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籌建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 赴多地採集土壤

2020-12-27 華夏經緯網

  羊頭山採集現場

  為籌建「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晉城市的兩位本土學者計劃在10年至15年中,利用節假日休息時間,到全國近3000個縣採集土壤。截至目前,兩位學者已完成對晉城、長治兩市20個縣(市、區)的土壤採集任務。

  土壤採集在高平啟動

  提起籌建「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之舉,是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副會長、神農氏炎帝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李俊傑,神農氏炎帝文化研究會常務理事陳明太幾年前就有的念頭。

  高平羊頭山被歷史上稱作「華夏之先都」「天地之農皇」,是神農氏炎帝開國之基,是發明五穀嘉禾的聖地。祖籍高平的李俊傑、陳明太雖然都在晉城工作,但對家鄉熱土感情深厚。

  3月27日,李俊傑、陳明太等人來到高平市炎帝陵所在地——神農鎮莊裡村,前往村內的「五穀畦」。神農氏曾在此試種「五穀」即「黍、稷、麥、豆、菽」,也有稱「麻、黍、稷、麥、菽」。簡單的儀式過後,二人揮鍬將「五穀畦」母土緩緩裝入一個紅色布袋中,標誌著「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國內採土活動正式啟動。

  2013年6月,民政部發布的《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稱,2012年全國共有縣級行政區劃單位2852個。時隔3年,全國縣級行政單位也發生了變化。「現在縣級單位有近3000個。」李俊傑說,他與同伴計劃在10—15年中,用節假日休息的時間,完成對國內近3000個縣級單位(包括港澳臺地區)的土壤採集工作,建立全國性的土地信息庫。「採集土壤工作主要以縣(市、區)為單位,一縣遴選出一處能夠代表地域農耕文明特色的鄉村採集土壤,收集特色農耕文化信息。」他說。

  土壤中含有豐富信息

  從莊裡村取土後,李俊傑、陳明太前往澤州縣北義城鎮黍米山村採集了黍米山的土壤。黍米山村地理環境優美,地處澤州、高平、陵川的交匯地帶,是「淇山之陽」神農氏發明黍米最有說服力的山域之一。隨後,李俊傑等人又先後在陵川縣西河底鎮積善村採集了土壤,代表了農耕文明中「積善為德」的歷史寫照。

  據李俊傑介紹,在沁水縣中村鎮下川村採集「下川古人類遺址」與「舜帝耕田」的歷史信息時,又意外發現幾件距今2.3—1.6萬年之間的砍砸器和切割器生活器物,再次印證舊石器時期文化遺址的真實性。在陽城縣蟒河鎮桑林村,採集了「桑萸成林」「羿除天害」「湯帝祀雨」的歷史信息,這裡是歷史上一個十分厚重的古老地名,至少可以追溯到堯舜時代。據史料記載,桑林村也是「后羿射日」神話故事的發源地,后羿曾在此射殺危害百姓的猛獸,商湯王也在桑林為百姓生存進行祀雨活動,彰顯了神話英雄不畏艱險為民除害和一代商君為民生所祀之雨的地域特色文化。

  將建設博物館

  清明過後,李俊傑等人又採集完成了長治市13個縣(市、區)採集土壤工作。

  採集土壤,不僅在選擇鄉村上有講究,取土的重量也不是隨意的。李俊傑說,每到一縣一村採集土壤的重量不是50斤就是5斤,暗合五行的「水木金火土」之意。

  李俊傑、陳明太之舉,無疑是一項十分艱巨而浩大的地域特色農業、歷史地理及人文文化的系統研究活動。由於採集回的土壤潮溼,為便於保存和今後對土壤成分的分析,每份採集到的土壤均需曬乾後妥善保存。李俊傑說,等到採集的土壤份數達到總量的60%時,就將開始「華夏神農氏國土地博物館」的土建工程。博物館初步選址在羊頭山或大糧山。

