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醫之道和易經雜學世界

2021-02-20 無學齋

 三分醫,七分雜,學中醫只是很小的一個範圍,能跳出來看看才能比較合理,要不光是溫寒之爭就讓很多人糊裡糊塗。藥聖張仲景和藥王孫思邈還是比較有區別的兩條路子,做學問的寫文章,很多理論都混雜在一起,似乎按照孫思邈的方法學習傷寒論可以集大成,個人覺得這個還是比較有誤解的。

   傷寒經方和本草的基本框架內容在前面都寫的差不多了,本來打算直接順著本草寫陳士鐸的《本草新編》和一些方劑學,後來覺得這兩個體系還是不一樣的,所以就回過頭來把一些沒有介紹的查缺補漏一下,同時把幾種不同的思路給整理一下。

 

大醫世界      

 

 

       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明堂流注、十二經脈、三部九候、五臟六腑、表裡孔穴、本草藥對、張仲景、王叔和、阮河南、範東陽、張苗、靳邵等諸部經方。又須妙解陰陽祿命,諸家相法,及灼龜五兆,《周易》六壬,並須精熟,如此乃得為大醫。若不爾者,如無目夜遊,動致顛殞。次須熟讀此方,尋思妙理,留意鑽研,始可與言於醫道者矣。又須涉獵群書,何者?若不讀五經,不知有仁義之道;不讀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讀諸子,睹事則不能默而識之;不讀《內典》,則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讀《莊》《老》,不能任真體運,則吉兇拘忌,觸塗而生。至於五行休王、七耀天文,並須探賾,若能具而學之,則於醫道無所滯礙,盡善盡美矣。

 

 上面一段話來自孫思邈的《千金方》,看過之後似乎學醫者必學兼容並包,然後醫道、醫經、醫術必須都會,其實上面的大醫是道醫,我想未必有幾個人真的會這麼做,如果真的有這樣的才智,那就是張良諸葛亮等道家大拿,出來是定天下大勢,何必定醫道,如果有這樣的高手,中醫也不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張仲景也只是「用思精而韻不高」,才成了醫聖,如果以「大醫」的標準,做帝王身邊的「天官」都卓卓有餘。不過孫思邈的這段概括,其實更像是道醫的逆天而行,不是我們今天中醫的順天應命。以至於後來的人寫書都是什麼醫道大哉,學博天人,窮理盡性,受自異人,然後還要講究仁術等。

 

其實這種學習,我覺得最好不要進入,很容易成為一個黑洞,把人吸進去,然後用今天的金錢價值觀來看會讓你一事無成,因為傳統文化做學問是一輩子的事情,看看清朝內閣大學士李光地、胡煦那個不是一生如一日的做學問,再加上天賦極高才能兼顧廟堂和修行。今天沒有點奇緣或者犟脾氣是比較難鑽研下去的,二十年前開始讀古書的時候,我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掉到傷寒經方這個坑裡,回過頭來看看似乎有某種潛移默化的軌跡,二十年前壓在枕頭下面的書是道德經,那時候也是覺得這麼偉大的書一定要好好研讀,但是到今天也是混混沌沌的讀著而已,或許這麼說,閱歷不夠,人生沒有大起大落, 對經典不容易形成共鳴,讀過之後也就忘記了,然後回過頭來再看,竟然沒有一點印象,這就就造成了很多時候經典的東西都是多準備幾份,然後每次做個筆記,來來回回加強意識。

 

 有時候很難如孫思邈說的,真的去讀羅列的那些東西,而是一些機緣讀到相關的東西,由此觸發某個開關,或許就如黃仁宇所說,忽視的細枝末節實質是發生大事的癥結,也是掀起以後波瀾的機緣,那麼傷寒經方之外的涉獵或許會是以後學習傷寒的最大的助力,年輕時候的涉獵可能會極大影響以後的世界觀。對於我而言,或許就是近二十年前,從圖書館翻閱到了《萬曆十五年》,李鼎祚的《周易集解》,《長短經》等改變了我的某些軌跡。早年的《萬曆十五年》是一本破爛缺頁的八十年代的書,好幾個校區圖書館只有三本,所以只能借了還還了借,但是在二十年前書中的觀點是讓人震撼的,還有黃仁宇的治學方式,也徹底影響了我,以後想涉獵任何學科,都是大量收集資料做類比,再後來《長短經》和《周易集解》改變了我對很多傳統文化的看法,《長短經》不愧為帝王之書,其觀點和價值體系完全不同於傳統的倫理道德和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更多是利益權衡。而《周易集解》直接顛覆了以前閱讀義理的體系,從此對象數佔有了更深刻認識,快二十年過去了,你問我這《長短經》和《周易集解》讀透了沒有,我想我已經忘記的一乾二淨了,但是卻成了接觸和學習傳統文化的機緣,年輕的時候一定要去接觸經典的東西,要不等到形成定勢了,冥冥之中也就沒有這樣的緣分。

