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

2020-12-11 養成教育知識分享驛站

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

老子在這一章,給出為人處世的建議「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不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靜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是個實用主義者!老子眼中的人生,實實在在。在這一章,老子的人生態度,非常明確,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闖蕩江湖要自備7件法寶!

1、謹慎(豫兮若冬涉川)!事前謹慎,總比事後補救強。做人做事就要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覺悟。

2、警覺(猶兮若畏四鄰)!時刻保持對生活的敬畏,對環境的警覺,不沉溺於習慣,做出明確的判斷,付諸行功,絕不躊躇。一定要明白,停留是剎那,轉身即是天涯!

3、為人處事莊重恭敬、彬彬有禮(儼兮其若客)!《禮記·表記》:「子曰:君子莊敬日強,安肆日偷。」人生第一要素不是善而是真,這是就起碼的人生態度,不是較真,而是通過思辨,看到真實!

4、從容自信(渙兮其若凌釋)!悠閒獨處時,身心舒緩而不敢放縱,慎獨。老子給了一個比喻,看冰塊緩緩消融,這就是非常有意思了,我們可以想像,一個人看著冰雪消融的過程,是一種怎樣的靈魂觸動?不要輕易評價別人,是修養;不活在別人的評價裡,是睿智。低谷時不必自卑,因為沒用,身居高位不要狂妄,因為有害。

5、敦厚質樸(敦兮其若樸)!裝傻是一種智慧,裝聰明則是一種真傻!堅強的內心,往往會被一句簡單的安慰打敗,然後淚流滿面!「愁雲低鎖衡陽路,魚書不至雁無憑,今番欲作悲秋賦,回首西山又日斜,天涯孤客真難度,丈夫有淚不輕彈,只是未到傷心處!」

6、虛懷若谷,豁達人生(曠兮其若谷)!人生要有前進一寸的勇氣,亦有退後一尺的從容。

7、看透不如看淡(混兮其若濁)!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智,哪有什麼來日方長,要習慣人走茶涼。

道德經裡的為人處世,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

成熟的人生,三不問!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成熟的人不問過去!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天水在瓶。努力的人不問現在!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豁達的人不問未來!

最後一段話特別有意思,「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家講究吐故納新,順勢而為。每一代人都是犯著上一代人的錯誤長大的!在大自然面前,我們能夠做的就是拓展視野,發現新的規律,開拓人生的新局面。

我特別喜歡《道德經》中的這一段論述,這就是老子的《心經》,做人要有能力愛自己,有餘力愛別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做人就要不拘泥成見,虛懷若谷;灑脫做人,謹慎做事;環境允許,有所為;環境不允許,有所不為;任何時候,都要腳踏實地,實事求是!

時也命也,善始慎終,盡人事聽天命,才是最靠譜的人生態度!

