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和惠子探討的遊魚之樂,體現了怎樣的美學意境?

2020-12-08 松風閣書法日講

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莊子曾和惠子在濠上進行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遊魚之樂」,這個故事是《莊子》中最引人深省的故事之一。它講的是有一天,莊子和他的朋友惠子在濠梁上遊玩,莊子對惠子說:

你看這河中的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遊動,他們是多麼的快樂啊!

惠子卻對這一觀點不以為意,說:

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不快樂呢?

莊子又說:

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會不知道魚的快樂和不快樂?

惠子說:

我不是你,本來不知道你的快樂,你本來也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這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

莊子認為他在狡辯,便對惠子說:

你從一開始就問我,你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只要你問了這句話,那麼你就預設了一個前提,即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的快樂了,所以你才來問我,而我就是在濠梁上看到水中的魚,才知道他們快樂不快樂的。

可能乍一看這些對話,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什麼快樂不快樂的,只不過是一些人在那裡胡亂地說罷了。但是這段話卻深刻的反映出了這兩位學者對世界的看法。

惠子看待世界,更偏向於理性的邏輯思考,而莊子不同於他,他是一位浪漫主義的詩人、哲學家,他更傾向於感性的認知。史書曾經記載,惠子總是理性而又冷靜的,他學富五車,遇到問題,總是喜歡辯論,而莊子則隨意灑脫,他的故事,他的文章,更像是一種詩的旋律。而他的哲學思想,達到了一種曼妙舒適的哲學境界。

因此,有人曾經說,惠子的智慧,就好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它可以照亮黑暗中知識的海洋,而莊子的智慧就好像漫長的黑夜,是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世間萬物的一切,他雖然看起來很冷,卻充滿了生命的溫情,因此,莊子對惠子的理智邏輯論證並不感興趣,他所在意的,是生命的溫度,是生命體驗中的痛苦、歡樂、糾結和超脫。

立於天地之間的惠子,很早就對世間萬物的一切感興趣,他總是用自己的好奇心去驅使自己,不斷探索未知的領域,也就是「遍為萬物說」。與中國傳統哲學中的老子和孔子相比較,惠子所思考的問題更傾向於自然科學中萬物理性的一方面,而孔子和墨子則專注於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社會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上的約束和探索。

比如孔子在論語中提出了仁政和愛人的階級等級思想,而墨子雖然與孔子的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重合,但是它所強調的是一種世間萬物共同擁有的一種深沉博大的愛,而並非孔子所提倡的階層等級的仁愛,老子的興趣則超脫於他們之外,老子更注重宇宙萬物的本身,它從宇宙萬物運行的規律中抽脫出了一套抽象的法則,他稱之為道。

惠子與他們都不盡相同,他既不極端,像孔子和墨子那樣,只注重人倫社會和人際關係的探討,也不同於老子,只專注於宇宙世間萬物的本體考察,惠子是以理性的態度來分析萬物,歸納出利物之意的十個命題,如卵有毛、雞三足、火不熱、飛鳥的影子不動,飛箭不走等等。每一個課題都非常有意思,其中也有不少具有科學性的思想蘊含在其中,難怪英國著名的科學歷史研究者李約瑟先生談到惠子的時候,不無感慨的說道:

倘若環境條件有利於它的生長的話,中國科學無需要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可能發展成什麼樣子。

很顯然,莊子對待這一思維辯證方法是不屑一顧的,他在《莊子》中說,物物而不物於物。

在莊子看來,他和惠子的區別,從某些方面看,不是很大,他們都沉溺於物的研究,在物的探求中找到自我安身立命的哲學規矩。但是它與惠子的不同之處在於,惠子是從物象的研究走向物象的研究,而他則不同於惠子,他是從物象的研究中超脫出一種更為玄妙、更為形而上層次的東西。所以它是不拘泥於物的研究,他更傾向於人與物的融合。人在詩意的境界中回歸本我,比如莊子中就記載了他夢蝶的場景,他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而看到了自己躺在地上,這個時候他不知道是自己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變成了自己。

