思想。那麼它究竟是什麼意思?所謂上善,指的就是水對世界萬物是十分重要的,水滋養了萬物卻沒有邀功,默默付出不求回報,這樣世間萬物慢慢習慣了水的付出。那麼,「上善若水」這個詞語帶給我們哪些啟示呢?
  • 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原來是這樣
    古人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最高水平的善行,如水的性格,是萬物的對象,而不是名利,謙卑和沉默,這是柔軟的。柔軟不僅是生活的一個特徵,也是一種「強大」的力量,柔軟到強大。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書中出現最多的詞是「無為」「自然」「不爭」..而讓我決定研究細看道德經的是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又靜,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上善若水」一次可能很多人都見到過,之前自己也經常在別人的字畫上見到,當第一次道德經中看到完整的原文,給了我心裡很大的震撼和一種釋放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