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書中光輝一時的門派有很多,從天龍時代的逍遙派,到雙鵰的全真派,再到碧血劍的華山派,,一個個都出過天下頂尖高手。但是他們的高光時刻都是一時的,充其量不超過百年,唯獨少林派自建派至金書時代最晚的書劍飛狐,在大多數時間都保持著武林泰山北鬥的地位,這其中自然有其秘訣,這個秘訣便是少林包羅萬象,與時俱進的武學體系。
金書中的少林寺,在武學上好似一個大寶庫,七十二絕技不論,易筋經,羅漢伏魔神功這兩項少林本身的內功也不論,像九陽神功,葵花寶典竟然也都曾藏在少林寺,給人一種這個門派不知道還有多少藏貨。
用一句話來形容金書少林寺的武功,那就是陰柔剛陽,外功內功無所不包,而非一些人以為的少林偏外功,武當偏內功,七十二門絕技各有各的內功,如玄慈所說降魔掌出掌輕柔,大金剛拳,摩訶指走又是剛猛的路子。
"降魔掌"為少林寺第八代方丈元元大師所創,【出掌輕柔,若有若無】。"摩訶指法"則是在少林寺掛單四十年的七指頭陀所創,因系外來頭陀,功法與少林派傳統功夫大不相同,【純走剛猛路子】,書中諄諄告誡,凡已練少林佛門柔功者決不可練,否則內息極易走岔,如師承照護不善,難免嘔血,重傷難治。
同時七十二絕技有劍術刀法,有輕功暗器,有掌法腿功,基本涵蓋了所有的主流武功,讓所有具備天賦的人都能找到自己合適的功夫修習。
少林七十二門絕技有的專練下盤,有的專練輕功,有的以拳掌見長,有的以暗器取勝,或刀或棒,每一門各有各的特長,使劍者不能使禪杖,擅大力神拳者不擅收發暗器,精於腿上功夫的,拳掌之道不免稍遜。
少林派的廣博程度是難以想像的,易筋經,七十二絕技這些雖然包羅萬象,但是仍然遠遠不足以涵蓋整個少林武學,因為金書還有一個南少林,雖然書中對南少林描寫不算多,但是在書劍恩仇錄中,南少林的天虹,天鏡武功都要遠在主角陳家洛之上,甚至他們的弟子大癲,大痴都需要陳家洛去用計才能取勝。
而你要是以為南北二少林就能代表金書少林寺的全部武功,那就大錯特錯了,因為飛狐外傳天下掌門大會中,一百多個門派,有三分之一都源於少林,少林的廣博程度,當真是無法想像的。
他指著第一席的白眉老僧道:"這位是河南嵩山少林寺方丈大智禪師。千餘年來,【少林派一直是天下武學之源】。今日的天下掌門人大會,自當推大智禪師坐個首席。"群豪一齊鼓掌。少林派分支龐大,【此日與會的各門派中,幾有三分之一源出少林】,眾人見那武官尊崇少林寺的高僧,盡皆歡喜。
少林派是一個極其重視基礎,講究循序漸進的體系,這個體系對年輕的弟子並不是很友好,金書也沒有純粹出身少林的年輕高手,但是越往後練,少林的優勢又越凸顯出來。
澄觀見韋小寶什麼拳法都不會,也不生氣,說道:"咱們少林寺武功循序漸進,【入門之後先學少林長拳,熟習之後,再學羅漢拳,然後學伏虎拳,內功外功有相當根柢了,可以學韋陀掌】。如不學韋陀掌,那麼學大慈大悲千手式也可以……"……只聽澄觀續道:"不論學韋陀掌或大慈大悲千手式,聰明勤力的,學七八年也差不多了。如果悟性高,可以跟著學散花掌。【學到散花掌,武林中別派子弟,就不大敵得過了】。是否能學波羅密手,要看各人性子近不近。
少林弟子和別派子弟實力分界線在於散花掌,到了散花掌之後,別派的大多弟子就不再是少林弟子的對手了,而散花掌只是少林高級武功的入門而已,散花掌之後有波羅密手,再之後為金剛神掌、拈花擒拿手、般若掌,天龍八部提到般若掌就已經是少林掌法的極致了,其中般若掌最後一招"一空到底"古往今來練成的寥寥無幾,但在鹿鼎中金庸進一步告訴讀者,這個般若掌正是修煉易筋經的前置武功,在易筋經練到一定火候之後,則可修煉一指禪。