莊子也曾經在他的著作中評價惠子說:倚樹而吟。他認為惠子整天忙於辨析萬物的名義,就像一隻蚊子一樣,嗡嗡飛個不停,辨識得越多,其實離真實的世界越加遙遠。他認為這種辦法是徒勞的,還不如什麼都不做,舒舒服服地躺在地上,因此他批評惠子時說他「逐物而不返」,認為惠子的伎倆只不過是築物的匹夫。

可以說惠子的哲學是偏理性的,偏向於認知探索的,也更加符合科學性的精神,而莊子的哲學思想則更傾向於一種文藝的、詩意的、體驗式的美學表達。在莊子的眼中,天地自然是一個偉大的作品,而愚昧的人們則會用各種各樣的東西去解釋它,構建它。真正有智慧的人,是要融合它變成它,一個真正的世界,不應該向儒家名家墨家那樣,用自己的愚昧知識去遮蔽世界的真相。

所以在春秋戰國中的諸多名家中,只有莊子的作品最接近於文藝,而他的散文則受到了後世文人們的追捧,他的思想哲學也更傾向於中國美學的基本審美規範,因此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深深影響了中國的美學發展,他所建立的知識體系是關乎美的,他認為世界也是美的,因此他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這一世界有美,達到至高的美的唯一途徑就是純粹的去體驗它,這種純粹的體驗就是一種詩性的智慧。

正如德國著名的哲學家施萊格爾所說的那樣:

沒有詩就沒有實在的世界。

所以在莊子和惠子進行的辯論當中,它體現的是一種會通萬物的思維,觀照世界的主體並不是用一種探索好奇的心情去觀照自然,而是用一種體驗的方式去欣賞萬物,在詩意的心靈中,他們打通了自我與外物之間的界限,使得世界與個體的存在合而為一。

總而言之,莊子和惠子對魚之樂的辯論,其問題的本質在於到底人能否認知和了解到魚的快樂和不快樂,惠子認為魚之樂是不可以被體察的,但莊子卻認為「我知之濠上也」,這句話是問題的本質與核心。這一結論的思維方式是因為我來到了這條河的旁邊,我在這條河的橋梁之上看到水中的魚,因為我的心情是好的,所以在這樣的好心情中,我能夠感到舒暢和快樂,所以我會認為魚是快樂的,山峰是快樂的,周圍的一切萬事萬物都是快樂的。這是一種審美性的眼光,更是一種詩意性的表達,是用我的心情,我的理解去觀照世界萬物,而不是根據世界萬物的狀態去調整我的心態、思想和體驗。

因此,莊子所說的魚之樂並不是真正的魚能夠體會到的快樂,而是我加給魚的一種體驗和感受,她體驗魚會如此,其實魚可能並不如此,但他根本就不在乎。惠子所質疑的,正是這種知與不知的模糊性,他要的是一種確定性的認知和理解。

惠子這種看待世界萬物的方式,雖然看起來是客觀的,但是他卻割裂了物與我,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繫,以他的眼去看待世界,則世界是主體,人是服從者,人是世界的觀照與反應。人在世間萬物之外,他分析世界,那麼人就成了世界萬物的代言者,被世界所徵服。這樣的結果就是人與物之間的分離。

正如明代文徵明所批評的那樣:

吾自吾,竹亦自竹耳。雖日與竹居,終然邈千裡。

這樣的理念和看法就和中國古代美學傳統中所提倡的美學理論有許多相似的地方。

意境作為一種傳統的美學概念,在中國古代的文論、畫論和藝術批評中時常會見到。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文人士大夫們就提出了意象說和境界說。唐代的諸多詩人如劉禹錫和司空圖提出了與之相關的理論。明清時期,藝術家們圍繞著意象與境界之間的關係展開了深入的探討,朱承爵提出了意境融徹的理論,葉燮主張抒寫胸中意氣與發揮景物的有機結合。近代著名的美學家王國維先生強調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