 

      其實相對於機緣,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種習慣,自律和良好的習慣才能讓自己有機會沒有利益驅使之下做點實在的學問,並且因為良好的習慣和自律把這些事情堅持下來。因為周易和長短經的影響,才有以後去整理各種傳統文化,十幾年前因為買不起書,藉助電驢可以下載到大量EPUB格式的繁體書籍,(真的謝謝那個年代,電驢,TED演講),就把諸子百家一段段的複製粘貼到WORD 裡面,這種超級機械的事情斷斷續續持續了一兩年,那時候兩個軟體之間還不能相互轉化,一旦複製多了兩個軟體直接跳出關閉,就這樣把諸子百家整理成書籍列印出來,雖然讀不懂這些書,但是這樣的過程卻對諸子百家有了一個框架的理解,之後十幾年居無定所流浪在天涯,背包中也這這些整理的書,或許就是這樣的舉動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情感,以此為契機開始研讀經史子集,也開始更多涉獵不同的東西,進入了一個無底黑洞。

    剛開始工作時候,能有的收入也就是買書,在那個時間點痴戀王陽明,當時的傳習錄是常常反覆翻閱的書,通過《諸子百家》和《王陽明全集》這樣的書籍慢慢的建立起一些傳統文化的根基,畢竟我不是讀中文系之類,這些書的閱讀都是泛泛而過,好處是這樣的過程之中熟悉古語言,有了這種能力之後,我順便就把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十三經註疏》給列印出來,不是不尊重版權,是當年這套書真的好,豎版繁體排版,可是兩千年一套書三千大洋,這也是我比較看重的一套書,所以很多人問我怎麼學習中醫,我說先《十三經註疏》,因為這套儒家的經典,也是唐朝學子必讀之書,有了這樣的古文功底,不管醫學還是四庫全書,甚至術數都可以自己涉獵。

    同樣的涉獵這些古書籍,其實以後讀原版的中醫書籍很迅速,看似浪費了時間,實際上在以後可以大大助力於讀古文醫籍,同樣不要因為沒有讀過四庫全書,就認可那些被刪減的故事,其實未必,四庫全書算是文化寶庫,學醫都覺得《醫宗金鑑》是個寶,那麼四庫全書來說,價值意義更大,我所能涉獵的很多經學和術數都是來自四庫全書的影印版,十幾年前網路上電子版大量存在。當時就是《經部周易系列》的近百本整合到一起列印出來參照學習,同樣《子部的術數》也大部分都列印出來,這些影印版比市場整理出版的都全,市場整理出版的因為各種因素,大量的口訣都被刪掉,況且相宅、六壬、遁甲、星學等本來就是官學,整個體系都是比較完備的。如果從這些正統入手,是不至於陷入到民間術數的那種怪圈,也不會自以為是覺得很多東西是秘傳。

讀書可能像寶釵說的,「學問中便是正事。此刻於小事上用學問一提,那小事越發作高一層了。不拿學問提著,便都流入市俗去了。這本來是件好事,讓讀書人坐而言,起而行實際最後好多事情都變味了,古人後來的做醫學就變得別彆扭扭,就是處處講求病理病機,怕自己落入鈴醫的世界成了下九流,其實鈴醫用藥比現在大部分人都厲害。以上做個籠統的介紹,下面做些簡單的羅列。可能這些中醫之外的世界會讓我們最後最合適的選擇,但不一定是正確的選擇。





 

 

周易和雜學世界

 

 

1  多看看《十三經註疏》和《四庫全書經部易類》,這些是傳統文化的中堅力量,閱讀大量古籍繞不開這個彎,易學不是什麼算卦佔卜,那你是把他看輕了,他是士大夫學問做事的基礎框架,不要覺得今天易學已經老了,我們今天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都是老布祖宗留下來的,道在日常中,這個短時間改不了。

 

2  《諸子百家》是易學的衍生,能多涉獵就多涉獵,不能多涉獵也要選幾個代表人物,不要按照以前課本上固化的印象去認知,只有讀過原著才知道別人教給你的太多是正確無用的廢話,書裡講的利害是要自己去體悟的,兩千多年還能生存下來的書,才是最流行暢銷的經典。

