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2021-02-19 印心劇場

文字 ▏元音老人講解《碧巖錄》

圖片 ▏來自網絡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趙州示眾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才有語言是揀擇,是明白。老僧不在明白裡,是汝還護惜也無?」

  一日趙州上堂開示大眾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這二句是三祖僧璨大師的《信心銘》中開頭語。《信心銘》云:「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這就毫無遮掩明白地告訴我們,要證悟至高無上的大道沒有什麼難處,只要我們在日常動用中不去分別挑選,不要愛憎取捨,直心而應,無所住著,大道就在目前了。趙州和尚尋常用這二句開示大眾,指示大家直下見道。由此看來,學道很便當,沒有難處。只要我們勇於犧牲世間的虛名假利,放舍貪戀幻境的舊習,當下脫體現成。因為我們本來是佛,只為迷於色相,戀著塵境,掩蓋了本性的光明與神用而淪為凡夫,所以不須用力尋取,更不要向外追求。

  一切眾生本來是佛,苦不自知,向前趣境,造業受報,枉受六道輪迴生死之苦,寧不冤屈?假如我們在日用中,不去揀擇分別,也不愛憎取捨,一切貪戀執著的心都放下,隨緣穿衣,任運吃飯,心裡空蕩蕩的,淨裸裸的,一法也不立,那你就是一尊活佛。所以說,修道沒有難處。

 修道既如是容易,為什麼大家又說難呢?蓋難在不肯放也!大家假如肯放,個個都是現現成成的佛,不用向外求取。一般俗人,自不待論,而廣大學佛參禪的人,又迷於神通妙用而不自知。其實,我們知道冷、知道暖、知道餓、知道飽、知道長、知道短,就是現成的神通妙用,不須另外別求。假如這不是真心的神用,上面說過,你一息不來,還能動用自如嗎?蓋所謂神者,妙用無邊;通者,無有阻礙。我們的靈妙真心無所不能,無可阻隔,故謂之神通。而現在有所局限者,因舊習未盡,如烏雲遮日,光芒不能大放。一俟習染銷除,烏雲散盡,光芒自然大放,神用自然全張。故我們用功的訣竅,就在一切放下,無所住著。因此僧璨大師開頭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假如我們時時刻刻把這二句話八個字蘊育在胸中,處處提高警惕,不事分別取捨,成道就無難了。反之,如果畏難不前,或別求玄妙,就難上加難了。龐居士講:「難、難、難,十擔麻油樹上攤!」蓋形容不知訣竅、修道之難和不肯死心塌地勇猛精進也。龐婆接云:「易、易、易,百草頭上西來意。」一切事事物物都是真心妙用,現現成成,俯拾即是,容易得很,有什麼難處? 

 修道就是鬧革命,是革自己的命,不是革他人的命。要把自己執著物慾的命革掉。王陽明先生說「格物致知」,就是格除物慾之私而致良知——顯發真心。學道人之所以不肯革自己的命,袒護執著心,關鍵在於放不下。你執住不放,保得住嗎?人總是要死的,現在不放,最後還是要放下。與其最後捨不得放而不得不放,做個守財鬼,倒不如聰明些當下一切放下,做個超脫生死的道人了。更有愚痴透頂的人把生前的愛物存放在棺材裡,這有何用,能帶走嗎?徒然引起宵小覬覦財物、掘墳盜墓的盜竊醜行而已。這些愚痴的舉動,說來真令人可悲可笑。我們現在應有智慧,及早一切放下,樂得逍遙自在,何必自尋煩惱,粘著不下,而落個六道輪迴、生死不了的冤鬼呢?

「久參之士,不待言之;後學初機,直須究取。」

久參之士是指修禪已經很久,本性打開來,保任到家的人。他們大事已畢,哪要我們多嘴饒舌?然而剛剛進門的後學初機,未曾見道,就須要真參實究,努力用功精勤取證了。參究什麼呢?請看下面的公案。

相關焦點

  •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 垂示云:乾坤窄,日月星辰一時黑。直饒棒如雨點,喝似雷奔,也未當得向上宗乘中事。設使三世諸佛只可自知,歷代祖師全提不起,一大藏教詮注不及,明眼衲僧自救不了。到這裡,作麼生請益?道個佛字,拖泥帶水;道個禪字,滿面慚惶。久參上士不待言之,後學初機直須究取。
  • 參禪 揀擇什麼?分別什麼?
    翠微禪師聽了他這話,不答卻反問道:「嫌什麼?」龍牙禪師又問:「如何是祖師意?」翠微禪師卻說:「拿禪板給我。」龍牙禪師於是把禪板遞給翠微,翠微接過禪板舉起就打。龍牙禪師道:「打即任打,要且無祖師意!」龍牙禪師心頭一片茫然,無法揣測到翠微的意旨所在,尋不到契入之機,無奈之下,龍牙禪師又前往參問臨濟義玄禪師:「如何是祖師意?」
  •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佛心
    會善寺當然,平常心不是平凡心。
  • 開示 | 如何揀擇
    第一、書必揀擇而讀,則開卷有益:雖然古人說「開卷有益」,但是讀書仍要有所選擇,有益的書才讀,無益的書讀了沒有意義,也得不到知識與啟發。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不好的書,讓人開卷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像前陣子一本《完全自殺手冊》,帶起了自殺風潮,使得很多家庭破散,社會也為此付出極大成本,所以書必須揀擇而讀,才能開卷有益。
  • 修行莫去揀擇心境
    一個上道的修行人,從不揀擇他內外在的生存環境,他總是愉快地待在那裡,密密地做著內在的功夫。他不揀擇一切心境,相反,他期待所有。他期待他的生活有事,他期待他的生活無事——無事時他正好練習覺知,有事時他正好練習定力。因此,他時刻歡迎一切,擁抱一切,他愛他生命裡的順境,也愛他生命裡的逆境,他同等地愛它們。因為他意識到,逆境和順境,給他的修行同樣珍貴的禮物。
  • 莊子的道無所不在
    什麼是「道」?這裡給出幾個成語、給出幾個維度,來供大家思考什麼是道?「天不變,道亦不變」、「道可道非常道」、「道法自然」……「道在屎溺」的故事背景是東郭子問莊子,道在哪裡?原文今譯:東郭子向莊子請教:「所謂道,究竟存在於什麼地方呢?」
  • 坤鵬論:心齋坐忘 唯道集虛
    其實,現象學與莊子的思想以及禪宗很多都異曲同工,比如:莊子的唯道集虛與現象學的懸置。相比西方哲學,就算文言文再難懂,道家思想再高深,作為中國人,接受起來也要相對容易些。所以,坤鵬論今天先講講莊子的心齋坐忘、唯道集虛,以它們為橋,然後再走向懸置。
  • 高考「唯分數」的形成機理與破解之道
    然而,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能力素養要求的變化,尤其是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的到來,高考「唯分數」的問題日益凸顯。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
  • 道因醫而顯,醫因道而靈​,唯道是從,復興中醫
    在「察同」的思想方式上,儒與道相通,孔子曰「知者察同愚者察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老子察同,將「有」與「無」等而同之,「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此二者,同出而異名。」老子察於同,而且察於微。留心於凡俗「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世界,反常道而行,「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追求「深矣遠矣,與物反矣」之玄德。
  • 快評|「唯名校」是一種粗糙的用人觀
    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歷」的用人導向,在招聘公告和實際操作中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作為限制性條件。「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長」,語出唐太宗之口,這也是他的用人之道,連太子李建成的座上賓魏徵他都敢「招安」,為己所用,證明其「用人如器」「各取所長」並非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