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朋友,歡迎來到我的自留地。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遠古時期戰神蚩尤和黃帝的故事。
相傳,大約在五千年以前的中國,被稱為英雄時代,在我國黃河、長江流域一帶,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最活躍的有華夏、東夷、苗蠻三大部落集團。
黃帝是傳說中華夏集團最有名的一個部落的首領,相傳他打了50多場仗,徵服了四方。後來,他跟和自己是近親的炎帝部落為爭雄天下發生了武裝衝突,經過多次交手,炎帝落敗,逐漸衰落。
就在這時候,有一個九夷族的首領叫做蚩尤,看到炎帝落魄,便趁機侵佔炎帝的地盤。炎帝久敵不過,便請求黃帝援助。
黃帝正有除去蚩尤的想法,雙方一拍即合。就聯合各部落,準備人馬,準備和蚩尤展開一場決戰。實際上,這時候黃帝並沒有能戰勝蚩尤的十足把握,其中所畏懼的是蚩尤部落優勢的兵力和尖銳的金屬兵器。
據傳,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他統領81個氏族,這81個首領都是他的兄弟,他們有著猛獸的身體,銅頭鐵額,吃的是沙石子,兇猛無比,他們還會製造刀、戟、弩等各種精良的兵器,想要戰勝他,並非易事。
於是,為擺脫劣勢地位,黃帝決定暫時後撤誘敵北進,乘蚩尤部落不習慣北方水土氣候,長途奔波疲憊之際,戰而勝之。果然,蚩尤大敗而逃。
黃帝乘勝追擊,這時,忽然天昏地暗,濃霧瀰漫,狂風大作,雷電交加。原來蚩尤請風伯前來助戰,狂風猛吹,阻斷了黃帝追趕的軍隊。黃帝也不示弱,請天女幫忙,驅散了風雨,終於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還有另外一種傳說,說是蚩尤使出法術吐出濃霧,瀰漫了三天三夜,使黃帝的士兵迷失了方向。這時聰明的黃帝製造了一輛何以用來指明方向的「指南車」,帶領士兵殺出重圍。
當時這場大戰可謂非常之激烈,出現了九戰九不勝的局面。最後的決戰選擇在了冀州平原的曠野上。雙方先由巫師作法,希望藉助自然力徵服對方。黃帝呼喚有翼的應龍畜水,以便淹沒蚩尤軍隊。蚩尤又請風伯、雨師相助,弄了個水淹三軍。
危急之時,黃帝只得請來收雲息雨的旱神魃(九天玄女)前來助戰。其每到一處便能使當地雨收雲散,天氣放晴,蚩尤軍隊大亂,黃帝乘機指揮大軍掩殺過去,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涿鹿大戰後,黃帝進入東夷地區,在泰山上舉行合鬼神活動,兩大部落集團盡釋前嫌,解仇結盟,也奠定了華夏文明的基石。
當然了,以上情形無非是傳說而已,所謂的法術、神仙終究是後人想像的東西。但可以認定的是,歷史上的黃帝雖然沒有如此神力,但他的聰明機智,成就了人類更好的生活。
第一,黃帝會避其鋒芒,誘敵深入。其作戰的手法像我們如今的遊擊戰,敵來我退,敵疲我打。
第二,蚩尤失去人心而黃帝得到人心。蚩尤武器先進、政治先進、戰略戰術也不差,所以容易驕傲殘暴,失去人心。而黃帝正好相反,推行仁德政治,得到天下部邦人心。由於得到天下部邦人心,黃帝為天下部邦擁護與支持,不是孤軍作戰。
第三,黃帝善於運用外援。雖然神話裡說的這些人物技能並非真事,但可以證明的是,黃帝得到了眾多天下英才的幫助,比如風后、應龍、常先、大鴻、力牧、旱魃、倉頡、大橈、隸首、岐伯等等。其中風後最為卓越——風后是伏羲之後裔,精通易學、格物,發明了指南車,根據易學制定了針對性的戰略戰術,為黃帝最後徹底打敗了蚩尤的關鍵人物。
所以,兵器再精,不如戰略神機,運用蠻力,不如巧用計謀啊。由此看來,戰略戰術是打仗的根本,人心才是致勝的根本因素啊。大家怎麼看呢?
我的故事講完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啟發。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舉舉你發財的小手,來個關注、點讚、收藏,小編將持續為你奉上更好看的故事。
參考資料:《中華軍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