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

2020-12-14 學生文彬

這個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他所說的「道」。聽著這是一句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老子也是「強為之名」,就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道」。因為,依靠我們人類的感官系統無法感知「道」,也就是說「道」無法看見,無法聽見,摸不到,當然更聞不倒,只有在「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況下才能隱隱約約體悟到。想想,讓你把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描述出來,確實很難。所以,從這一點上講,理解《道德經》確實需要一定能力。

2.因為「道」看不見,摸不著,聽不到。所以,很難用已知的詞語描述它。所以老子用了很多比喻來形容它。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人之所惡,水幾於道」,意思就是水和道在通利萬物的特性這一點上非常接近。但水肯定不是「道」,道還有其他特性。還有「玄牝」、「視之不見,曰夷;聽之不聞,曰希;博之不得,曰微。」等章句,都是來用我們已知的事物和「道」相比較、來告訴人們什麼是「道」。

3.在老子的描述中,「道」生出了天地萬物,也使萬物按照它本身的天性生長,而且確定了天地萬物的運行秩序。並且描述了這個過程,就是所說的「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萬物」。通俗理解,「道」是這個宇宙的母親,是根,老子叫「玄牝」。

4.《道德經》裡的「道」有好幾種意思,有老子說的萬物之根的「道」,也有說天地規律的「天道」,也有人間秩序倫理的「人道」之道,更有指具體路徑的道路之道。在不同的語境下意思不同,所以很容易搞混。再加上現在人的古文水平確實有限,理解三千年前的《道德經》確實不易。

5.需要說一點,解讀《道德經》確實不易,但治學貴其要,只要掌握了方法,也還是可以學懂弄通的。就連日本人、韓國人、西方人都能學會而且用在管理企業之中,作為一個中國人,還有什麼藉口不學。

另外,前段時間回答了幾個《道德經》的問題,感興趣的可以關注我看看。個人看法,僅供參考。歡迎同道共習。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道到底是什麼?
    做到公平,天下就會歸從,這就是效法了天道,效法了天道,也就是符合道,符合道,就能長久。這樣的道,是「常道」,不是一般的道。老子推崇的,就是這個常道。常,本義是永恆不變,永恆不變又意味著無限重複。比如太陽東升西落,是從古以來永恆不變的,無限重複的。老子說的萬物都要回歸出發點,在他看來也是永恆不變或無限重複的,所以才叫作常。因此,常的意義,就是事物運動的規律性。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老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哲學家,他的《道德經》上下五千言,文意深奧,包涵廣博,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老子主張無為而治,那麼到底什麼才是無為而治呢,作為現代人又該如何去理解老子的思想呢,以下從幾個方面去細談。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什麼是道?老子為什麼假設道存在?
    老子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唯一傳世的著作就是《道德經》,所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就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道德經》這一著作的內容。經文擺在那裡,老子思想藉經文以傳播,所以老子思想就是一個客觀的東西。所以,當我們試圖講解什麼是老子思想時,就不能以想當然的我以為做根據,而是需要以經文中明確的論述為依託。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今天筆者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關於老子道德經中關於「道」的幾個道,道到底是個什麼道?道德經是怎麼來的?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即便是了無邊際的宇宙,它也是從「先天祖氣」中產出的此為道祖運:「吾不知誰之子,象地之先。」老子的天道觀天道觀是有關宇宙世界和天地運行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老子對於《道德經》的闡述並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其他學說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社會存在而展開命題的。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連續關注我的道德經系列問答裡邊兒的問題,將它串聯起來,就一定能讀懂道德經說的什麼。道德經是老子西出函谷關時與關令伊喜相逢時,被邀,著作出來的一篇,包含天地自然及人文社會學科類的智慧之作。道德經講述了,萬事萬物都。遵循於道的規律在自然的發展運行,自然的生存消亡。不管你願不願意,道都在那兒存在著,不管你守不守道,道都會從你身邊碾壓而過。合道而行。你將有德。離道而行,你將傷痕累累。因為道有自身的破壞力。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
  • 老子《道德經》裡的天之道到底講什麼?它不在天上,不在地上,而是在……
    「曾仕強每日箴言」|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道德經》五千言,實際上只寫了一個字,就是「道」。因此老子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經》第16章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 老子所講的道真實存在嗎?老子為什麼宣稱道是實在?
    老子教導我們說,在可經驗的萬事萬物之外,存在一個實體,它虛無空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它生養可經驗的萬事萬物,是萬物之母。這個實體,老子命名為道。老子講有道存在,不等於自然界果真存在這樣一種事物。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的《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的內容一直為世人所重視。一句「道法自然」更是深入人心。雖然很多人並不完全清楚其中內涵,潛意識中依然喜歡引用。那麼老子說的「道法自然」是什麼?這章中老子回答了世人所關注的這個問題。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3、接下來,老子借這句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何謂」,是「為什麼要說」。「寵之為下」,不是說寵不重要,居於下。而是說「當寵來臨時」,「寵」是上對下的施捨,因此叫「寵之為下」。假若寵之為下,是說寵不重要,處於下,那麼就必須指明什麼是上,才算圓滿,否則就是突兀。寫文章不會這麼寫。當然沒有。所以不是。這句順解,點出寵辱相隨,因此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到底什麼意思?
    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它與全文的主題思想是什麼關係?「道可道非常道」一詞共有三個「道」字,它們有相同的含義嗎?我們都知道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同的語境、語氣所表達的意思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甚至意義相反。
  •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藉助可言的物,詮釋道的意義
    《道德經》在第一章便指出「可道」之道與「常道」、「可名」之名與「常名」的區別。在老子看來,給予所描述的事物一名稱,實際上是對這個事物進行了限制、損害了其完整性,對事物的理解不應僅僅限於事物的名稱扣「可道之道」,更應理解隱含於「可道」名後的「常道」的意義。老子的這理念與符號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 老子所說的「無為」到底是什麼意思?
    「無為」一詞出自老子的《道德經》,因為在《道德經》中沒有對這個詞的明確定義,而且限於篇幅,老子對很多問題沒有展開論述。而且這個詞如果用現代漢語習慣從字面理解的話容易產生歧義,所以「無為」一詞自從出現後,對它的解釋有很多,可以說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解釋清楚「無為」的意思,對真正理解《道德經》和老子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悅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四川方言裡的「老子」到底是什麼意思?
    陸遊曾經在成都旅居數年,嘴裡不自覺地就學會了自稱「老子「,又反映到了他的詩詞中。他曾在《思蜀》一詩中開篇兩句就寫道」老子饞堪笑,珍盤憶少城「,在《看梅絕句》中寫過」 老子舞時不須拍,梅花亂插烏巾香,也在《城南尋梅得絕句》中寫道「老子今年懶賦詩,風光料理鬢成絲「。如果翻譯過來是什麼意思呢?
  • 老子的怪誕與孔子的全勝,道不同不相為謀(地)
    老子的「道」是天之道,是講宏大的宇宙觀、世界觀。老子的「德」是人之道,是講我們的人生觀、社會觀。我們學習古學,要明白古文的字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字的含義早就改頭換面。先看「德」的甲骨文,是在一條大道上畫了一隻眼睛。
  • 老子用「象帝之先」描述道的誕生,究竟什麼意思呢
    道德經第四章 象帝之先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在第一章講述道的概論,第二章講述萬物相對,第三章講述君王之道之後,老子或許感覺意猶未盡,在第四章又重新返回到道的本義,對於道進行深入探討,從天道,帝王道回到起點,描述道的存在。道是空虛的,但又是用之不竭的。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