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傳統的「八德」

2020-12-19 鎮江金山網

朱熹手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文/圖 裴偉

早在堯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說法。在崇文重禮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傳統,《逸周書》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書》中也說到了「九德」。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

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雷能動,風能入。水趨下遇坎則止,陷也;火不能自見,麗物始見,麗也。山止其所,澤說萬物八象。有此八徳焉,亦無往不通也。」

南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海有八德:一漸深、二不窮底、三廣無涯、四出珍珠寶、五大身眾生所居、六無増減、七同鹹味、八不宿屍。」清代《月令輯要》「柳有八德:一不擇地而生、二易殖易長、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質直可取、六堅韌可制、七穂葉可療治、八歲可刈條枝以薪。蓋梓材之良器也。」

至於戰國莊子說「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齊物論》),也只是說了「畛」(疆界)的八個特性而已。

至於把這個「八德」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早文獻當數《尚書》。

南宋朱熹《五經語類》說《書·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是八德。」又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細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卻只是四事。浚是明之發處,哲則見於事也。文是文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允是就事上說,塞是其中實處。」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分別源自《孟子》《管子》。

最晚從北宋真宗時期,人們已將「孝、弟(悌的本字)、忠、信、禮、義、廉、恥」連用。天禧年間的楊億有《楊文公家訓》,其中說:「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為主。日記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朱熹摘錄過《楊文公家訓》(《朱熹集補編》卷6)。其本人語錄,如「聖人言語明白,載之書者,不過孝弟忠信」(《朱子語類》卷115)。「觀孔門之教,則其所從言之者至為卑近,不過孝弟忠信、持守誦習之間」(《朱熹文集》卷54)南宋淳熙九年(1182)龍巖縣丞李君、溫陵人曾秘完成鮮血學宮復建,向朱熹求記,朱熹欣然應請於次年二月作《漳州龍巖縣學記》,文中「使吾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行日篤,而身無不修也;求師、取友、誦詩、讀書之趣日深,而理無不得也。」(《朱熹文集》卷79) 朱熹藉此發表了一段普及聖賢之學(儒學)的精闢名言,但沒有歸結冠名為「八德」。

相傳朱熹還嘗分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為四字聯,民間也稱為「朱子八德」,廣泛翻印流傳。到了程朱理學大興的明朝,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平生訓汝曹童而習之」(《明詩紀事》)。因此明代學者丘濬說「天下鹹囿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中矣。」(《大學衍義補》) 明代晚期散文家張岱在筆記中記錄了民間社會的「八德」—— 「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陶庵夢憶》卷2)

其實,沒有誰來做什麼硬性的規定,誰都可以把你自己願意選列出來的八個美德稱作「八德」。如。《晉書》記述前燕李績對慕容儁說「故太子」慕容曄「先太子大德有八。……至孝自天性與道合,此其一也;聰敏慧悟,機思若流,此其二也;沉毅好斷,理詣無幽,此其三也;疾諛亮物,雅悅直言,此其四也;好學愛賢,不恥下問,此其五也;英姿邁古,藝業超時,此其六也;虛襟恭讓,尊師重道,此其七也;輕財好施,勤恤民隱,此其八也。」接著說「皇太子天資岐嶷,聖敬日躋,而八德聞。然二闕未補,雅好遊田,娛心絲竹,所以為損耳。」這也是「八德」的一例。後世許多「版本」的「八德」,大抵就是這樣的來頭。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帝範》)。清代後期政治家曾國藩自選的「八德」為「勤、儉、剛、明、孝、信、謙、渾」。這裡的「八德」,也是曾國藩一貫看重的品性。

不僅如此,《續資治通鑑》載北宋時期「朝請大夫直龍圖閣張頡為戶部侍郎。右司諫蘇轍,言頡猜、險、邪、佞、狡、愎、闇、刻。具此八德,了無一長。……」哈哈,連「惡德」也可稱為「八德」。

