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手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
文/圖 裴偉
早在堯帝時期,中國就有了「克明俊德」的說法。在崇文重禮的西周,更形成了深厚的重德傳統,《逸周書》中有「五德」「九德」等概念,《尚書》中也說到了「九德」。對於修身做人而言,中國傳統的「八德」具有歷久彌新的價值。
一
「八德」原本只是說自然萬物的幾種秉性。
宋末元初道教學者俞琰《讀易舉要》「卦徳,八卦之德也。乃健、順、動、入、險、麗、止、說之八徳。」對此元代保巴《周易原旨》做了解釋:「天行為健,地承天為順。雷能動,風能入。水趨下遇坎則止,陷也;火不能自見,麗物始見,麗也。山止其所,澤說萬物八象。有此八徳焉,亦無往不通也。」
南宋潘自牧《記纂淵海》:「海有八德:一漸深、二不窮底、三廣無涯、四出珍珠寶、五大身眾生所居、六無増減、七同鹹味、八不宿屍。」清代《月令輯要》「柳有八德:一不擇地而生、二易殖易長、三先春而青、四深冬始瘁、五質直可取、六堅韌可制、七穂葉可療治、八歲可刈條枝以薪。蓋梓材之良器也。」
至於戰國莊子說「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齊物論》),也只是說了「畛」(疆界)的八個特性而已。
二
至於把這個「八德」的概念應用於人類社會生活中,我們看到的最早文獻當數《尚書》。
南宋朱熹《五經語類》說《書·舜典》中的「浚哲文明溫恭允塞,是八德。」又說「浚哲、文明、溫恭、允塞,細分是八字,合而言之卻只是四事。浚是明之發處,哲則見於事也。文是文章,明是明著,易中多言文明。允是就事上說,塞是其中實處。」
「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分別源自《孟子》《管子》。
最晚從北宋真宗時期,人們已將「孝、弟(悌的本字)、忠、信、禮、義、廉、恥」連用。天禧年間的楊億有《楊文公家訓》,其中說:「童稚之學,不止記誦。養其良知良能,當以先入之言為主。日記故事,不拘今古。必先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如黃香扇枕、陸績懷橘、叔敖陰德、子路負米之類,只如俗說,便曉此道理,久久成熟,德性若自然矣。」
朱熹摘錄過《楊文公家訓》(《朱熹集補編》卷6)。其本人語錄,如「聖人言語明白,載之書者,不過孝弟忠信」(《朱子語類》卷115)。「觀孔門之教,則其所從言之者至為卑近,不過孝弟忠信、持守誦習之間」(《朱熹文集》卷54)南宋淳熙九年(1182)龍巖縣丞李君、溫陵人曾秘完成鮮血學宮復建,向朱熹求記,朱熹欣然應請於次年二月作《漳州龍巖縣學記》,文中「使吾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行日篤,而身無不修也;求師、取友、誦詩、讀書之趣日深,而理無不得也。」(《朱熹文集》卷79) 朱熹藉此發表了一段普及聖賢之學(儒學)的精闢名言,但沒有歸結冠名為「八德」。
相傳朱熹還嘗分書「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字為四字聯,民間也稱為「朱子八德」,廣泛翻印流傳。到了程朱理學大興的明朝,王守仁《傳習錄》卷中:「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孝弟忠信,禮義廉恥,平生訓汝曹童而習之」(《明詩紀事》)。因此明代學者丘濬說「天下鹹囿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之中矣。」(《大學衍義補》) 明代晚期散文家張岱在筆記中記錄了民間社會的「八德」—— 「四旁珍珠簾八架,架高二丈許,每一簾嵌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一大字。每字高丈許,晶映高明。」(《陶庵夢憶》卷2)
其實,沒有誰來做什麼硬性的規定,誰都可以把你自己願意選列出來的八個美德稱作「八德」。如。《晉書》記述前燕李績對慕容儁說「故太子」慕容曄「先太子大德有八。……至孝自天性與道合,此其一也;聰敏慧悟,機思若流,此其二也;沉毅好斷,理詣無幽,此其三也;疾諛亮物,雅悅直言,此其四也;好學愛賢,不恥下問,此其五也;英姿邁古,藝業超時,此其六也;虛襟恭讓,尊師重道,此其七也;輕財好施,勤恤民隱,此其八也。」接著說「皇太子天資岐嶷,聖敬日躋,而八德聞。然二闕未補,雅好遊田,娛心絲竹,所以為損耳。」這也是「八德」的一例。後世許多「版本」的「八德」,大抵就是這樣的來頭。
唐太宗李世民提出的「八德」:孝、悌、忠、信、仁、義、禮、智。(《帝範》)。清代後期政治家曾國藩自選的「八德」為「勤、儉、剛、明、孝、信、謙、渾」。這裡的「八德」,也是曾國藩一貫看重的品性。
不僅如此,《續資治通鑑》載北宋時期「朝請大夫直龍圖閣張頡為戶部侍郎。右司諫蘇轍,言頡猜、險、邪、佞、狡、愎、闇、刻。具此八德,了無一長。……」哈哈,連「惡德」也可稱為「八德」。
三
1924年孫中山指出:「講到中同固有的道德,中國人至今不能忘記的,首先是忠孝,次是仁愛,其次是信義,其次是和平。」(《三民主義·民族主義》第六講)。這八個字,孫中山先生賦予了新的內涵,還沒有包裝為「八德」概念。 但調整了「孝」與「忠」,「家」與「國」的位置,表明民族和國家觀念,高於家族的觀念,既是對古人「教孝即教忠」的繼承,也適應了現代「國家至上」的價值觀。中華民國新生活運動時期,湖南省政府主席何鍵提出「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並印發《八德衍義》,主要對「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德加以闡釋。全書收錄《三民主義之精神與八德》,《孝的動機及其標準》,《忠是成功人格之要素》等10篇。蔣介石摘抄母親家訓「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他在有關活動中正式將「禮義廉恥」明確為「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定為「八德」(《中國之命運》)。
2014年10月2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在中央紀委第四次全會上講話指出: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就是中華文化的DNA,滲透到中華民族每一個子孫的骨髓裡。
今天進行道德建設,需要與社會的進步相適應,而「八德」依然是最具代表性的中華傳統美德,它已沉澱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從「八德」的形成及其內在關聯看,它已融入了古代中國思想精英關於德行問題的全部思考。「八德」之中含天理,「八德」之中接地氣,「八德」之中有人意,它是武裝自己的盔甲,是為政做人的底氣。不論是誰,「八德」都不可須臾離身。我們建構時代新倫理、新道德,在國家、社會和個人不同層面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修養方式和道德追求上,它與傳統「八德」血脈相連。修好「八德」,就能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自覺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