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第21章全面解析,「道」和「德的關係」

2020-12-20 小剛說國學

大道無形

【原文】

孔德之容①,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②。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ming:二聲)兮③,其中有精;其精甚真④。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⑤。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注釋】

①孔:是「大」的意思。

②恍:不清楚。惚:不清楚。

③窈:深遠。冥(ming):暗昧不清楚。

④精:是極細微的物質性實體。

⑤閱:認識。甫:同「父」。

【譯文】

大德的形態,是隨著「道」轉移的。道這個東西,是恍恍惚惚的。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形象。那樣的惚惚恍恍,其中卻有實物。它是那樣的深遠暗昧,其中卻有精質。這精質是非常實在的,其中有信驗可憑。從現在上溯到遠古,它的名字永遠不會消失,依據它才能觀察認識萬物的起始。我怎麼知道萬物起始的情形呢?是從道開始認識的。

【解析】

這一章裡,老子闡述了「道」和「德」的關係,認為德是博大和無所不包的,也是由道衍生而成的,受道的支配,即「惟道是從」。老子所說的道,既有虛無的一面,也有現實的一面。道虛無縹緲,卻可以隱隱約約地感覺到,這是因為「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因此,道無所不在。

老子以「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統領全篇。「孔」字的常意,歸納起來就是廣大、非常、通達、博大的意思。「容」指的是包容,這個字的上面是個寶蓋頭,象徵一個房屋,下面是個谷字,也就是空虛的山坳。心胸包容天地,就連壞人也能容得下,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德性的人。另外這個容還有一層意思,就是形容人的容貌。當我們的內心充滿德性時,就會表現出神採奕奕的表情,而不是憤怒或消極的神色。

在本章裡,老子再次對「大道」作了形容:它是恍恍惚惚、似有若無的。然而在恍惚之中遼存在著一種形象,那就是宇宙;在恍惚之中還有一種物質在流轉,那就是大氣。宇宙和大氣在恍惚之中存在著,儘管是幽暗深遠的,我們無法用肉眼看到,但是其中至微至妙的東西真實地存在著,可那正是事物的本質所在,這一本質已超出了我們人類所能認識的範圍。不過,雖然玄妙深不可測,但有具體情狀,這一情狀是非常真切的,即「其情甚真」。不僅如此,其情狀是信實且可以信驗的。老子對此進行不斷地修飾和描述,無非是為了增加德的具體性,並在討淪道的時候引進「精」。精是為了說明「大道」是一種真實的存在,而且可以信驗。雖然我們還不能真正的認識大道,但能真切地感知到它們的存在,這是因為它們有信期,這就如同潮水,到時候會如期而至。一旦在生活中摸索到了這一規律,我們就會從中感知到了大道的存在以及它所帶給我們的影響。

大道是恍惚的,「大德」唯大道之命是從。大德與大道是相融相通的,它像大道一樣恍恍惚惚、幽暗深遠。道是德的根本,德是道的顯現;「無道」就「無德」,「有道」就「有『德」,合子道者有德,不合於道者無德。根據上述觀點,老子所建構的道德體系也就基本完善了。道體現在宇宙萬物上,所以它代表的是宇宙觀和世界觀。德對於人類而青,是品格,是德行,是成功者所具備的內在素質的標準。只有真正領悟大道的人才能擁有大德,才能將德行發揮到極致。這就是大道和大德的關係,我們只有對大道和大德的關係有了深刻的認識,並將它們在實踐中加以驗證,才能領悟大德的真正內涵和意境,從而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而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確立,對於人類本身來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相關焦點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從、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解析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解析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微信公號:道德經解析】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感悟】《道德經》的第一部分,是「五千言」的一個總論。第一章是進入《道德經》的大門,是《道德經》的靈魂所在。《道德經》第一章老子就是要告訴大家什麼是「道」,如何理解「道」,用什麼方法認識「道」,認識「道」有什麼用處,認識「道」的重要性。作為全書的開始,老子全章就講了一個字「道」。
  • 老子《道德經》解析、導讀和譯文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老子《道德經》第一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老子《道德經》第五章原文、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閱讀前,請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道德經解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免費收到文章。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天人合一老子《道德經》中的闡述的「道」和「德」完美的結合!
    我們所說的《道德經》其實是分為《道經》和《德經》的。當然老子所謂的「道德」和現在我們所說的「道德」還是有微小差異的。關於這個「道」,道家也好,儒家也好,諸子百家也好,所說的都是同一個東西,也就是易道。對於普通人來說,很難理解這個「道」這種至高至上的東西,(高低和上下只是我們相對而言,其實道並無上下左右的區分,這在老子的道德經的第二章裡面有詳述。)因為它的理論過於深奧精微,對於很多人來說,這個空靈籠統的「道」很難把握它的定義。那麼怎麼辦?其實可以在人的身上體現出來這個「道」的真意。因為本身萬物都是「道」生出來的,包括人,包括貓狗植物。
  • 老子七律與唯物論,《道德經》中的辯證法
    相較於其他兩個版本,王弼本詳實全面,也就是說沒有殘缺遺漏,另外王弼本《道德經》去掉了很多無意義的虛詞,行文變得簡潔,讀來郎朗上口,易於傳播和記憶,這是其成為後世將其視為通行本的主要原因。老子七律作為道家哲學的精髓,其七律思想和現代觀念中的「唯物論」以及「辯證法」相吻合。它早於費爾巴哈的「唯物論」,黑格爾的「辯證法」自然也不在話下。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 《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何為「道」,何為「德」
    既然《道德經》如此出名,那麼,你對《道德經》又知道多少呢?你可知道,《道德經》是由《道經》和《德經》共同構成的,也就是說,《道經》加《德經》,等於《道德經》,所以我們就很有興趣知道,何為「道」?又何為「德」呢?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大家對老子一書的文本的理解也是歧見分成,那麼老子思想的主旨究竟是什麼?老子寫道德經的本意又是什麼呢?今天我就鬥膽來聊一下,我對老子所說的道的理解。很多朋友都知道,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分別為道經和德經。第一章到第三十七章是道經,主要講道論;第三十八章到第八十一章是德經,主要講德論。
  • 《道德經》中的道和德分別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一共是81章,分為《道經》和《德經》,我們一般都是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後來在馬王堆發現《老子》一書,卻是《德經》在前,所以也有說《道德經》本該是《德道經》。關於《道德經》中道與德的說法也都大抵相同。
  •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宜戒輕躁、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 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老子道德經全文翻譯(全81章)【老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1]。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但《道德經》第三章講「不尚賢」,第五十七章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可以看出老子是不主張用賞罰來治理國家的。另外,賞罰之權怎麼不可以示人呢,賞罰本來就是要讓臣下民眾知道,產生敬畏之心的。所以,這裡的「國之利器」,應當是指「道」,無為而治的道。「道」隱而不顯,故不可以示人。示人,告示於人。那麼道又為何不可以示人呢?因為《道德經》第1章講到「道可道,非常道。」
  • 「儒、釋、道」三學 ——《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
    「儒、釋、道」三學——《道德經演繹》第十二章《道德經》五千言,一言以蔽之:「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道德經》第一章 解讀老子
    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筆者按:我們知道,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其《道德經》第一章就提出「道」。
  • 《道德經》第19章解析,「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道德經【原文】絕聖棄智①,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②。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導讀】老子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治世思想。認為「仁義、「聖智」等不足以作為治理國家的法則,只有歸於原始,保持事物的本性才能免除世間的憂患。【解析】在本章中,老子對前一章提到的社會弊病又作了進一步闡述,並針對社會病態,提出具體的治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