 

3  周易系列的書,原文要讀,李鼎祚的《周易集解》要看看,裡面漢唐的象數佔還保留,這也是我們能從中體悟漢唐文化的基礎,這也是漢唐象數佔和宋明義理的區別,才知道經方和時方文化的來源。怕走偏了,清朝胡煦的《周易函數》要玩玩,兼顧漢宋,融象數理佔一體。如果覺得寂寞孤獨不好懂,那麼牟宗三老先生的書籍去涉獵一下,會告訴你怎麼讀周易。同樣不能拘泥在義理和術數上,明刻版《斷易天機》這本書是好書,裡面的六十四張圖,告訴我們佔的世界是這樣的去除文字的描述,還有這樣一種表達方式,自己多多揣摩可能會改變你的思維方式。象數理佔的世界是很靈活變動的,沒有那麼一成不變,而這幾本經典書只能各佔其中的一小方面。

 

4 老子、《鬼谷子》、《黃帝外經》、《鶡 冠 子》、《關伊子》、《文子》、《河上公章句》、《呂氏春秋》、《淮南子》等基本道家要去讀讀,這些書讓自己能跳出來,儒家的經典框架架太多,讀到最後僵化認死理。道家的東西欲絕去禮樂,兼棄仁義,秉要執本,這種思維讓你區分道家和儒家,漢唐醫學和傷寒經方都是偏重道學的,所以多讀點道家的至少能從根上區分經方和時方,也知道為什麼宋之後的時方注重醫理(義理)。沒事讀讀《荀子》、《韓非子》,不要以為你看的是儒家,或許兩千年來是荀學,掛著儒家的牌子行的是儒術。一些儒家和道家的區別,在《紅樓夢》和《封神演義》中寫過了。

 紅樓夢和封神榜的兩個世界(上)

紅樓夢和封神榜的兩個世界(下)

 

5 關於兵家的書,《武經七書》是首選,馬隆(晉)的《八陣總述》,劉基《百戰奇略》, 諸葛亮 《將 苑》、《便宜十六策》,蘇洵的《幾 策》,劉晝的《劉 子》,蘇洵的《權 書》,《握奇經》,漢·黃石公《素書》,等這些都是整理來看,當時對兵書也沒有概念,只是覺得兵書寫的好,裡面沒有廢話,也就是偶爾隨手翻閱一下,後來看張景嶽和陳士鐸的用藥,也經常用兵法書做闡述,不過這些書中很多文採和格局都很好。後來比較用來配合中醫琢磨的就算是《陰符經》,這個大家可以去找找各個版本的解讀,不管是學習周易,還是學習中醫的,都會很喜歡這本上千字的珍本書。

 

關於佛家的《壇經》、《楞伽經》、《楞嚴經》有時間多看看,兩千年了,我們可能玩的不是儒家,是儒術,所以雜質太多了,別覺得佛家的智慧難,你都看周易了,佛家的書能在華夏生存,至少說明我們的周易可以解讀並且能包容吸收他。這種智慧,對比《傳道書》,會多一分明了通透,知道不是自己多麼能,是老天給你機會,一切的終歸是虛空,如果覺得這個世界真的撐不下自己,那麼就是自己不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了。

 

7   前面說過的《長短經》細細琢磨一下,比我們看的三國精彩,小資治通鑑不是白叫的,當然了時間多就看《資治通鑑》。因為很多書真的是要把《資治通鑑》當做參考資料,同樣如果是高手就解讀隱秘版的資治通鑑《皇極經世書》,如果怕自己學壞了,回過頭來還是看看劉向的《說苑》,其實就我個人來說,史書讀到最後是讀智慧,不是為了記憶什麼歷史。

 

 

8   太乙、六壬、遁甲這些東西其實有機會要去參詳一番,不要以為古人的數學不好,古人的數學是用在人身上,所以著力點不一樣,「三式」都是官學,我們《黃帝內經》強調的五運六氣也是這種算法的衍生,相對來說,六壬是沒有斷代的官學,歷代官學天文等還都是考試內容,四庫全書還有《六壬大全》一書,六壬流傳下來書籍極多,四庫中太乙遁甲的好像只有《遁甲符應經》、《太乙金鏡》,我覺得三式可以研究是因為三式計算方法是天地人同參,並且很多東西很古樸,我是覺得這樣的運算可以用在學習道醫和《皇帝內經》的參悟上,但是不應該用在傷寒論上,張仲景一定有這樣的術數和道家背景,但是仲景做的事情就是把這些這些運算完,然後寫出來了可以操作的《傷寒雜病論》,而今天很多民間派如果還來做這件事情,就有點本末倒置了,你問我三式在傷寒論上有什麼幫助,我覺得就是幫我架構了「磨盤」這樣的運算空間,其實沒有這些術數照樣可以學好傷寒論,術數的東西我都放手七八年了,有用的沒有用的都幾乎忘記了,但是依然不影響傷寒論的學習。

