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始祖,八德流芳(上)

2020-12-19 偉大神農

鄧天驥

作為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功績,是十分卓越的,主要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農具的發明,說明從採集狩獵生產向原始農業生產的轉變。「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耜是耒耜的鏟,耒是耒耜的柄。」炎帝神農所作的耒耜,大都為木質,「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如此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這種改進,比用石刀、石鐮更為省力,它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彎曲的耒柄比直的耒柄用起來更省力,將「耒」做成曲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

據說耒耜的發明,是炎帝神農採藥時,看見野豬拱土時的啟發。

耒耜的發明,是人類通過勞動,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產自己所需生活資料的開始。耒耜作為原始農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標誌著人們徵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類開始了由低級向高級、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邁進。

農耕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它保障了人類的健康發展,並使人類的自身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農耕的出現,使原始先民不僅開始了定居生活,而且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炎帝神農種植五穀,也是因為一次偶然。據說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要裡,後來竟長成一片谷穗。

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進嘴裡,覺得很好吃。於是他讓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物。這些穀物既可以為人們充飢,又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炎帝神農由此得到啟發,通過一樣一樣地嘗,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了菽、麥、稷、稻、黍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五穀的出現,使原始先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形成了以穀物為主食,其他肉類、蔬菜瓜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跨過了通向文明的最初門檻。

炎帝神農嘗百草,發明了中草藥,提高了人類自身的防禦力量,增強了人們調適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據說神農在遍嘗百草的時候,不知道昏死了多少次,遭受了多少折磨,一種一種的草木去品嘗,去鑑別。

以身體為賭注,以生命為代價,辨識出了47000種藥物,並將哪些植物可以入藥,哪些可以入食,哪些可以外用,哪些可以內用,一一地記載下來,分辨清楚,然後告知人們。

神農遍嘗百草,之所以獲得成功,主要是依靠石花、茶葉、靈芝三件寶物的幫助。石花的發現,對炎帝神農幫助很大,以後他再吃什麼草木,再遇到什麼毒物,就可以親眼看到這些東西在自己身體內的變化。

而茶葉入肚,便在他的五臟六腑之間上下翻騰,使他的五臟六腑變得晶瑩起來。而他吃了一塊靈芝後,頓時感覺清香牾滿口,舌底生津,不一會兒,還感到一股暖氣從丹田升騰而上,以前被各種毒物所侵害的身體,各種的不舒服,各種的疼痛,頃刻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他將這種植物取名為靈芝,後來依靠靈芝逢兇化吉,轉危為安。

神農嘗百草,最終也命喪於此。他雖然獻身了,但其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卻奠定了中國傳統醫藥的基礎。人們景仰神農氏在開創中國醫藥學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及獻身精神,故將出現的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歸之於神農氏。

炎帝神農的魅力不僅在於創造了物質文明,而且在於他的獻身精神,正因為如此,他的傳說才有永恆的魅力。

農耕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產品的剩餘,也為社會分工提供了物助質基礎。之所以「日中為市」,是因為小生產的局限使然。那時剩餘產品無非是少量的糧食、布帛、雞豬肉和蛋,而且只能零碎地拿到市上去「為買而賣」。

買賣很細碎,只能就近交易,當天來回。這就限定了他們到集市去最遠行程只能是半日程,即上午趕集,中午交易,下午回家。所以「日中」是市上交易最盛的時刻。過了這個時刻,市上便虛空無人了。

這種情況,不惟古代為然,就是近現代也同樣如此。傳說神農教人們種田和養殖後,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吃的東西越來越豐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時地利,從事各種勞動。

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帶的人,主要種水稻;水源差一些地方的人就種麥、黍、稷、菽;靠山的人兼之以狩獵;近河的人輔之以捕魚;人們生活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神農來到一個位於平原的部落巡視,問大家現在的生活過得怎麼樣。一位老人說,現在食物充足,就是單調一些。我們這裡出產谷,別的東西就很少,有肉沒魚,有飯缺菜,要是能相互交換一些東西就好了。神農一聽,這個想法很對。

於是召集眾人商議,決定開闢市場,讓大家把出產的東西拿到市場上來,根據需要互相交換。而且以太陽為標準,即太陽當頂的時候,就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過了這段時間就散市。

