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2021-02-10 經方大醫傳承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學興則國興,中醫盛則國強。

先談談我對道學的理解。

道學全面概括了中華聖賢哲思的最高成就,道家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

道學與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縱橫家等思想流派不僅有共通之處,而且超越了它們。

道家之於儒家。老子「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千裡之行始於足下」之思想與儒家《大學》中所論「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之思想如出一轍。儒家提出「仁」,道家對「仁」的認識又有升華,返樸歸真:「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墨家提出兼愛,尚賢,道家對此亦有超越:「天地無親,常與善人」,「不尚賢,使民不爭」

縱橫家以口舌勝兵革之利,道家推崇「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法家以刑代政,道家指出「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儒家欲明明德,以仁、信為質,禮、樂為文,欲「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建功立業,止於至善。道家追尋玄德,不分別善惡,「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道家追求的境界是:「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在「察同」的思想方式上,儒與道相通,孔子曰「知者察同愚者察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察同,將「有」與「無」等而同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異名。」老子察於同,而且察於微。留心於凡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世界,反常道而行,「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追求「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之玄德。

老子對生命的釋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對於道德之於天地萬物的地位,一反世俗之「以權利為尊,以財貨為貴」的觀念,認為「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道學思想為我們提供了積極的人生觀和豐富的治身修身方法:「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的無為是遵循天道,順從自然,是「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是「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是「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道家的無為是清靜無為,是不造作,是如《金剛經》所言「因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無為。是「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這其中的損內涵豐富。如果人身心空無一物,何損之有。為道日損所損的正是為學日益而增加的身外之物和多餘之物。一個人認識不到人身有何可損,自然也就無從損。

老子倡導的修身治學方法是「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老子》)。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中,無為所達到的境界是「不爭之德,用人之力,配天之極」 (《老子》)。

道是眾妙之門。道學論道及醫,中醫經典《黃帝內經》(以下簡稱內經)言醫及道,醫與道如水乳之交融,難以分辯何者為醫何者為道。今吾於此,言醫言道,不得不斷取章節,截其意以饗讀者聽者。大道至簡,有不可言傳之妙,可道可名者已非常道矣,這是語言文字作為道之傳播載體的遺憾。

《老子》中有醫道:「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這裡可以將「我」替換為「心」,將民替換為人之身體。人心無為無欲,身體五臟六腑自然康健。

養生之道,內經思想與老子之道息息相通。老子所云「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正是聖人治心修身的妙方。心藏神,心者君主之官,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所以要以靜養心,以虛養心,心不為外物所累,才能做好君主之官。不用其意不耗其氣,心平氣和,才能骨正筋柔。老子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內經列舉了四種修道的層次和養生層次:上古真人「提挈天地,把握陰陽」、至人「淳德全道,和於陰陽,調於四時」、聖人「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賢人「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時,將從上古合同於道」。

老子中「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者不祥之器,有道者不處」、「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大兵之後必有兇年」等論述,均可借鑑於治法。針藥為兵,不得已而用,中醫之上工治未病,上工調神,並不依賴針藥。內經以類似的思想講了藥之利弊「病有久新,方有大小」、「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用藥實如用兵。

老子中「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是最高境界的去病之法。天下之至柔者道也;人身之至柔者,神也,氣也。以道調神,以道調氣,何堅不摧,何病不去。

醫生治病須遵道而行。內經論道之處比比皆是。素問「天無紀大論」言醫之道:「上終天氣下畢地紀」、「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昭著,上下和親,德澤下流,子孫無憂。」、「謹奉天道」、「至數極而遠不惑」。素問「六無正紀大論」:「通天之紀從地之理,和其運,調其化,使上下合德。」。內經雲「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素問「陰陽離合論」), 「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不可以為工」(素問「六節藏象論」);

《內經》五常政大論篇「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氣交變大論篇」:「夫五運之政,猶權衡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化者應之,變者復之,此生長收藏之理,氣之常也,失常則天地四塞。」