   當年為了練習這些運算,所有能找到的視頻都下載下來,每天苦心琢磨三式的算法,本來就是為了做研究,沒有實際運用,差不多過去就忘記了,再加上前兩年電腦硬碟壞掉,大部分資料就全部丟失,三式就沒有再去拿起來,這或許就是緣分到了。

下面這些是當時整理的三式的書,有需要的自己按照目錄去找找看吧。

 

9   《中說》、《中論》、《史通》、《文史通義》隨手看看,這些可以提高自己眼目,這種評論書讀多了,以後看醫話也知道誰在賣弄學問,誰在思考鑽研東西,誰的見識高人一等。如果沒有心思讀這些,木心的《文學回憶錄》也算是獨特視角的文學評論書。

 

 

10   命理性質的的書,也很多收入在四庫全書,當年學五行生剋制化等,都是通過《三命通會》這本書,進士寫的書水平是不一般,他另外一本《星學大成》也不錯,後來順著這個就整理四柱的東西,《淵海子平》、《子平真詮》、《神峰通考》等,我覺得對我們今天來說,更多了是為了研究五行學說而已,對於命理的運算我是不怎麼建議的,本來中醫已經夠玄乎了,大部分人是進入了傷寒論的體系,再去搞個莫名其妙的命理五行,也是非常不合時宜,就像孫思邈說的,學大醫的,研究千金外臺的來看看這個系列吧。

 

 

 

11   四庫全書子部相宅之書,《宅經》、《葬書》、《撼龍經》等要看看,也不要作為什麼迷信之類,這些以後除了傷寒經方之外,是可以銜接內經,補足天地人中的地理層面的內容,這個不需要讓你計算的那麼複雜,知道幾個框架堅持基本原理就夠用,其次,就文化的來說,《撼龍經》、《青囊經》詩句和內容讀起來都是享受,詩句是氣勢滂。民間的還有本《地理人子須知》,今天這種東西把他當成環境學、地理學、住宅布置學,裡面的道理參照後天八卦,再加上紫微鬥數去做參詳。

 


 

 

12    相術這東西,以官學《人物誌》為基礎,參照四庫全書的《人倫大統賦》等四書,配合民間的《麻衣神相》和《相理衡真》等,以前上層選拔人才的方式,民間特殊人才的謀生的手段,年輕時候學這個,多背誦點口訣,年級大了,偶爾看看,人生的經驗就會讓你有莫名其妙的感知力,這種東西玩玩也就用到中醫的四診上了。

 

13  《皇極經世書》有時間看看,這是另外一本《資治通鑑》,只是東西藏在裡面,有時間玩玩裡面的算法,這真是大歷史觀,這本書的世界架構有個感覺,你對佛家的所說的世界也就有共鳴了,最主要是《皇極經世書》裡面的算法,相比民間,那真是藏著好東西,畢竟大歷史也有自己規律,不過這種東西算算就是鍛鍊你的空間感和歷史感,別去想太多。就是讀不懂《觀物內外篇》,光是文學素養和眼界也能提供好幾個檔次。學邵雍的東西,能把《河圖洛書》都牽扯出來,先天八卦和後天八卦都會有重新的認識,這種集合象數理佔的書,能讓你從宋朝的義理中跳出來。如果這本書能看懂一點點,就順手學學《中國絕學》的十一套書,不是遁入裡面的術數學,我覺得是更多了解鬥數、鐵板等的各種算法,很多人讀中醫就是圍著道理打轉轉,其實術數這些東西是可以構建空間感的,也至少能讓《皇極經世書》這樣理論可以落地,我覺得千萬不要痴迷裡面的陰陽術數命理,是練習裡面的術數,這些術數和「三式」一樣,能強化空間感和時間感,傳統文化的中的術數是有空間和時間的交叉,這種東西只能通過這些術數的練習才能強化出來。

以《中國絕學》這套書為民間的派的基礎,可以涉獵很多實際可以操作的東西,這些我覺得是練習空間能力,不過這套書畢竟是市場化產物,很多人是為了打響自己的名號,所以關鍵的算法和口訣是缺失的,但是對我們而言也就圖個熱鬧,做個資料的收集,順便把《梅花易數》這樣的也就帶過學習了。

