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老子《道德經》裡的「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2020-12-24 閬中飛帥

老子是誰?老子就是太上老君,道家學派創始人,孔子都曾多次向老子問禮、求道,所以自古就有「老子天下第一」。

《道德經》是什麼?《道德經》是老子所著,是老子以道德為綱,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的作品。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幾句是出自《道德經》第三章,要想弄明白真正的含義,需要結合上下文來解讀。

這句話前面是: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

可以看出這句話的是為了聖人之治而提出的主張。是為了治理好國家,讓人民安居樂業。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其為誰?其就是民,天下所有人民。

虛其心,要讓人們思想純淨,人心清淨。

實其腹,要讓人們安飽,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在任何時候都是大問題,民生問題。新中國剛建立最大的問題也是實其腹。

弱其志,不是不要人有志向,而是不要有太高太大不切實際的志向,不要太過爭強好勝,要給自己一個定位,修生養性齊家治國。

強其骨,要讓人不但有強健的身骨,還要有做人的骨氣。

天下人都能做到這幾點,心底乾淨思想純淨、溫飽問題解決了、不好高騖遠、體魄強健且有骨氣有原則。何愁天下不安?

後面一句是「常使民無知無欲」。所以很多人說這是老子為統治階級推出的愚民政策。

這就是現在階級論的目光了。

老子所謂無知無欲,並非是讓人民不學知識,都成傻子,就不會造反。

這樣理解就太小看老子,小看道德經了。

所謂無知無欲,是不需要去學習一些無用的知識,不擾亂社會。

天下太平,國泰民安,難道不好嗎?

我是閬中飛帥,來自有著2300多年歷史的閬中古城,不一樣的視角,不一樣的解讀,都是知識點,圈起來,以後要考!

點關注,不迷路。歡迎你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聊聊

相關焦點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道德經看教育 | 一旦思維偏離了正道,人生必將出軌
    所以,老子在第三章最後也給出了對症「不尚賢,使民不爭」的方法論,就是「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句話就是說,聖人效法天地的品格,怎麼來做呢?一、虛其心:聖人教會人民心胸開闊,沒有過分的執著、思慮和妄想。我們想想,當一個人能活在當下、享受當下時,這是一個多麼快樂舒服的狀態呢?二、實其腹:既有溫飽的意思,又有廣納的意思。
  • 為無為,即建中||行其庭先生解讀《道德經》(第3章)
    1、錢大昕《老子新解序》:「周之蔽也文勝,文勝者當以質救之。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清靜自正,復歸於樸,所以救衰周之蔽也。」魏源《老子本義》:「《老子》救世書也,以太古之治矯末世之弊。」《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四書章節集注》:「夏尚忠,商尚質,周尚文。」2、《說文》:「賢,多財也。」第十二章:「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河上公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
    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老子被冤枉了快三千年,因為「無為而治」四個字根本就不是老子提出的。目前主流認為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貨,使民不盜;不令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 《道德經》中的「無為而治」是什麼意思?
    答案是否定的,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遊手好閒,無所事是,無所作為 ,而是通過為達到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所不為,通過無所不為達到無為而治,老子道德經中是這樣講述無為和無為而治的。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為無為,則無不治 。
  • 《道德經》:滿足欲望,減少爭名奪利的心,沒有爭名奪利的慾念
    那個老師就對我說這樣一句話,他說:看書的話一定要看古代經典的書,比如說《論語》《道德經》這一類的書。因為這些書之所以能流傳幾千年,就是因為書中所蘊藏的智慧與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來聊一下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中第三章,聖人之志中有這樣一句話。
  • 劉先銀經典點說:鄧偉龍的老子「不尚賢」辨
    這與後半段:「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附和,也正體現了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使百姓心裡謙卑,腹中飽足,精神內守,筋骨強壯。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求而知、無欲而得的益處,使他們知曉不可妄為的道理。遵從無為之道,則沒有不安定的。
  • 《道德經》:真正修道者的狀態,就在這句話中,知道的人很少!
    有人說,真正修道,就是避開人群的打擾,在深山老林裡磨礪自己的道心。在無人之處,不斷地讓自己的道心越來越堅固。因為沒有人來打擾,他就很容易讓自己達到無為狀態。當然,這種修道者,一般都是比較低境界的人所為。因為真正的修道,就是從修德開始,一直讓自己的心,越來越善良,越來越符合道的各種標準,你才能真正成為一名修道者。
  • 《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說明老子的「道」無所不在!
    老子的《道德經》對我國古代的政治,有十分深刻的影響。據史學家研究,被我們稱道的漢初的「文景之治」,以及唐初的「貞觀之治」,都是受老子《道德經》中治國之道影響的結果。 老子《道德經》中「常使民無知無欲」這句話,更被歷代帝王奉為治國之策。
  • 《道德經》第三章 正本清源 無為而治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④。常使民無知無欲⑤,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不敢為也⑥。為無為,則無不治⑦。【注釋】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重用有名無實的偽賢之人,杜絕民眾追逐虛名的爭心。這句話寫「名」,下句話寫「利」。尚,通「上」,以…為上,授予顯爵高位,尊崇而重用之意。賢,名詞,本指賢能之人,這裡指有名無實、沽名釣譽的偽善之人。
  • 《道德經》對教育的啟發3:談有償家教和班級管理
    《道德經》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閱讀第三章,看了譯文,看了解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此時更多的是聯繫到了教育工作,《道德經》果然是一本誰看就是在說誰的經典。「不尚賢,使民不爭」,譯文為不崇尚標榜賢才,使民眾不起爭心。「尚賢」是給人制定某種表達,達到這種標準視為賢才。
  • 哲學家王東嶽:我把老子的思想總結為兩組詞彙
    哲學家王東嶽:老子在這個方面有很多表述,我把它(老子的思想)總結成只講老子的兩組詞彙,第一叫棄智絕學,第二叫見素抱樸。所謂棄智就是把文明人所能調動的智慧都拋棄掉;所謂絕學,就是把文明人所能做的文化學問全部摒絕。什麼叫見素抱樸?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心解經典之道德經第三
    不去再抬高難得之貨的價值,使人民不去盜竊;不顯耀能夠引起貪心的事物,讓人民的心不受迷亂。是以聖人之治,靈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使夫知者不敢不為,則無不治。因此聖人治理天下,聰靈其心智,飽滿其肚腹,減少其私慾,強壯其筋骨;讓百姓少有奇淫巧技,少生爭鬥之心,讓懂得的人不敢不去做事,就沒有什麼治理不了的了。
  • 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道德經哲學
    老子道德經哲學,既是本體哲學,又是主體哲學,既是形式哲學,又是內容哲學。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其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