內經曰「上工治未病」。老子曰「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素問「至真要大論」中有歧伯論治法「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折之,不足補之。」,此與老子論天之道不僅意思沒有分別,而且表述幾無差別。

道無形、無象、無為。中醫之於道,醫生是以醫行道,以醫載道。

不修身不足以明道,不明道無從把握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本質,治病成為機械用藥,救人要看運氣如何了。「五常政大論」中有「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陰陽更勝,氣之先後,人之壽夭,生化之期,乃可以知人之形氣矣。」由此也知,不知人之形氣,難以從醫。

醫生幫助病家扶正去邪,首先必須做到自身正氣充足。醫家己身不修,而欲使人不病,難矣。古人云:窮者獨善其身,達者兼濟天下。老子曰:「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如何培養正氣?唯有尊道貴德,以道修身,以道育德。老子曰:「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就是修身的意義。醫家不必擔心奉獻給予會有損失。誠如老子所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醫生當以修身為本,以醫術為末,本末不可倒置。醫生要外煉醫技,內修道德。修德的醫生,才會有心精進才技。醫生者,醫人使之得生之樂也,若非藝高德高之人,其孰能為此。

人命千金,醫生治病是執千金之身以行仁義,為醫不可不慎。為醫者,須知行醫之禁。此乃入境問禁是也。醫者行於醫道,其修持功德如何,全在自身,先知曉行醫之禁忌,可免於大過大失,免於致患於己身。醫生治病診脈用方,無論針藥,能決死生。天有貴生之德,故為醫者不可不明察,當愛人身如己身,執針執藥當「如臨深淵,手如握虎」。

修煉可以提高人的能量。現代科學關於人體的研究也在很多方面證實了這一點。人體科學的發展有助於讓習慣於依賴科技的人們接近和理解道學文化、中醫文化給我們提供的某些結論。這裡我想強調的是:不能忽視醫生氣場的治療作用。修煉得道的醫生本身就是一味治病的靈藥。上工調神,用的就是醫生本身自有的藥,即神。人身三寶「精、氣、神」,醫家修煉體魄,做到精滿,氣盈,神足,治病何須針藥。針與藥,皆屬醫生治病之向外求輔助手段。針者調氣,藥者取其氣味。若醫家神氣俱足,自成大藥矣。

醫療實踐證實,治病調神是最主要的,只有從調神這一層面對人體進行治療,才會真正意義地驅除疾病,革新被疾病入侵過的人體,給人的身心帶來由內而外的徹底改變。普通的方法治病,只能去症,病根難移。試想,病根不清除,只要病根在,就會長出不同的病來,病邪會在人身最薄弱的地方佔據優勢並顯現出來。醫生不調神,不治其心,消滅了一各症狀,如同砍去一個枝條,接著會有病枝在其它地方新長出來,所以總有治不完的病。甚至於舊病未去,新病又來。臨床有很多積極的例子,病人接受我的建議進行身心的調理,我用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尋找自己的不是,認罪悔過自新,每天誦讀《老子》,我選擇的版本是熊春錦先生的校勘的《德道經》。全神貫注的誦讀振動人體三腔,人的敬虔之心易於人接受天德地氣,直接調整人的氣血運行,身心均得醫治。接受治療的病人療效出奇的好,不僅疾病得醫治,而且身心顯示巨大的改變,從言行舉止到精神面貌,都讓人感到象是換了一個人。這就是道用於醫的力量。

醫生治病不可以居功。治病應以醫生為標,病人為本;以心病為本,病徵為標;以天時為本,以醫術為標;以調神為本,以攻邪為標。醫生治病不過是「開鬼門,潔淨府」(素問「湯液醪醴論」),更重要的是天地所為,病人身體自身的調節。「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氣乃平」(素問「湯液醪醴論」)。

