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辯論的秘密武器:八德核心是無招勝有招,惠子公孫龍甘拜下風

2020-12-19 簡詩歌

鼠年春節轉眼將至。與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聊天,免不了對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看法。如果說不到點子上,那該多尷尬?莊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天才辯手,終其一生,辯論沒輸過。為什麼這麼厲害?今天與大家學《莊子》,「以經解經」,以他自己的話,分析莊子辯論的秘訣。

莊子:有倫

一、莊子的秘密武器

莊子分八德

莊子曰: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

莊子認為,道沒有界限,也就是無始無終。封,界限。言,人類的言論。一切文字記載的言論,都不可能永存,終有一日會消失在時間的長河裡。傳說有上古文明的存在,人類也確實發現了很多所謂的史前文明的印記。然而他們的文明,即使再發達、再先進,用古人一句話「而今安在哉」?現在又在哪裡呢?一切終究會逝去,天道有常,人道卻沒有。

莊子:有分

因為一切都是無常的。作為人類,要想以我們有限的生命,去認識自然、改變天地,那麼就必須有一定的框架。否則工程浩大而難以繼承。而有了框架之後,正如愚公所說:「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通過代代傳承,累世努力,必然能用我們人類微薄之力,在歷史上刻下一點小小的痕跡。天空雖然沒有痕跡,我已經飛過;雪地上即使沒有足跡,我已經來過。人類努力將無常的天道總結歸納、分門別類,這就是畛。畛,就是田間小路。我們歸納的,就是一塊塊田地,莊子稱之為「八德」。

莊子:有辯

八德不簡單

八德看似簡單,實際上,八德在歷史上的戰績,十分不簡單。我們如今稱莊子為道家代表人物,卻不知道他在戰國時代,曾是一位縱橫天下無敵手的辯論大師。什麼?你說那些縱橫家,名家?公孫龍?惠子?不錯,他們是專業搞辯論的,可惜確實搞不過莊子這個不務正業的業餘選手。莊子的法寶是什麼?就是這「八德」。

莊子:有左

莊子說,「八德」有左,有右,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有左有右,講得是物理世界的順序。有倫有義,講得是人文世界的順序。有分有辯,講得是不同理念的順序。有競有爭,講得是人類社會的順序。讓我們接下來看莊子關於「八德」的高論。

莊子:有右

二、莊子的最高絕學

無招勝有招

莊子曰: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辯也者,有不辯也。

八德,有分有辯。當兩人理念不同,起了衝突的時候,就開始分辨誰高誰下了。然而莊子說,最高明的理論是什麼?不分,不辯。也就是「不論之論」,才是最高明的理論。佛家有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禪宗的理論如何傳遞?佛陀拈花微笑,迦葉尊者就覺悟了,因此才有了禪宗。最高明的法門,是不可說的。雖然說「文以載道」,然而最高明的道,文字記載不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莊子:有競

不辯之辯,才是絕招。當代武俠高人,寫出了「無招勝有招」的絕妙之招數。殊不知這不是金先生的獨創,早在戰國年代,瀟灑哥南華真人莊生早已總結出來,並投入實際運用了。縱觀整部《莊子》,南華真人可謂是縱橫捭闔,辯場常勝沒有對手,誰也懟不過他的「不辯之辯」。

莊子:有爭

我們現在知道,不辯之辯最高。莊子接下來,結合自己長期運用不辯之辯的經驗,給出了自己的感悟。

三、莊子畢生的遺憾

無敵之寂寞

莊子曰:

聖人懷之,眾人辯之以相示也。故曰辯也者,有不見也。

聖人心中有道,能不能直接拿出來,傳給弟子呢?不可能。如果那麼簡單,神光就不會在達摩祖師洞外雪地中執著,甚至砍掉自己的臂膀;神秀也不會輸給一個出入禪門的勤雜工。如果那麼簡單,佛祖就不會僅僅將佛家最高秘訣教外別傳,僅僅交給迦葉尊者一個人。如果那麼簡單,佛門也不會分門別類分為各宗各教,而是一人得道,傳之眾人,大家全都懂得了至高法門。如果那麼簡單,道家也不會忘卻紅塵一切羈絆,退隱深山唯恐不深,靜坐修煉唯恐不勤,靜誦黃庭唯恐不誠,只為一朝頓悟、舉霞飛升。

