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學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

2021-02-13 尚派形意拳

「形無形,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武學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於是,到底要不要練招就成了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對待「招」的態度大體有以下幾種:1、只講「法」,不講「招」。2、只講「勁」,不講「招」。3、講法、講勁也講招。4、什麼都不講,就講「無」。

「無」來源於道家的世界觀。道家的發展觀是「從無到有」,又「從有到無」。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相生八卦。這個過程叫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最終還是歸於無。「無」是最高境界。道家的進化公式:無——有——無。

很明顯,「有」是從「無」一點一點地產生出來的,後面那個更高層次的「無」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由「有」一點一點地積累的結果。看人家大書法家龍飛鳳舞揮揮灑灑,似乎無章無法,但他也是一筆一畫臨帖,一個字一個字苦練各家結體招法,經數十寒暑修成的正果。沒有人能超越「有招」這個階段直接達到「無招」。

什麼是招?字典解釋曰:「招」就是「武術的動作」。除非你不做動作,一做動作那就是招。這樣解釋很難讓人接受,我願意把「招」解釋為「武術的技擊動作」,剔除那些沒有技擊含義的動作,那些動作不是招,是「舞」。「招」的引申含義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辦法好,說這招真高。沒辦法,說沒招啦。

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招,當兵的刺殺練防左刺、防下刺。武警練擒拿術。拳擊練直、擺、勾,摔跤練各種絆子,那也是招。武術抓、拿、跌、打四大法裡有數不清的招,先輩的經驗結晶,值得我們認真研究,繼承發展。

只有隻練套路的人才把「招」理解成死架子。只要把招法用來搏擊就會發現,招法從一生下來就具有變異的基因。任何一個招法能打上盤,也能打中盤、下盤。走中門能用,走裡門能用,走外門也能用。順步能用,拗步能用,退步也能用。不要聽信「金克木,木克土」之類刻板說教,任何一招都可能克任何一招,看你會變不會變,用得巧不巧,不然何來「半步崩拳打天下」?組成「招」的「零件」都是「通用件」,拆開來可以跟其他零件任意組合成新的招。於是,招又能生招。古人有感於此,就把高層次的招叫「綱」,低層次的招叫「目」。可是,處在「目」這樣低層次的招還是能生出新的招來,即使像生物學那樣分出綱、目、科、屬、種來,也無法窮盡招法的變化。有的把招分成「母拳」、「子拳」,可是子還能生孫,子子孫孫不可窮盡。看來,想要把招法劃出固定的框架,找出一個最基本的,再也不能變化的招來是不可能的。於是,聰明的拳師說了一句話:「拳無定式,隨處是招」。

但是,我們看到的招只是外形。裡面還含有「法」和「勁」,這是看不到的。不明拳理,不懂勁,招也用不上。電視劇裡常有看到幾張圖就練成絕世武功,那怎麼可能,只不過是文人可愛的想像力吧了。你悟不出法和勁時,把著手教你招都教不會。我在教徒弟跌法時,有一個小夥子在旁邊看了好幾天,覺得把招法看會了,回去跟別人試試,不但沒摔倒別人,他自己反而倒了。你不懂身法、步法,不會化勁發勁,頂著勁硬上,就成了蚍蜉撼樹。招是外在的軀殼,法和勁才是內在的精髓。可以說法是招的靈魂,勁是招的基石。如果把靈魂和基石撤掉,剩下的招就是個沒用的空殼。

什麼是「法」?字典上說就是「方法」。這未免太過簡單。我們還是用武術的語言下個定義吧:「法就是技擊理念」。「習拳必先具三法,何謂三法?手法、身法、步法是也。不具三法,未入門者也」。人生下來就具備搏鬥的潛能,不懂三法只能是瞎抓撓。農村的小孩子在河裡瞎撲騰也淹不著,可是只有在優秀教練指導下,學習正規的遊泳理論和技巧才能成為遊泳健將。我習武多年,幾乎每天都跟人摸手對練,可是總覺得進不了身,用起招來牽強附會。技擊理念來說是不分拳種不分門派的。好的拳理拳法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各種拳都有指導意義。在好的拳理指導下練拳就長進很快,而聽信歪理邪說就會把人引向歧途。尋求上乘拳理拳法至關重要。