醫道聖賢多,然而又不是非聖賢才可以為醫,當視人之所長,因人而異,各有分工,各有所授。中醫傳承自古就有靈活的因材施用的樣板。內經靈柩有「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明目者可使視色,聰耳者可使聽音,捷疾辭語者可使傳論,語徐而安靜手巧而心審諦者可使行針艾、理血氣而調諸逆順、察陰陽而兼諸方,緩節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疾毒言語輕人者可使唾癰呪(讀咒音)病,爪苦手毒為事善傷者可使按積抑痺。」

疾病是由邪氣生化而生,病、邪氣是人體的客人,客人當走不走,反客為主的時候,人體就會重病。

關於病因,《內經》中有「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之說,老子曰「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今以道言疾論病,人之疾病,是人之禍,若勤心修道,以道守神,以道衛身國,何病之有?由是觀之,人身之疾病皆屬「有為」所致,清心無為,病無居處,疾病自已、自化、自去。

人類的疾病,是人們生活離道失德、逆道而行的結果,是「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知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素問「上古天真論」)造成的。不僅中國道學有此結論,西方基督教文化也有「罪的代價乃是死」之說。疾病是人不修身、不修真的必然結果,是離道而行的代價。失道,是今人疾病的主因。今世治病之方,就是讓病家歸道、合道。依照老子指出的「為道日損」的方法,把病因損除,疾病自然也將離人而去。

用道拯救身心,疾病煙消雲散。道與德,就是生命的陽光雨露。人們生活方式背離自然之道,任由欲望驅趕,不以德化育身心,正如地上之草木拒絕陽光雨露,怎能好好生長呢。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讓人們的欲望得以有機會被豐富地滿足。人們致身於製造、促銷,積累金錢和消費金錢,人們的需要越來越多,人們努力向欲望的頂點攀登,人們不知道這條路的盡頭在哪裡,人們追逐權勢的排行,富裕的排行,聲色的排行……人們比拼數據,卻不給自己的德行排行。人們被職業重新定義和構造,被工作捆綁,被紛至沓來的需要糾纏,人們不分白天黑夜的忙碌,不得清靜,只有疾病讓人們暫停下來,唯有死亡讓欲望退場。這是今天多數人們的生活。

人的心靈可以盛載多少欲望,人的頭腦究竟可以帶來多少發明創造?被進化論思想的武裝了的人們,追求革新變化,夢想強大,發明專利,實用新型層出不窮。這與道文化提倡的「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相距何止千萬裡。老子所言「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之至理,卻是「天下幾無人知,更無人行」。

眾所周知,滋養人類的地球面臨的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人類的生存,人類「以妄為常」,大舉製造、揮霍、浪費,用不完的、不需用的和不知如何處理的物品與垃圾使人們的生活場地漸變成垃圾場。我們生活外環境的混亂與骯髒和我們身體內環境的骯髒是表裡相應的。人類的疾病與人類的心靈的虛弱也是一致的,毫不奇怪。

近年來,地球各處頻頻出現的自然災害,這些災害的出現預示著什麼,人類再不懸崖勒馬,就要面臨更大的禍難甚至滅頂之災。人類無法無天,順著自己的意願,逆道而行得太久了。如此下去,災難將會越來越多。今日之人們沉溺於「服文彩,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非道也哉」!「不知常妄作兇」,這就是當世疾病的共同病因。當今之人,病於多欲,病於不知足,病於不開心,病於愚痴,病於不安分,病於妄想執著。

今之人們離開道的指引,忽略大宇宙與小人身小宇宙的關係,只關注眼前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陷入偏執狹隘,步入至端危險的境地。人類的所謂智慧已經不足以拯救人類脫離災難逼近的苦煩,唯有呼喚道德,用「道」自救。

當世人們遠離根本遠離自然的表現很多,人們日常生活職業化,工作佔據了人們最好的時間和最多的時間,人們生活起居不順應自然之道;商品經濟的過度發展使人慾望膨脹,人心浮躁,人們滿足於追求生活用品的多樣化而忽視內在精神的需求。人心浮躁又帶來家庭動蕩,家庭作為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其不穩定引發社會諸多不穩定因素的發生。老子曰:歸根曰靜。我們要回到根本上來,回到最自然的生活狀態中來。這就要求人們改變現狀,反思個人生活方式,進而反思經濟、政治對人類社會生活帶來的不合道的改變。誤入歧途的我們需要進行更多關於靈魂的思考,我們需要在道的指引下回到我們脫離已久的出發點。

