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武學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於是,到底要不要練招就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對待「招」的態度大體有以下幾種:1、只講「法」,不講「招」。2、只講「勁」,不講「招」。3、講法、講勁也講招。4、什麼都不講,就講「無」。
「無」來源於道家的世界觀。道家的發展觀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這個過程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最終還是歸於無。「無」是最高境界。道家的進化公式:無——有——無。
很明顯,「有」是從「無」一點一點地產生出來的,後面那個更高層次的「無」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由「有」一點一點地積累的結果。看人家大書法家龍飛鳳舞揮揮灑灑,似乎無章無法,但他也是一筆一畫臨帖,一個字一個字苦練各家結體招法,經數十寒暑修成的正果。沒有人能超越「有招」這個階段直接達到「無招」。
什麼是招?字典解釋曰:「招」就是「武術的動作」。除非你不做動作,一做動作那就是招。這樣解釋很難讓人接受,我願意把「招」解釋為「武術的技擊動作」,剔除那些沒有技擊含義的動作,那些動作不是招,是「舞」。「招」的引申含義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辦法好,說這招真高。沒辦法,說沒招啦。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招,當兵的刺殺練防左刺、防下刺。武警練擒拿術。拳擊練直、擺、勾,摔跤練各種絆子,那也是招。武術抓、拿、跌、打四大法裡有數不清的招,先輩的經驗結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繼承發展。
只有隻練套路的人才把「招」理解成死架子。只要把招法用來搏擊就會發現,招法從一生下來就具有變異的基因。任何一個招法能打上盤,也能打中盤、下盤。走中門能用,走裡門能用,走外門也能用。順步能用,拗步能用,退步也能用。不要聽信「金克木,木克土」之類刻板說教,任何一招都可能克任何一招,看你會變不會變,用得巧不巧,不然何來「半步崩拳打天下」?組成「招」的「零件」都是「通用件」,拆開來可以跟其他零件任意組合成新的招。於是,招又能生招。古人有感於此,就把高層次的招叫「綱」,低層次的招叫「目」。可是,處在「目」這樣低層次的招還是能生出新的招來,即使像生物學那樣分出綱、目、科、屬、種來,也無法窮盡招法的變化。有的把招分成「母拳」、「子拳」,可是子還能生孫,子子孫孫不可窮盡。看來,想要把招法劃出固定的框架,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再也不能變化的招來是不可能的。於是,聰明的拳師說了一句話:「拳無定式,隨處是招」。
但是,我們看到的招只是外形。裡面還含有「法」和「勁」,這是看不到的。不明拳理,不懂勁,招也用不上。電視劇裡常有看到幾張圖就練成絕世武功,那怎麼可能,只不過是文人可愛的想像力吧了。你悟不出法和勁時,把著手教你招都教不會。我在教徒弟跌法時,有一個小夥子在旁邊看了好幾天,覺得把招法看會了,回去跟別人試試,不但沒摔倒別人,他自己反而倒了。你不懂身法、步法,不會化勁發勁,頂著勁硬上,就成了蚍蜉撼樹。招是外在的軀殼,法和勁才是內在的精髓。可以說法是招的靈魂,勁是招的基石。如果把靈魂和基石撤掉,剩下的招就是個沒用的空殼。
什麼是「法」?字典上說就是「方法」。這未免太過簡單。我們還是用武術的語言下個定義吧:「法就是技擊理念」。「習拳必先具三法,何謂三法?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不具三法,未入門者也」。人生下來就具備搏鬥的潛能,不懂三法只能是瞎抓撓。農村的小孩子在河裡瞎撲騰也淹不著,可是只有在優秀教練指導下,學習正規的遊泳理論和技巧才能成為遊泳健將。我習武多年,幾乎每天都跟人摸手對練,可是總覺得進不了身,用起招來牽強附會。技擊理念來說是不分拳種不分門派的。好的拳理拳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各種拳都有指導意義。在好的拳理指導下練拳就長進很快,而聽信歪理邪說就會把人引向歧途。尋求上乘拳理拳法至關重要。
武術「勁」的修煉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一是勁的基礎積累,二是勁的運用技巧。勁的基礎積累就是增強體能和抗擊打能力。有道是「一力降十會」,小汽車再靈也撞不過坦克。勁的基礎積累就好比是「本錢」,勁的運用技巧就好比是「經營」,本錢必不可少,越多越好,但不會經營也不行,或者說經營技巧更為深奧和重要。
武術家所說的勁,是在思想意識支配下,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作用,協調身體各個環節而發出的,隨鬥爭形勢的需要而不斷變化的整體力。找勁,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盡畢生之功而不能窮盡。