武術「勁」的修煉可以分為兩個大的部分:一是勁的基礎積累,二是勁的運用技巧。勁的基礎積累就是增強體能和抗擊打能力。有道是「一力降十會」,小汽車再靈也撞不過坦克。勁的基礎積累就好比是「本錢」,勁的運用技巧就好比是「經營」,本錢必不可少,越多越好,但不會經營也不行,或者說經營技巧更為深奧和重要。

武術家所說的勁,是在思想意識支配下,通過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的作用,協調身體各個環節而發出的,隨鬥爭形勢的需要而不斷變化的整體力。找勁,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盡畢生之功而不能窮盡。

首先是神經系統的鍛鍊,做到「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心」是大腦思維。「意」是神經系統。如果把「心」比作司令員,「意」就是傳令兵。司令員的作戰決策,應當快速、準確傳達下去。但人的「意」常常不能準確傳達「心」的決定,不能恰當地協調肢體動作。博擊時瞬息萬變,根本沒有「想」的時間,一切都要像司機踩剎車那樣迅捷自如。心動、意行、步到、手到、瞬間完成。

勁還需要有呼吸系統、內分泌系統、微循環系統的配合。氣不只是呼吸問題,橫隔膜和腹大肌的運動本身就是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說神秘一點叫做「丹田力」。化勁時命門吸丹田,發勁時命門摧丹田,就可以使肢體力量大增,形成整體勁。但一般人憋著氣打架,不一會兒就肌體缺氧,有氣無力了。

勁的發出還需要外部肢體的合理配合,手法、身法、步法的配合,才能形成一個整體。做到手到、腳到、身到,就是常說的外三合。

練習勁的運用常常需要與自己的「本能」作鬥爭,術語叫「舍勁」,捨去舊勁才能煉出新的合乎技擊規範的新勁。一個「順」字就很讓人頭痛,誰都知道順著用勁是一加一等於二,小力破大力,頂著用勁是一減一等於零,根本進不去,可是,這個勁就是順不了。比如一個人拉一頭牛,牛隻知道向後揪,結果被人牽著走。如果牛向前頂,不就把人頂倒了嗎?不要笑話牛,其實人的本能也是遇勁就抵抗,敵向前推,他就往前頂。敵人向後拉,他就向後揪。如果變過來,他朝後拉我就向前撞,他向前推我就朝後捋不就把對手治了嗎?可是情急之下就是做不到。「挺腰則死,吸腰則活」,可是如果有人向你突然撲來,你準挺腰抵抗。人在搏鬥時那種頂勁、僵勁,跟牛頂頭差不了多少。支架起來拼傻力氣,所以叫「打架」,用巧勁才叫「技擊」。

勁從發生到運用都與精神狀態密切聯繫,這就是「松靜」的功夫。人身上有650塊肌肉,牽動骨骼產生運動。但是肌肉只能靠收縮拉動骨骼,而不能靠伸長推動骨骼。所以每做一個動作,必須一組肌肉收縮,另一組肌肉放鬆才能完成。該放鬆的肌肉不能夠充分放鬆,力便不能在瞬間爆發。放鬆又是「聽勁」的前提條件。在博擊時,情況千變萬化,視力不夠用,就要靠觸覺。在放鬆的狀態下,觸覺反應最靈敏。反之,在使用蠻力扭打的狀態下,觸覺就變得很遲鈍,甚至受了傷還不知道疼,動作就顯得僵硬笨拙。只有在放鬆的狀態下,才能感知敵勁的方向,力度,速度各種微妙的變化,並做出順勢而為的反應。松靜才能輕靈,極柔才能極剛。不良心態對勁的運用有直接影響,恐懼使腎上腺分泌增加,渾身哆嗦,動作僵滯,本來很簡單的事也幹不好。比如在兩塊磚之間架一塊木板,誰都能走過去而不會摔下來,如果把這塊板架在懸崖之間,很少有人過得去,心裡害怕,就真會掉下來。所以過去在懸崖上修廟,都在夜裡施工,看不見有多高,心裡不緊張就不會掉下去了。搏擊也一樣,緊張得連氣都喘不上來,就失去博鬥能力。恐懼甚至導致心細胞猝死,《三國演義》中夏侯傑見了張飛,從馬上跌下來嚇死了,根本不用打。所以戚繼光拳經第一段就說:「對敵若無膽向先,空自眼明身便」。憤怒也會使腎上腺分泌增加,渾身抖動,頭腦不清,呼吸不暢。所以心境空、靜、虛、靈、松、靜的鍛鍊也是武術家的一門重要功課。