作為讀者往往關心的是易筋經這一段數的武功,對七十二絕技不怎麼放在眼裡,但是就金書江湖來說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能接觸易筋經,羅漢伏魔功這種段數的武功呢?以羅漢伏魔功為例,羅漢伏魔功的修煉條件十萬人中也未必能有一人滿足要求。
他卻怎知道,這些木偶身上所繪,是少林派前輩神僧所創的一套"羅漢伏魔神功"。每個木偶是一尊羅漢。這門神功集佛家內功之大成,甚為精微深奧。【單是第一步攝心歸元,須得摒絕一切俗慮雜念,十萬人中便未必有一人能做到】。聰明伶俐之人必定思慮繁多,何若資質魯鈍,又弄不清其中千頭萬緒的諸般變化。
俠客行一書中,俠客島以高高在上的態度俯視整個中原武林,然而中期的石破天內功不過是相當於伏魔羅漢功的小成水準,在內力上就已經遠勝於俠客島的賞善罰惡雙使。一個時代的少林寺不過千餘人,這種十萬人都不見得有一個能練成的內功,就是少林千餘年間又有多少人練過呢?
顯然,為少林揚威武林的,更多的是七十二絕技的修煉者,而這經常不被讀者看上眼的七十二絕技,其中的高段位絕技的定位是縱然天資極高之人,畢生苦練也未必能練成一門。
少林七十二門絕技之中,【更有十三四門異常難練,縱是天資極高之人,畢生苦修一門,也未必一定能夠練成】。此時少林全寺僧眾千餘人,以千餘僧眾所會者合併,七十二絕技也數不周全。
少林寺的七十二絕技,並非是一成不變吃達摩的老本,達摩院和般若堂兩個機構都是少林用來鑽研武功的,達摩院是深研少林本派武功,般若堂則是收集他派武功取長補短。先說達摩院,進達摩院研技,是少林僧一項尊崇之極的職司,而少林寺的一些長老在上了年紀之後,就會在達摩院精研武學,不問外事。
【進達摩院研技,是少林僧一項尊崇之極的職司,必須武功到了極高境界】,方能入院。玄字輩二十餘高僧中,得進達摩院的也只十一二人而已,玄生自己便尚未得進。
三人身後跟著十幾個身穿黃色僧袍的老和尚。張三丰知道是【達摩院的長老們】,輩分說不定比方丈還高,【在寺中精研武學,不問外事】,想是聽到武當派掌門人到來,非同小可,這才隨同方丈出迎。
少林另一個專研武學的機構是般若堂,般若堂的高手每人都精通數個門派的武功,並且所有的少林弟子再外出歸來之後,都要把見識到的武功上報給般若堂,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就會記錄下來以取長補短,如此累積千餘年。與金書武功時代越晚越弱的謠言不同,少林武學分明是在緩步前進。
通曉別派武功之後,【一來截長補短,可補本派功夫之不足】;二來若與別派高手較量,先已知道對方底細,自是大佔上風。少林弟子行俠江湖,回寺參見方丈和本師之後,先去戒律院稟告有無犯過,再到般若堂稟告經歷見聞。【別派武功中只要有一招一式可取,般若堂僧人便筆錄下來】。如此【積累千年】,於天下各門派武功瞭若指掌。縱然寺中並無才智卓傑的人才,卻也能領袖群倫了。
若是只吃達摩的老本,少林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像降魔掌,摩柯指這些都是後世少林僧人所創,大力金剛指以血肉之軀練就驚人的外功指力,連張三丰都無法想像,只能感慨一句少林積累千年方能達成這等絕技,就算聰明絕頂之人也無法自創。
修煉少林武功,到了高階的時候必須是要懂得配套的佛法,凡是武學就有戾氣,天龍八部一書中掃地僧就提到佛法化解武功中的戾氣,這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就像黃裳從道藏中讀出武學最高境界,佛法中同樣是有武學的道理,例如金剛伏魔圈以金剛經為最旨義。
