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萬經之王」的《道德經》,對中國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但就是這樣一本這麼重要的名著,竟然被人們篡改。被篡改後的《道德經》還成為了通用版本,誤導了人們很長一段時間。
通用版本的《道德經》是這麼說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而實際上帛書上所寫的原文應為: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乍一看,我們會發現也沒什麼出入,無非就是三個地方有所不同,但我們也知道,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字不同,其含義是相差很大的。
一是「上善若水」和「上善似水」,這裡看起來其實意思差別並不大,「若」是好像的意思,「若」也是好像的意思,所以改版與原版在這裡相差並不大。
二是「不爭」和「有靜」,雖然大意上都是在說水不爭不搶的本性。但是我們要注意,水不是人,它是一種客觀的事物,沒有生命特徵,所以自然也不會有爭與不爭,所以「靜」比「不爭」在這裡會更加合適形容水的狀態,更加地客觀。
以上兩點還不是出入最大的,下面我們要討論的這個差別,才是完完全全顛倒了原文的意思,那就是「與善仁」和「予善天」。首先,我們要知道,老子對於「仁」一直都是處於一種否認的態度的,他曾經說過「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老子是道教的代表人,他認同的是「天道」,而不是孔子所推崇的「仁義」。所以改版的「與善仁」,很明顯就是和老子思想相反的,一看就不是老子的本意。
而帛書中的「予善天」,才是老子的思想推崇所在,因為只有天,也就是老子所支持的「天道」才能做到真正地予人。天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是根據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來幫助他人,而不是像「仁義」一樣,列出一堆對人們為人處世的規則,拘束人們的思想。因為每一個人的天性都有所不同,如果在沒有認真地了解一個人,就胡亂地用所謂的「道德」去束縛他,是很容易釀成大禍的。
老子作為道家的鼻祖,提出了著名的「辯證法思想」,主張的是無為而治,不僅在古代就倍受人們,直至現在就一直被人們推崇學習。
德國人尤利斯·噶爾評價老子說:「也許是老子的那個時代沒有人真正理解老子,或許真正認識老子的時代至今還沒有到來,老子已不再是一個人,不再是一個名字了。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而我們更要以更加嚴謹的態度,對待這些著作,儘量減少這種字眼錯誤的再次發生,以免對人們的學習造成誤導。
參考資料:《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