勁的運用也可以歸結到「法」的範疇,剛柔、虛實、陰陽、化發等都是法。心理、神經系統的問題也可以歸結到「法」的範疇,叫做「心法」。這樣就剩下 「法和招」這一對矛盾了。招是技擊動作,法是指導思想。招是載體,法是靈魂。招是具體動作,法是一般規律。法是「矛盾的一般性」,招是「矛盾的特殊性」。從哲學角度講,矛盾的一般性就存在於矛盾的特殊性之中,不解剖矛盾的特殊性就無法了解矛盾的一般性。同理,武術的法也罷,勁也罷,這些都包含在招裡。離開對招的剖析,一切都是紙上談兵。不把招練至純熟就無法深刻理解法。你想學書法嗎?那就去練具體的字吧,所有起筆運筆收筆結體之法都在具體的字裡。你想學開車嗎?那就去練倒杆吧。你想學形意拳嗎?那就練劈崩鑽炮橫吧。離開具體技擊動作的練習,一切都無從談起,而根據定義,技擊動作就叫「招」。哲人說,一滴水裡包含大千世界。我說,一個拳招裡就包含大千拳法。比如一個崩拳裡邊就有內三合、外三合,有鷹手、雷聲、龍身、熊膀、雞腳、虎抱頭。有顧法、打法、步法。有暗腳、暗膝、暗腿,有明勁、暗勁、化勁,形意拳裡的東西應有盡有。問題是你能不能熟練掌握這一招。

從「招」裡悟出「法」要有一個反覆的實踐過程。比如學遊泳,蛙泳這算是一招,老師先給你講「法」,講動作要領,在岸上先比划動作。然後下水,你會覺得那些法根本用不上,身子直往下沉,經過無數次鍛鍊,逐漸能浮起來,終於遊得不錯了。但是,在遊泳池裡遊得很好的人,一到河裡又不會了。因為遊泳池裡水不會動,在河裡有激流有漩渦,水跟你互動,這才是真正跟水搏擊。當你能駕馭狂風惡浪才能遊走江湖,才算掌握了泳法,會了蛙泳再學其他招也不難,因為「法」是相通的,甚至躺在水上睡覺也不會沉下去,這就叫懂了水性。當然,江河之外還有大海,遊泳之術永無止境。在岸上比劃蛙泳動作好比練拳架子,在遊泳池裡遊泳好比打木人樁或者師兄弟幫你餵手對練,到江河裡搏擊風浪好比與人摸手互搏,當你在搏擊中把一個招法用得得心應手,百發百中,自然就悟出了拳理和勁道。古人早就為我們指出了武學修煉之道:「由招熟到懂勁,由懂勁階及神明」,沒有人能超越「招熟」這個初級階段直接到達「懂勁」這個中級階段,更不能通過紙上談兵就到達「神明」這個高級階段。我們倒是看到某些名聲顯赫貌似神明的大師竟不能與人推手,更不用說搏擊,就是因為他沒有下到河裡去遊過泳,缺失了「招熟」這個階段,當然就不真的懂勁,能說不能做。