 

 

14  比較能和中醫有點聯繫起來好用的也就是紫微鬥數,基本的書籍還是比較推薦南北山人紫微鬥數全集》,其他的資料多的是,自己願意學飛星就飛星,願意學四化、中州吧,都是你的機緣,我覺得學到最後當場一種統計學就行了,紫微鬥數比心理學和星座等好用多了,一些詳細的等留到五運六氣的時候一起說吧。

 

 

 15    對於一些六爻之類的的,我是整理了一下,然後列印出來就再也沒有看過,蕭吉的《五行大義》,這本書是比較重要的五行書籍吧。《窮通寶鑑》、《造化元鑰評註》、《滴天髓》、《易隱》、<增刪卜易>、《命理探源》、《千裡命稿》、《卜筮正宗》這些書整理的時候激情滿滿,後來忙著看醫書大部分都已經忘記了,畢竟不是為了從事命理事業,更多是為了研究一些規律,同時因為更對儒家這種思維不怎麼認可,能測算結果,但是卻沒有實用的解決之道。

 

 

 

16  我們今天知道的世界比以前更大了,文化的交融也更多了,很多東西可以做橫向縱向的對比,有大世界觀或許才能對我們自己的周易文化有更客觀的認識,大家可以試著去對比吠陀文化、希臘的哲學和神話體系、猶太宗教文化、和中國的周易文化,這些東西的對比之中或許有更深刻的認識。也不要以為外國的都是美好的,也不要以為傳統是可以丟棄的,對比一下那些能存在下來的東西收益會非常大。

 

 

17  在這兒順便去推薦幾本外文書,或許我們可以看到猶太的文化底蘊,這個千年流浪的民族,只有真的讀過他們的書才知道他們有多麼厲害,能產生那麼多諾貝爾得主和控制華爾街,不是沒有理由的,一本是<The jewish study bible> ,另外一本是《 The Complete Babylonian  Talmud》,後面一本山東大學有個課題組在翻譯,可是這麼多年了,也沒有完成幾本。

 

18    其實西方的哲學哲學是要好好去研習一下了,當年我就是讀羅素的<The history of westernphilosophy>, 然後順帶把西方的哲學家理出來,那後通過這些哲學家簡介去找他們的作品,還有一點,羅素的這本書英文寫的極美。同樣提一下,去研究希臘和羅馬的神話,你會看到神話體系的嚴謹和邏輯性不比哲學差。像英文原版的,我覺得馬太亨利和莎士比亞全集都是很好的書籍,我的英文也極差,但是還是會通過藉助辭典,然後做出人物關係圖,那種感覺極快樂的。或許這些還是年輕的時候涉獵好,一旦到了中年,就會形成定勢,要麼覺得中國好,要麼覺得西方文化好,因為已經很難靜心去研習這些東西了。

 

19  同樣語言也是可以很好類比的一種文化,大家沒有趙元任那樣的天賦,但是去涉獵幾門外語,可以開闊思維,比如《韋洛克拉丁語教程》這樣書,我覺得不管是不是要學習語言,裡面的很多知識框架體系都特別有用。語言是另外一種歷史的記錄,去對比語言的發展演變史,會彌補很多書上沒有讀到知識。

 

20  讀書人一身孤僻,賣弄清高,後來有人建議我去讀讀金融證券的東西,說資本為王的時代,讀書別讀傻了,後來讀班傑明·格雷厄姆《證券分析》、《聰明的投資者》,彼得林奇書,後來最喜歡的是波斯郎迪《專業投機原理》,還喜歡把裡面的句子一段段摘抄下來。後來吧,有一次做夢,到了一個奇怪的國度,碰見一個莊家的操盤手,翻閱的是約翰邁吉的《股票趨勢技術分析》,還有《道氏理論》和《江恩理論》,我就和他炫耀說我讀的都是大部頭的證券理論,然後我問他為甚讀這些,他笑著和我說,你們這些讀書喜歡這種理論和技術,我要替老闆做出這種你們想看的曲線,你們才覺得自己高明,根據局勢來買入,我們也好反反覆覆的割韭菜,嚇得我出了一身冷汗就醒了。後來也明白自己書生就是書生,理想和夢還是有差別的。哈哈哈、、、、、、

