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道?老子為什麼假設道存在?

2021-02-08 國學新知堂

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子思想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客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老子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唯一傳世的著作就是《道德經》,所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就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道德經》這一著作的內容。

經文擺在那裡,老子思想藉經文以傳播,所以老子思想就是一個客觀的東西。所以,當我們試圖講解什麼是老子思想時,就不能以想當然的我以為做根據,而是需要以經文中明確的論述為依託。我們要避免空說空話,每一個觀點或論點都需要有經文明確的論述做支持。比如,有人要問什麼是道?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將老子經文中所有的相關論述做一番審查,看看作者本人關於道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所給出的答案裡不應當有老子所界定範圍之外的內容。這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老子思想時必須要遵守的一個原則。

那麼,老子的經文是如何論述道的呢?老子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人認為這是老子的宇宙論,但其實我們通過這一論述並不能獲得關於道性質的直接信息,開篇論述的意義在於作者要告知讀者:我將要講述的道不是你們通常觀念裡的那個道,我為道所做的命名也不是你們所熟知的那個名詞。

經文中第四章論述道如下: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據此可知:1.道空虛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2.道是萬物之宗,沒有比道更先在的事物。在這一論述中,屬於道屬性的信息只有衝字,衝應當理解為空虛,空洞,虛無之類,這是說道以虛和無為形式而存在。

虛和無,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與空洞無物、沒有意義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說道以虛無和空洞為形式而存在,那不就意味著什麼也沒有嗎?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虛和無卻不是做空洞無物與沒有意義理解的。經文第十一章舉例說明了無不能做沒有意義理解的道理。三十根輻條,轉繞著一根車轂,正是由於有了輻條與輻條之間的空無,所以才有了車輪的應用;製作陶製器皿,正是由於有了容器之內的空無,所以才有陶器的應用;建造房屋,正是由於有人窗戶與房間的空無,所以才有了房子的應用。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空無並不能作沒有意義的理解,它是世間萬物構成的一個組成部分。

經文第四十三章中,又一次論述了這個問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以自由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之間;空虛無有卻可以進入到無有間隙之中。我就是根據了這些道理獲知了無為的益處。在這一論述中老子也沒有將無有定義為沒有意義。

對無的概念論述的最為全面的是第十四章,經文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稱為「夷;用耳朵不能聽到的聲音,稱為「希;用知覺不能感知到的物體,稱為「微」。這三者都超出了我們感覺和知覺官能的感知範圍,我們無法找到其他的途徑獲知它們的信息,所以也就無法對它們進行追問和究詰了。由於同樣的無法為被認知,我們乾脆就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並命名為「無」。

據此我們應當認識到,古人所講的「無「,其實並不是指虛無和空無,而是指超出我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知覺官能的認知範圍的自然事物。只是由於我們無從認知,所以才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並勉強用「無」這個詞進行命名。所以,有和無這對範疇,並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用來命名或指示可以通過感知覺官能認知的自然事物。而「無」則是用來命名或指示超出感知覺器官的認知範圍以外的自然事物。所以,有和無在老子的體系中並不是一對抽象的概念。它們都是用來命名或指示實在的,只能依據人類的感知覺官能才區別為兩類。所以無的概念,我們不應當理解為空虛無物,而是應當理解為不能被我們的感知覺官能感知到的事物。

有了上面的有無的概念,我們就可以知道,老子將道定義為以虛和無的形式存在,其實是要告訴我們道不是我們感知官能的對象。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用耳朵聽聞它,不能用觸覺感知它,在這個意義上道才是無。比如,空氣,對古人來講,它就是無。受認知與技術的限制,古人不能看到空氣,不能聽聞空氣,也不能感覺空氣,所以古人就只能將空氣命名為無。但是古人並不因此而將這個無與空洞無物等同。雖然空氣不能被感知,但古人仍然認為它是有,是物。所以就稱它為以無為形式的有,這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意義。所以,在老子的定義裡道就是以無為形式的有,就是所謂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而可以被感知的萬物則是以有為形式的有。

直接而論述的論述道的是經文第二十五章,經文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在這一段文字中,老子非常明確的將道定義物質,定義為有。他說,有一個混然為一的事物,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寂靜無聲,空虛遼闊而無邊無際,獨立自在,恆常為一。周而復始的運行,擁有取用不竭能量。它是天地萬物的源頭,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用「道」為它命名,並勉強稱其為大。