首先是神經系統的鍛鍊,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心」是大腦思維。「意」是神經系統。如果把「心」比作司令員,「意」就是傳令兵。司令員的作戰決策,應當快速、準確傳達下去。但人的「意」常常不能準確傳達「心」的決定,不能恰當地協調肢體動作。博擊時瞬息萬變,根本沒有「想」的時間,一切都要像司機踩剎車那樣迅捷自如。心動、意行、步到、手到、瞬間完成。
勁還需要有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微循環系統的配合。氣不只是呼吸問題,橫隔膜和腹大肌的運動本身就是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說神秘一點叫做「丹田力」。化勁時命門吸丹田,發勁時命門摧丹田,就可以使肢體力量大增,形成整體勁。但一般人憋著氣打架,不一會兒就肌體缺氧,有氣無力了。
勁的發出還需要外部肢體的合理配合,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才能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手到、腳到、身到,就是常說的外三合。
練習勁的運用常常需要與自己的「本能」作鬥爭,術語叫「舍勁」,捨去舊勁才能煉出新的合乎技擊規範的新勁。一個「順」字就很讓人頭痛,誰都知道順著用勁是一加一等於二,小力破大力,頂著用勁是一減一等於零,根本進不去,可是,這個勁就是順不了。比如一個人拉一頭牛,牛隻知道向後揪,結果被人牽著走。如果牛向前頂,不就把人頂倒了嗎?不要笑話牛,其實人的本能也是遇勁就抵抗,敵向前推,他就往前頂。敵人向後拉,他就向後揪。如果變過來,他朝後拉我就向前撞,他向前推我就朝後捋不就把對手治了嗎?可是情急之下就是做不到。「挺腰則死,吸腰則活」,可是如果有人向你突然撲來,你準挺腰抵抗。人在搏鬥時那種頂勁、僵勁,跟牛頂頭差不了多少。支架起來拼傻力氣,所以叫「打架」,用巧勁才叫「技擊」。
勁從發生到運用都與精神狀態密切聯繫,這就是「松靜」的功夫。人身上有650塊肌肉,牽動骨骼產生運動。但是肌肉只能靠收縮拉動骨骼,而不能靠伸長推動骨骼。所以每做一個動作,必須一組肌肉收縮,另一組肌肉放鬆才能完成。該放鬆的肌肉不能夠充分放鬆,力便不能在瞬間爆發。放鬆又是「聽勁」的前提條件。在博擊時,情況千變萬化,視力不夠用,就要靠觸覺。在放鬆的狀態下,觸覺反應最靈敏。反之,在使用蠻力扭打的狀態下,觸覺就變得很遲鈍,甚至受了傷還不知道疼,動作就顯得僵硬笨拙。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感知敵勁的方向,力度,速度各種微妙的變化,並做出順勢而為的反應。松靜才能輕靈,極柔才能極剛。不良心態對勁的運用有直接影響,恐懼使腎上腺分泌增加,渾身哆嗦,動作僵滯,本來很簡單的事也幹不好。比如在兩塊磚之間架一塊木板,誰都能走過去而不會摔下來,如果把這塊板架在懸崖之間,很少有人過得去,心裡害怕,就真會掉下來。所以過去在懸崖上修廟,都在夜裡施工,看不見有多高,心裡不緊張就不會掉下去了。搏擊也一樣,緊張得連氣都喘不上來,就失去博鬥能力。恐懼甚至導致心細胞猝死,《三國演義》中夏侯傑見了張飛,從馬上跌下來嚇死了,根本不用打。所以戚繼光拳經第一段就說:「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身便」。憤怒也會使腎上腺分泌增加,渾身抖動,頭腦不清,呼吸不暢。所以心境空、靜、虛、靈、松、靜的鍛鍊也是武術家的一門重要功課。
勁的運用也可以歸結到「法」的範疇,剛柔、虛實、陰陽、化發等都是法。心理、神經系統的問題也可以歸結到「法」的範疇,叫做「心法」。這樣就剩下 「法和招」這一對矛盾了。招是技擊動作,法是指導思想。招是載體,法是靈魂。招是具體動作,法是一般規律。法是「矛盾的一般性」,招是「矛盾的特殊性」。從哲學角度講,矛盾的一般性就存在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解剖矛盾的特殊性就無法了解矛盾的一般性。同理,武術的法也罷,勁也罷,這些都包含在招裡。離開對招的剖析,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不把招練至純熟就無法深刻理解法。你想學書法嗎?那就去練具體的字吧,所有起筆運筆收筆結體之法都在具體的字裡。你想學開車嗎?那就去練倒杆吧。你想學形意拳嗎?那就練劈崩鑽炮橫吧。離開具體技擊動作的練習,一切都無從談起,而根據定義,技擊動作就叫「招」。哲人說,一滴水裡包含大千世界。我說,一個拳招裡就包含大千拳法。比如一個崩拳裡邊就有內三合、外三合,有鷹手、雷聲、龍身、熊膀、雞腳、虎抱頭。有顧法、打法、步法。有暗腳、暗膝、暗腿,有明勁、暗勁、化勁,形意拳裡的東西應有盡有。問題是你能不能熟練掌握這一招。
從「招」裡悟出「法」要有一個反覆的實踐過程。比如學遊泳,蛙泳這算是一招,老師先給你講「法」,講動作要領,在岸上先比划動作。然後下水,你會覺得那些法根本用不上,身子直往下沉,經過無數次鍛鍊,逐漸能浮起來,終於遊得不錯了。但是,在遊泳池裡遊得很好的人,一到河裡又不會了。因為遊泳池裡水不會動,在河裡有激流有漩渦,水跟你互動,這才是真正跟水搏擊。當你能駕馭狂風惡浪才能遊走江湖,才算掌握了泳法,會了蛙泳再學其他招也不難,因為「法」是相通的,甚至躺在水上睡覺也不會沉下去,這就叫懂了水性。當然,江河之外還有大海,遊泳之術永無止境。在岸上比劃蛙泳動作好比練拳架子,在遊泳池裡遊泳好比打木人樁或者師兄弟幫你餵手對練,到江河裡搏擊風浪好比與人摸手互搏,當你在搏擊中把一個招法用得得心應手,百發百中,自然就悟出了拳理和勁道。古人早就為我們指出了武學修煉之道:「由招熟到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沒有人能超越「招熟」這個初級階段直接到達「懂勁」這個中級階段,更不能通過紙上談兵就到達「神明」這個高級階段。我們倒是看到某些名聲顯赫貌似神明的大師竟不能與人推手,更不用說搏擊,就是因為他沒有下到河裡去遊過泳,缺失了「招熟」這個階段,當然就不真的懂勁,能說不能做。