說白了,練武主要是一個熟練過程,就是一個熟練工。學武術不同於學算術,學算術只要弄懂了公式就能算出來。學武術光懂得原理可不行,練到身上才是拳。這倒有點像學自行車,不論你有多大學問,物理學家,剛上自行車也得摔下來。但是,只要你天天騎,不用講什麼慣性、坡度、角度等理論,自然能得心應手地處理在騎車路上遇到的各種物理學方面的問題。熟練的過程,是一個艱苦的千錘百鍊的過程,需要很長的時間,因此,學習的內容需要相對的專一。「不怕千招會,就怕一招精」,所以古人說學拳之初「宜約不宜搏」。就是少練一些,練精一些。「多則惑,少則得」。人本身具有從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提高的能力,「熟能生巧」,巧的前提是熟,熟的前提是專一化。「庖丁」天天解牛,連驢都不解,所以才「遊刃有餘」。歷史上有不少專精一兩招的武術家,郭雲深半步崩拳打天下,翠花劉一個單換掌所向披靡,程咬金三斧子沒幾個人能對付。即使十八般武藝皆精的人也總是有精雕細刻的一兩招殺手鐧作為看家本事。衡量一個人武藝高低,不是看你會多少套拳,而是看你有沒有克敵制勝的絕招。

人的認識是一個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不斷反覆深化螺旋上升的過程,我們總是帶著從師父那裡學到的知識去指導具體拳招的訓練,又在具體拳招的使用過程中摸索到新的竅門,總結出新的經驗。常說的「心得」,就是「悟」。自己悟出來的拳理就不再是師父的,而是練到自己身上的了。再拿這些新的心得指導自己的實踐,在交手中加以檢驗和印證,又會悟出更多的東西。不要忽視這個「悟」的過程,不要鑽到拳招裡傻練,要不時地從拳招裡爬出來,站得更高一些總結一下。「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必須不斷地鑽進去爬出來,爬出來鑽進去,才能練成自己的東西,這就叫用「心」去練。一旦掌握了這一招的拳理、勁道,就可以以此為基礎參悟另外的拳法,因為天下拳理是相通的,這就叫「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所以古人又說了,「練之既久,宜博不宜約」。當你有了一定的基礎,就要走出門去,廣泛吸納天下武學之所長。各門各派都有自己的高招,那都是先輩畢生心血的結晶。有些招法不告訴你一輩子都不知道!納百川方成大海,融百家才談得上略知一二。

以上就是從「招熟」到「懂勁」,逐步提高的習武路線圖,舍此別無捷徑。於「神明」,連想都不要想,只能慢慢接近而已。

只要你是在江河裡而不是在遊泳池裡遊泳,就會遇到不同的水流,你必須順應水流而改變遊泳姿勢和勁路,不然就會被淹死。只要你經常與人摸手實戰,必然會遇到不同的對手不同的打法,即使同一個對手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境況下變化也很大,「兵無常勢,水無常形」,你必須順應不斷變化的情況而不斷變化自己的手法和勁路。招法會越變越活,出手會越來越短促隱蔽。不但老招用地滾瓜爛熟,還會不斷創造出新的招法來,這就離「無招」不遠了。說「無招勝有招」,是指以下三層意思:1、動作越練越小,越小越快,化、發僅在方寸之間,看不出用的什麼招。2、一招多用,招招互變,招和招之間的區別越來越模糊,亦此亦彼,很難界定用的什麼招。3、與人交手,心中無招。如果心中想著招,必如「刻舟求劍」,百無一中。高手臨敵,因敵而動,根本不用去想,隨手是招,完全是下意識條件反射。

武學,說到底還是拳頭說話,不要把時間浪費到「清談」上,還是扎紮實實地從一招一式練起吧。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武學之路沒有頂峰,只有更好,沒有最好。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臺「尚派形意拳」,請關注博客http://blog.sina.com.cn/syxxingyiquanjnws,或在百度搜索「張金濤形意拳」,了解最新動態。聯繫電話:13853193763. 張先生