相關焦點

  • 活著不一定要鮮豔,但一定要有自己的顏色
    ,放不下你,放不下思念,放不下眷戀。2.如果打算愛一個人,你要想清楚,是否願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從此心甘情願有了羈絆。——菲茨傑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4.人生第一快樂是做到自己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人生第二快樂是做到別人認為自己做不到的事。——李敖
  • 《道德經》: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就是「無知」!
    從《道德經》的根本來看,老子想要人們做到的,就是無為。比如「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其中,老子最看重水的品質,認為天底下沒有任何東西,能代替水。因為水「利萬物而不爭」,由此,得出了「上善若水」的結論。
  • 有哪些別人不說,但你一定要知道的為人處世厚黑技巧(建議收藏)
    人性註定了我們是一個看重為人處世的群體,但很多人卻莫名的討厭那些為人處世的技巧,覺得虛假。虛不虛假我不做評論,每個人的觀點不同,但我知道的是你的為人處世能力極大的影響到了你今後的成就。社會就是由人組成,我們和人打交道是必然的,為了自己的孩子能讀更好的學校,家庭能更加幸福美滿,不強求每個人精通為人處世,但技巧多多少少還是要知道一些。
  • 為人處世,一定要留4個心眼,尤其是最後一個心眼一定要留!
    做人固然沒有一定的法則和標準,但它存在一定的通則,一定有它的技巧與規律。有時候,你以為別人講的是道理,其實別人是在忽悠你,因此我們在為人處世中,要留點心眼。1、學會偽裝:一直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都是教導做人要誠實,說話要「有一說一」,不能夠欺騙別人。但偽裝在很多時候並不是欺騙或者是虛偽,而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手段。
  • 道德經:看不清別人沒事,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無知,做事要把握尺度
    最大的誤解就是說自己不夠聰明,看不清人心,看不清別人的心往往是因為你把自己的心也「封閉」了起來。一個人的無知不是你對別人不了解,而是你對自己不夠了解。看不清別人沒關係,不了解自己才是真的無知,做什麼事要把握好尺度。《道德經》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十二星座中,為人處世最大方的星座,遇到一定要珍惜
    導讀:十二星座中,為人處世最大方的星座,遇到一定要珍惜和朋友在一起玩耍時,大家是不是非常喜歡大方的朋友呢?這種大方不一定表現在金錢上,而是為人處世非常大方,遇到什麼棘手的事情時,這類人從來不會慌亂,他們只會把事情處理得特別妥當。
  • 道德經推崇的處世境界:光而不耀
    《道德經》第五十八章寫道:「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聖人處世方正而不生硬,有稜角卻不傷人,直率卻不放肆,光亮卻不耀眼。光而不耀,是老子的處世智慧,是個人修養的一種境界。和光同塵,靜水深流,有個性但不張揚,不炫耀自己,低調做人。朝陽散發著溫和的光芒,自然萬物沐浴在這樣的光芒中,充滿著生命的活力和欣喜感恩。老子看到這些自然現象,領悟出人生的智慧:和其光,同其塵,真正的道,沒有鋒芒,沒有紛擾,圓潤謙卑,與萬物和諧共生。
  • 跟《道德經》學生活,混的越好的人,越懂這3條處世天機
    老子在《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直而不肆」,真正的聖人懂得,說話做事直率但不放肆。 一個人混的越好,就越懂得這三條處世天機,將來必有大出息。  真正能成事之人,都懂得克制自己。在為人處世之道上, 「直而不肆」是一種對我們具有非常現實的指導意義的智慧,「直而不肆」意思便是直率而不放肆,有所成就但不炫耀,其側重點則是在於提醒我們要學會克制自己。直率本來是一種美德,直率的人往往說話直來直去,不拐彎抹角,表現出一種坦誠、豁達的性格。
  • 如何提升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
    我們為什麼要提高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因為我們希望可以正確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進而獲得更大的利益。為人處世是我們一生都在學習的必修課,而人際關係在日常交往中就像一層窗戶紙一樣,如果不小心就很容易捅穿了。如今現實社會中,我們為人處世的能力,要想得到一定的提高,我認為首先應該提高自己的情商能力。
  • 《道德經》處世哲學: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立刻反擊,你就輸了
