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2020-12-22 永恆水一

《道德經》——第三章:幾千年前大同社會的雛形

河上公版: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帛書修正版: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一章有主要有三處不同:第一處,「不尚賢」——「不上賢」。「尚」,崇尚、推崇。「上」,用在這裡理解為「使其往上、使其居上」,本身就包含推崇的意思,用在這裡還多了因上位而高高在上的含義。從老子時期的奴隸制度來看,「上」字用得更加準確一些。第二處,「常」——「恆」,兩者意思一樣,「恆」改為「常」是為了避諱帝王的名諱。第三處,「使夫智者不敢為也」——「使夫智不敢」,「使夫知者不敢為也」,意思是讓有才智的人不敢肆意製造事端。而「使夫智不敢」,意思是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自然變化的規律(這章是承前兩章的內容)。顯然帛書版的範圍廣泛了很多,也比較符合古人崇尚自然的思想。所以這裡還是以帛書版的內容來進行闡述。

第一句:不上賢,使民不爭。字面理解是,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的高高在上。以使得民眾可以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如果只是這樣理解,顯得有些狹隘了,「不上」另外一層意思是「有下」,居上位而能下親於民。所以加上這層意思,應該理解為:不刻意地去推崇賢能的人士而使他們上位,突顯他們高高在上,應當鼓勵他們能夠下親於民而教化於民,以使得民眾可以更明白事理,這樣可以使得他們不通過各種手段去爭名奪利。

第二句: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貴,使……珍貴。不要把稀有的東西看得太過珍貴,這樣可以使民眾不會因為想據為已有而淪為盜賊。

第三句:不見可欲,使民不亂。見,通「現」,表現、表露。欲,欲求。民,民心。不要把可以引發欲求的東西表露出來,這樣可以避免民心被擾亂。

第四句: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這句是本章的重點,字面理解是,所以君王治理國家,淡化民眾的心性,填飽他們的肚子,弱化他們的志向,強健他們的身體。大多數版本表述的都是這個意思,但是要這麼理解,就太小看李大聖人了。這裡的「虛和實、弱和強」,它們是一個動態的相對變化,而且這治理的四段是有關聯的。應當理解為:所以賢明的君王治理他的國家,首先要讓民眾有一種謙虛恭謹的心性;然後讓他們用務實的態度去進行生產勞作而讓他們能夠豐衣足食;維持好他們良好的生產狀態和越來越豐富生活,以使他們越來越接近自己的志向;並用這種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力水平,使得民眾生活幸福、體態安康。

