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玄德?老子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2020-12-24 國學新知堂

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01【名家解讀】

任繼愈先生認為,這一章著重發揮了「道」生萬物和無為的思想。「道」以「無為」生生養了萬物,並不自以為對萬物有功。萬物在「道」的養育下得到自己的發展。這種品格,老子稱為玄德。

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論。主要論點是:道能產生天地,天地又產生萬物,養育萬物,成就萬物,覆蓋萬物。但它是無私的,不佔有萬物。無為的,不管理萬物。

02【個人理解】

道與德是老子學說中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道是自然萬物的本原,德則是人類社會根本原理。在老子學說中,道被定義為一種物。它在天地萬物存在之前就已經存在,而且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生成並養育的。

道雖然被假定為真實存在的一種事物,但老子卻稱它不能直接或間接經驗。人類不能用眼睛觀看,不能用耳朵聽聞,不能用手來觸摸。它是人類感知覺機能經驗之外的一種事物。

宣稱道是客觀存在的事物,同時又宣稱它不能被經驗到,這本身是一個矛盾。而老子卻將這一矛盾統一在道的概念下。道客觀存在,但卻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所謂的「無有」「無物」,就是指不能被人類的感知覺官能直接或間接經驗。

道生成了天地,天地又生成了萬物,所以道是天地萬物之母。但是道卻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這樣,道生養天地萬物就是一個以無生有,以虛生實的過程。

道生成萬物,養育萬物,但卻不以萬物主自居,不因功勞於萬物而爭居萬物之上之前,反而以「無有」「無物」的形式存在於萬物之下之後。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所以道是宇宙中最偉大的事物,最有資格作為萬物主。但是道生養萬物,但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作為於萬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但不加以掌控和宰制。所以,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功而不居,這就是道的品德。道的品德老子稱為玄德。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這是講道生養萬物。「道生之,德畜之」講的其實是一回事。萬物尊道貴德,講的是哲學最愛講這兩個概念。老子認為,人們重視這兩個概念,就意味著這兩個概念所對應的事物也必然存在。這當然是錯誤的。存在著道與德的概念,並不能由此推論道與德事物也必然存在。

道如果不是客觀存在的事物,那麼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玄德,也必然不存在的。需老子卻需要玄德的概念,來為他的無為的政治說法支持。所以,只能假定道客觀實在。假設道存在,無生有,虛生實,這個過程才能成立。這個過程成立,才能定義玄德。無生有,虛生實,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

所以,老子論道,並沒有任何形而上的內容,也沒有任何神秘主義的成分。在老子的哲學體系中,道是一個不可被定義、不可被描繪述說的對象。正如古典原子論中理想原子的不可述說。

道只是被假設為必然存在著的一個事物,以至於經文中講述道就好像正在描述一個真實存,能夠直接看得到、聽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一樣。道必然存在這一假設,在老子的學說體系中是非常重要的內容。在老子的體系中,道被預設為天地萬物之所存在之所以為是的原因和根據。

關於道,唯一可以確定的內容是:道於萬物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老子之所以強調道的這一特性,是為了將他的無為法則提高到普遍的原理的高度。這樣,法無為,也就是法天道,就是遵循自然萬物最根本的道理。

03【試譯】

道促使萬物發生,德養育萬物成長,物類使萬物具有形體,自然使萬物成熟為器物。道德生養萬物如同父母之生養子女,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貴德的。沒有人曾賜於道德以尊貴的爵位,也沒有人曾命令萬物必須要尊道貴德,但是萬物卻自然而然的以道為尊以德為貴。所以,道主生,德主養,生有萬物,衣養萬物,成就萬物,成熟萬物,保護萬物,庇佑萬物。生養萬物,但不將萬物據為己有,作為於萬物但不自恃有功,引導萬物但不加以掌控和宰制。這就是最高深的德性。

參考資料:

《老子繹讀》 任繼愈 著

《老子譯註》 高亨 著

相關焦點

  • 放下方得大自在,老子:「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老子畫像在這一章中,老子開頭用了六個反問句。來引出他最後「是謂玄德「這樣的結論,我們先來解釋下什麼是玄德。根據老子」無為「的思想,玄德就指的是自然無為的德性。什麼是一種自然無為的德性呢?我們先返回去看一下他上面的六個反問句。小編先告訴大家,這六個反問句包含的是」玄德「的六個特徵。
  • 讀書日曆|每日一句《道德經》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今日札記讀《道德經》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既要通讀以宏觀把握之,又要深讀以用心理解之,很多語句需要反覆思考,才能明白老子的本意。但這種明白本意後的豁然開朗,卻能讓人產生一種悟道的愉悅。分享《道德經》的閱讀體會,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 《道德經》第十章:生之畜之,是謂玄德
    載營魄抱一,(載營魂魄的身體與魂魄相互之間擁抱為一個整體)能無離乎?(能沒有分離嗎?不能,是有分離的。比如有這樣的詞:魂不附體,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六神無主。但是,德能不分離。(能做到不生病嗎?不能,會生出病來的。王陽明格竹7天就生病了,所以不要去研究道。道是神,是創造人的神,被造者是不可能研究清楚造物者的。但是,研究清楚"玄德"是可以的,玄妙之德不會讓人生病,研究玄妙之德也不會讓人生病,反而受益,研究清楚了德,就是研究清楚了道。道叫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了,只要信,就是尊重道,就是其行為表現出了德。玄妙之德,是道所生。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不單純指我們肉眼所見的天地,更指承載我們自身生長、發展的一切外在環境。那天地具體對待萬物的方式是怎麼呢?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說文》有:有什麼呢?有功,這裡是說道成就萬物,卻不自以為有功。常無欲:通行版註解很奇怪,這樣寫的「一本無此二字,認為此乃衍文。」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
  • 解讀道德經,老子說選對人生的方向,比努力更重要
    老子在《道德經》第10章,用了6個問句,「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說人生,說世事,說自然!第一問!「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承載生命的形神相抱於一,能分離嗎?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這個外面不顯而裡面有內涵的孔德,老子還在很多地方描寫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不德,是指看不出來有德的是真有德;下德不失德,是指外面看起來不失德的,其實是沒有德,做做樣子而已。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那些取自《老子》的人名_翻書黨_澎湃新聞-The Paper
    太上兩個字,則出自《老子》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太上:至上、最好,指最好的統治者。老莊和孔孟,都是講給執政者聽的,孔子是講給君王聽的,老子亦然。儒家的入世也好,道家的出世也好,其核心是一樣的,就是內聖外王,所以特別強調德的作用,以德服人。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道德經第十章:機械智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尤為高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是"本營、本體、身體";"魄"是"魂魄、元神、泛指精氣神。""營魄抱一"就是肉體和靈魂的合一。人們往往處在壓力、焦慮、失眠甚至抑鬱之中,可謂是矜其氣血,愁其五臟,蒿目於世,雙目無神,茫然無見,心如死灰,形如槁木。這一看就是散亂了根器,營魄相離,支離其形,苶然疲意,終日憔悴不堪。
  • 道法、道名、道門、道口和道來 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
    要走完要走完這四個臺階,還要要知《道德經》」德「的幾個範疇:玄德、上德、、建德、廣德和下德。不淳德,焉能全道。1.道法之「無」道,可以用數理之法來觀,可以用數理之名來名,故,道以法觀,法,即分形。道有法,法為無,無也稱玄德,玄德是真人之法,老子稱玄德為弱者,是道之用。
  • 寶寶名字:10個《老子》聰明過人的小寶寶名,古典仙氣
    有「道」的聖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事理,不窺見而能明了「天道」,不妄為而可以有所成就。文中的「知明」有聖人之「智」,聖人之「知」。寓意男孩子明智聰慧,睿智英明。4.戰勝出自《老子·德經·第六十八章》: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解釋:善於帶兵打仗的將帥,不逞其勇武;善於打仗的人,不輕易激怒;善於勝敵的人,不與敵人正面衝突;善於用人的人,對人表示謙下。5.
  • 《悟學.第328篇》順其自然.帛書老子.10
    脩除玄監,能毋有無疵乎?愛民活國,能毋以知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是謂玄德 。」在銅鏡出現以前,古人用盆盛水為鏡,水鑑,謂以水為鏡。(6)疵(cī):疵瑕、小毛病、小缺點。(7)毋(wú):無、不。(8)活:動詞,救活,使…活。(9)天門:本義指天賦人體的耳、鼻、口、目等器官。啟:開。闔(hé):關閉。天門啟闔:引申為人的呼吸,吸氣為陽,呼氣為陰。(12)雌:陰,引申為呼氣。(13)以:憑藉。(14)有:有所施為。(15)宰:主宰。
  • 《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老子為何說不提倡「以智治國」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中說,「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