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理性解讀,引導科學思維。我是國學新,歡迎大家關注交流!
子思想對我們而言是一個客觀的東西而不是一個主觀的東西。老子是一位生活在兩千多年以前,我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他唯一傳世的著作就是《道德經》,所以我們要了解和學習老子思想,就只能通過閱讀和學習《道德經》這一著作的內容。
經文擺在那裡,老子思想藉經文以傳播,所以老子思想就是一個客觀的東西。所以,當我們試圖講解什麼是老子思想時,就不能以想當然的我以為做根據,而是需要以經文中明確的論述為依託。我們要避免空說空話,每一個觀點或論點都需要有經文明確的論述做支持。比如,有人要問什麼是道?要回答這一問題,我們需要將老子經文中所有的相關論述做一番審查,看看作者本人關於道究竟說了些什麼。我們所給出的答案裡不應當有老子所界定範圍之外的內容。這是我們學習和研究老子思想時必須要遵守的一個原則。
那麼,老子的經文是如何論述道的呢?老子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有人認為這是老子的宇宙論,但其實我們通過這一論述並不能獲得關於道性質的直接信息,開篇論述的意義在於作者要告知讀者:我將要講述的道不是你們通常觀念裡的那個道,我為道所做的命名也不是你們所熟知的那個名詞。
經文中第四章論述道如下: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據此可知:1.道空虛卻擁有取用不盡的能量。2.道是萬物之宗,沒有比道更先在的事物。在這一論述中,屬於道屬性的信息只有衝字,衝應當理解為空虛,空洞,虛無之類,這是說道以虛和無為形式而存在。
虛和無,在我們通常的意識裡與空洞無物、沒有意義是相同的。如果我們說道以虛無和空洞為形式而存在,那不就意味著什麼也沒有嗎? 但是,在老子的思想中,虛和無卻不是做空洞無物與沒有意義理解的。經文第十一章舉例說明了無不能做沒有意義理解的道理。三十根輻條,轉繞著一根車轂,正是由於有了輻條與輻條之間的空無,所以才有了車輪的應用;製作陶製器皿,正是由於有了容器之內的空無,所以才有陶器的應用;建造房屋,正是由於有人窗戶與房間的空無,所以才有了房子的應用。通過這些例子我們可以看到,空無並不能作沒有意義的理解,它是世間萬物構成的一個組成部分。
經文第四十三章中,又一次論述了這個問題。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天下最柔弱的事物可以自由馳騁於天下最堅強的事物之間;空虛無有卻可以進入到無有間隙之中。我就是根據了這些道理獲知了無為的益處。在這一論述中老子也沒有將無有定義為沒有意義。
對無的概念論述的最為全面的是第十四章,經文中說: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用眼睛不能觀察到的事物,稱為「夷;用耳朵不能聽到的聲音,稱為「希;用知覺不能感知到的物體,稱為「微」。這三者都超出了我們感覺和知覺官能的感知範圍,我們無法找到其他的途徑獲知它們的信息,所以也就無法對它們進行追問和究詰了。由於同樣的無法為被認知,我們乾脆就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並命名為「無」。
據此我們應當認識到,古人所講的「無「,其實並不是指虛無和空無,而是指超出我們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知覺官能的認知範圍的自然事物。只是由於我們無從認知,所以才將它們視為混然為一的事物,並勉強用「無」這個詞進行命名。所以,有和無這對範疇,並不是抽象的概念。「有」用來命名或指示可以通過感知覺官能認知的自然事物。而「無」則是用來命名或指示超出感知覺器官的認知範圍以外的自然事物。所以,有和無在老子的體系中並不是一對抽象的概念。它們都是用來命名或指示實在的,只能依據人類的感知覺官能才區別為兩類。所以無的概念,我們不應當理解為空虛無物,而是應當理解為不能被我們的感知覺官能感知到的事物。
有了上面的有無的概念,我們就可以知道,老子將道定義為以虛和無的形式存在,其實是要告訴我們道不是我們感知官能的對象。我們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用耳朵聽聞它,不能用觸覺感知它,在這個意義上道才是無。比如,空氣,對古人來講,它就是無。受認知與技術的限制,古人不能看到空氣,不能聽聞空氣,也不能感覺空氣,所以古人就只能將空氣命名為無。但是古人並不因此而將這個無與空洞無物等同。雖然空氣不能被感知,但古人仍然認為它是有,是物。所以就稱它為以無為形式的有,這就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的意義。所以,在老子的定義裡道就是以無為形式的有,就是所謂的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而可以被感知的萬物則是以有為形式的有。
直接而論述的論述道的是經文第二十五章,經文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在這一段文字中,老子非常明確的將道定義物質,定義為有。他說,有一個混然為一的事物,在天地產生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寂靜無聲,空虛遼闊而無邊無際,獨立自在,恆常為一。周而復始的運行,擁有取用不竭能量。它是天地萬物的源頭,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只好用「道」為它命名,並勉強稱其為大。
從而我們知道:1. 道質地純粹,是一不是多(混然為一)。2.道在時間與空間上無限,並且恆常不變(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3.道是天地萬物之母,是萬物之所以存在,之所以為是的根據(可以為天地母)。看到道的這些特性,我們不禁要問,誰見過質地純粹恆常為一的事物,誰又見過永恆不變的事物?老子見過這類事物嗎?可以肯定的回答,天下根本就不存在永恆不變,而且恆常為一的事物。老子也不可能看到過此類的事物。那為什麼還要宣稱存在著道這樣一個事物呢?道是老子通過邏輯推理,假設存在的一個事物。並不是宇宙間真得存在著這樣一個事物,被老子發現了,所以才宣稱為有。
老子為什麼要假設道這樣一個事物存在呢?不是因為老子研究物理或宇宙起源之類的問題有了發現,老子講道不是為研究自然而研究自然,他並不是一位自然哲學家。老子講道是為講德,是為他的無為的政治學說建立先驗的根據。因為預設了道的存在,無為也就成為宇宙萬物最高的法則了,所以守無為便成為遵循自然最根本的法則了。天道是無為的,所以人道最根本的法則也應當是無為。老子講道就是為了建立這樣一個自然的推理,從而使他的無為政治法則具有最高理的地位。
我是國學新講堂,致力於理性解讀《易經》《道德經》等國學經典,探索未來中華文化新方向,歡迎關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