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垣印記】涿鹿縣有關炎帝、黃帝和蚩尤的12處遺址

2020-12-19 澎湃新聞

【張垣印記】涿鹿縣有關炎帝、黃帝和蚩尤的12處遺址

2018-09-13 12: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2015年9月13日,全球各界華人涿鹿共祭中華三祖大典在涿鹿縣黃帝城中華三祖堂舉行。當日,涿鹿縣中華三祖文化園區內的中華文明源·三祖文化博物館落成開館。這裡,我們就跟大家細數下對涿鹿縣三祖文化成立有決定作用的12處遺址。

中華三祖堂

一、黃帝城

黃帝城亦被稱為「軒轅之丘」「軒轅之臺」「涿鹿城」「涿鹿故城」,位於礬山鎮西2千米處。黃帝城原為有熊部落方國國都,《史記·五帝本紀》述:「軒轅黃帝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黃帝城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黃帝祠

《漢書·刑法志》載:「……涿鹿在上谷,今見有阪泉地、黃帝祠。」魏《土地記》載:下洛城東南六十裡有涿鹿城,城東一裡有阪泉(應為黃帝泉),泉上有黃帝祠。」原有的黃帝祠在現今黃帝泉正北方80米左右處,1958年時殘垣斷壁,1994年涿鹿縣在原址重建黃帝祠,建成後改為中華三祖堂。

三、黃帝泉

黃帝泉位於黃帝城東南500米處,民間又稱「黑龍池」,是當年黃帝族人飲水之處。此泉屬天然冷泉,冬不結冰、夏不生腐、久旱不枯。水溫常年保持在12.3℃—13.4℃,日流量4600—4800噸,經測定,黃帝泉是一種含鍶質重碳酸鈣鎂型優質礦泉水。

四、橋山

橋山屬太行山脈餘支,是黃帝陵寢地,其位置在涿鹿東南約20千米的溫泉屯鄉東孤山、裡虎溝村南。北緯48°18′,東經115°2′。主峰1090米。橋山黃帝廟遺址在橋山南麓一道土梁上,可見夾沙粗紅陶,灰陶碎片。橋山黃帝廟遺址東南5000米處,有積石冢群,約有30多個石冢。


五、蚩尤東墳

蚩尤東墳位於黃帝城東八卦村附近,有一大一小兩座墳冢,被稱為東蚩尤墳。

六、蚩尤南墳

蚩尤南墳位於黃帝城東南約15千米處的塔寺村,村後的高地上有一墳冢,此墳被稱為南蚩尤墳。周圍環繞著4棵千年古樹,為大雲杉樹,直徑1米有餘,樹旁有一古塔,為遼金時期的建築,傳為紀念看墳人建。

七、蚩尤城

蚩尤城位於礬山鎮龍王堂村蚩尤南寨下的蚩尤城遺址,古稱兇黎之丘,在黃蚩涿鹿大戰中,被黃帝大將應龍蓄水衝毀。解放後尚存有一段殘留的城牆,今無存。

八、蚩尤祠

蚩尤祠位於礬山鎮龍王塘村南,蚩尤城西北角,1958年毀。據當地人回憶,蚩尤祠規模不大,祠內供著一個長有牛角人物的塑像。


九、蚩尤寨

蚩尤寨位於黃帝城東南約3000米處,礬山鎮龍王堂村西坡上。蚩尤寨分為南、中、北三寨。北寨南端有一株1200多年的榆樹,當地人稱為「蚩尤怪樹」。此樹的樹身、樹葉皆與榆樹無二,每到秋季來臨,便會結一種黃色的漿果,為「槲寄生」,俗稱老鴰結枝。

十、蚩尤泉

蚩尤泉位於礬山鎮龍王堂村蚩尤寨下的龍泉寺內,是當年蚩尤部落人馬飲水之處。蚩尤泉邊原有古樹4棵,自東南往西北一字排開,即一榆、一桑、一松、一杉,現僅存榆、松和杉,樹齡均在千年以上。杉樹可二人合摟,高十餘米,樹身上樹痂結成一牛首圖案。

