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2020-12-20 有書

有書君說

莊子在《山木篇》(出自《莊子·外篇》)中,借子桑雽之口說:「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間的感情淡泊卻心靈親近,小人之間的相處濃烈卻會利盡義絕。

對生活擁有敏銳洞察力的莊子,一語道破友誼的真諦,千年來深受世人認同。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莊子與他最好的朋友惠子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

吾誰與歸

米缸又空了。

莊子猶豫再三,披上打著補丁的粗布外衣,踏著草鞋,來到監河侯家裡,打算借點糧食。

監河侯見莊子來借糧,說道:

「行。我馬上要收封邑的稅金了,到時候我借你三百金,怎麼樣?」

莊子變了臉色,有些氣憤的說起他遇見的一條鯽魚。

那條魚在乾涸的車轍之中掙扎,向莊子祈求鬥升之水活命。

而莊子說:

「我去南方遊說吳越的王,然後引西江之水來迎候你,可以嗎?」

那鯽魚忿然作色說:

「我失去日常生活的環境,沒有安身之地。眼下鬥升之水就能讓我活命,而你竟然說這樣的話,你乾脆早點到賣乾魚的店裡找我吧。」

莊子對世道感到失望。

這世上有一種交往,是沒有利益,便沒有義氣。

天下人沉湎於物慾而虛偽待人,讓莊子感到深深寂寞。

請莊子出仕的王侯比比皆是,只是他視富貴榮華如敝履,不願於亂世浮沉。

可他一貧如洗之時,卻無人願伸出援手,無人能率真對話。

寂寞無形,變化無常。莊子唯有「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固然有「一覽眾山小」的至高境界,卻亦有「高處不勝寒」的孤單。

直到遇見惠子。

惠子

惠子總是在梧桐樹下與人高談闊論,他學富五車,才華橫溢,邏輯言論皆是登峰造極。

莊子停下了逍遙而寂寞的腳步,他看到了世間另一個生命,如自己一樣,對道無比熱忱的追尋。

當莊子嘗試與惠子交談,他感受到了坦率和尊重、包容與真誠。

莊子說:

「射箭的人不預先瞄準卻中了靶,稱他善於射箭的話,普天下都是像羿那樣善射的人,可以這樣說嗎?」

惠子肯定了莊子的邏輯:「可以。」

莊子又說:

「天下人沒有共同認可的正確標準,卻以各自的正確為正確,那麼普天下都是像唐堯那樣賢明的人,可以這樣說嗎?」

在邏輯上仍然沒有問題,惠子說:「可以。」

接著莊子說:

「那麼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四家,跟先生你一道便是五家,到底誰是正確的呢?」

註:鄭緩,先秦儒士;墨翟,即墨子;楊朱,開創楊朱學派,重視個人利益;公孫龍,戰國名家代表人物之一。

言下之意,你們各自執著於自己的正確,就像射箭而沒有找到瞄準的方式,你們的論辯永遠只是流於表面。

惠子坦率承認說:

「如今鄭緩、墨翟、楊朱、公孫龍跟我一道辯論,相互間用言辭進行指責,用聲望壓制對方,從不曾認為自己不正確,那又怎麼樣呢?」

惠子與人交流的態度率直真誠,這讓莊子心中欣賞。

但洞察世事、為人犀利的莊子,看到惠子追求道而迷失於言辭詭辯,總忍不住諷刺惠子。

惠子沒有因為莊子的犀利而惱怒,反而在莊子的鋒芒之中看到了他的才華。

少與人言又話鋒犀利的莊子,因為惠子的包容和豁達,總能生出無窮的表達欲望。

真正的志趣相投,不僅僅是浮於表面的親近認同,更在於靈魂深處的彼此發現、相互欣賞。

才華相當,故而交流中有無窮樂趣;認知不同,故而因你見識了另一個世界。

和光同塵

與莊子交往越深,惠子越了解到他的絕世才華。

當莊子一次次談論逍遙自由的境界,一次次拒絕出仕為官。

擁有積極入世之心的惠子,不禁說道:「你的言論沒有用處啊。」

莊子回答說:

「懂得無用才能談論有用。天地不能不說是又廣又大了,而人所使用的只是腳下踩的這一小塊罷了。那麼,只留下腳踩踏的這一小塊,把其餘的都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這大地對人來說,還有用嗎?」

惠子說:「當然沒用了。」

莊子說:「如此說來,無用之用,也就很明確咯。」

惠子如何不知莊子所謂「無用之用」,只是他一直痛惜摯友擁有天縱之才,卻只肯做「其餘的地方」,而不是「腳下踩踏的那一塊」。

無人生來就是一顆無用之心。

是「竊鉤者誅、竊國者諸侯」的亂世和「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現實,讓莊子不得不出離塵世,在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裡保全自我、尋求解脫。