莊子:無招

每個人對道的感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莊子發出這樣的感嘆,是感嘆悟道之難,也是嘆息眾人辯論的太過膚淺。在莊子看來,辯論的要點,是抓住核心,抓住問題的本質;而眾人辯論,只是爭論外在的表象,爭來爭去都是皮毛而已。何況,雖然現代人說「真理越辯越明」,這只是在鼓勵大家發表不同意見而已,真理真得能通過辯論的方式得出嗎?莊子認為,這屬於「南轅北轍」的舉動,越辯論,越混亂,距離真理越遙遠。莊子說的是八德,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盡相同;其中說的辯論,說的大道,說得何嘗又不是人生呢?

相關焦點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誰輸誰贏?
    從題目《莊子和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可知,故事的地點發生在濠水的橋上,事件是遊玩,人物嘛,莊子和惠子,惠子是誰呢?既然是遊玩,可以看出他們的關係還不錯嘛。莊子曾說過:「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可見,他的朋友不多啊!惠子就是他難得的一位「老鐵」。他們都好辯論,有辯才,亦博學。
  • 物人以群分 界限有八德
    莊子講道是絕對的,沒有什麼界限,無所謂形上形下,也無所謂古今,也無所謂本體非本體。夫道未始有封,未始不是開始的意思,封就是界限。言未始有常,言語代表所有的文字理論,也代表所有的思想,沒有一個言論思想是永恆的真理,沒有什麼是永遠存在的。
  • 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曾和惠子在濠上進行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遊魚之樂」,這個故事是《莊子》中最引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它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濠梁上遊玩,莊子對惠子說:你看這河中的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他們是多麼的快樂啊!
  • 濠梁之辯——莊子超越現實與邏輯層面的思考
    換句話說:人不要從他人而畫出自己,不要從自然而畫出人,不要從無價值而畫出有價值,不要從過去和未來畫出現在,不要從死亡畫出生存,不要從無限畫出有限。這樣才能超越束縛而得到自由。這就是莊子哲學最不同於諸子百家的地方。莊子的哲學是自由的哲學。是把生命放入無限的時間、空間去體驗的哲學。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原文:莊子曰:「夫子固拙於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於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明白朋友在仕途上有執念,沒自己那麼「仙兒」,人非聖賢,懟都懟了,給個臺階下又何妨?惠子也不糊塗,知道朋友的才學很有競爭力,但他「性本愛丘山」,無傷於自己的相位(這點也印證在了莊子對楚國登庸者的態度上),於是羞愧之餘,放了朋友一馬。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惠子莊子與惠子是一對至交好友,他們時常在一起遊玩,也時常在一起辯論一些哲學上的問題。
  • 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
    轉載自:國際道學網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笑傲江湖》「傳劍」篇,獨孤九劍傳人風清揚對令狐衝說:「五嶽劍派中各有無數蠢才,以為將師父傳下來的劍招學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了人家詩句,做幾首打油詩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機抒,能成大詩人麼?」風清揚這段話,真正說出了學習的精髓。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在邏輯上仍然沒有問題,惠子說:「可以。」接著莊子說:「那麼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四家,跟先生你一道便是五家,到底誰是正確的呢?」惠子坦率承認說:「如今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跟我一道辯論,相互間用言辭進行指責,用聲望壓制對方,從不曾認為自己不正確,那又怎麼樣呢?」
  • 《中邪》:易燃易爆炸,無招勝有招
    作為一種既簡單又複雜的表現方式,偽紀錄片的形式用在恐怖片中早有珠玉在前。無論是《鬼影實錄》還是《科洛弗檔案》,都將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比起這兩部好萊塢電影,《中邪》所展示的「恐怖」則是為國內觀眾量身定製。
  • 武學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