醫生治病,不要急於攻邪,當扶正驅邪。正氣存內,邪無所居,邪氣自退。內經關於治病的思想是順天道,得天時,此為醫之大則。

內經素問「五常政大論」中有「無伐天時」、「化不可代,時不可違」、「養之和之,靜以待時」等觀點;內經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第四十四」講治則要順天時:「順天之時,而病可與期,順者為工,逆者為粗。」

素問「八正神明論」用大量文字論治病法天時,可見天時的重要:「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時八正之氣,氣定乃刺之」;「因天時而調氣血」,「月生無瀉,月滿無補,月郭空無治」;「待時而調」;「因天之序」;「分春夏秋冬之氣所在以時調之」;「天忌不可不知」等。順應自然之道,是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譬如田地乾旱,人力澆灌,人工降雨,很艱辛未必收效好,上天一場雨輕鬆解決問題。

除順天時外,治病亦有因人而異、因時而異之法。有宜於針者,有宜於藥者,有不針不藥者。治病有時,待時而治。靈樞「逆順第五十五」講治病要等待最佳時機:「無迎逢逢之氣,無南堂堂之陣。」、「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

靈樞「根結第五」講:「上工平氣,中工亂脈,下工絕氣危生。故曰下工不可不慎也。」治有法則。不守法度,治病不當,治病不慎,為人所怨,為世所怨。從醫者不可不慎。用藥不當,用針不明,「病有浮沉,刺有深淺,各至其理,無過其道。」,「淺深不得反為大賊,內動五臟,後生大病」(素問「刺要論」)。「以邪為義」、「用真無認反為氣賊,奪人正氣」,結果必是「誅罰無過」、「反亂大經」,「絕人長命,予人夭殃」(素問「離合真邪論」)。

內經素問「疏五過論」、「徵四失論」於從醫的過失有明確的分析與歸類。用今人的話說,行醫者用針用藥皆有所忌,欲避「五過四失」則要做到:

2. 系統學習醫術醫道,不以小術、下工水平居功自喜;4. 診病要慎始慎終,不要輕易結論,不要倉促行針用藥。5. 明知針藥之禁忌。知其所成,知其所敗,知其可行,知其所禁。

道濟天下,執古之道,攜手復興道學復興中醫事業。

人們在一生裡面對的問題不過兩類:一是生存,一是體驗作為存在的意義。這兩個問題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即人是什麼。

自有人類以來,無論古與今,無論東方西方,我們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探索同樣的問題。在這方面,中華的聖賢們,無疑是最出色的,前人留下的文字記載中,如老子,如易經,如黃帝內經,給了我們簡單而豐富的線索和答案。以老子為代表道學討論的正是生命的真諦,解決的是人生的根本問題。遺憾的是,關於這些文化遺產,我們不僅沒有很好地使用它們,我們甚至無從知曉前人是怎麼發現這些的。更可怕的是,我們把不理解當成理所當然,我們懷疑它們,我們否定它們,我們幾乎把它們不僅破壞了而且幾乎要扔光了。

道之不行也久矣,欲人之無病也難矣。醫生不從道修德,欲邪之去身也難矣。

關於中醫之亂,當世議論頗多。觀今之醫界,昔者漢時張仲景所痛斥「不念思求經旨、各承家技、相對斯須便處湯藥」之弊病,不僅未止而且更普遍。

內經將醫生分為上工、中工、下工三個層次。醫生不修身,連下工的層次也難以達到,即沒有治病的資格。因為欲治人病,先要己身無病。以己昏昏,豈能使人昭昭。醫生不修身以從道,不知何為病,更不知病何從來,如此妄治人病,奉天時所賜,偶有所中,便以為己功,將更是誤人誤己。