相關焦點

  • 倚天屠龍記6大劍客,八臂神劍、範遙上榜,前2位達到「無招」境界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三尺青鋒,鮮衣怒馬,「劍」是金庸武俠小說中的重要元素。楊過從獨孤求敗的劍冢中得到了玄鐵重劍,並自己領悟了劍魔的重劍劍法。楊過此人武學天資雖高,但他性格孤傲,喜歡獨來獨往。楊過不僅沒有開宗立派的想法,也沒有收徒弟傳授武功的念頭。除了教給張三丰4招掌法之外,楊過沒有徒弟。
  • 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
    轉載自:國際道學網金庸先生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叫做「無招勝有招」。《笑傲江湖》「傳劍」篇,獨孤九劍傳人風清揚對令狐衝說:「五嶽劍派中各有無數蠢才,以為將師父傳下來的劍招學得精熟,自然而然便成高手。哼哼,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熟讀了人家詩句,做幾首打油詩是可以的,但若不能自出機抒,能成大詩人麼?」風清揚這段話,真正說出了學習的精髓。
  • 《中邪》:易燃易爆炸,無招勝有招
    作為一種既簡單又複雜的表現方式,偽紀錄片的形式用在恐怖片中早有珠玉在前。無論是《鬼影實錄》還是《科洛弗檔案》,都將那種身臨其境的「真實感」表現的淋漓盡致。比起這兩部好萊塢電影,《中邪》所展示的「恐怖」則是為國內觀眾量身定製。
  • 寫好作文須無招勝有招
    都說數學靈活性強,有多靈活呢?公式套公式,書山題海做多了,總不會太差,作文不一樣,沒有任何公式可循,中高考這些年,幾億篇作文,幾篇如有雷同?可見寫好作文,須「無招勝有招」,少幾分套路,多幾分悟性與想像作文靈活,不像蓋房子,打好地基,梁板柱澆完,妥了?完了!套路的框子全搭好,想像力關在籠子裡,悟性更無從談起,時間長了翅膀退化,能飛多遠?
  • 莊子辯論的秘密武器:八德核心是無招勝有招,惠子公孫龍甘拜下風
    而有了框架之後,正如愚公所說:「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通過代代傳承,累世努力,必然能用我們人類微薄之力,在歷史上刻下一點小小的痕跡。天空雖然沒有痕跡,我已經飛過;雪地上即使沒有足跡,我已經來過。人類努力將無常的天道總結歸納、分門別類,這就是畛。畛,就是田間小路。我們歸納的,就是一塊塊田地,莊子稱之為「八德」。
  • 性愛最高境界:舒服
    離開女友的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女友在做愛的時候有個壞習慣,總是磨磨蹭蹭,每當他倆撩得興致勃勃的時候,女友才慢吞吞地、井然有序地把衣服脫了,並整整齊齊地疊放好後,再回頭與他纏綿,而這時候,他的興趣已跌入低谷。久而久之,他對女友的感覺就淡了。  這個發帖的男孩認為,性是愛的鹽,愛如品湯,湯裡有鹽,性則完美,若喝了湯再吃鹽,愛則無味。  也有不同看法。
  • 金庸筆下誰的武學境界最高?此人天下第一,徒弟曾打遍天下無敵手
    這些人都是金庸武俠中的絕頂高手,武功排名均可躋身前十,不過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縱使這些人武功罕見,也無法成為天下第一。金庸筆下高手眾多,如果選出武功境界第一人,你會選擇誰呢?小編認為,金庸筆下人物雖多,但武功高強之人,無外乎喬峰、段譽、石破天等人。
  • 武技 武藝 武學
    夫習武有三重境界,初曰武技,次曰武藝,三曰武學。凡武術中之高尚門派者皆然,故習者不可不知也。
  • 金書中的長勝不敗門派:少林派的武學體系
    用一句話來形容金書少林寺的武功,那就是陰柔剛陽,外功內功無所不包,而非一些人以為的少林偏外功,武當偏內功,七十二門絕技各有各的內功,如玄慈所說降魔掌出掌輕柔,大金剛拳,摩訶指走又是剛猛的路子。"降魔掌"為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師所創,【出掌輕柔,若有若無】。"