可無用的處世哲學真的能夠保全自己嗎?惠子不止一次的質疑這一點。

他告訴莊子說,魏王曾經送給他大葫蘆的種子,大葫蘆雖然很大,卻實在無用,惠子最終把它砸了。

言下之意,莊子的學問淵博,就如同超越尋常大小的大葫蘆,可是若不能用於王侯國家,終究命運難測。

可莊子卻反駁惠子說:

「那麼大的葫蘆,為什麼不把它化作一葉扁舟,浮遊於江湖之上呢。」

惠子只好又說:

「我有一棵大樹,人家把它叫做臭椿。樹幹上有許多贅瘤,枝幹彎彎曲曲,不合規矩。它長在路邊,木匠都不看它一眼。你說的大而無用,和大家所遇到的境況是有差別的。」

莊子說:「你難道沒有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

屈身埋伏在那裡等待小動物,捕捉小動物時東跳西躍,不避高下;但一踏中捕獸的機關陷阱,就死在網中。

再看那犛牛,它大如天邊的雲,卻不能捕鼠。

現在你有一棵大樹,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麼不把它種在虛無之鄉,廣闊無邊的原野,隨意地徘徊在它的旁邊,逍遙自在地躺在它的樹下。

這樣大樹不會遭到斧頭的砍伐,也沒有什麼東西會傷害它。它沒有用處,也沒有困苦啊!」

莊子隱晦的提醒在魏國為相的惠子,在亂世之中做官,如同上躥下跳的狸貓和黃鼠狼,一旦遭遇陷阱,就無處可逃。

犛牛對於老鼠來說很大,卻不能捕鼠。

但犛牛生來不是為了捕鼠啊,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浮遊於江湖之上的一葉扁舟,還是種於無何有之鄉的大樹,都表達著莊子對心靈自由的渴望。

兩位哲人仿佛在說著與己無關的故事,卻處處傳達著自己與對方完全不同的人生哲學,以及對彼此生命狀態的一份關懷。

知己但求其解語,此生足矣。

莊子和惠子沒有因為不同而彼此疏遠,反而因為包容彼此的不同,而收穫了此生無憾的友誼。

相忘江湖

莊子和惠子的每一次辯論,都讓世人看到兩人的才學,又看到兩種迥然不同的生活境界。

莊子對世間萬物都有一份超越凡俗的豁達。

他曾經寫下:

「泉水乾涸,魚兒困在陸地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溼潤求得生存,不如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如果相識短暫、相處艱難,不如彼此相忘,各自自在。

莊子性情之中的放達和對人間的灑脫,讓他在妻子過世之時,亦「鼓盆而歌」。

惠子前來弔唁,難得的語氣嚴厲:

「你與過世的妻子在一起一輩子,她為你生兒育女直到衰老而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著瓦缶唱起歌來,實在過分了!」