疾病泛濫的今天,當世醫術幾無招架之力,一些人們寧願相信自己,一些人開始回頭尋找前人的發現。伴隨這類需要,書店裡關於養生自療的書籍應運而生,暢銷不衰。然而這些暢銷書們,卻是不約而同地選擇中醫與道學作為暢銷題材。暢銷書的策劃者們,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從中國的古代經典文化中挖掘前人關於生命的思考。完整的中醫被功利地肢解成不同的技與術後,看似有針對性,其可利用價值並不高。這也造成了人們興致勃勃地買書,卻不能象想像中那樣進行自療。

當世之民人,離道失德者眾,世象之亂,又何止中醫。中華之道學,中化之優秀傳統文化,幾乎與今世的人們隔離。新文化運動以來,中國致力於追求民主、自由,發展科技與經濟,卻把中華聖賢的精神遺產棄之腦後。以道學為根的中醫,在他鄉大放異彩,在自己的土地上幾欲根萎葉敗,道文化暗淡憔悴,中醫奄奄一息,不能不教今天的國人汗顏。二十世紀於中國,可謂福禍雙至:迎娶了科學民主這位新婦,卻把祖宗道學的牌位丟了。

至於當代中醫之成就,我本人以及現有中醫的普遍水平尚難以給人們滿意結論。我所掌握的中醫還不足以論及成就。然而,中醫領域時而發生的奇蹟,不僅引發出我對中醫所代表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驚嘆和對生命的再思考,更重要的是,它讓我深信不疑:數千年以前,中華土地上的古聖先哲們對道的探索和所擁有的關於人體的知識遠遠超越今天的人類。

今人利用科學技術對前人的發現進行再證,漸讓一些屬於「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之物變得可視、可聽、可搏,換言之,現代科學在前沿問題上與道學思想不約而同起來。這正證明了古人的偉大。對於前輩留下來的道學文化遺產、中醫文化遺產,今人若是不親近,不學習,不體驗,不修證,就沒有繼承,更談不上發揚。感謝人類文化的傳播使者,有價值的總是會發光,不管它們埋得有多深,一旦再發掘出來,它們會象新生的一樣,無怨無艾,大放異彩。真理屬於整個人類,而不止屬於發現它的人和發出它的區域。

在此,我呼籲醫界同仁諸君突破「偏安於一術」或「固守家傳」之蕃籬,立足民間,精研技,廣授徒,因材施教,集中於中醫經典教與學。以道導醫,以道治身,以身證道,以醫明道,獻身傳統文化的復興,獻身中醫之復興。

胸懷宏揚傳統文化志向者,欲有作為於今日之中國今日之世界,當先修其身,以道修身,以德立身。何以如此:親近中國傳統文化,傳揚經典,從現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從自家做起,從孩子做起,從教育做起,德修為主,技能為輔,先將心中雜亂清除,讓漂泊離道的心安定下來。仁人志士,同心協力,共同修身,以道治身,以道治國,中國強國之路由此可行矣。道學興則國興,中醫盛則國強。

重陰必陽。道學、中醫到了否極泰來的時候了。道學與中醫近年來在西方大受追捧也證明了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中國再一次震撼世界的不是今日之中國人,而是比今人更優秀的中華古聖賢們。而且,借著現代信息技術的力量,這一次的震撼將比以前更強大,我們拭目以待。

