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著重發揮了「道」生萬物和無為的思想。「道」以「無為」生生養了萬物,並不自以為對萬物有功。萬物在「道」的養育下得到自己的發展。這種品格,老子稱為玄德。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論。主要論點是:道能產生天地,天地又產生萬物,養育萬物,成就萬物,覆蓋萬物。但它是無私的,不佔有萬物。無為的,不管理萬物。
02【個人理解】
道與德是老子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道是自然萬物的本原,德則是人類社會根本原理。在老子學說中,道被定義為一種物。它在天地萬物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生成並養育的。
道雖然被假定為真實存在的一種事物,但老子卻稱它不能直接或間接經驗。人類不能用眼睛觀看,不能用耳朵聽聞,不能用手來觸摸。它是人類感知覺機能經驗之外的一種事物。
宣稱道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同時又宣稱它不能被經驗到,這本身是一個矛盾。而老子卻將這一矛盾統一在道的概念下。道客觀存在,但卻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所謂的「無有」「無物」,就是指不能被人類的感知覺官能直接或間接經驗。
道生成了天地,天地又生成了萬物,所以道是天地萬物之母。但是道卻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這樣,道生養天地萬物就是一個以無生有,以虛生實的過程。
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卻不以萬物主自居,不因功勞於萬物而爭居萬物之上之前,反而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於萬物之下之後。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道是宇宙中最偉大的事物,最有資格作為萬物主。但是道生養萬物,但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作為於萬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但不加以掌控和宰制。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而不居,這就是道的品德。道的品德老子稱為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這是講道生養萬物。「道生之,德畜之」講的其實是一回事。萬物尊道貴德,講的是哲學最愛講這兩個概念。老子認為,人們重視這兩個概念,就意味著這兩個概念所對應的事物也必然存在。這當然是錯誤的。存在著道與德的概念,並不能由此推論道與德事物也必然存在。
道如果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那麼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也必然不存在的。需老子卻需要玄德的概念,來為他的無為的政治說法支持。所以,只能假定道客觀實在。假設道存在,無生有,虛生實,這個過程才能成立。這個過程成立,才能定義玄德。無生有,虛生實,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所以,老子論道,並沒有任何形而上的內容,也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成分。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是一個不可被定義、不可被描繪述說的對象。正如古典原子論中理想原子的不可述說。
道只是被假設為必然存在著的一個事物,以至於經文中講述道就好像正在描述一個真實存,能夠直接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一樣。道必然存在這一假設,在老子的學說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老子的體系中,道被預設為天地萬物之所存在之所以為是的原因和根據。
關於道,唯一可以確定的內容是:道於萬物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之所以強調道的這一特性,是為了將他的無為法則提高到普遍的原理的高度。這樣,法無為,也就是法天道,就是遵循自然萬物最根本的道理。
03【試譯】
道促使萬物發生,德養育萬物成長,物類使萬物具有形體,自然使萬物成熟為器物。道德生養萬物如同父母之生養子女,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貴德的。沒有人曾賜於道德以尊貴的爵位,也沒有人曾命令萬物必須要尊道貴德,但是萬物卻自然而然的以道為尊以德為貴。所以,道主生,德主養,生有萬物,衣養萬物,成就萬物,成熟萬物,保護萬物,庇佑萬物。生養萬物,但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作為於萬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但不加以掌控和宰制。這就是最高深的德性。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譯註》 高亨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