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他所說的「道」。聽著這是一句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老子也是「強為之名」,就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道」。因為,依靠我們人類的感官系統無法感知「道」,也就是說「道」無法看見,無法聽見,摸不到,當然更聞不倒,只有在「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況下才能隱隱約約體悟到。想想,讓你把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描述出來,確實很難。所以,從這一點上講,理解《道德經》確實需要一定能力。
2.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所以,很難用已知的詞語描述它。所以老子用了很多比喻來形容它。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水幾於道」,意思就是水和道在通利萬物的特性這一點上非常接近。但水肯定不是「道」,道還有其他特性。還有「玄牝」、「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博之不得,曰微。」等章句,都是來用我們已知的事物和「道」相比較、來告訴人們什麼是「道」。
3.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生出了天地萬物,也使萬物按照它本身的天性生長,而且確定了天地萬物的運行秩序。並且描述了這個過程,就是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通俗理解,「道」是這個宇宙的母親,是根,老子叫「玄牝」。
4.《道德經》裡的「道」有好幾種意思,有老子說的萬物之根的「道」,也有說天地規律的「天道」,也有人間秩序倫理的「人道」之道,更有指具體路徑的道路之道。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不同,所以很容易搞混。再加上現在人的古文水平確實有限,理解三千年前的《道德經》確實不易。
5.需要說一點,解讀《道德經》確實不易,但治學貴其要,只要掌握了方法,也還是可以學懂弄通的。就連日本人、韓國人、西方人都能學會而且用在管理企業之中,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有什麼藉口不學。
另外,前段時間回答了幾個《道德經》的問題,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看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歡迎同道共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