十一、炎帝營

炎帝營位於礬山鎮上下七旗村,是當年黃炎二帝「阪泉之戰」炎帝的戰營。

十二、阪泉

阪泉位於上七旗村中,已乾涸多年,是古時涿水的重要源頭。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全民族引以自豪的一筆珍貴遺產——涿鹿黃帝城遺址!
    黃帝城為不規則方形夯土城,北寬南窄,相差30米,北牆長540米,南牆長510米。東西相差50米,東牆長500米,西牆長450米。面積約300畝。黃帝城東、西、北城牆保存較完整,南城牆有幾處豁缺,東南角坍塌於軒轅湖水中。
  • 蚩尤之墓:坐落在河北涿鹿縣,守墓人世代守候,專家都不得靠近!
    ——高爾基在經歷了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之後,我國的歷史中出現了父系社會。這中間出現了人類最早的首領—炎帝和黃帝。如今,我國人民大多被稱為炎黃子孫也是由此得來,除了這兩位之外,還有一位部落首領就是蚩尤。據考察,蚩尤的墓坐落在河北省的涿鹿縣中。
  • 河北張家口一個縣,和北京門頭溝接壤,擁有黃帝城景區
    河北省有十餘個環北京的區縣,今天要走進的就是張家口市的涿鹿縣,它和北京的門頭溝區接壤。涿鹿縣人口約35萬,區位優勢明顯,交通便利,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張涿高速、京蔚高速等縱橫交錯,日益成為連接中西部與北京、東南沿海地區的交通節點,成為京西北地區東進西出、南下北上的重要樞紐。縣城建設日新月異,是園林縣城,三祖文化廣場等地標性建築相繼建成,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和品位。涿鹿縣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 尋根祭祖遊涿鹿黃帝城
    黃帝城,即涿鹿古城,亦稱軒轅城,位於涿鹿縣礬山鎮三堡村北50米處。據《史記》記載,黃帝殺死蚩尤,服炎帝後,"邑於涿鹿之阿"即建都城於涿鹿山下的平地之上。據傳,黃帝城即黃帝所建華夏第一都城。由海外華人捐資興建的中華三祖紀念堂,古樸凝重,向人們展示了黃帝、炎帝、蚩尤這三位人文始祖的偉大功績,體現了海內外華人對中華文明的強大凝聚力。中華三祖堂採用唐代建築風格,堂內塑有黃帝、炎帝、蚩尤大型塑像。
  • 張家口涿鹿縣黃帝城遺址旅遊區成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河北新聞網訊(郭穎暉)近日,中國僑聯確認涿鹿縣黃帝城遺址文化旅遊區為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並授牌。這是黃帝城遺址文化旅遊區繼2011年成功晉升國家4A級景區以來榮獲的又一殊榮,也是中國僑聯最新確認的27個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一。此次我省僅有黃帝城遺址和西柏坡紀念館兩家單位入選。
  • 上古時期蚩尤摔九黎和黃帝在逐鹿大戰,為何老子能悟出其中的大道
    我想大家都和我一樣困惑。最近閒來無事我就研究了一下上古的神話傳說。但不經意間我還真有可能理解了什麼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真諦。這真不是我胡說。從開始的盤古開天,到後來伏羲女媧創世造人,再到後來的炎帝、黃帝和蚩尤出現。可不就是一生二、二生三、生萬物嗎!提起蚩尤這個人我想大家基本也都聽說過,他就是上古時期華夏的部落首領。《史記》記載:蚩尤姜姓,炎帝之後。
  • 權威發布:真實的黃帝與蚩尤涿鹿大戰是這樣的
    權威發布:真實的黃帝與蚩尤涿鹿大戰是這樣的中國鄉村旅遊網消息:據《人民日報》報導:為了增強中華民族的自尊和自信,10月16日-19日,河北遷安開啟了「軒轅黃帝文化周」系列文旅商務活動,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九月九,拜軒轅
  • 黃帝和炎帝為什麼鬧翻了?炎帝的女兒溺於東海
    在《大荒北經》和《海外北經》中都曾記載過,東海的海神叫做禺猇,也是一位神靈,他長著人頭鳥身,這個形象挺像是埃及神話中的神,不同的是,禺猇也有著中國神的象徵,他的耳朵裡有兩條黃蛇,腳下還踩著兩條黃蛇,關於中國神和蛇的關係,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既然東海有海神為什麼炎帝的女兒還能在東海溺死呢?我們再來理一下這位海神背後的關係。
  • 試說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區別與聯繫
    相比之下,我覺得炎帝文化與黃帝文化的比較研究乃是一個盲點。我見到的有關炎帝文化研究的文章,多是把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二者合稱。這在理論上是不錯的。但是,炎帝文化和黃帝文化,畢竟有它們各自獨特的內涵。這種混為一團的研究方法,應有待改進。
  • 軒轅湖畔步石梯——涿鹿·黃帝城,五千年中華文明開始的地方