    武學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於是,到底要不要練招就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對待「招」的態度大體有以下幾種:1、只講「法」,不講「招」。2、只講「勁」,不講「招」。3、講法、講勁也講招。4、什麼都不講,就講「無」。「無」來源於道家的世界觀。道家的發展觀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
  • 寫好作文須無招勝有招
    都說數學靈活性強,有多靈活呢?公式套公式,書山題海做多了,總不會太差,作文不一樣,沒有任何公式可循,中高考這些年,幾億篇作文,幾篇如有雷同?可見寫好作文,須「無招勝有招」,少幾分套路,多幾分悟性與想像作文靈活,不像蓋房子,打好地基,梁板柱澆完,妥了?完了!套路的框子全搭好,想像力關在籠子裡,悟性更無從談起,時間長了翅膀退化,能飛多遠?
  • 莊子思想淺論
    第二是宇宙論,《老子》曰「有無混成,先天地生...強字之曰道...強名之為大。」是一種道生萬物的「道一元論」。道是物質性的。而《莊子·知北遊》曰「有先天地生者之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又有其物也。」顯然質疑「道一元論」。應該說莊子的宇宙論是「氣一元論」和「天機論」。「通天下一氣耳。」「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人之生,氣之聚也。
  • 《莊子》,高逼格的故事會——《惠子相梁》精解【國學經典】
    ● 然後是道家,先有老子,後有莊子。他們認為儒家標榜的聖人,讓世人盲目的追尋,喪失了真性。所以才會爭來爭去,戰亂不止。「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才是亂的根源,而不是強盜。人們應該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天下之亂才能解決。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道家後期代表作《莊子》中的經典篇目《惠子相梁》
  • 高考模考作文|從莊子與惠子的關係讀懂何為知交
    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①漫②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斫③之。匠石運斤成風,聽④而斫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斫之。雖然,臣之質⑤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矣!吾無與言之矣。」
  • 異地夫妻之間防止出軌有三招,但是最好用的招,恰恰是無招勝有招
    突擊查崗的效果,自然不用說,只要是有事的,一定能夠查得出來,就像是對婚姻的一場突擊體檢一樣,只要有症狀,一眼就能發現,罕有錯過的。有些女人更是厲害,只要從自己突然出現時,丈夫臉上的表情,就能了解到很多訊息,而她們的丈夫總是抱怨她們瞎猜,因為她們的第六感,太準了。
  • 《莊子·齊物論》篇六:顧此失彼,捨本逐末
    他們的思想探究到了宇宙的起源,認識到萬物之初並無萬物的存在,這種認識可謂深刻至極,達到最高境界,無以復加。 在講這段之前,莊子用昭文彈琴,師曠擊樂,惠子倚樹爭辯來說明聖人之行應當如何。這三人彈琴,擊樂技藝超群,惠子智慧過人,這都是他們的成就。但他們都在用自己的所好教誨明示他人,用自以為的明理去明示他人。那麼他們只不過是陷入了「堅白同異」的偏見之中,終生不會再有更大的成就。
  • 戰國時代名辯思潮和名學的代表人物——惠施與公孫龍
    有學者認為,戰國的「名家」與古希臘「智者」相似,都屬於「詭辯派」。鄧析被視為名家的始祖。魯勝《墨辯注敘》中說:「自鄧析至秦,名家才世有篇籍,率頗難知。」鄧析是鄭國人,與子產同時,是一位著名的訟師。子產始為鄭國鑄刑書,成文法公布,便出現助人訴訟的職業,鄧析就是從事這一職業的訟師。
  • 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而惠子這個人,可能大家不太了解,但是有些典故你肯定知道。他原名惠施,著名政治家、哲學家,是名家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在《荀子》、《韓非子》等書中均有記載,而邏輯辯證便是名家的一個重要特點。莊子成功地借用對方的邏輯和觀點進行了回應,不僅反駁了對方,還顯示出了自己的臨場應變能力。但是,這一點恰恰是辯論上的大忌,因為莊子所借用的邏輯正是惠子「外物是不可知的」的論點,這就代表著莊子認同了惠子的觀點,但是實際上莊子並不認同這一點。
  • 《莊子·齊物論》篇八:八德之才,因人而異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為是而有畛也。請言其畛。有左右有,有倫有義,有分有辯,有競有爭,此之謂八德。譯:大道原本沒有人為的界限,言論原本沒有固定的標準,只是為了爭得一個「是」字而有了界限。請讓我說說這界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