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名周,宋國蒙人,戰國時期哲學家。他繼承並發揚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張「無為而治」。莊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莊子》一書中。《莊子》中的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作品之中,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課文翻譯
北冥有魚
原文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注釋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鯤:大魚名。
鵬:大鳥名。
怒:振奮,這裡指用力鼓動翅膀。
垂:懸掛。
譯文
北海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作鯤。鯤的巨大,不知道有幾千裡;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叫作鵬。鵬的脊背,不知道幾千裡;當它振翅而飛時,它的翅膀像懸掛在天空的雲。
原文: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裡,摶扶搖而上者九萬裡,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釋
海運:海水運動。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記載。
水擊:擊水,拍打水面。
摶:盤旋飛翔。
扶搖:旋風。
去:離開。
息:氣息,這裡指風。
譯文
這隻鳥,在海動風起時就遷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齊諧》是一本記載怪異的事物的書。《齊諧》中說:「當鵬鳥遷往南海時,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達三千裡,乘著旋風盤旋飛至九萬裡的高空,憑藉著六月的大風離開。」
原文: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注釋
野馬:山野中的霧氣,奔騰如野馬。
是:這樣。
譯文
山野中的霧氣,空氣中的塵埃,都是生物用氣息吹拂的結果。天色湛藍,是它真正的顏色嗎?還是因為天空高遠而看不到盡頭呢?大鵬從天空往下看,也不過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樣罷了。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原文: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注釋
濠梁:濠水上的橋。濠,水名,在今安徽鳳陽。
鯈魚:一種白色小魚。
是:這。
譯文
莊子與惠子在濠水上的橋上遊玩。莊子說:「鯈魚在河水中遊得悠然自得,這是魚的快樂啊。」惠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原文: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注釋
全:完全,肯定(是這樣)。
譯文
莊子說:「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惠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來就不是魚,你不知道魚的快樂,肯定(是這樣)!」
原文: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釋
循其本:追溯語題本原。
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你說「你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雲者,助詞,用於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譯文
莊子說:「請追溯話題本原。你說『你哪裡知道魚是快樂的』等等,說明你已經知道我知道魚快樂而問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三、問題歸納
北冥有魚
1.作者為什麼要將鯤鵬所居之地定為「北冥」?
「北冥」是特別之詞,為莊子創造,含義新穎,其中透露出曠遠神秘的意味,暗示著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見,亦非人智所能測的,這種意味與鯤鵬神秘的形象融為一體。
2.本文開頭描述鯤鵬的形象及奮飛時的壯美氣勢與論述 「逍遙遊」有什麼聯繫?
鯤鵬展翅高飛,必須憑藉六月的大風。說明世間萬物都要憑藉外力才能活動,從而回答了「逍遙」要有所依憑。
3.作者把鯤鵬的居住地定為「南冥」,目的何在?
把鯤鵬的目的地「南冥」與出發地「北冥」對舉,表明鯤鵬從渺遠幽深的極北之地遷徙至極南之地,可見其志向極遠。
4.作者假借齊諧之言,有什麼目的?
作者假借齊諧之言,讓人們相信鯤鵬的真實性。運用豐富的想像,奇特的誇張,描寫了鯤鵬振翼拍水,盤旋飛向九萬裡高空的形象,這一形象能激發人的豪情壯志,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5. 「野馬」「塵埃」的運動依靠什麼?寫它們有什麼作用?
「野馬」「塵埃」的運動也必須依靠氣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這裡和鵬相比,說明萬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須憑藉,要依靠),世上的萬物無論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處在不同的束縛之中。因此,大鵬也好,「野馬」「塵埃」也好,狀似逍遙,其實並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
6.鯤鵬的形象是怎樣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一形象的?
鯤鵬形體碩大無比,變化神奇莫測,怒而飛時氣勢壯美。從體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動範圍大(長度:從北海到南海;高度:九萬裡)四個方面極寫鯤鵬形象磅礴壯觀。用誇張的手法描述鯤鵬,「不知其幾千裡也」言其形,「若垂天之雲」言其翼,「北冥」「南冥」「九萬裡」言其活動天地,極言鯤鵬形體之大、變化之神奇、飛騰時氣勢之壯觀,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
7.你敬佩鯤鵬嗎?談談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鯤鵬,因為鯤鵬入深海,翔九天,胸懷遠大的理想和抱負,搏擊長空,縱橫大海,就像範仲淹、諸葛亮、毛澤東等歷史人物,他們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推動歷史向前發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為我喜歡知足常樂,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勞動者,他們愛崗敬業,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貢獻。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
1.莊子堅持認為「出遊從容」的魚兒很快樂,表現了他怎樣的心境?
莊子認為魚「樂」,其實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
2.莊子為什麼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
莊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問題,而採用反問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論「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魚」,足見莊子的機智。
3.莊子是如何擺脫惠子的追問的?
莊子返回爭論的起點,迴轉話題,偷換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釋成「哪裡知道」,機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發難。莊子的機智靈活躍然紙上。
4.從文中可以看出兩人的思想和性格差異是什麼?
惠子好辯,對於事物更多的是一種尋根究底的認知態度,缺乏美學意義上的欣賞與關照。而莊子偏於美學上的觀賞,能從自由活潑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輕鬆、閒適、愉悅,讓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詩意並為之深受感染。
5.《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中庄子為什麼堅持認為魚是快樂的?
莊子的一些思想對我們理解他所說的「魚之樂」不無啟發。莊子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認為魚「樂」,其實也就是他愉悅心境的投射與外化。莊子還推崇「自然」,反對「人為」,魚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遊,這是符合莊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斷定魚「樂」是理所當然的事。
四、課文主題
《北冥有魚》一文中庄子借鯤鵬的寓言說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於一定的條件的,它們的活動都是有所憑藉的。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與惠子關於人是否「知魚之樂」的論辯,表現了莊子機智、巧妙的論辯風格,也表現了莊子「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