例如他在《元劇之文章》中說:

元劇最佳之處,不在其思想結構,而在其文章,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何以謂之有意境?曰寫情則沁人心脾,寫景則在人耳目,敘事則如其口出是也。

他在《人間詞話》中說: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意境。

這種和莊子惠子魚之樂辯論相類似的美學概念——意境——從本質上來說,探討的是同一個主題,即主體與客體,世界與自我之間的關係。在意境中自我的影響,不僅體現著自我對世界的影響態度,也由此制約著不同的意境創造。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

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王國維的這段話,使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2000多年前莊子與惠子之間的辯論,到近現代王國維先生意境說提出來的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實際上與是一脈相承的,而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理解美學中的重要概念,闡述藝術創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藝術批評和藝術鑑賞,將會有極大的幫助和推動作用。

但是,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莊子混淆人與物界限,模糊知與不知的分歧,在某種程度上扼殺了中國人思維中科學理性的一面。在關乎審美的問題上,詩意一些、灑脫一些沒有什麼壞處。但也不能就此否認人們思維中的理性精神。而西方之所以後來可以崛起,正是靠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那樣理性、冷靜的求是精神,才構建起一個現代化的價值信仰。我們在先秦時期僅有的一絲理性精神,卻在莊子的嘲諷下,不見蹤跡,這是我們重大的文化損失,值得我們每一個人深思。