    《史記》中有記載,黃帝統一炎帝、蚩尤等部落之後,「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據後世考證,黃帝合符、建城的地方就在今天的河北省張家口市涿鹿縣礬山鎮,即涿鹿故城,俗稱黃帝城。極目北眺,在三祖橋旁,兩尊龍鳳華表直插雲端,如若有緣觀一場 《三祖和韻》也是快哉矣……傍黃帝城遺址往東,新加坡作家周穎南先生捐資百萬修建的祀殿黃帝祠已破土動工。腳手架聳立在北方高遠遼闊的深冬,第一個撐起了炎黃子孫千年的夙願,也第一個撐起了一個南亞文化人搶救文明的一往情深。
  • 中國歷史之人文初祖蚩尤,我不是「邪惡」的代名詞,這鍋我不背
    說起蚩尤,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反派、邪惡等詞彙,但是歷史中蚩尤真的是如電視和小說中所描述的那樣嗎,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首先,我們先來簡單的介紹一下蚩尤,蚩尤,九黎部落首領與黃帝、炎帝並稱為中華人文初祖,以在涿鹿之戰中與黃帝交戰而聞名。蚩尤在戰爭中顯示的威力,使其成為戰爭的同義詞,尊之者以為戰神,斥之者以為禍首。
  • 古代歷史大事件——涿鹿之戰:黃帝大戰蚩尤
    傳說大致在四千多年前,我國黃河、長江流域近處住著上百氏族和群體。黃帝是傳說中最老牌的一個部落首領。以他為首領的群體,最早住在我國西北方的姬水附近,後來搬到涿鹿(今河北省涿鹿、懷來不遠處),開始大力發展畜牧業和農業,定居了下來。
  • 黃帝在這裡殺死並肢解了蚩尤,沒想到竟出現了如此後果
    數千年前,在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有一個九黎族,他們的首領名叫蚩尤。傳說蚩尤長有八隻腳,不但是三頭六臂,而且刀槍不入,蚩尤還善於製造兵器,更兼他有八十一位兄弟人,人人都是銅頭鐵額,個個全是本領非凡。蚩尤曾與炎帝作戰並將炎帝打敗,炎帝便向黃帝求救,而黃帝也早就想徵服九黎族。
  • 記一趟尋根祭祖的河北涿鹿黃帝城之行
    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就是在涿鹿開始了他的政治、軍事、文化活動。他先後戰勝炎帝和蚩尤,並且在這裡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座都城——黃帝城。黃帝城,又叫做涿鹿故城或者軒轅城,是黃帝開基立業的根基,也是合符釜山後的都城。中華三祖堂是在原黃帝祠的基礎上,由海內外32萬中華兒女共同捐資建成的。
  • 黃帝與炎帝戰於坂泉究竟為何,或是黃老之道與無為而治的較量
    在此之後,黃帝與炎帝因為"行道"的分歧,致使雙方大戰於逐鹿之野(一說阪泉,其實逐鹿與阪泉並不遠)。《史記》記載,神農氏後期,諸侯互相攻伐,天下大亂。在這樣的背景下,炎帝黃帝蚩尤之間展開大戰,最終黃帝勝利。什麼叫做行道呢?字面意思行大道,落實到具體處,就是去做大道指導下具體的正確的事。古代有學者認為,炎帝和黃帝的指導思想不同,導致他們在涿鹿大戰。
  • 戰神蚩尤有兄弟81個,個個神通廣大,為何在涿鹿大戰中敗於黃帝?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遠古時期戰神蚩尤和黃帝的故事。相傳,大約在五千年以前的中國,被稱為英雄時代,在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最活躍的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後來,他跟和自己是近親的炎帝部落為爭雄天下發生了武裝衝突,經過多次交手,炎帝落敗,逐漸衰落。就在這時候,有一個九夷族的首領叫做蚩尤,看到炎帝落魄,便趁機侵佔炎帝的地盤。炎帝久敵不過,便請求黃帝援助。
  • 炎帝到底是什麼人?炎黃子孫為何炎帝排在最前?
    自古以來,中國人以炎黃子孫自居,「炎黃」指炎黃二帝,也即炎帝和黃帝。黃帝與炎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他們都應屬於上古之人,但從歷史學和考據學來看,似乎情況並沒有那麼簡單,尤其是炎帝的身份。炎帝究竟是什麼人?為何「炎黃子孫」不叫「黃炎子孫」?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還得從頭說起:
  • 涿鹿橋山,穿越五千年的歷史塵霧,我們來看看軒轅黃帝的豐功偉績
    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在其《史記武帝紀》中自述云:「餘嘗西至空桐,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總之不離古文者近是。」司馬遷「北過涿鹿」的一個「北」字,再明確不過的說明該「涿鹿」就是現在河北省的涿鹿縣,而絕不可能跑到陝西、河南等其他地方。此外,唐朝以前的地理書籍也都遊正確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