從而我們知道:1. 道質地純粹,是一不是多(混然為一)。2.道在時間與空間上無限,並且恆常不變(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3.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是萬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為是的根據(可以為天地母)。看到道的這些特性,我們不禁要問,誰見過質地純粹恆常為一的事物,誰又見過永恆不變的事物?老子見過這類事物嗎?可以肯定的回答,天下根本就不存在永恆不變,而且恆常為一的事物。老子也不可能看到過此類的事物。那為什麼還要宣稱存在著道這樣一個事物呢?道是老子通過邏輯推理,假設存在的一個事物。並不是宇宙間真得存在著這樣一個事物,被老子發現了,所以才宣稱為有。

老子為什麼要假設道這樣一個事物存在呢?不是因為老子研究物理或宇宙起源之類的問題有了發現,老子講道不是為研究自然而研究自然,他並不是一位自然哲學家。老子講道是為講德,是為他的無為的政治學說建立先驗的根據。因為預設了道的存在,無為也就成為宇宙萬物最高的法則了,所以守無為便成為遵循自然最根本的法則了。天道是無為的,所以人道最根本的法則也應當是無為。老子講道就是為了建立這樣一個自然的推理,從而使他的無為政治法則具有最高理的地位。

我是國學新講堂,致力於理性解讀《易經》《道德經》等國學經典,探索未來中華文化新方向,歡迎關注交流!