相關焦點

  • 遊魚之樂
    我們感受到的是一種驚喜之美,雖然年年都會遇到,依舊會驚喜。這也許是大自然的儀式感,來年可期,蘊含著明媚和希望。邊走邊欣賞銀杏葉金黃的光澤,想起看過的一篇文章裡作者寫曾去山裡遇到的情景:「峰迴路轉,時而是左眼讀水,右眼閱山,時而是左眼被覽一頁頁的山,時而是右眼圈點一行行的水,山水的巨帙是如此觀之不盡。」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濠梁之辯」出自於《莊子.秋水》,講述的是莊子與好友惠子在濠水遊玩,在橋上觀水中遊魚而引發的辯論。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 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 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這段話中,莊子與惠子辯論的焦點起源於莊子說的那句「儵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在這裡,我們先簡要了解一下惠子這個人。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誰輸誰贏?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惠子:智者中的良師益友,知音裡的泥石急流
    ——《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基礎級)莊子·魚之樂單從思維邏輯上講,這次辯論惠子獲勝的概率會更大一點。然而,崇尚自由的莊子「不為節操所束縛」,及時偷換了概念,用詭辯懟贏了惠子,實現逆風翻盤。莊子的詭辯伎倆,放在現代的辯論中同樣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技巧。《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大課堂》第二季中,《莊子:魚之樂》故事的主講——蘭熙老師,就為我們做出了一個應用的示範。怎樣,這個「騷操作」你學會了嗎?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在著名的「濠梁之辯」中,獲勝方竟不是莊子
    相信大家都聽說過一句話「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而這句話的出處,大家應該也在小學的時候都學習過,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濠梁之辯」,出自《莊子·秋水》。普遍的史學家和文學家都認為這場辯論是莊子獲得了勝利,畢竟《莊子》是莊子及其弟子所著,裡面怎麼會記錄關於莊子失敗的案例呢?
  • 莊子與惠子「濠梁之辯」寓言的哲理思想與智慧啟示,你知道嗎?
    「濠梁之辯」的故事記載於《莊子·秋水》中,講述的是戰國時期兩位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與惠子在濠梁之上的一次關於「魚是否快樂」的辯論。在講述這個故事前,筆者首先對莊子和惠子作一個簡單的介紹:子非魚 安知魚之樂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
  • 從「莊子知魚之樂」聊聊槓精是怎麼產生的
    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八年級語文文言文之《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一)課文字詞詳解   莊子與惠子遊於①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②是魚之樂也。」   ①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②是:這。
  • 八年級下冊語文第21課《<莊子>二則》微課+知識點(收藏)
    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像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請談談你對本文段中的想像的理解。一是在想像中誇張,如在想像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極盡想像誇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 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微課+知識點
    3、莊子的文章意境開闊,想像奇特,能夠運用大量幻想的、傳說的和現實的事例,闡明自己的觀點,使文章充滿浪漫主義色彩。請談談你對本文段中的想像的理解。一是在想像中誇張,如在想像鯤、鵬形象時,作者極寫鯤鵬之大:「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極盡想像誇張之能事,造成浩大的聲勢和廣闊的意境。
  • 中考語文資源:莊子故事兩則同步練習試題及答案
    答案:⑴yuān chú ⑵ lí ⑶ háo liáng ⑷tiáo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⑴.惠子相梁 ⑵.非梧桐不止   ⑶.是魚之樂也 ⑷.安知魚之樂   答案:⑴.做宰相 ⑵.棲息 ⑶.這 ⑷.怎麼。
  • 名動天下的濠梁之辯:「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到底誰是贏家?
    而且辯論思路的清奇和曲折,即使到了今天我們來看,也是高手所為,不但思路清晰,而且口才了得——不僅僅是狡辯。對手是惠子。惠子是誰?我記得以前寫過一篇「學富五車」成語的小文章。這個惠子,就是莊子形容他「學富五車」的惠施。惠施這個人也是個學問家,是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辯客和哲學家,是名家思想的開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 《莊子》,高逼格的故事會——《惠子相梁》精解【國學經典】
    ▲相國之位,不過腐鼠——《莊子·惠子相梁》話說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時局就是一個字——亂!那怎樣才能不亂呢?當時在「百家爭鳴」中湧現的思想家們給出了各自的答案。認為這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天下之亂。● 然後是道家,先有老子,後有莊子。他們認為儒家標榜的聖人,讓世人盲目的追尋,喪失了真性。所以才會爭來爭去,戰亂不止。「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聖人才是亂的根源,而不是強盜。人們應該追求內心真正的自由和快樂,天下之亂才能解決。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道家後期代表作《莊子》中的經典篇目《惠子相梁》
  • 濠梁之辯——莊子超越現實與邏輯層面的思考
    (原文):莊子〈秋水〉云: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
  • 諸子丨蔡林波:齊物知道:莊子「濠梁之辯」的哲學意涵
    一般認為,在辯論中,莊、惠二人所持觀點對立,且論證邏輯相異:莊子主張「知魚之樂」,而惠子反對「知魚之樂」;在論證方式上,惠子「偏客觀知識的邏輯分析」,而莊子「則重主觀審美的直覺體會」,且在邏輯上有「詭辯」之嫌。 指責莊子詭辯或違背邏輯規則之說,流傳頗廣。
  • 【同步課堂】部編版八年級語文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知識點+圖文視頻解讀
    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莊子-秋水》:井中蛙、梁下魚,怎樣凸顯人生真與樂?
    文中的「仲尼之聞」和「伯夷之意」代表的實際是宣傳禮樂、標榜仁義的儒家文化。但莊子認為這些始終是有限的,相比於道家概念中的無邊界、不受限的知識海洋,這始終是小巫見大巫。而河神這樣的認識,是其發自內心的感受,這一看似自然的描寫,實際上卻顯示「道」的魅力,河神自然地感受到道的美,因此發次感慨。
  •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課文朗讀+知識要點+圖文講解+同步練習
    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微課堂】統編版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圖文解讀+教學視頻+知識點+同步練習
    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 【微課堂】人教部編版統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21課《〈莊子〉二則》教學視頻+圖文講解+知識點+同步練習
    譯文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