三僧的"金剛伏魔圈"【以《金剛經》為最高旨義】,最後要達"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於人我之分、生死之別,盡皆視作空幻】。只是三僧修為雖高,一到出手,總去不了克敵制勝的念頭,雖已將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人我之分卻無法泯滅,因此這"金剛伏魔圈"的威力還不能練到極致。
再比如梵文易筋經的修煉必須堪破人相我相,心中不存修煉武功之念。
梵文《易筋經》本是武學中至高無上的寶典,只修習的法門甚為不易【須得勘破"我相、人相",心中不存修習武功之念】。但修習此上乘武學之僧侶,必定勇猛精進,以期有成,哪一個不想儘快從修習中得到好處?要"心無所住",當真千難萬難。
佛學修為若是不足,硬要修煉少林高階武功,武功越高受損越大,如玄澄,蕭遠山,慕容博便是例子,金庸筆下少林最強的高手,掃地僧、方證、空見無一不是慈悲心腸,佛學淵深。最後,本文便以掃地僧為代表解析一下少林武學的最高成就會是怎樣的。
如果說獨孤求敗是金書招數的最高成就者,那麼掃地僧則是金書最高內功的代言人,三尺氣牆被視作掃地僧的招牌武功,這個氣牆到底是什麼,在鹿鼎記裡倒是提了一句。
故老相傳,【這"金剛護體神功"練到登峰造極之時,周身有一層無形罡氣】,敵人襲來的兵刃暗器尚未及身,已給震開,可是那也只是武林中傳說而已,也不知是否真有人得能練成。
這一來,大殿上眾人無不聳動。眼見這小和尚年紀幼小,居然已練成【少林派內功最高境界的"金剛護體神功"】,委實不可思議,均想:"難怪這小和尚能身居少林派'晦'字輩,與成名已垂數十年的晦聰方丈並肩。"
金剛護體神功是少林內功的最高境界,而當金剛護體神功練到登峰造極之後,便會在周身出現無形罡氣,就是說掃地僧的氣牆其實就是在少林內功最高境界的基礎上再練到登峰造極,就是最高中的最高。
這個氣牆的表現力雖然奪人耳目,其含金量卻可能不及掃地僧的另一處表現,因為單說"氣牆"這種東西,虛竹的護體真氣曾經震偏過卓不凡的劍,柯鎮惡襲擊歐陽鋒後背,卻在距離一尺的位置被震倒,此兩處的表現雖然不如掃地的炫目,但已經算得上弱化版了。掃地僧真正獨一無二的表現是"心到力至"。
這裡配上97天龍的這幅圖,其實為了說明白心到力至的效果,就是類似於97天龍中的瞪一眼就能殺人,甚至不用瞪眼,只要在內力可外放的範疇之內,不需要抬足動手,一個念頭就能讓內力攻擊到敵人。
那老僧恍如不知,只道:"兩位請起。老衲在少林寺供諸位大師差遣,兩位行此大禮,如何克當?"玄因、玄生、【只覺各有一股柔和的力道在手臂下輕輕一託】,身不由主地便即站起,【卻沒見那老僧伸手拂袖】,都感驚異不止,心想這般【潛運神功,心到力至】,莫非這位老僧竟是菩薩化身,否則怎能有如此廣大神通、無邊佛法?
這是金書唯一的一處心到力至的表現,如果說三尺氣牆是金剛不壞神功的登峰造極,心到力至則是易筋經中所描述的境界
方證又道:"《易筋經》的功夫圜一身之脈絡,系五臟之精神,周而不散,行而不斷,氣自內生,血從外潤。【練成此經後,心動而力發,一攢一放,自然而施,不覺其出而自出,如潮之漲,似雷之發】。少俠,練那《易筋經》,便如一葉小舟於大海巨濤之中、怒浪澎湃之際,小舟自然拋高伏低,何嘗用力?若要用力,又哪有力道可用?又從何處用起?"
武學最高處,殊途同歸此處易筋經所闡述的武學道理,令狐衝聽了之後立刻感覺到和風清揚所說的劍理頗有相通處,理論上獨孤九劍的原理可以看破所有招數發出前的跡象,但是若到了心到力至的境界,僅僅憑藉念頭就能將內力擊出,那麼也無所謂什麼跡象了,也就類似於你根本無招,如何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