  在晉城、長治採集到的20個縣(市、區)土壤,對全國近3000個縣級單位來說,僅是冰山一角。李俊傑稱,今年將重點在省內採集土壤,下一個目標是採集運城、臨汾兩市的土壤。

  ○新聞延伸

  20個縣域完成土壤採集

  在晉城市,除高平市神農鎮莊裡村外,李俊傑、陳明太還採集了澤州縣北義城鎮黍米山村、陵川縣西河底鎮積善村、沁水縣中村鎮下川村、陽城縣蟒河鎮桑林村、晉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茶元村、晉城市城區鍾家莊辦事處洞頭村的土壤信息。

  長治市13個縣域土壤採集點及信息:

  在長子縣鮑店鎮東街村,採集到戰國名將鮑接與趙奢佐朝致「秦國39年不得所欲」的歷史人文信息;

  在屯留縣西賈鄉茶棚村,採集到平陽至邯鄲古道茶飲文化信息;

  在長治市城區侯北莊鎮湛上村,採集到隋唐「秦瓊賣馬」「李密落難」歷史信息;

  在長治市郊區老巴山村,採集到百穀山「神農嘗百草」農耕文明信息;

  在潞城市辛安泉鎮續村,採集到榆罔炎帝之後「潞氏嬰兒國」信息,並對嬰兒古墓進行了地表考察,對近年新盜遺棄的骨幹、瓦片、陶片等文物、墓葬規格、塋地選址綜合分析後,認為與時代特徵相吻合;

  在長治縣韓店鎮黎嶺村,採集到神農炎帝「古黎國都」歷史信息;

  在襄垣縣下良鎮下良村,採集到漢代三傑張良故裡信息;

  在平順縣西溝鄉西溝村,採集到「李順達互助組」「申紀蘭同工同酬」的文化信息;

  在壺關縣龍泉鎮清流村,採集到唐代「苗晉卿故裡」和「唐宋清流陶瓷遺址」文化信息;

  在武鄉縣韓北鄉王家峪村,採集到「八路軍總部」抗日戰爭文化信息;

  在黎城縣停河鋪鄉石羊墳村,採集到「秦漢馮氏旺族馮奉世」文化信息;

  在沁縣冊村鎮冊村村,採集到秦趙「閼與之戰」歷史信息;

  在沁源縣沁河鎮閆寨村,採集到「太嶽軍區司令部」文化信息。

來源:山西晚報

 

