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孔子說:「可以和他一同學習的人,未必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可以和他走共同的道路,未必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可以和他事事依禮而行,未必可以和他一起變通靈活處事。」
結合商業解讀, 就比如我們早期創業,很多的老闆會找自己的親戚朋友,甚至發小一起幹,剛開始大家都熱血沸騰,豪情萬丈,但是當公司有了一定的起色,各自腰包越來越鼓的時候,慢慢一些人就會偏離主航道,有些人追求名,有些人追逐利,還有些人甚至於利慾薰心幹出一些違法亂紀違背道義之事來,當然也有一些人一直在正義這條道上行走。還有一些曾經一起打江山的人到一定的時候衣食無憂的時候開始停止進步,安於現狀,或者倚老賣老,跟不上公司發展的進程,這樣的人即使曾經立下過汗馬功勞,老闆也應該快刀斬亂麻勸退,當然,如果您念及舊情或者曾經的功勳可以給他一筆養老安家費,一來安心,二來讓下屬看到老闆的格局。
同樣我們在招聘選用育人的時候也一樣,有的人是僅僅是為了金錢而來,他們還停留在追求溫飽這個基礎層面,那麼這樣的員工我們只能短暫的使用放在一些基礎崗位上,這些人您是沒有辦法和他們談道義談企業文化價值觀的。而真正的中層以上的管理幹部,我們在招聘提拔的時候就更多的考慮其和企業的價值觀是否等同,是否認可我們的文化,沒有這個做基礎,即使在一起也走不了長遠,馬雲的十八般羅漢能一直一起走下去,雖然其中也遇到過很多的溝溝坎坎,但是他們的價值觀等同道義相交,在這個基礎之上很多的問題和衝突都可以克服,所以選拔幹部核心管理層,我們更多要求的是否與公司的文化相契合,擁有正確的價值觀,不然,也只能是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再說到我們做講師去招學員,為什麼一直要強調走正道,負責任,心中有別人,交以道,結以禮,近者悅遠者來這樣的價值觀和理念,也是為了篩選真正能認可我們的人,而不是僅僅是衝著學個什麼方法賺多少錢而來的,如果認可不了這個,即使他們來了,學到了,慢慢也會走偏,同樣都在這裡學習,有的人可以成佛,有的人卻會成魔,這就是價值觀取向的不同。同樣一把劍,有人可以斬妖除摩,有的人卻拿去禍國殃民。故道不同,不相為謀。我們學習和踐行儒家思想,是為了找到真正同頻的人,大家在一起進步學習,為人為己積德行善,恩澤天下。
我們的使命是:讓天下沒有難創的業,把儒家思想與陳昌文方法普及給中國的10億人。我們是高端的社交圈子,是營銷界,企業家的終點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