1924年孫中山指出:「講到中同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這八個字,孫中山先生賦予了新的內涵,還沒有包裝為「八德」概念。 但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華民國新生活運動時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提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印發《八德衍義》,主要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加以闡釋。全書收錄《三民主義之精神與八德》,《孝的動機及其標準》,《忠是成功人格之要素》等10篇。蔣介石摘抄母親家訓「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他在有關活動中正式將「禮義廉恥」明確為「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定為「八德」(《中國之命運》)。

2014年10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

今天進行道德建設,需要與社會的進步相適應,而「八德」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它已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從「八德」的形成及其內在關聯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國思想精英關於德行問題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接地氣,「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裝自己的盔甲,是為政做人的底氣。不論是誰,「八德」都不可須臾離身。我們建構時代新倫理、新道德,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不同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修養方式和道德追求上,它與傳統「八德」血脈相連。修好「八德」,就能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自覺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相關焦點

  • 中華傳統八德價值歷久彌新
    &nbsp&nbsp&nbsp&nbsp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創造,最為核心、最為根本、最為精髓的,可以歸結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無論從文化特性看,還是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它的地位與意義都不可小覷。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特別強調修德立德的重要意義。
  • 中華傳統八德與廉政建設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統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特別強調修道立德的重要意義,他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王岐山同志在《人民日報》發表的署名文章《反腐敗是一場輸不起的的鬥爭》中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迄今為止,還沒有哪個人敢挑戰這八個字。」
  • 武漢學院成功舉辦中國傳統「八德」學習宣講會
    10月12日,武漢學院在馬化騰教學樓2102報告廳舉辦中國傳統「八德」學習專題宣講會。會議由校黨委書記吳懷先主持,武漢學院通識教育課部主任曾軍擔任主講。全校400餘名教職工參加了學習宣講會。本次中華傳統「八德」的宣講旨在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啟發廣大師生開展對傳統文化的思考、對現實的思考和對言行的思考。他說,堅定文化自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首部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叢書出版發行
    日前,《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國方正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據了解,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主要面向黨員幹部,併兼顧社會大眾。著名歷史學家張豈之先生專門為新書發布發來賀信。
  • 倡言傳統「八德」,為樹立信仰提供支撐-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裡看似只提到國家、個人,意義上卻包含了由大而小、從整體到個體的許多方面,我們認為,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早在堯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說法。在崇文重禮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傳統,《逸周書》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書》中也說到了「九德」。
  • 【八德進校園】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召開「中華傳統八德進校園」教育活動工作部署會
    為深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進廉潔文化進校園,深入落實瀋陽市以及和平區「中華傳統八德進校園」教育活動試點工作,2月26日,南京一校長白島一分校召開了全校「八德進校園」工作部署會議。
  • 中華傳統八德進校園(一)
    「八德」的釋義
  • 首部中華傳統「八德」叢書出版 構築「不想腐」的精神堤壩
    大眾網濟寧4月7日訊  今天,《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出版座談會在曲阜召開。日前,《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央紀委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主要內容的通俗理論讀物,共70餘萬字。叢書引用了大量的歷史故事和現實事例,為營造「不想腐」的政治氛圍和構建風清氣正的辦公室文化助力。
  •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八德」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也被稱為「人生八德」,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做人根本。關於「孝悌忠信」,儒家經典《論語》中有許多相關論述,比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 行「新八德新六藝」,育儒雅好少年 | 鶴壁市鶴山區中新小學傳統...
