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十章:生之畜之,是謂玄德

2020-12-22 道學書院

載營魄抱一,(載營魂魄的身體與魂魄相互之間擁抱為一個整體)

能無離乎?(能沒有分離嗎?不能,是有分離的。比如有這樣的詞:魂不附體,魂不守舍,失魂落魄,六神無主。但是,德能不分離。德與道、思維不分離,德作為三寶運行的有機整體其內部也不分離,雖然德獨立於道、思維,如同魂魄獨立於身體)

專氣致柔,

能如嬰兒乎?(能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嗎?不能,但是德能像嬰兒一樣專氣致柔)

滌除玄覽,(消除"迷霧",把道研究清楚,看明白)

能無疵乎?(能做到不生病嗎?不能,會生出病來的。王陽明格竹7天就生病了,所以不要去研究道。道是神,是創造人的神,被造者是不可能研究清楚造物者的。但是,研究清楚"玄德"是可以的,玄妙之德不會讓人生病,研究玄妙之德也不會讓人生病,反而受益,研究清楚了德,就是研究清楚了道。道叫做什麼就做什麼就是了,只要信,就是尊重道,就是其行為表現出了德。玄妙之德,是道所生。研究德,能做到無病,"疵"就是指吃了五穀雜糧之後也可能會生的病)

愛民治國,

能無為乎?(能夠做到無為嗎?不能,但是德能做到無為)

天門開闔,(天空開了,露出晴空萬裡。閉合了,又陰暗無光)

能為雌乎?(能稱之為雌嗎?不能。但是,德能。因為德含三寶,是自生自長,自我運行的自然狀態,像源泉一樣,生生不息)

明白四達,(明白天下,四通八達)

能無知乎?(能做到無知嗎?對"非德"不知不曉,能做到嗎?不能。但是,德能。德是人的自然狀態,是自然而然,是天成之狀,不用知道"非德",或行於"非德",就能自成一體,自我運行,"有無"往返,生生不息)

生三寶畜三寶,(德含三寶,在道與思維合一作為下,生三寶,畜三寶,運行不斷。具體的內部運行情況是:)

生而不有:(美好的心境和包容公義的思維生"有無",而不居留於"有")

為而不恃:("有無"和美好的心境選擇包容公義的思維,而不倚仗包容公義的思維)

長而不宰:("有無"和包容公義的思維生長美好的心境,而不宰割美好的心境)

是謂玄妙之德:(這就是德,是玄妙之德,可以看出來,三寶在一起的相互關係,美好的心境是最為突出,也是德的象徵。德的樹立,意味著美好的心境的樹立,"為心而戰"成為王陽明心學、老子道學的重要標誌,唯心重要是心學與道學的主要思想)