第五句: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這樣長久地使人們處於一種順應自然規律的發展中,讓他們逐步地擁有一種不過多思索,也不過多有所欲求的狀態,可以讓大家不敢因為有一些聰明才智而去違背這種自然變化的規律。這只不過是雖然沒有去親身參,但卻做好了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去進行提前的布置而已,這種治理方式沒有什麼是治理不好的。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三章:治理天下的原則【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
    yesuo簡讀經典||老子道德經作者||yesuo聽說老子已不知何年何月的事了,然真正開始關注老子並他的《道德經》源於那句「上善若水」。前些年房地產盛行時某房產公司將這四個字的廣告打得鋪天蓋地,很簡單的幾個字我當時似懂非懂,翻看《道德經》也覺得高深莫測,很難體會。今年有閒系統地認真閱讀《道德經》,居然很順利地讀完,並且深有感悟。後人總結云:大道至簡,說易行難。是也。現行的《道德經》共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語錄體結構。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第七章
    「老子《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這樣一本風靡西方世界的中文經典,至少應該讀一讀。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 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 每周一章1分鐘,共讀《道德經》 · 第七章
    《道德經》,全球發行量僅次於《聖經》的外文經典。每周一章「1分鐘」,全球華人共讀《道德經》。附林語堂翻譯的《道德經》英文版,感受下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之Tao。」‍‍- Tao and Teh · Chapter 7 -天長地久。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昨日‖數九讀經 ‖六九九日讀《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河上公本文句簡古,為道教所尊崇;是道教內部使用的道德經版本。《道德經》任爺釋本 第 五十四 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 道德經第三章:崇尚賢能和財寶的人比較崇尚溫飽和健康的人幸福嗎
    上兩期內容,我們解讀了道德經第二章,討論了老子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今天,我們來學習第三章,這一章,老子藉助名和利來剖析人類的巧智和欲望的根源,從而論述聖人在治理天下時,什麼事當為,什麼事不當為。我們先看一下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 【聖安宮】《道德經》第一章
    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美國學者麥可·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
  • 《道德經》——第五章聖人不仁是大仁
    這一章耳熟能詳,可到底在說些哪些事情呢,下面做一些簡單解釋。《道德經》全文的思想就是無為,這很容易讓人理解為不作為,不是這個意思。是讓我們要站在無為的角度去有為,這個「為」可以解釋人的欲望。第一章講得命名萬物嘛,把萬物都賦予了一個定義,概念,名稱。所以我們猜想,明白天地道德的聖人呢,必定如這天地一樣對待眾生,一切的言語行動都發自於心,合乎於道,說話理所當然,做事義所當為,真正的順其自然,認為需要這樣子便這樣做了。
  • 道德經解讀
    《道德經》顧名思義,道德才是最重要的,經是規律,現代人的道德,古代的人道德,動物,環境等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古之君子至善也!對於知識要有一種恭敬之心,這樣才不會陷入誤區,我是以神奇的經歷而解讀了經文,並不是以經文來解讀人生,所以有些章節不足,也是參考的其他註解與靈感還有生活中的一些遇見,闡述了自己的看法,一直都想系統的學習,可惜錯過了時機。
  • 知子先生釋義:《道德經》第一、二、三章
    《道德經》第一章釋義 ——知子先生在《人類文明的「進化史」》裡 簡述了中華民族尊貴偉岸之源以及中華文明傳承不息之火不乏《老子其人其道》之功,立志探究《老子之道到底為何物》,直至今日開始《道德經》第一章正本清源的解析之旅,感概萬千,不禁繁叨之前我所作的文章!二、「道德經」三字的具體含義將放在最後解讀。因為真正讀懂全文後,這三個字便不解自明,也只有如此它才有意義,反之意義何在?
  • 什麼是大同社會?人類如何才能進入大同社會?
    據說孔子最早提出了大同社會的理想,它一直是我國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在我國近代思想史上,洪秀全的《天朝田畝制度》,康有為的《大同書》,還有孫中山的「大同主義」,也都被看作「大同」方案。作為我們共同理想的共產主義也是大同社會的一個形態。老子對於大同社會又有哪些具體論述呢?我們結合經文論述,作一個探討。
  • 《道德經》:滿足欲望,減少爭名奪利的心,沒有爭名奪利的慾念
    那個老師就對我說這樣一句話,他說:看書的話一定要看古代經典的書,比如說《論語》《道德經》這一類的書。因為這些書之所以能流傳幾千年,就是因為書中所蘊藏的智慧與能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我們今天跟大家來聊一下道德經中的一句話,道德經中第三章,聖人之志中有這樣一句話。
  • 以古漢字重讀《道德經》3:第二十章 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道德經》通行本第三章為: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xiàn)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fú)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清華簡上對應篇章雖然略有差異,但主旨相似。
  • 《道德經》第三章 正本清源 無為而治
    ④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因此,有道德的聖人治理天下時,民眾私慾不生,三餐足食,爭心消散,體魄強壯。虛其心,指清除民眾內心的欲望,使其內心虛靜;實其腹,指民眾衣食足用,沒有生存的憂慮;弱其志,指民眾沒有爭心,安於現狀;強其骨,指民眾筋骨強壯,可以勞作。⑤常使民無知無欲:總是讓民眾沒有巧詐的偽智,沒有強烈的私慾。知,通「智」,智慧,這裡指巧詐的偽智。
  • 從上善若水,翻開道德經-
    老子成書的前身,首先作為東周的守藏史,掌管國家圖書館的官吏,見聞廣博、知識豐富;孔子曾向其請教過周禮,晚年隱居著述,成《老子》(道德經)一書。在書中。老子對當時的儒家和墨家兩大「顯學」都持以批判的態度,具體看第三章、第十八章、第三十八章老子對儒家仁義的和對墨家尚賢的批判觀老子其書,自古以來便是爭辯不斷,學者們都各自保持自己的態度。
  • 《道德經》流傳幾千年,道法自然的精髓,人與自然和平共處之道
    研究分析「老子」和《道德經》的智慧,總結了如下幾個特點。一、會通性近代啟蒙思想家嚴復說:老子乃「閱世久而富於經驗之人也。其所言,悉得於天道、人事、物理之會通。吾國哲學之濫觴也。」比如,《道德經》二十七章講:「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這短短的幾句話說的是,有道之人總是能夠做到人盡其才。
  • 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亙古以來,學者們從不同角度探索和研究老子道德經。有人以為是一本哲學典籍;有人以為是一部養生學書籍;也有人認為是一部科學著作,可以對照現代科學概念。實際上道德經是一部集哲學、養生、宇宙觀於一爐的大成典籍。我們在此只探討道德經裡面氣功理論部分。用氣功理論翻譯道德經第一章,別有風味。
  • 道德經第一章
    不過在「道」的解釋中,學者們也有大致相同的認識,即認為它是運動變化的,而非僵化靜止的;而且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是遵循「道」的規律而發展變化。總之,在這一章裡,老子說「道」產生了天地萬物,但它不可以用語言來說明,而是非常深邃奧妙的,並不是可以輕而易舉地加以領會,這需要一個從「無」到「有」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
    《道德經》第22章、第52章試譯第二十二章,《益謙》。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