  • 異地夫妻之間防止出軌有三招,但是最好用的招,恰恰是無招勝有招
    許多夫妻做出了嘗試,最常見的有這幾種:眼見為實派的做法:突擊查崗!有些人除了自己的眼睛,其他的都不相信,尤其是在婚姻這件事情上更是如此,她們,就是眼見為實派,最直接的做法,就是突擊查崗:周末的時候,告訴對方自己回娘家了,其實去看他!
  • 教師的情感投入:無招之招,無劍之劍
    喜歡金庸武俠小說的人都知道,在金大俠的武林世界中,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無招勝有招」、「無劍勝有劍」同樣,教師在課堂中的的情感投入無形、無像,卻無時不刻地在師生之間的關係中體現出來,他是教學的一種境界,是教學中的「武功秘籍」。
  • 日月神教有一神秘武學,不輸「獨孤九劍」,卻沒人去練,很奇怪
    所謂「天下武功,無堅不破,唯快不破」,金庸小說當中有不少「速度型」武學,例如在《神鵰俠侶》這部作品中就出現了這樣一套武功,喚做《玉女心經》,這門武功就是一門以速度取勝的絕技,當年林朝英為了能夠拍中王重陽,讓他哈哈一笑認輸即可,因此招式之中並無多大勁力,完全以速度取勝,所以後來楊過、
  • 《俠隱閣》暗器武學有哪些 暗器武學匯總一覽
    導 讀 《俠隱閣》中的暗器武學是非常少的,但是用暗器的玩家可不少,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所有暗器武學的效果和範圍怎麼樣
  • 金庸小說中的十大絕頂武學排行榜
    金庸十大絕頂武學排行榜 1,太玄經 《太玄經》是金庸小說 中的絕頂武學之一,在《俠客行》一書 中於第二十章初次登場,此功在小說當中算是個另類武學秘笈。太初有道,道法自然,眾妙之門,玄之又玄,可以令人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開啟心智。
  • 《金庸武學》愛好者入段自測試卷答案
    周伯通、瑛姑、一燈法師後來結伴居住在絕情谷中,周伯通曾向黃蓉炫耀他養的玉峰的翅膀上有字,黃蓉還因此嘲笑周伯通,認為是周伯通求瑛姑繡上去的。  10降龍十八掌的第一招是什麼?  答案:亢龍有悔。《射鵰英雄傳》中第12回的標題就是亢龍有悔,郭靖對付梁子翁,來來回回就是這一招。
  • 九陰真經萬獸山莊武學套路龍虎霸王拳
    有龍有虎還霸王。這套武學可謂非常符合萬獸山莊的名字,虎龍皆為叢林之王以及深海之主。江湖流傳九陰真經萬獸山莊龍虎霸王拳,出招之時龍虎之息左右相伴,加上野獸的震天怒吼,往往可駭破敵膽,未戰已勝。具體如何,我們一切期待8月8日的九陰真經天下變資料篇吧。
  • 金庸武俠共有三套破盡天下武學的神功,另外兩門很多人不知道!
    縱觀金庸十五部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說到武學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無招了,但是還有一種武學專門以破盡天下武學為基礎,今日懶漢就來給大家講一講這三門絕學!第一門,號稱破盡天下武學的獨孤九劍。
  • 霹靂布袋戲:解說下霹靂人物實力與武學
    雖然這樣仍有誤差,但至少相對合理,雖然霹靂的武力很操蛋,但劃分戰力似乎更有趣。武力分析維度霹靂布袋戲的角色武力分為修為、根基、境界。在本期只談修為,因為劇中表現大多體現修為,根基不好判斷,境界的話更不用說了。
  • 武動乾坤:這些曾被林動當作是底牌的武學,你知道幾部呢?
    對我們而言,武學的強大之處毫無疑問就是在施展過程中爆發出的巨大力量,但是對天玄大陸的人而言,武學才是他們與人之間交手使用的重要手段!境界的劃分只是其中一點,林動為何能夠多次越級而戰,依靠的真的是他的境界和實力嗎?不,大部分林動依靠的是自身武學的強橫。 這些曾被林動當作是底牌的武學,你知道幾部呢? 奇門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