    說起《道德經》,道德經是老子畢生的經典哲學之作。老子最為道家的始祖,為後世提倡了「道」的典範。對現如今來說,老子的「道」並不是道理那樣簡單,而是蘊含了很多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士成綺先在老子的住處看了一遍,感到十分失望,於是對老子說:「我聽說先生是一個聖人,但是今天我過來一看,你的房間有老鼠洞,洞中有剩飯,而且房裡還有各種沒吃完的食物,你簡直毫無仁義,根本不像是聖人。」而老子在聽完此話後,並沒有反擊什麼,他面無表情地做著他手中的事情。於是士成綺離開了。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第一,和光同塵的人,謙卑不驕盈《道德經》第四章的內容屬於老子《道德經》上篇「道經」,主要是在表達天道範圍的內容,即:老子闡述某些天道,然後告誡人們要遵循天道。就如《道德經》25章所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的基本特徵就是物極必反,盛極必衰,而且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遵循此種盈虛之理,比如說水滿則溢,月滿則虧,日中則偏等等。
  • 人活著,一定要有尊嚴!
    但不能沒尊嚴人活著可以沒本事但不能沒志氣再難,不低聲下氣再苦,不卑躬屈膝,但絕不卑微雖不富裕,但卻不乞求人活著,一定要有尊嚴不管面對多大的風雨靠自己才是王道>人活著,一定要有尊嚴寧可孤單,也不違心何必為了不在乎你的人勉強自己何必為了不珍惜你的人委屈自己
  • 別人不說,你卻一定要讀懂、悟透的30條處世金句,真正的人情世故
    為人處世,不可不懂人情世故!人情世故,是真正有助於我們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和美好生活乃至獲取成功的一門實用學問。人情世故並非簡單的圓滑處世,也不是虛偽的假意逢迎,而是真正懂得世事人情,並能為自己所用。以下分享別人不說,你一定要讀懂、悟透的6條處世天規、30條處世金句,真正的人情世故,受益終身。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從上善若水中,看為人處世的六條準則一、居善地什麼叫善地,也就是與自己性情相符合的地方。猴子喜歡居住在山林,如果用籠子把它關起來,它也就只能像小狗一樣蜷縮著了。梅長蘇要謀劃他的事件,實現他的目標,達到他的目的,最關鍵的操作同樣是待機而動。為此,他在身受重傷之後,等了好多年,做了很多鋪墊,才開始到帝都去展開實施。生活中,對君子要有仁義之風,而對待小人就不能心慈手軟,而是給矛迎頭痛擊。要興正道,必然就要滅奸邪。房間的衛生,你不打掃,垃圾會自己走嗎?
  • 什麼樣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
    對於現在的為人處世之道,還是有些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認為只有自己做的對,他人都是錯的,有時還會在背後說別人壞人,嘲笑別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衝別人發脾氣,想讓別人認同自己的觀念,這樣的人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從來不知道自己錯在哪裡,那麼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什麼樣的人不懂得為人處世?
  • 做人要不要講「道德」?但一定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良心搜索出來的含義是:」被現實社會普遍認可並被自己所認同的行為規範和價值標準。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個人自律的突出體現。「在這裡很明顯已經看到了它和道德有一定的關係。良心很多時候是一種自我規範的衡量,它決定著要做什麼,怎麼做能讓自己心安理得。做有良心的人,做事要對得起良心。舉一個發生在身邊的例子。
  • 社會不單純,人際關係複雜,為人處世要學會8條「詭計」
    社會不單純,人際關係複雜,為人處世要學會8條「詭計」很多人在學校的時候,感覺每一個人都很好,需要幫忙的時候總會有人幫助你,但是踏出社會之後,卻感覺自己適應不了這個世界,總感覺這個社會太黑暗。其實社會確實不會像在學校裡面那樣單純,而且人際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複雜,所以為人處世一定要學會8條「詭計」。第一就是尋找人性的弱點。只要是人就一定有弱點,七情六慾,貪嗔痴恨,只要抓住一個弱點,就不會被他人牽著自己走。第二就是學會借力做事。
  • 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究竟要如何把握為好呢?
    而人們經常說,為人處世一定要把握好分寸,掌握好尺度。否則,就會對為人做事不利。那麼,什麼才是為人處世中的「分寸」和「度」呢?究竟要如何理解才對?又要如何把握為好呢?真的頗有講究,而且確實是一件考驗智慧,又比較難掌控得好的事情哦。所謂「分寸」,本意分別是長度單位,1寸=10分。而這裡所說的「分寸」是指說話或者做事時,採取的比較適量的標準或限度。
  • 人情社會,有哪些處世規則你一定要知道?
    《紅樓夢》中有幅對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的確,在這個人情社會,懂點「人情世故」才能混得風生水起。而「為人處世」的學問,我們老祖宗也留下諸多處世寶典,其中透徹、實用的,當屬這本被譽為「曠古稀世的奇珍寶訓」的《菜根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