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天驥
作為華夏始祖之一的炎帝神農氏,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功績,是十分卓越的,主要概括為以下八個方面:
農具的發明,說明從採集狩獵生產向原始農業生產的轉變。「耒耜,是古代耕地翻土的工具。耜是耒耜的鏟,耒是耒耜的柄。」炎帝神農所作的耒耜,大都為木質,「耒」是一根尖頭木棍加上一段短橫梁,使用時把尖頭插入土壤,然後用腳踩橫梁使木棍深入,然後翻出,如此連續操作,便耕翻出一片松地。
這種改進,比用石刀、石鐮更為省力,它不僅深翻了土地,改善了地力,還增加了農作物的產量。彎曲的耒柄比直的耒柄用起來更省力,將「耒」做成曲柄,勞動強度大大減輕。
據說耒耜的發明,是炎帝神農採藥時,看見野豬拱土時的啟發。
耒耜的發明,是人類通過勞動,積極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產自己所需生活資料的開始。耒耜作為原始農業的基本工具和重要的生產要素,其產生標誌著人們徵服自然能力的提高。
人類開始了由低級向高級、由野蠻時代向文明時代邁進。
農耕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最重要的基礎,它保障了人類的健康發展,並使人類的自身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農耕的出現,使原始先民不僅開始了定居生活,而且生活有了最基本的保障。
炎帝神農種植五穀,也是因為一次偶然。據說有一天,一隻周身通紅的鳥兒,銜著一棵五彩九穗谷,飛在天空,掠過神農氏的頭頂時,九穗谷掉在地上,神農氏見了,拾起來埋在了土壤要裡,後來竟長成一片谷穗。
他把谷穗在手裡揉搓後放進嘴裡,覺得很好吃。於是他讓人砍倒樹木,割掉野草,用斧頭、鋤頭、耒耜等生產工具,開墾土地,種起了穀物。這些穀物既可以為人們充飢,又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炎帝神農由此得到啟發,通過一樣一樣地嘗,一樣一樣地試種,最後從中篩選出了菽、麥、稷、稻、黍五穀,所以後人尊他為「五穀爺」、「農皇爺」。
五穀的出現,使原始先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開始形成了以穀物為主食,其他肉類、蔬菜瓜果為副食的飲食結構,跨過了通向文明的最初門檻。
炎帝神農嘗百草,發明了中草藥,提高了人類自身的防禦力量,增強了人們調適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據說神農在遍嘗百草的時候,不知道昏死了多少次,遭受了多少折磨,一種一種的草木去品嘗,去鑑別。
以身體為賭注,以生命為代價,辨識出了47000種藥物,並將哪些植物可以入藥,哪些可以入食,哪些可以外用,哪些可以內用,一一地記載下來,分辨清楚,然後告知人們。
神農遍嘗百草,之所以獲得成功,主要是依靠石花、茶葉、靈芝三件寶物的幫助。石花的發現,對炎帝神農幫助很大,以後他再吃什麼草木,再遇到什麼毒物,就可以親眼看到這些東西在自己身體內的變化。
而茶葉入肚,便在他的五臟六腑之間上下翻騰,使他的五臟六腑變得晶瑩起來。而他吃了一塊靈芝後,頓時感覺清香牾滿口,舌底生津,不一會兒,還感到一股暖氣從丹田升騰而上,以前被各種毒物所侵害的身體,各種的不舒服,各種的疼痛,頃刻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於是,他將這種植物取名為靈芝,後來依靠靈芝逢兇化吉,轉危為安。
神農嘗百草,最終也命喪於此。他雖然獻身了,但其留下的經驗和教訓卻奠定了中國傳統醫藥的基礎。人們景仰神農氏在開創中國醫藥學方面所作出的傑出貢獻及獻身精神,故將出現的第一部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歸之於神農氏。
炎帝神農的魅力不僅在於創造了物質文明,而且在於他的獻身精神,正因為如此,他的傳說才有永恆的魅力。
農耕文化的發展,必然帶來產品的剩餘,也為社會分工提供了物助質基礎。之所以「日中為市」,是因為小生產的局限使然。那時剩餘產品無非是少量的糧食、布帛、雞豬肉和蛋,而且只能零碎地拿到市上去「為買而賣」。
買賣很細碎,只能就近交易,當天來回。這就限定了他們到集市去最遠行程只能是半日程,即上午趕集,中午交易,下午回家。所以「日中」是市上交易最盛的時刻。過了這個時刻,市上便虛空無人了。
這種情況,不惟古代為然,就是近現代也同樣如此。傳說神農教人們種田和養殖後,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好,吃的東西越來越豐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時地利,從事各種勞動。
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帶的人,主要種水稻;水源差一些地方的人就種麥、黍、稷、菽;靠山的人兼之以狩獵;近河的人輔之以捕魚;人們生活得井井有條。
有一天,神農來到一個位於平原的部落巡視,問大家現在的生活過得怎麼樣。一位老人說,現在食物充足,就是單調一些。我們這裡出產谷,別的東西就很少,有肉沒魚,有飯缺菜,要是能相互交換一些東西就好了。神農一聽,這個想法很對。
於是召集眾人商議,決定開闢市場,讓大家把出產的東西拿到市場上來,根據需要互相交換。而且以太陽為標準,即太陽當頂的時候,就在市場上進行交易,過了這段時間就散市。
神農文化就像一本充滿神奇力量的秘典如果想了解更多有關神農文化的內容關注偉大神農微信公眾號我們會持續為您更新
//////////相關往期內容推薦/////////
(點擊以下標題文字,查看往期連載)
偉大神農、文明始祖—《偉大神農》創刊詞炎帝神農的傳說
編輯丨小小神農
-參考資料-
《神農文化與時代發展》鄧天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