神農文化就像一本充滿神奇力量的秘典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神農文化的內容關注偉大神農微信公眾號我們會持續為您更新

//////////相關往期內容推薦/////////

(點擊以下標題文字,查看往期連載)

偉大神農、文明始祖—《偉大神農》創刊詞炎帝神農的傳說

編輯丨小小神農

-參考資料-

《神農文化與時代發展》鄧天驥

相關焦點

  • 樹人先立德,「八德教育」播撒正能量
    石巖街道1500多名教師參加了由石巖教育辦組織的教師德育講堂,這是華夏八德教育促進會為帶動教師、學生、家長的道德教育工作,全面提高居民的文明水平做的又一件實事。早在幾天前, 華夏八德教育促進會還走進茂名市電白縣馬踏鎮祿嶽小學,捐贈了一批《八德教育》教科書和 《弟子規》讀本。會長許玉提等知名人士還捐款幫助祿嶽小學開展教育創強和實施八德教育。
  • 說說傳統的「八德」
    二至於把這個「八德」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早文獻當數《尚書》。南宋朱熹《五經語類》說《書·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是八德。」又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細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卻只是四事。浚是明之發處,哲則見於事也。文是文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允是就事上說,塞是其中實處。」
  • 桃園縣長吳志揚撤5主管 八德合宜住宅解約
    華夏經緯網6月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桃園縣前副縣長葉世文收賄案重創縣政府形象,縣長吳志揚昨日大動作止血,宣布城鄉、工務、地政、政風等4名一級主管及秘書長調離職務;葉世文曾參與決策的143件案件,全移送臺「廉政署」調查。    據了解,未來一周桃園縣政府還有兩波高階主管異動,包括局處長和更高階主管。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2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禮義廉恥」四維基礎上,加上「孝悌忠信」,構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精神。《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八德精神是傳統德育內容的主要精髓,也是哺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土壤。王ㄑ岐山在一次講話中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文化營養。
  • 中華傳統八德價值歷久彌新
    誠如「五常」與八德的關係,有對仁、義、禮、智、信的尊奉,才有八德的具體表現。&nbsp&nbsp&nbsp&nbsp道德屬於文化的本質。早在西周時期,中華先人就已開始「尊禮」。
  • 「三皇」系列之有巢氏:華夏第一人文始祖的歷史探源
    有巢氏,又稱「大巢氏」或「巢皇」,被譽為華夏「第一人文始祖」 。關於有巢氏的記載,最早見於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據《莊子·盜蹠》載:「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於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慄,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
  • 做人當講「八德」
    「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就是中華文明的DNA,歷經千錘百鍊,至今無人敢於挑戰。習近平同志說得好:「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站在個人的層面,做一個好人,就要弘揚和踐行「八德」。我國傳統文化特別是儒家的價值體系重視個人基本道德的養成,有著優良傳統、豐富的資源。
  • 中華傳統八德與廉政建設
    其中,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正是中國道德文化的具體凝結,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本與精髓。在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八德」也居於核心的地位,深深影響了每一位炎黃子孫,鋪染了歷代中國社會風俗的底色。在今天,八德對社會發展尤其黨風廉政建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首先,德體現信仰和價值觀,這是廉政建設的根本。  什麼是「德」?《說文解字》說:「德,升也。」
  • 「四品八德」樹新人 春風化雨育芳華
    溫州日報記者 卓揚 通訊員 溫教宣在溫州這片溫暖的土地上,中小學校園裡時時處處都有美麗師生動人的道德故事:有在病床與講臺間選擇上完生命中最後一堂課的90後鄉村女教師陳瑩麗,有長年肩負照顧患病母親重擔的孝心少年林傑,有短短19小時匯聚15萬元救助善款的甌海中學師生和校友……近年來,我市中小學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極培育「八德」智慧少年