相關焦點

  • 《山海經》——神農氏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姜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又號魁隗氏、連山氏、列山氏,別號朱襄,少典部落之子,其母是有蟜氏之女名叫安(女)登,炎帝因生於姜水(傳說是神龍的子孫,因為龍頭長得像羊頭),故以姜為姓,名石年,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 【20160821·博物館人類學】張先清:《物件的文化:中國學者的早期田野採集志反思》
    本文即以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所收藏的一批珍貴臺灣原住民標本為基礎,結合相關文獻資料,分析著名人類學家林惠祥先生(1901-1958)與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的早期民族學採集活動,尤其是其1929、1935年兩次臺灣原住民村社之行,試圖通過這一現代中國第一代人類學者較早的標本採集活動,來考察人類學在中國的發展與博物館之間的密切關係,同時也對早期中國民族學採集活動中涉及的物與他者文化、田野採集志等議題進行反思
  • 中國古代的《神農本草經》中的「神農氏」是什麼?
    說起中醫藥就不得不提起作為開山鼻祖之一的《神農本草經》。 神農氏大家都熟悉,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這個「炎」字就是指炎帝神農氏。根據周代史官記錄的家譜《世本·帝系篇》記載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代的《淮南子》也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晉代皇甫謐《帝王世紀》記載「炎帝神農氏長於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穀而食之,以省殺生之弊。」
  • 雲中吟系列·炎帝神農氏
    炎帝神農氏。炎帝神農氏,姜姓,長於姜水,母曰任姒,有喬氏之女名登,為少典妃,遊於華陽,感神龍首而生炎帝,生而龍顏。有聖德,都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穀,故號神農氏。鳳鳴岐山。對於神農氏名稱的由來,《白虎通》曰:「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神農之時,民多疾病,神農氏遂「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避就。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氏亦「磨蜃鞭茇,察色,嘗草木而正名之。
  • 華夏始祖,八德流芳(上)
    鄧天驥作為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功績,是十分卓越的,主要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農具的發明,說明從採集狩獵生產向原始農業生產的轉變。「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炎帝神農所作的耒耜,大都為木質,「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如此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這種改進,比用石刀、石鐮更為省力,它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彎曲的耒柄比直的耒柄用起來更省力,將「耒」做成曲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
  • 探索中華文明的起源——從藍田猿人到神農氏
    在這個時期,傳說出現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農氏。半坡遺址中出土的骨針有巢氏原始社會有很多猛獸,人類經常受到猛獸的侵襲,有巢氏有感於鳥類在樹上做窩,猛獸爬不上去,於是他也研究了做窩的方法並傳授給人們。
  • 炎帝神農政權:神農、臨魁、姜承、姜明、姜宜、姜來、姜克、榆罔
    一、神農名姜石年,羊圖騰,號神農氏,為神農氏族,始生地在姜水(今陝西省寶雞市境內)。傳說在位140年(約公元前3216~前3077年),一說在位120年,卒葬於湖南省株洲市炎陵縣鹿原陂(又名炎陵山、皇山),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其初國伊繼國耆,合而稱之故又號曰:伊耆氏。
  • 山西一景區是華夏農業文明發源地,神農傳說集中於此,是炎帝故裡
    炎帝神農氏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在華夏五千年的文明歷程中,有太多讚頌炎帝的神話傳說了,比如神農嘗百草,教民眾播種五穀,療民疾矢等等,如果說黃帝奠定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局面,那炎帝則使得華夏人民得到了生存之道,正是神農始創了農業生產,於是開始了中華民族刀耕火種的農業社會。