人來一世,把心獻給道,由道來察看,心境是美好的,那麼這是人的榮耀,也是道的榮耀,也榮耀了道,是道所喜悅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十章釋義
    《道德經》第十章知子先生釋義聲明:偶然在本平臺上發現所有在本人頭條號「知子先生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知子先生」釋義如下:原文: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知子先生之釋義:端正身體不妄動,守神以靜入極致虛寂之境,你能做到身心不離、心神不離嗎?
  • 放下方得大自在,老子:「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老子的思想,基本涵蓋在他所著《道德經》一書中,《道德經》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名著之一,書中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在老子的這本著作中,也有許多關於人生的哲理。
  • 讀書日曆|每日一句《道德經》之「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今日札記讀《道德經》是一個十分痛苦的過程,既要通讀以宏觀把握之,又要深讀以用心理解之,很多語句需要反覆思考,才能明白老子的本意。但這種明白本意後的豁然開朗,卻能讓人產生一種悟道的愉悅。分享《道德經》的閱讀體會,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
  • 道德經與樹形哲學之第十九章·絕聖棄智
    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慈孝?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位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君王要向百姓收取賦稅,表面上看百姓將財貨供奉給君王,百姓因此損利。看待事物不全面,叫做「為文不足」,宥於問題表面而不深入思考是謂「令有所屬」,視野思維被束縛的意思。看到民之予,看不到民因君之得;看到不慈不孝是因回報之心而生,卻沒看到慈孝也是起於回報之心。看到盜賊因財貨而生,卻看不到財貨流通對百姓的益處。見失不見得,見害不見利,這就是「為文不足」啊!
  • 英文《道德經》的獨特魅力|楊鵬老師領讀第十章
    編者按:2020年4月23日,世界閱讀日,應部分購書學友的要求,楊鵬老師領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現把領讀音頻文字整理如下,供朋友們交流。以下為正文:大家好,我是楊鵬,今天我導讀英譯《道德經》第十章,我們體會一下英文《道德經》的特別魅力。
  • 什麼是玄德?老子講: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種品格,老子稱為玄德。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是老子的宇宙論。主要論點是:道能產生天地,天地又產生萬物,養育萬物,成就萬物,覆蓋萬物。但它是無私的,不佔有萬物。無為的,不管理萬物。
  • 《道德經》全文(1-20章)
    《道德經》全文(1-20)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初解道德經34——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具體的做法是什麼?
    在第34章,老子做了詳細描述:大道汜兮,其可左右。汜sì:這個字,通行版的註解是,同泛,廣泛或泛濫的意思。在《說文》裡面的註解是,水別復入水也。從水,巳聲。也就是由幹流分出又匯合到幹流的水。不清楚這裡寫的「一本」到底指哪個版本的《道德經》。結合第一篇中,老子寫的常無欲,以觀其妙我認為這三個字是表達,道一直是「無」的狀態,所以,可稱它為小。
  • 道德經第十章:機械智巧,不知者為高,知而不用者尤為高
    生之畜(xù)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zhǎng)而不宰,是謂玄德。營魄抱一,能無離乎?"營"是"本營、本體、身體";"魄"是"魂魄、元神、泛指精氣神。""營魄抱一"就是肉體和靈魂的合一。人們往往處在壓力、焦慮、失眠甚至抑鬱之中,可謂是矜其氣血,愁其五臟,蒿目於世,雙目無神,茫然無見,心如死灰,形如槁木。這一看就是散亂了根器,營魄相離,支離其形,苶然疲意,終日憔悴不堪。
  • 道德經的版本知識,附道德經注音念誦版(王弼本)
    先生創辦了開心書院(微信號:kaixinshuyuan),正推廣「開心道德經100誦讀活動」,即念誦100遍道德經,文章後面附的那個注音版,非常有價值,朋友們可以copy下來,放在手機記事本上,公交地鐵,等人閒暇,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如何快速理解《道德經》
    儘管如此,社會又都公認道德經是好書,有用之書。朱元璋就曾感慨「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林語堂也講「任何一個翻閱道德經的人最初一定會大笑,然後笑他自己竟然會這樣小,但最後會覺得現在很需要這種學說」。
  • 《道德經》|明白四達
    道經第十章 明白四達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鑑,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促使萬物生長繁衍,生養萬物卻不將之據為己有,有所作為卻不恃寵而驕,作為萬物的首領卻不主宰它們。做到這些,就可以稱得上是最深遠的「德」了。老子用六個問句表達了他對修身、養性、求學、治國等人生問題的思考。
  • 《道德經》不同的斷句,截然不同的意思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靜境,ID:FM18848】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論版本最多的古籍,莫過於老子《道德經》了。從戰國到1949年建國前,坊間流傳的版本大約有300種。我朗讀的《道德經》,便是依豆瓣的高分版,陳鼓應教授注釋之王弼+參考帛書及楚簡版。今天再來分享個版本。這個版本比較特別,是一位靈性頗高的朋友對《道德經》的重新斷句,跟幾個流行甚廣的傳世版本的斷句都不同,意思自然也大相逕庭——中國的文字標點就是那麼奇妙。因為他的觀點很有意思,所以想跟大家分享,建議跟通行本對比閱讀。
  • 《道德經念誦注音版》
    《道德經》重點注音按語:此《道德經》文本,以通行的王弼本為底本,對極少量確定為誤之字句,主要根據郭店竹簡本、北大漢簡以及參考帛書本等其他版本而加以修改,並且做了重點注音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zhuī)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yí)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哉。第十章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 詩歌翻譯 | 老子-《道德經》英文譯文
    】加關注【老朋友】點擊手機右上角圖標【轉發分享】內容《道德經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 投資交易的葵花寶典——《道德經》第十章淺析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譯文]精神和形體合一,能不分離嗎?聚結精氣以致柔和溫順,能像嬰兒的無欲狀態嗎?清除雜念而深入觀察心靈,能沒有瑕疵嗎?愛民治國能遵行自然無為的規律嗎?感官與外界的對立變化相接觸,能寧靜吧?明白四達,能不用心機嗎?讓萬事萬物生長繁殖,產生萬物、養育萬物而不佔為己有,作萬物之長而不主宰他們,這就叫做「玄德」。
  • 老子《道德經》下篇44章,小編費了老大勁整理的,連注音都弄好了!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1-10章)(值得收藏!!)
    參見第十四章「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等句,理解其意。⑾象:似。 第五章[原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①;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③,動而俞出④。多聞數窮⑤,不若守於中⑥。
  • 道德經品讀第51章 你成就了別人,是居功自傲,還是淡然處之
    【原文】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老子在這一章裡,從「道」和「德」兩方面,闡述了萬物的生發,道生萬物,德養萬物,萬物生長發展,自然成熟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萬事萬物呈現出各種各樣的形態,人也一樣,顯現出各種各樣的人性品德,這就形成了我們這個大千世界。「德」是事物在發展過程中應具備的道德品質,它具體表現為人類的行為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