    學校董事長關志輝發表致辭,他指出:華夏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連,代代相傳。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學校要一直堅持「讓孩子成為一個頂天立地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利於社會的人」的辦學理念,為孩子的道德教育添磚加瓦,讓更多的孩子學道德、講道德、守道德。學校也要求智慧學子要知榮辱、樹形象,求上進、展風採,有愛心、講孝道,做一個文明守紀的學生。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八德是救人本性的靈丹,救人靈魂的靈丹
    所以,各國應該趕快從迷夢中醒來,不要沉迷於財色名食睡上,不要在五欲裡吃喝玩樂,流連忘返。如果不在這方面加以注意,將來是非常危險的。 我在美國常說,現在世界教育破產了。破產的原因是怎樣造成的?因為電視的影響,使小孩變壞了。電視擺在每個家庭裡,等於是一個無形的妖怪,把小孩教壞了,把他們的精神也吸去了。學生讀書的時間不多,受這些毒素卻比什麼都深。因此可以說,當前世界上的教育是被電視機給弄破產了。
  • 物人以群分 界限有八德
    莊子提出「八德」觀念:有左有右,有倫有儀,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這跟孔子在《易經-繫辭》上提出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相通。方就是方位,東南西北,每一方 位 不同,人類、動物、植物、礦物就不同。以類來分開,萬物是一群一群的,這是孔子的思想。我們把莊子提出來的「八德」,用孔子的《易經》思想一歸納,即「群分類辯」四個字。
  • 河南沈丘:開啟「新八德」立德育人教育體系
    家長會在播放沈丘中英文學校製作的「學校踐行新八德階段性成果」專題片和小學部全體學生誦讀《千字文》、《弟子規》表演後如期開啟。共分學生表演、新八德家長培訓、家長與老師交流三個部分。  家長會上,「新八德」講師團優秀講師牛豔紅老師從新時代如何落實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內容,引領家長要對學生道德素質與文化知識並重、德才兼備;引領家長對學生既要培養做事,更要培養做人,尤其要在「孝親、尊師、友學、立志、長善、救失、守法、落實弟子規」八個方面的道德素養上培養教育孩子。
  • 【八德進校園】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召開「中華傳統八德進校園」教育活動工作部署會
    為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廉潔文化進校園,深入落實瀋陽市以及和平區「中華傳統八德進校園」教育活動試點工作,2月26日,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召開了全校「八德進校園」工作部署會議。
  • 臺灣有個「八德獎」 專門表揚好人好事
    臺灣有個「八德獎」 專門表揚好人好事 2008年12月25日 23:3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三十位獲獎者獲頒「八德獎」獎座及當選證書,並受到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的接見和鼓勵。  臺灣的「八德獎」性質類似於大陸的「學雷鋒標兵」,目的是希望經由舉辦表揚活動充分發揮激濁揚清的效果,帶動社會各層面「心存善念,時時做好事、說好話,處處留溫情」,許社會一個美好的未來。但它的緣起,卻早於一九六三年大陸的學雷鋒運動。
  • 華夏滕姓通譜(總卷)總目錄 (第一版)
    黃帝第十子、滕姓得姓始祖滕塍(奔、賁、伯)像。當代滕姓血緣始祖叔繡封滕圖。滕文公善政圖。 歷代皇帝修譜聖諭。現當代領袖偉人對宗譜和歷史文化的論述節選。古今名賢論譜選錄。 滕姓圖騰圖案。書法:上善若水。
  • 「四品八德」點亮育人心燈
    「四品八德」點亮育人心燈 發表時間:2016-11-22   來源:宣城文明網   為大力推進「四品八德」教育,近年來溫州市確立了「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理念,創造性構建了一套立體式區域德育模式,彰顯出鮮明的溫州德育特色,為學校、家庭、社會合力點亮引領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心燈提供了制度保障。
  • 「八德」融入了古代思想精英關於德性問題的全部思考
    中國有漫長的德治傳統,『八德』是一個集大成者。」楊朝明說。  「『八德』在每個時代都可能有不同的詮解,在幾千年的過程中被肢解了含義,我們這套書要做的是理解它的本意,正本清源。」楊朝明認為,其實「八德」從古至今的真正內涵沒有變,只是有時候在理解時發生的改變。
  • 雙城「新八德」教育入鄉入戶
    本報訊(王立春胡勝龍記者劉柏森)為弘揚中華美德和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前雙城區開展了「新八德」教育實踐活動。雙城區此次實踐活動推出的「新八德」有社會版和校園版2個版本,社會版的「新八德」是孝親、尊師、友人、立志、長善、救施、守法、循規。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二)五常之說五常之說出自《孟子·告子上》。「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指「人」作為社會中的獨立個體,為了自身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應該擁有的五種最基本的品格和德行。(三)八德之說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