    該校立足優秀傳統文化,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等時代教育智慧,開展了「新八德、新六藝」特色教育,積極追尋幸福教育的本真,致力於將學校建設成教師幸福工作的樂園、學生幸福成長的沃土。通過組建研發團隊、進行禮儀教育、美德班長自治管理、開發「新八德」德育校本課程和評價體系、自編中華美德操和足球韻律操、獨居特色的國學課五行教育法、整齊劃一的放學路隊、規範有序的餐廳寢室管理、溫馨典雅的校園文化等一系列傳統文化進校園的探索和嘗試,形成了「新八德」德育教育體系,探索出「新八德」教學模式「八德四步」教學法,總結出了「新八德」教育之八禮行為,構建「新八德」評價體系。
  • 淺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四維、五常、八德
    (三)八德之說八德之說,據說是宋代理學家、思想家朱熹總結出來的,世稱「朱子八德」,是儒學的精髓,是古時做人的基本道德。「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其中再次恢復了管仲提出的四維,去掉了仁,增加了孝與悌,將家族道德置於首位。
  • 做人做事的八德根本
    2宋代理學家朱熹,在「禮義廉恥」四維基礎上,加上「孝悌忠信」,構成「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精神。《關聖帝君桃園明聖經》云:「孝悌忠信人之本,禮義廉恥人之根。」八德乃人道根本。八德精神是傳統德育內容的主要精髓,也是哺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土壤。王ㄑ岐山在一次講話中說: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中華文明的DNA,為國盡忠、在家盡孝,天經地義。我們要尊重自己的歷史文化,把握文化根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守和弘揚優秀傳統,發揮禮序家規、鄉規民約的教化作用,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文化營養。
  • 做人當講「八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的重要源泉。」中華文明有一套完整的規則和秩序,形成了濃厚的文化根基。「八德」即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積極培育「八德」智慧少年
    為倡導與弘揚「孝親尊師·知恩感恩」的良好社會風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培養具有擔當精神的國家棟梁之材,3月6日,在河南省許昌市社科聯、國家許昌經濟技術開發區、許昌蓮城志願服務隊的大力支持下,許昌半坡鋪智慧小學舉辦「首屆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生班」。
  • 「四品八德」大課堂 最美故事在瓦小分享
    近日,由鹿城區委宣傳部、鹿城區教育局組織的鹿城區「四品八德」大課堂之最美故事首場分享會在溫州市瓦市小學內舉行。瓦市小學200餘名師生參加了首場故事分享會。 而對四品八德大課堂的首站能選擇在瓦市小學,該校小學校長吳孔裕表示,要以本次活動為契機,在全校開展「說說身邊的最美故事」活動,讓「四品八德」大課堂的影響力繼續擴散,在學生家長間形成崇德向善的氛圍。
  • 「八德」融入了古代思想精英關於德性問題的全部思考
    近日,《中華傳統八德詮解叢書》由中國方正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國內首部以叢書形式詮釋中華傳統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通俗理論讀物。叢書主編、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在新書發布會後,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專訪。  楊朝明說,本套叢書名為「詮解」,詮是詮釋、解是解讀。
  • 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賦予「八德」教育新的時代...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傳統道德文化不了解,一些青少年存在誠信缺失、功利主義、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談到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現狀,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表示擔憂。
  • 除了熟悉的三綱五常,中國還有四維、五倫、八德
    一說到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我相信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董仲舒的三綱五常,畢竟三綱五常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了太多次,從小到大學習的課本中也都是三綱五常。但是真正的中國傳統道德觀念和原則,卻並不僅僅是三綱五常,三綱五常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之外,還有這四維、五倫、八德,這些理論共同組合出來的三綱、四維、五倫、五常、八德才是完整的中國道德觀念和原則。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
  • 原標題: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賦予「八德」教育新...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青少年對傳統道德文化不了解,一些青少年存在誠信缺失、功利主義、法律意識淡薄等問題。」談到當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現狀,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張其成委員表示擔憂。張其成委員指出,「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是古代儒家教育的基本行為準則,其中蘊含著立志、尊師、守法等行為規範,體現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要以「八德」中優秀文化精髓為基礎,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
  • 「四品八德」樹新人 春風化雨育芳華
    ,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一主題,堅持抓基礎、抓重點、抓提升,創造性整合構建了「四品八德」教育體系,努力培養優良品質的中小學生,推動學校育人再上新臺階。「四品八德」內外皆修學校德育分層遞進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市教育局整合優化中小學德育目標和內容,印發了《溫州市中小學「四品八德」教育實施方案》,構建並全面實施「四品八德」教育,著力打造區域德育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