    有《國富論》必然有《道德情操論》,曾經的紅頂商人濟民於世修建胡慶餘堂,在任何社會中,都離不開資本,可惜今天中醫的這條路我覺得太難,或許最近幾十年大眾覺得中醫火了,其實就像相聲一樣,是郭德綱火了,今天中醫有點越來越脫離大眾,怎麼能滿足中醫的需求,讓資本助力,同時還有大量基礎從業者進入到大眾世界,這可能比學習中醫知識更難的問題,畢竟大家看好的是錢,不是文化。

 

 

21   十幾年前,電驢的資料是共享的,今天已經進入到信息付費時代,隨便現在一本書就是錢錢錢,我覺得現在很多做學問的沒有辦法把自己知識變現,而那些搞營銷快餐的卻佔據著文化的主流市場,或許會讓很多年輕人錯失在智慧海洋遨遊的機會,更多的是專業性機能。當年網速是幾十K,所以電驢上下載資料都是開著電腦幾天幾夜,好在可以有各種資料可以下載,大量的古籍外文資料可以去學習。真的謝謝那些整理這些資料的前輩,看到現在網絡才知道他們的無私,大量的知識可以傳播開來,那或許是讀書人最愛的春天吧,那個時候接觸到了臺灣大學的網絡課程,可以自學很多哲學、莊子、易經、文化史等,那時候歐麗娟、蔣勳、金嘉錫等都改變了我的認知,真的謝謝那個時代,還有十五年前TED,那些高質量的演講讓我感受了不一樣的世界,我不知道這些東西今天是不是還存在,好像從12年開始我已經不怎麼接觸網絡,不再去瀏覽這些信息了。

 

 

 

 

文中很多民間的術數沒有寫,不是他們不好,我學習的很多算法都是從民間術數家的視頻中得到,我對他們是極其尊重,他們能把這些知識分享出來絕對是有責任心的人,文中沒有羅列出來的原因,是各個平臺都比較禁止這種東西,容易出現封號禁言,再有就是以前整理的各種資料丟失,很多東西記憶變模糊,我也不能拿筆記出來糊弄,所以就在此略過,如果大家有心學的話,自己去找找吧。

 

 

小結

 

第一 學習很多經學術數的東西,是為了變得靈活,更是為了匠氣,大量的經學體系下的術數運算,就是為了匠氣,這種匠氣不是今天一股腦練出來的油膩的匠氣。

 

第二  你如果問我要不要學習古文化,我也只能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今天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是品論古文化的時代,卻不是學習古文化的時代,畢竟時間成本太高了。

第三  三分醫七分雜,涉獵各種文化是是為了象畫家弗朗西斯皮卡比亞一樣,非常猖狂的說我是個業餘醫生,就是挑戰規則,跳出框框做最好的探索,可我們今天很多學習古文化,是因為被別人譏笑定義後的不自信,好多半路出家學中醫的變得窮困潦倒,真的希望多幾個黃元御這樣性格才學的業餘醫生。

 

第四  辨證的看,很多東西今天沒有閱歷,是讀不懂,讀過也會忘記,最後沒有什麼印象,或許隨著閱歷增加,這些東西會突然醍醐灌頂,同樣有些經典東西就是一轉身錯過一生。

 

第五,學中醫,我始終覺得感知力和操作技巧是第一位,而為了鍛鍊感知力,需要的的是眼光,而 所謂的大醫是為了提高眼光,眼光這種東西是很難教的,需要的是天賦,或許通過其他智慧可以來添補。

 

我不是認真做學問的人,只是喜歡涉獵更多的東西,也會因為沒有交際所以才能有時間琢磨這種東西,但是隨著時間流逝,所學的東西也慢慢忘記,上面所寫的東西也差不多都在七八年前放手了。所以也只有個大概,因為要寫大醫世界的這篇文章,才回頭稍微看看。

我覺得還是自己多去涉獵,想辦法回到原點,要不得到都是正確但是實際無用的理論,學後多琢磨才能有自己的東西,諸子百家,經學和子部術數,西方的哲學、神話、宗教等。都是可以開發大腦智慧的,只有涉獵的經典足夠多,才不固執己見。也希望大家不要因為網絡變的同化,今天手機讓大家變得共性,其實我們需要遇到不同個性的人,不同的見解,這樣才不枉在這個世界活著。

 

對於術數的態度,我覺得還是保持理性,就是你能用他建構一套思考體系,不是建立一種絕對真理,在傷寒世界中黃元御、徐靈胎、唐容川、冉雪峰都是精於易學,他們解讀易學和醫學,是為了大家更容易理解傷寒體系,不是把大家帶入到術數的世界。周易學是為了用,不是為了講道理。臨床大家曹穎甫、湯本求真、胡希恕都是拋棄五行體系,脫離術數世界,也造就了今天的市場傷寒派。而民間派過渡的是強調術數,把自己塑造成一代宗師,這條路子是要好好思考和斟酌的。