我們只為傳播中醫,只為中醫復興而努力。一起學習,共同進步,傳承中醫經方真諦。分享知識,分享快樂,邁向健康之路。關注我們,關注中醫發展。

投稿郵箱:297296482@qq.com     我們期待你的作品和分享。

請點讚、寫留言,和全國中醫愛好者交流互動。↓↓↓↓↓↓

相關焦點

  • ·傳承師道 大醫濟世 三晉王氏中醫婦科流派
    大美健康城·資善堂中醫館  問診名醫:王金權  擅長領域: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習慣性流產、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崩漏等婦科疾病;  ▇坐診時間:大美健康城資善堂中醫館每周五下午14:00-18:00坐診;  ▇坐診地點:小店區晉陽街中段大美健康城(北張小區南門斜對面);  ▇溫馨提示:因問診病人較多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記大醫傳承班
    不為良相,那就要成為良醫,另外我也是從體制轉到讀經,讀經兩年,經典對我的啟發很大,如果能從中醫這條路走下去,雖然不能去文禮書院復興中國文化,但是我覺得從醫復興中醫文化也相當於是文化的進步,也能夠當好一個中醫。其實世上缺的不是中醫,缺的是好中醫,我有志向成為一個好中醫。我希望之後能夠更好救治他人,能夠發一顆大慈大悲之心去普救含靈之苦。
  • 為醫之道 至精至微丨江蘇省中醫院朱永康:杏林耕耘四十載,傳承中醫...
    編者按醫者在心,心正藥真。醫生以愛崗敬業、無怨無悔的奉獻精神,成為守護生命的白衣天使。新江蘇聚焦堅守崗位、數十年如一日的江蘇省名中醫,展現醫生們醫病、醫心的感人故事,向他們致以崇高的敬意。「只要我眼睛不花、手不抖,我還要繼續做手術!」
  • 「國醫名師」楊明會:行醫不分中西 傾盡全力乃為醫之道
    楊明會:傾盡全力乃為醫之道。視頻剪輯 付一鳴   初學中醫時,初出茅廬的楊明會曾憑他在《傷寒論》中讀到的一句「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讓一位出現暈眩狀態的老師得以恢復。「澤瀉湯就是兩味藥,澤瀉和白朮。我當時初生牛犢不怕虎,給老師開了這兩味藥後,老師果然就好了,特別高興」,楊明會回憶道。
  • 推薦《傷寒之道》,學習正統中醫
    餘少好醫學,博覽方籍,讀黃氏《素靈微蘊》《傷寒懸解》,其於黃帝,岐伯,扁鵲,張仲景之道,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於是乃求其全書,積二十年不可得。歲在已醜,承乏館陶貢士張君蘊山為掖校官,得其書六種,錄以畀餘,乃得究其說,而嘆其學之至精,長沙而後,一火薪傳,非自尊也。   嗚呼!仲景著書,已歷千載,至於黃氏,始得其傳。
  • 實修實證禪修人士超級大福音: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
    實修實證禪修人士超級大福音: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慧福生命禪學——招收道醫佛醫中醫養生學徒
  • 如何精通中醫——提供一份學醫的書單
    當前,社會上處處可見那些學了幾天理論,背了幾張方子,連混帶騙地弄來一紙文憑,就開始打著中醫的旗號去吆喝的庸醫之輩。這般庸醫行世,直接就敗壞了中醫的聲譽,況且因此而害人無數,更數可憎。所以說,如果只想著抄幾個秘方,會治幾個小病,那不能算是學醫,不過是淺嘗輒止而已。只有學到第一流的中醫學,才能真正走進中醫、理解中醫、相信中醫,並能應用中醫治療一些大病重病危病疑難雜病。
  • 連中醫也不放過?「中醫」改名「臺醫」,網友:吃飽撐的
    近日,民進黨人士遊錫堃,更是把「改中變臺」的手伸向了中醫,在出席活動中稱要把「中醫」改為「臺醫」。不過,遊錫堃的發言不僅沒有受到諸多臺灣網友的買帳,反而受到了不少網友們嘲諷。甚至有網友直接諷刺遊錫堃就是「吃飽了撐的」。遊錫堃的發言到底有多荒謬相信每個人都明白,中醫是中國勞動人民共同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稱為中醫並無不妥。
  • 九州上醫館健博會上持續發熱
    泱泱華夏 唯楚有才今有九州上醫者處九省通衢之地行懸壺濟世之道廣納賢能 開府坐堂(九州上醫館名老中醫周安方教授接受武漢電視臺記者的採訪)上醫者 唯九州九州上醫館是九州通醫藥集團(中國醫藥企業龍頭)旗下連鎖中醫品牌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文字 ▏元音老人講解《碧巖錄》圖片 ▏來自網絡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 【聚分享】如何精通中醫——提供一份學醫的書單