相關焦點

  • 老子所講的道真實存在嗎?老子為什麼宣稱道是實在?
    老子教導我們說,在可經驗的萬事萬物之外,存在一個實體,它虛無空洞,看不見也摸不著,但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它生養可經驗的萬事萬物,是萬物之母。這個實體,老子命名為道。老子講有道存在,不等於自然界果真存在這樣一種事物。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存在?道到底是什麼?
    道的本義是路,後來又表示人們處事的方法。人們處事的方法有對有錯。對的流傳下來,對於後人,就成為已經存在而又必須遵守的原則。天的處事方法就是天道。當證明了天道自然,天道就成為表示自然規律的概念。老子剔除了天道中的神意,但認為天道仍是人們行為應該仿效的原則。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老子的道到底是什麼?
    1.老子所說的「道」就是他所說的「道」。聽著這是一句廢話,實則不然,因為老子也是「強為之名」,就是勉強給它取個名字叫「道」。因為,依靠我們人類的感官系統無法感知「道」,也就是說「道」無法看見,無法聽見,摸不到,當然更聞不倒,只有在「致虛極,守靜篤」的情況下才能隱隱約約體悟到。想想,讓你把一個大家都沒見過的東西描述出來,確實很難。
  • 老子的「道」指什麼?有什麼深層含義?
    即便是了無邊際的宇宙,它也是從「先天祖氣」中產出的此為道祖運:「吾不知誰之子,象地之先。」老子的天道觀天道觀是有關宇宙世界和天地運行的自然觀,是老子哲學的最核心組成部分,老子對於《道德經》的闡述並不同於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的其他學說,其他學說基本上都是圍繞人類社會存在而展開命題的。
  • 寵辱若驚|《老子——道的詩》(十三)
    為什麼要說「寵辱若驚」?當寵來臨時,得寵,卻怕失去,失去,卻怕得辱,所以得時也驚,失時也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為什麼要說「貴大患若身」?3、接下來,老子借這句來闡發自己的觀點。「何謂」,是「為什麼要說」。「寵之為下」,不是說寵不重要,居於下。而是說「當寵來臨時」,「寵」是上對下的施捨,因此叫「寵之為下」。假若寵之為下,是說寵不重要,處於下,那麼就必須指明什麼是上,才算圓滿,否則就是突兀。寫文章不會這麼寫。當然沒有。所以不是。這句順解,點出寵辱相隨,因此得之若驚,失之若驚。
  • 什麼是無為而治,道究竟是什麼,「科學」才是真正闡釋老子的道
    儒家思想裡講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儒家思想倡導人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所以老子的「無為」肯定不是指有所為有所不為!獨立學者王東嶽說古往今來沒有一個人正確理解老子的「無為」思想,於是給出了自己理解:老子的無為是反對一切文明化作為叫無為。這個解釋正確嗎?
  • 「道」與量子物理學之間的關係《老子·第三十二章》
    一直被老子提倡的「道」與量子物理學存在著某些關聯。為什麼呢?在這一章當中,「道」在老子的思想裡,「道」為「樸」,而「樸雖小」,它是我們無法觀測,卻又真實存在於宇宙的東西。在量子物理學中,量子猶如網絡節點般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
  • 老子「道」的哲學:道法自然
    老子在「絕聖棄智」、「絕學無憂」、「孔德之容」、「曲則全」、「希言自然」、「企者不立」等篇章中一直宣說「德」在人道中的重要性,其實老子意在說明,最高的「德」就是「道法自然」的體現,所以老子在這章解釋了什麼是宇宙本源的「大道」,什麼是「道法自然」。
  • 老子為什麼會用「道」字,表示他思想境界中「道」的內涵?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給大家解讀過,老子的學識決定了他在函谷關寫《五千言》的時候,用了大量甲骨文的字義,這種漢字源頭性的字義在老子的那個時代,都是屬於曲高和寡沒有幾個人能看懂的。所以,在老子之後,更是不可能有人能懂。
  • 老子主張「道法自然」,道是什麼?法是什麼?自然又是什麼?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哲學思想體系中,道無疑是最核心、最基礎的概念。然而,在《道德經》中老子並沒有縱情於從哲理上論證道的存在,而是具體地從現實生活世界的各個方面展開對道的描述。
  • 為什麼說老子所講的道是物而不是理?
    道概念在老子以前就已經存在,道作為學者最高的追求對象,其意義與今天真理概念一致。在老子的論述中,道作為真理的意義仍然可以看到。但是,老子為道賦予了另外一層意義,在這個意義中道不再是理而是物。道概念的這一層意義,在經文第二十五章的論述中最充分。
  • 「道」是老子的核心思想,老子藉助可言的物,詮釋道的意義
    《道德經》在第一章便指出「可道」之道與「常道」、「可名」之名與「常名」的區別。在老子看來,給予所描述的事物一名稱,實際上是對這個事物進行了限制、損害了其完整性,對事物的理解不應僅僅限於事物的名稱扣「可道之道」,更應理解隱含於「可道」名後的「常道」的意義。老子的這理念與符號學的思想不謀而合。
  •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說的究竟是什麼?由此揭密老子的「道」
    並且,道不是唯一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無處不在,存在於天地萬物中。道生天地,又蘊含在天地間。由此可見,被現當代音樂領域所頻頻提及的「大音希聲」,其實並不是在說音樂,或者並不像表面那樣只是在說音樂,而是在說道。那麼,道究竟是什麼,「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又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 微言大義,老子之道!
    【翻譯講解】:五顏六色使人眼花繚亂,鏗鏘之聲使人聽覺不靈敏,悅口五味使人永不滿足,騎馬打獵使人心發狂,珍貴的財物使人偷和搶。「五色」、「五音」「五味」本身是人類文化的組成部分,老子並非主張禁慾,而是反對縱慾。07.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 老子說的「道」到底是什麼意思?它即是實存之物,又是萬物的規律
    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是「道」,他的整個哲學系統都是圍繞著「道」而展開的,所以又被稱為道家哲學,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那麼老子哲學所推崇的道究竟是什麼呢?下面居士我從三方面來解釋老子之道。一、道是一種實存之物老子認為,道是真實存在的。
  • 「道」是老子哲學觀的核心,而「恍惚」一詞是解釋「道」的關鍵詞
    上一章我們講了老子哲學觀「無為」的理論基礎是「道」,「道」就是宇宙多維空間(俗稱陰性世界)。然後老子提出「穀神不死(魂魄不死)」理論;然後提出「載營魄抱一(負陰而抱陽)」理論。這一切都在說明一個問題:陰陽互根理論,也就是陰陽相成的道理。說簡單一點就是:陰陽理論。這一講我們來共同探討「道紀」。
  • 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
    老子為何說「水」最接近於道?水在老子筆下成為「道」的代言者。之所以老子會說水最接近於道,是因為水吻合了道的三個特性:第一,道中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水也蘊含了對立統一規律;第二,道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水也無處不在,且沒有任何固定的形式;第三,道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世界;而水也蘊含著巨大能量,能改變許多事物。
  • 孔子與老子「論道」,一是以「禮」入道,二是以「自然」入道
    後來,他聽說老子的知識非常淵博,經過多年的學習研究,已經領悟了「天道」,於是向老子請教關於「禮」的學問。孔子來到周朝的都城洛陽,老子見孔子來訪,便主動問他:「我聽聞,你如今已經是北方有名的賢者,但不知你是否已經掌握了天道?」孔子說:「不曾聞得天道,我以仁、禮追求天道,到如今還是沒有悟到。」老子又問:「你是用什麼方法尋求天道的呢?」
  • 穀神不死|《老子——道的詩》
    《老子》——道的詩 原作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