相關焦點

  • 易經多厲害?中國學醫博士用八卦推算出「木王星」,震驚世界
    本來是學醫的劉子華從此之後對宇宙天體有了興趣,再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的時候,發現這部《宇宙科學》來源於中國,並且裡面的東西有很多都和《易經》有關係,於是劉子華開始研究《易經》,當時的他很納悶,在中國《易經》通常被當做是迷信,但卻能和宇宙天體聯繫起來!
  • 一點高人:《易經》解讀——處世之道
    《易經》是群經之首,涉及範圍也是十分的廣泛,可現代大部分都只覺得易經就是風水命理測算之術,殊不知這只是易學當中的冰山一角。更甚者有人認為《易經》屬於封建迷信並強烈抵制,殊不知《易經》作為我國傳統文化之本,從軍事、文化、醫療、飲食等都都受到此書的影響,甚至是為人處世的許多至理名言都在其中。(這種感覺就像是世界上很多人都在使用者中國製造的東西,卻又口口聲聲的詆毀中國製造和中國人,揚言無論如何都不會用使用中國製造的東西,可是結果呢?)
  • 天人合一之道---誰都能讀《易經》嗎?
    有許多的人在問:「我能讀好《易經》嗎?」,「這麼高深莫測的東西適合我們普通人學習嗎?」,「沒有一點基礎的人能否學習」……等等,各種各樣的疑惑不一而足,讓人們籠罩在一種患得患失的心態中,即使有時候下定了決心,也會在畏難情緒和懷疑情緒的抵消中變得虎頭蛇尾,一曝十寒。
  • 《易經》佔卜乃學易之道
    本節討論的是如何學習《易經》的方法。標題所謂「學易之道」的「道」,應為「道路」的道,因為談論的是學習方法,故也為「道說」的道。常聽人說,學習《易經》太難,讀不懂,學不進去。其實這就是方法不對,初學者一上來就去「啃」那些大部頭的文字,是肯定讀不下去的。古人治易,自古就有條定律,叫做「先筮後易,由技入道」。
  • 黃靖浩:為什麼職位越高的人越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
    閱世越深我們越會發現一個社會現象,那些職位越高,越是擔當大任的人,他們越是喜歡學習和研究易經,於是在他們的影響下,我也走進了易經的世界,探究起學習和研究易經的價值和意義。易經素來被中國人奉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易經含蓋萬有,綱紀群倫,是中華文化的傑出代表;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亦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
  • 劉君祖易經世界 完全破解易經密碼
    這麼想,沒有錯。因為讀《易經》的確不像讀一本輕小說那麼容易。但是這麼想,也大錯特錯。因為宇宙何其浩瀚,人類千萬年來一直企圖接觸更高層次文明的努力何其之多,而所謂的科學成果何其之少,相形之下,如果讀一本書就可以超越所有這些努力,了解和宇宙裡我們所不知道的事物或力量或存在如何溝通,那麼讀這本書花再多的時間,豈不都相形之下是極為容易又便宜的?
  •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十篇聖人之道
    《易經參詳》繫辭釋義第十篇聖人之道易智原創2019年3月 聖人之道《易經》這一門學問的法則,有聖人之道四點,就是尚言辭、變動、制器、佔卜。《易經》聖人之道有四點,語言和思想方面則注重卦辭;行動上則側重卦爻變化的指向;製造器具則側重物象的功用;憑藉卜筮的方法來佔測未來。 遂知來物。所以君子將有所作為時,將要行動的時,先要進行卜卦問筮。用《易經》卦爻辭來參考,感應如同音響一樣快速;無論遠或近、幽隱或深奧,憑藉《易經》的法則都可以預測事物將來的變化。
  •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記大醫傳承班
    依照343中醫執業醫師培養規劃的第一階段,學子們在此誦讀、解讀儒家經典和中醫經典,學習英文、選修數學,以及學習傳統養生功法等課程,以打下堅實的基礎。十年栽培,在十有五的年紀,這些學子走進大醫班,那麼他們在大醫班又有何規劃和收穫呢?走進他們的學業和生活,發現他們是一群懵懂而發,相攜相助的青年學子;他們的心念,由個人到家庭,擴大至國家天下;他們不斷明理、啟發心智,累積知識經驗和提升技術.
  • 從《易經》的角度討論夫妻相處之道
    《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主天地,也主男女,陽為天,陰為地。在家庭生活裡,倫常關係也叫天地陰陽。太陽主陽,月亮主陰,日月合為「明」,陰陽不合曰「不明」。所謂夫妻,陰陽,和合才能曰「明」。夫妻之道就像兩扇大門,共同支撐起一個門戶。男女兩人,組合成一個家庭。
  • 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留心於凡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世界,反常道而行,「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追求「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之玄德。老子對生命的釋義:「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老子對於道德之於天地萬物的地位,一反世俗之「以權利為尊,以財貨為貴」的觀念,認為「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 天道可人(醫易傳奇)
    其從整體的角度去認識和把握世界,把人與自然看做是一個互相感應的有機整體,即「天人合一」。     《易經》含蓋萬象,包羅萬有,綱紀群倫,廣大精微,是中華文明的源頭。其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生活、文學、藝術、科學等諸多領域。也就是說,我們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可以從《易經》中找到影子,找到答案!
