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講道是絕對的,沒有什麼界限,無所謂形上形下,也無所謂古今,也無所謂本體非本體。夫道未始有封,未始不是開始的意思,封就是界限。言未始有常,言語代表所有的文字理論,也代表所有的思想,沒有一個言論思想是永恆的真理,沒有什麼是永遠存在的。
如果言語文字可以確定,那就永遠都不變,實際上人類言語文字,三十年變一次,再過六十年,我們的許多講話,說不定後人又聽不懂。為是而有畛,畛就是界,畛界,不得已,人文假設建立一個區域,建立一個 像 田坎一樣的畛界。
請言其畛?莊子提出「八德」觀念:有左有右,有倫有儀,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這跟孔子在《易經-繫辭》上提出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相通。方就是方位,東南西北,每一方 位 不同,人類、動物、植物、礦物就不同。
以類來分開,萬物是一群一群的,這是孔子的思想。我們把莊子提出來的「八德」,用孔子的《易經》思想一歸納,即「群分類辯」四個字。
莊子用「八德」,這八個方法、八個程序的邏輯,把戰國時的邏輯名家如惠子、公孫龍等人,辯得一塌糊塗,在莊子的邏輯面前站不住。禪宗也是走這個路線,如珠之走盤,沒有邊際,沒有輪廓,邏輯論辯到這個地步,沒有邊際可以給你拿,沒有尾巴給你抓。
《易經》的辯證是八段乃至十段觀象,每一個卦的錯綜複雜,真是八面玲瓏,都有八面的看法,最深點來講,且有十面的看法。
西方的黑格爾的辯證法,只是正、反、合三段論法,印度有因明五段論辯法。假若任何理論 只是正、反、合,肯定,否定,矛盾統一,那麼可以說永遠只有否定,也可以說永遠都是肯定囉!由這個道理我們便知道,老莊的思想與孔孟的學說,都是由易理而來,就明白了中國文化的源遠流長。
「八德」講什麼呢?「有左有右」,物理世界的次序;「有倫有儀」,人文社會的次序;「有分有辯」,理念世界的次序;「有競有爭」,人類社會的現實,莊子不過用八個類別加以歸納。
我們知道,孔子讓人家挖苦得最慘的是道家,但是道家每個人都很捧孔子,罵孔子最厲害的是莊子,但捧孔子最厲害的也是莊子,可以說莊子是孔子的知己,這裡他又在捧了!(南公懷瑾《莊子講記·齊物論》37)
願超越一切的平靜與你同在!
國學正能量,智慧識人性;相遇皆是緣,生命眾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