說白了,練武主要是一個熟練過程,就是一個熟練工。學武術不同於學算術,學算術只要弄懂了公式就能算出來。學武術光懂得原理可不行,練到身上才是拳。這倒有點像學自行車,不論你有多大學問,物理學家,剛上自行車也得摔下來。但是,只要你天天騎,不用講什麼慣性、坡度、角度等理論,自然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在騎車路上遇到的各種物理學方面的問題。熟練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千錘百鍊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學習的內容需要相對的專一。「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所以古人說學拳之初「宜約不宜搏」。就是少練一些,練精一些。「多則惑,少則得」。人本身具有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的能力,「熟能生巧」,巧的前提是熟,熟的前提是專一化。「庖丁」天天解牛,連驢都不解,所以才「遊刃有餘」。歷史上有不少專精一兩招的武術家,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翠花劉一個單換掌所向披靡,程咬金三斧子沒幾個人能對付。即使十八般武藝皆精的人也總是有精雕細刻的一兩招殺手鐧作為看家本事。衡量一個人武藝高低,不是看你會多少套拳,而是看你有沒有克敵制勝的絕招。
人的認識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不斷反覆深化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總是帶著從師父那裡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具體拳招的訓練,又在具體拳招的使用過程中摸索到新的竅門,總結出新的經驗。常說的「心得」,就是「悟」。自己悟出來的拳理就不再是師父的,而是練到自己身上的了。再拿這些新的心得指導自己的實踐,在交手中加以檢驗和印證,又會悟出更多的東西。不要忽視這個「悟」的過程,不要鑽到拳招裡傻練,要不時地從拳招裡爬出來,站得更高一些總結一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必須不斷地鑽進去爬出來,爬出來鑽進去,才能練成自己的東西,這就叫用「心」去練。一旦掌握了這一招的拳理、勁道,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參悟另外的拳法,因為天下拳理是相通的,這就叫「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古人又說了,「練之既久,宜博不宜約」。當你有了一定的基礎,就要走出門去,廣泛吸納天下武學之所長。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高招,那都是先輩畢生心血的結晶。有些招法不告訴你一輩子都不知道!納百川方成大海,融百家才談得上略知一二。
以上就是從「招熟」到「懂勁」,逐步提高的習武路線圖,舍此別無捷徑。於「神明」,連想都不要想,只能慢慢接近而已。
只要你是在江河裡而不是在遊泳池裡遊泳,就會遇到不同的水流,你必須順應水流而改變遊泳姿勢和勁路,不然就會被淹死。只要你經常與人摸手實戰,必然會遇到不同的對手不同的打法,即使同一個對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境況下變化也很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你必須順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而不斷變化自己的手法和勁路。招法會越變越活,出手會越來越短促隱蔽。不但老招用地滾瓜爛熟,還會不斷創造出新的招法來,這就離「無招」不遠了。說「無招勝有招」,是指以下三層意思:1、動作越練越小,越小越快,化、發僅在方寸之間,看不出用的什麼招。2、一招多用,招招互變,招和招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亦此亦彼,很難界定用的什麼招。3、與人交手,心中無招。如果心中想著招,必如「刻舟求劍」,百無一中。高手臨敵,因敵而動,根本不用去想,隨手是招,完全是下意識條件反射。
武學,說到底還是拳頭說話,不要把時間浪費到「清談」上,還是扎紮實實地從一招一式練起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武學之路沒有頂峰,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尚派形意拳」,請關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yxxingyiquanjnws,或在百度搜索「張金濤形意拳」,了解最新動態。聯繫電話:13853193763. 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