  • 《易經》是封建迷信之書?愛因斯坦:《易經》是科學迷宮的金鑰匙
    《易經》是古代經典巨著,距今已經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了。對於這本書,中國的評價有三個關鍵詞:1.大道之源、2.群經之首、3.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正如國學大師、新儒家開山祖師熊十力所言:「中國一切學術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寶藏。」
  • 為什麼要學習易經?易經入門基礎知識
    第二是周期,說這個天地之道,變化的規律,就是七日來復。第三指朝代,代表周朝。「易」字也有三層含義,即有「三易」之說,第一是變易,周易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變易,它認為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在變化之中, 裡邊有很多話進行闡述: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變化現矣。」 「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是故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佔。
  • 《易經》:君子之道乃渡己、渡人,明白這一點,才能成為強者
    老子所講的「道」,就是宇宙與自然運行的規律,也可說是我們人類的人生觀和處世觀。只有認清這些規律,適應,並利用這些規律,才能不斷發展,強大自己。那這個規律是什麼呢?「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與無。」道的規律是使萬事萬物向相反的方向轉化,道的作用就是讓事物的勢頭越來越弱。天下的所有事物都是從有生出來,而有最終又是由無生出來的。
  • 易經:「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殃失」,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
    《易經》在我國被稱為「六經之首,大道之源」,是受「老子、孔子」等古老聖賢和歷代偉人、哲人推崇並為近現代國內外思想家、科學家、文學藝術家和經濟學家、企業家等重視的蘊藏了萬事萬物發展變化規律的大智慧之書。易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值得深思的為人處世之道「厚德載物,福祿在上;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易經》裡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一個人只有順應事物發展規律工作學習生活才能承載萬物,獲得富貴福祿,若是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則災殃就來了
  •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127)旅卦上 行旅之道​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一百二十七)旅卦上行旅之道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九)坤卦上 陽極成陰 【曾仕強講易經的智慧】(九十五) 夬卦上 決其當決
  • 法天象地,開物成務,易經入門之如何認識易經
    #易經是中國人都很熟悉的一個詞,影響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古代易經是上層建築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如故宮裡的保和殿、太和殿,貞觀、鹹亨、永貞、至正、道光這些年號,以及「大哉乾元」、「大明終始」這兩個朝代名都是出自易經。
  • 《易經》的道,繫辭傳中只用了八個字
    在易經《繫辭傳》中這樣說到: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 當文王與紂之事邪? 是故其辭危。 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之謂易之道也。大家都知道易經是在殷商周文王坐牢所著作,所以其辭句都為真話,也周文王而叫《周易》,當然它最興盛的時期也是在那個時期。
  • 《易經》中的成功之道:別羨慕別人成功,學會這4點,先改變自己
    《易經》中的成功之道:別羨慕別人成功,學會這4點,先改變自己書籍是人們不斷進步的原動力,這句話被譽為金科玉律從來沒有被打倒過。可是我們可以見到的是,好像日常生活的擁堵始終沒有時間使我們再撿起童年時期的夥伴,靜下來讀書。
  • 易經和周易是什麼,易經和周易的區別
    《易經》的起源有可能和《洛書》有點關係。《易經》的「易」字可能由「日」和「月」二字組成。故推理:《洛書》是一種天體圖案,或星圖。從『月』字出發,可推理:這片星圖可能在月球軌道,暫稱之為白道附近。圖中兩幅圖案的封閉聯線,都是《洛書》和星圖中原來就有的,當然不實際存在,而是哲學家和天文學家想像出來的。他推理說:「古之《洛書》,可能和預測黃河洪水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