  • 《史記》神農氏世衰裡面的「氏」和「世」怎麼理解?
    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五帝本紀》裡面有記載「神農氏世衰」,現在很多人對這個記載迷惑不清,因為這五個字存在歧義,歧義之字就是氏字和世字,正因為世存在世系的含義,所以有的人認為神農氏可能不止一人,而是類似一個朝代,而神農則就是這個朝代的創造者、擁有者。
  • 炎帝神農 重農興商 嘗百草
    1.名號的由來在神農氏主政以前是沒有農業的,人們只能靠打獵,捕魚,採摘野果為生。過著原始的遊牧生活。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繁衍,原始的遊牧生活已經養活不了那麼多的人了。人們經常挨餓受凍。神農氏摘一粒谷穗嘗了嘗,覺得味道非常好,就把族人招來,讓他們採集九穗谷種植在地裡——最早的農業產生了!神農還發明了斧子,鋤頭,耒等農業生產用具,提高了翻土的效率。
  • 從籌建山西農谷到神農科技成立:山西不停歇的「大農業夢」
    伴隨省屬國企戰略性優化重組的基本收官,新組建的省屬專業化集團公司相繼落地,其中便包括神農科技。山西資本圈注意到,山西新一輪國企改革早在2017年便開始啟動,但直至2020年初,山西省才正式提出要加快推進省屬農業領域專業化重組,並明確由省財政為組建神農科技集團提供資金支持,隨後相關籌建工作亦進入「快車道」。
  • 神農架舉辦全球華人「雲拜」神農活動
    楚天都市報5月18日訊(記者關前裕 通訊員喻玲 蔚培龍)5月18日,農曆四月廿六,華夏始祖炎帝神農的誕辰紀念日。當天,以「炎帝神農佑中華,華夏兒女共祈福」為主題的全球華人「雲拜」神農活動在神農架神農壇舉辦。
  • 略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及炎帝神農文化特徵
    朱木清 隨州市市臺辦主任王文虎  隨州市楚天聲屏報編輯    炎黃二帝同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開創者。幾千年來,關於炎帝的傳說和歷史記載十分豐富,從中我們既可以了解到炎帝神農的歷史功績,也能抽象地概括炎帝神農文化的一些特徵。
  • 越南學者:神農的稱法符合越南語的構詞法順序
    許多人都理所當然地認為「神農氏」是中國人。但是,越南學者譬如陳玉添教授在其專書《探索越南文化本色》裡就主張神農氏其實是源自越南的古代百越文化基礎。源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古代中國人向南徵戰拓展版圖後沿用當地百越民族神農的傳說,才讓後來的中國人誤以為神農源自中國。
  • 神農嘗百草!你知道當初神農是因為吃了什麼而導致死亡的嗎?
    傳說神農氏的那個時代,人口已經比較多了,人們依靠打獵已經吃不飽肚子了,獵人們一大清早帶著弓箭和木棒去打獵,常常奔忙了一整天還是毫無收穫,只好餓著肚子,拖著疲憊的雙腿回來,偶爾獵到一隻野豬,整個氏族百十來口圍攏起來分配,每個人只能分到一小塊肉,根本填不飽肚子,小孩子餓得哇哇大哭,婦女和老人聽了更加心煩意亂,獵手們因為自己餵不飽整個氏族,垂頭喪氣地坐在地裡發呆,人們都陷入了極度的苦惱之中
  • 神農氏教的耒耜在此,與仰韶文化同等重要,是中國母系文化搖籃
    神農氏教的耒耜在這裡,仰韶文化同等重要,是中國母系文化搖籃【原創文章,切勿抄襲,全網監測,違者必究】(本文在《龍觀歷史》編號:1--23,文化奇葩--原始社會--華夏五千年)歡迎朋友們來看《龍觀歷史》,在本期老龍要和朋友們說一說的是,河姆渡文化,它再現了長江流域原始人類生活場景,同樣是原始文化奇葩,再一次有力地詮釋史前文明。
  • 炎帝神農的傳說
    對於上古歷史人物的炎帝神農,史書上沒有太多的資料,僅留下了以下記載: 《易·繫辭下》:「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逸周書》:「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遂耕種之;作陶治斤斧,為耒耜徂耨,以墾草莽,然後五穀與助,百果藏實」。
  •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依華漢六書為神農都城
    湖南澧縣城頭山遺址依華漢六書為神農都城倪寄如 (退休工人)世界中洲/亞洲之中國歷來就是世界福地與兩半球陸路的交通要衝,為此華漢物語圖語甲骨漢字「六書(含一字書)」「讖緯(含經緯密碼)」文化可以基本破解人類數萬年經緯文明
  • 陝西歷史博物館無愧華夏珍寶庫 一藏寶號稱「能買下半個香港」
    三秦大地是中華民族生息、繁衍,華夏文明誕生、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周、秦、漢、唐等十三個王朝曾在這裡建都。豐富的文化遺存,深厚的文化積澱,形成了陝西獨特的歷史文化風貌,被譽為"古都明珠,華夏寶庫"的陝西歷史博物館則是展示陝西歷史文化和中國古代文明的藝術殿堂。
  • 天帝:神農!what are you 弄啥嘞?
    自打神農甩出了藥,人慢慢就多了起來。人一多,吃就成了大難題。 神農想了想,這不中,我還得上天一趟,要些吃的東西。 神農說:「世上人多,天天為吃啥發大愁。」 本文內容摘編自《先農崇拜研究》《周口神話故事》 炎帝神農氏傳說  湖北省神農架地區傳統民間,關於神農氏的傳說故事極為豐富多彩。炎帝神農氏搭架採藥、懲惡揚善、為民謀利的事跡,在這裡家喻戶曉,人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