    我認為,中醫不容易學好,但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如果學者能有志向,有方法,循序漸進,則必能有所成就。朱子曾說過:居敬持志,讀書之本;循序致精,讀書之法。讀書如此,學醫何嘗不是如此。心中執著一份信念,加上心思聰穎,配合切實的功夫,假以時日,必可醫理貫通無礙。
  • 古人常說:「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何意?
    當一個機會來臨的時候,有人因瞻前顧後,不敢輕易嘗試,有人卻抓住機會,並為此付出努力,最終走上人生巔峰,這就是所謂的「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每個行業都有它的規則,現代如此,古代也是如此。今天咱們介紹的是古人常說的一句俗語:「法不輕傳,道不賤賣,師不順路,醫不叩門」,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宋代中醫高考題曝光,看到第幾道你哭了?
    考試內容:方脈科以《素問》、《難經》等為大經,以《諸病源候論》、《眼科龍樹論》、《千金翼方》等為小經,針科和瘍科則無《脈經》,增加《針灸三經》等。試題的具體內容包括墨義、大義、脈義、假令論方義、假令法、運氣等。
  • 大醫之道和易經雜學世界
    大醫世界               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典》,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 我的大學中醫故事-127-大學之道(全文終)
    127、大學之道這一學年很快就過去了,幾門課程一一考試完了。《中醫基礎理論》,《醫學史》,《黃帝內經》等這些中醫基礎課程也終於告一段落了。但是我們真正學醫的生活才剛剛開始。他說,你們這一屆中醫新生是我做輔導員帶學生這麼多年,最有活力的,希望你們能一直把這股精神保持下去,中醫需要熱度,更需要持久的熱度。你們的大學中醫五年才剛剛開始。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中醫的德在哪裡,中醫將落實在哪裡,中醫最終將走向哪裡?
  • 無德不成醫 品讀大醫精誠故事
    神農嘗百草醫者美德感天動地古人云:「無德不成醫。」醫者,行的是仁心仁術,仁心在前,仁術在後,這是衡量醫者的標尺。關於這一點,在中醫的源頭處就深有體現。中醫切脈診斷術始祖扁鵲原本被稱作秦越人,因其醫術高超,思維睿智,所以人們就借用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扁鵲擅長各科,在趙為婦科,在周為五官科,在秦為兒科,首創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最能借鑑的,是其提倡的上醫理念。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其實,現象學與莊子的思想以及禪宗很多都異曲同工,比如:莊子的唯道集虛與現象學的懸置。相比西方哲學,就算文言文再難懂,道家思想再高深,作為中國人,接受起來也要相對容易些。所以,坤鵬論今天先講講莊子的心齋坐忘、唯道集虛,以它們為橋,然後再走向懸置。
  • 明清大醫傅青主
    (原標題:明清大醫傅青主)
  • 醫路小記
    書中論述了西醫眾多弊端,其中也許有言過其實之處,但自覺亦是頗有道理的,便對西醫心生芥蒂。 又思之,人生安身立命,其粗茶淡飯、錦衣玉食各有其樂,若慮者以病、房為甚,兩者皆花銷頗大之事。房子尤可租,而病後假手他人,實不放心,於是究醫,不惟救人,亦為自救。
  • 老人言: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
    在這裡,我要給大家說的是另四句古話,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法不輕傳,道不賤賣。醫不叩門,師不順路。這四句話是什麼含義呢?聽我慢慢道來。法不輕傳。道不賤賣。人們走向社會,總需要工作,通過付出自己的聰明才智獲得收入。古人說:「學好文武藝,貨賣帝王家。」也就是說,你學得的一身本領,最後是要像貨物一樣「出售」的,最好能賣給一個識貨的主,給你開個比較高的價錢。這裡的「道」,是指掌握的一身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