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孔德之容①,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聲)兮③,其中有精;其精甚真④。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⑤。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注釋】
①孔:是「大」的意思。
②恍:不清楚。惚:不清楚。
③窈:深遠。冥(ming):暗昧不清楚。
④精:是極細微的物質性實體。
⑤閱:認識。甫:同「父」。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隨著「道」轉移的。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形象。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非常實在的,其中有信驗可憑。從現在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觀察認識萬物的起始。我怎麼知道萬物起始的情形呢?是從道開始認識的。
【解析】
這一章裡,老子闡述了「道」和「德」的關係,認為德是博大和無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從」。老子所說的道,既有虛無的一面,也有現實的一面。道虛無縹緲,卻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是因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因此,道無所不在。
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統領全篇。「孔」字的常意,歸納起來就是廣大、非常、通達、博大的意思。「容」指的是包容,這個字的上面是個寶蓋頭,象徵一個房屋,下面是個谷字,也就是空虛的山坳。心胸包容天地,就連壞人也能容得下,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德性的人。另外這個容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容貌。當我們的內心充滿德性時,就會表現出神採奕奕的表情,而不是憤怒或消極的神色。
在本章裡,老子再次對「大道」作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似有若無的。然而在恍惚之中遼存在著一種形象,那就是宇宙;在恍惚之中還有一種物質在流轉,那就是大氣。宇宙和大氣在恍惚之中存在著,儘管是幽暗深遠的,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是其中至微至妙的東西真實地存在著,可那正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這一本質已超出了我們人類所能認識的範圍。不過,雖然玄妙深不可測,但有具體情狀,這一情狀是非常真切的,即「其情甚真」。不僅如此,其情狀是信實且可以信驗的。老子對此進行不斷地修飾和描述,無非是為了增加德的具體性,並在討淪道的時候引進「精」。精是為了說明「大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而且可以信驗。雖然我們還不能真正的認識大道,但能真切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這是因為它們有信期,這就如同潮水,到時候會如期而至。一旦在生活中摸索到了這一規律,我們就會從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以及它所帶給我們的影響。
大道是恍惚的,「大德」唯大道之命是從。大德與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樣恍恍惚惚、幽暗深遠。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就「無德」,「有道」就「有『德」,合子道者有德,不合於道者無德。根據上述觀點,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完善了。道體現在宇宙萬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對於人類而青,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備的內在素質的標準。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才能將德行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關係,我們只有對大道和大德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並將它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才能領悟大德的真正內涵和意境,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對於人類本身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