莊子便向惠子說起自己的生死觀。

在莊子眼裡,生死跟春夏秋冬四季運行一樣。

從出生變回了死亡,是一種自然規律,莊子不願圍著過世的妻子嗚嗚啼哭,因為他已通曉天命。

儘管莊子能夠超脫生死,卻仍無法躲開人間孤獨。

當惠子離世之時,莊子經過惠子的墓前,說起郢地的一個人。

郢人在鼻尖塗抹如蚊蠅翅膀大小的白堊泥。

而匠石能夠揮動斧子,輕鬆的砍削郢人鼻尖的那一個小白點,鼻子一點也不會受傷。郢人也泰然自若。

可是自從郢人過世,匠石再也不能「運斤成風」(揮動斧子呼呼作響),完成這樣高難度的技藝了。因為可以和他搭檔的夥伴去世了。

莊子說:「自從惠子過世,我沒有能夠匹敵的對手,沒有可以對話的人了。」

再沒有人能聽懂莊子話語裡的機鋒;再沒有人能包容莊子特立獨行的性情。

莊子不曾因為死亡而落淚,卻因為惠子的離開而不再與人言。

莊子又回到了最初的孤單寂寞,「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莊子

世間芸芸眾生,一個人真正懂得另一個人的思想、志趣、選擇,是多麼難能可貴。

世間的真情,無關於貧賤富貴,不拘於歲月長短。是靈魂深處的相知,讓彼此成為一生的無可替代。

後來,莊子行將就木之時,弟子們打算用很多東西陪葬。

莊子說:「我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以星辰為珠璣,萬物都是我的陪葬。」

他此生逍遙自在,對世間無所留戀。

擁有他至深情誼之人,已先一步回歸死亡。

塵世中最令他眷戀的,或許是與摯友的點滴回憶。

濠水橋上有他們並肩漫步的身影,辯論人能不能知道魚兒之樂;大梁城中有他們相見玩笑的畫面,一人視宰相之位為臭老鼠,一人珍重視之。

莊子一生隱世,齊萬物、任逍遙;而惠子一生為官,合同異、辯名實。

他們之間思想交鋒,而並不相互貶低;他們對人生追求迥異,而從未彼此嫌棄。

因為對方,他們看到了生活的不同可能;因為彼此,他們懂得了包容萬物的差異。

莊惠之情,超越了貧富高低,超脫了世俗成見。

最好的關係,從來無需迎合對方,從來無需迷失自己,而是相互欣賞,彼此成全。

參考文獻:

1.《莊子·內篇·逍遙遊》

2.《莊子·內篇·齊物論》

3.《莊子·內篇·德充符》

4.《莊子·外篇·山木》

5.《莊子·外篇·至樂》

6.《莊子·外篇·秋水》

7.《莊子·雜篇·外物》

8.《莊子·雜篇·則陽》

9.《莊子·雜篇·列禦寇》

10.《莊子·雜篇·天下》

相關焦點

  • 戀愛中,怎樣維持一段長久且舒服的關係?聽聽人家怎麼說!
    戀愛關係但是開始一段戀愛很容易,要想維持戀愛之初的那種甜蜜美好的感覺可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甜蜜美好小情侶所以,人和人之間不能只靠「感覺」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來維持,做到以下幾點,或許能夠幫助你們在這段關係中相處得更舒服融洽。
  • 莊子:做好自己,不必解釋
    《莊子·秋水》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燕國人到趙國的首都邯鄲去,他看到邯鄲人步態優美,就自己學了起來。結果這個人怎麼學都掌握不了這種優雅的步態,就連自己走路的習慣也忘記了,只好爬回自己的國家。01做好自己,不必解釋莊子曾經說過:「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 禮尚往來是維持彼此關係的處世原則
    禮尚往來,自古以來就是人類社會維持彼此關係的處世原則。也是做人的最基本教養,更是人與人之間最起碼的尊重。其中所說的「禮」指的是禮貌,也是禮節。沒有禮節,人與人之間就會矛盾重重;有了禮節,交流才有規矩和分寸。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 哲學辯思|形上學與莊子
    試比較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第一卷第二章有關普遍知識的論述與莊子《逍遙遊》有關樗樹的比喻,論述兩位思想家有關自由與普遍知識關係的異同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在從闡述「哲學」性質時談到的。他從「經驗」與「技術」講述了個別與普遍的關係與區別。
  • 莊子:一個人擁有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
    很簡單的問題,感覺到快樂自然是一種美好的生活狀態,若是不快樂,那一定是我們生活中的某一段經歷出現了問題。但即便是暫時遇見了令自身困擾的事情,也不必煩惱,理解了《莊子》中這三種格局,想不快樂都難。《莊子》一書,便很直白的說明了,人際交往的技巧便是「不譴是非」。不譴是非並不是消極的避世,遇到問題便逃避那種,畢竟這樣與世相處換來的也絕不會是交友廣泛、關係融洽、生活愉快了。正相反,更大的可能是自己會在集體生活中邊緣化。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但佛教各派中與老莊關係最為密切,吸納莊子思想最多的,卻還是此後創立的禪宗一派。批評的重點之一,是認為林希逸和林羅山的儒教太佛教化和太老莊化了,而他們的老莊也太儒教化和太佛教化了;重點之二,則是林希逸和林羅山的儒教裡包含了「自然」思想,即人類社會的成立原理是「自然而然」,而不是有意識的「作為」,這與徂徠學派提出「人要靠自己的責任來建設新社會」的思想針鋒相對。在這樣的攻擊下,大概1830到1840年之後,林希逸《三子?齋口義》的影響急速衰亡了。
  • 為什麼你條件不錯,卻難以維持一段長久、深入的戀愛關係?
    戀愛是每個少男少女都嚮往的事情,我們嚮往甜蜜的戀愛,在戀愛中獲得關懷、呵護、開心……而一段戀愛關係要想走得長遠,離不開兩個人的共同維護,只有用心經營這段戀愛,才能長期保持新鮮。一段感情,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要想走得長遠,信任是一切的基礎,只有兩個人相互信任,才能坦誠相待,這段感情才有根基。
  • 陳之斌|作為精神修煉術的語言:論莊子哲學精神的語言之維
    陳之斌,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早期中國哲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湖南省教改項目1項,並在《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等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從語言與精神的關係以及語言在整個莊子思想中的地位來看,可把語言視之為一種精神練習,或者說是一種精神修煉術。因為語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
  • 「夜讀」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場災難
    做人處世,努力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只需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去做。用力過度的話,反受其害,實在是件壞事。真正的努力不是大張旗鼓,迫切地追求一個結果。而是從當下出發,專注於自己能掌控的事件本身,一步一個腳印,去等待花開果熟。
  • 如何維持一段長久感情?過來人分享一些實用經驗,或許能幫到你!
    兩個陌生人可以在某一瞬間擦出愛情的火花,發生一段愛情故事,但鮮有將這段愛情進行到底,修成正果的情侶更是寥寥無幾。談一場戀愛很簡單,但能將這段感情長久維持下去卻不是那麼容易,感情的世界看似很簡單,實際上卻很複雜。因為感情世界裡充滿了很多變數,存在很多無法用人力完全掌控的變數,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使得很多情侶還沒走到最後就分道揚鑣了。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做愛,別太用力」
    愛得太用力,風險是很大的,你的喜怒哀樂全部系在對方身上,你的生活重心也會慢慢地轉移到他的身上,這中間或許你自己都沒有發現,可你已經在迷失的邊緣瘋狂試探了。 真正的好的感情,不是一味的單方面付出,而是兩個人你來我往,畢竟,雙向奔赴的愛情,才有意義,才會走得更長久。
  • 林依晨的「分開」哲學:幸福需要一段剛剛好的距離
    林依晨的「分開」哲學,幸福需要一段剛剛好的距離然而,私生活中,林依晨有一位結婚快四年的老公林於超(Charles),卻因為工作的關係,夫妻倆經常分隔兩地,但,也因為這一段剛剛好的「距離」,讓彼此的感情始終如一。近日,林依晨罕見地於社群網站上放閃,她趁著前往美國溫哥華旅遊之際,順便和老公碰面,她先透過微博,寫下:「美景,在我眼裡。
  • 莊子哲學智慧解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1,執著於什麼,死於什麼。在莊子的哲學中,處處彰顯著做人做事的智慧。從這點可以看出,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境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不會過於關注自我之小世界,他放眼的應該是更高更寬的極致世界。對此,有位哲學說的好,你執著於什麼,熱愛於什麼,傾心於什麼,往往就會死於什麼,為何呢?因為這些你痴迷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人類欲望的禍因,欲望讓你的心一直執迷於其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純與美好。一旦執,就會迷。
  • 不必用力刷!輕鬆3步驟讓電鍋亮晶晶
    不必用力刷!②檸檬清洗電鍋雖然方便快速,但若要保持電鍋乾淨,在每次使用完電鍋後就用抹布擦洗過,這樣外鍋不容易累積汙垢,也是能讓電鍋長久使用的隨手好習慣。馬鈴薯也能輕鬆去除鍋子焦垢除了電鍋外鍋容易累積汙垢之外,一般鍋子鍋底的焦垢也讓人傷透腦筋;以下傳授兩招,使用天然食材取代化學清潔劑,輕鬆清潔廚具。
  • 太用力的人生,是一場災難(深度)
    做人處世,努力想要得到什麼東西,只需要沉著鎮靜、實事求是去做,一旦用力過猛,只會是災難一場。在網上看了一段雞血演講課的視頻,整個人都不好了。號稱亞洲女神的導師穿著文藝晚會唱大歌的禮服裙,胸前無數顆亮閃閃的東西,梳著許文強式的大背頭,手上帶著各種串,兩塊表……說她的財富和夢想之路,讓大家不斷地配合她「哇唔」。
  • 本書告訴你,莊子為什麼是儒家
    莊子研究的書這麼多,為什麼還要寫這本書?真正的動機大概只能有一個:因為我認為莊子想要傳達的消息還沒被充分地傳達出來。因為還沒被充分表達出來,所以莊子被置放在中國思想版圖上的位置可能是誤置了。也正因為有可能誤置了位置,所以莊子不屬於莊子學,戰國時期宋國蒙地的那位莊周和綿延流長的莊子詮釋學史上的那位莊子,名同,卻是實異;貌合,偏又神離。就思想類型而言,兩人並不同型,最多只是近親的關係。
  • 莊子處世秘訣,發人深省,當初就該好好研讀啊
    直到這幾天仔細研讀《莊子》才從中找到答案,其中一句驚世名言,真是發人深省,讓我悔不當初,早知道就該好好研讀《莊子》啊。那麼莊子這個處世秘訣是什麼呢?且聽我細細道來,這句驚世秘訣就是:形莫若就,心莫若和。也許有的朋友覺得很深奧,但沒關係,我會對這句話做出自己的理解。
  •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2020-06-1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