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2021-01-07 騰訊網

作者: 楊立華

出版社: 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20-9

頁數: 328

叢書名: 博雅擷英 楊立華作品集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思想與概念展開的高度一致,精巧到近乎無跡的結構安排,看似偶然實則必需的敘述方式。通常以為莊子之文章漫無際涯,其實未能了解莊子敘述風格背後的不得已。莊子的哲學,有見於哲學的語言困境,有見於人間世的種種危險,以無條件的真知為追求,以各種形態的「嘗試言之」彰顯出不可言說的靜默。

作者簡介

楊立華,哲學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史、儒學、道家與道教,近年來主要著力於宋明哲學及魏晉哲學的研究。出版專著有:《一本與生生:理一元論綱要》(三聯書店,2018年)、《宋明理學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中國儒學史(宋元卷)》(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郭象〈莊子注〉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氣本與神化:張載哲學述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和《匿名的拼接:內丹觀念下道教長生技術的開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譯著五部:《王弼〈老子注〉研究》《近代中國之種族觀念》《宋代思想史論》《章學誠的生平與思想》《帝國的話語政治》等,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

目錄

緒言 1

第一章 莊子世界中的人物 1

一、無言者 2

二、聞道者或知道者 3

三、南郭子綦 5

四、顏回 8

五、孔子 10

六、老聃 15

七、莊周 17

八、《莊子》內篇的經典性 22

第二章 心與形33

一、從「吾喪我」到「天籟」 33

二、心、形、知、言等概念的提出 39

三、限定者 49

四、承載者 53

第三章 小大之辨與逍遙 59

一、《逍遙遊》與其他各篇的關聯 59

二、小大之辨 64

三、逍遙與大知 76

第四章 以明與因是83

一、成心 83

二、可不可之知 90

三、言與辯 94

四、因是 98

五、以明 106

第五章 齊物與所待 111

一、「勞神明為一」與齊物 111

二、言與一 117

三、物化 120

四、覺與夢 129

五、使與彼 131

第六章 全性與死生 139

一、緣督以為經 139

二、天理固然 143

三、天人(一)148

四、生死(一)151

第七章 人間世與不得已 157

一、「一宅而寓於不得已」 157

二、「天下有大戒二」 167

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172

四、無用之用 173

五、支離其德與臨人以德 176

第八章 至德與至人 179

一、不言之教 179

二、命物之化 183

三、常心 187

四、天人(二)192

五、與物為春 197

第九章 大宗與吾師 209

一、天人(三)210

二、生死(二)223

三、造物與造化 242

四、獨體與道體 249

五、命 264

第十章 帝王與主宰 273

一、出於非人與入於非人 275

二、明王之治 280

三、立乎不測 286

四、用心若鏡 291

五、渾沌之死 294

第十一章 真知之路 299

一、視野 299

二、兩條線索 302

三、物之化與命之行 309

四、真宰與獨體 313

五、「未之盡者」 317

相關焦點

  • 新書推薦丨楊立華:我讀《莊子》
    虛無主義、不可知論、心身之扭結、個體之自由,到底哪個能概括莊子的哲學?漫無際涯、恢弘孟浪、雄奇詭譎、洸洋自恣,到底哪個貼近莊子的本相?北大哲學系楊立華教授最新力作《莊子哲學研究》,以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帶你進入莊子哲學的致思方向與核心問題。
  • 哲學辯思|形上學與莊子
    試比較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第一卷第二章有關普遍知識的論述與莊子《逍遙遊》有關樗樹的比喻,論述兩位思想家有關自由與普遍知識關係的異同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在從闡述「哲學」性質時談到的。他從「經驗」與「技術」講述了個別與普遍的關係與區別。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所有文章特地還做成了語音版的,可在喜馬拉雅FM搜索浪兄筆記或哲學筆記收聽。 來源:哲學漫步集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講座丨《莊子》哲學中的真善美問題 2020-06-11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於雪棠:英語世界《莊子》「卮言」研究述評
    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下,英美學者在研究卮言時,特別重視論辯。從發生角度考察,強調卮言產生於論辯背景。從論辯過程角度考察,關注運用語詞的技能。從論辯目的角度考察,關注卮言的說服力。英國漢學家葛瑞漢(A. C. Graham)指出:寓言、重言和卮言這三個術語是特殊的詞彙,是由莊子在批評辯論時發展出來的。這一論斷很準確,對研究《莊子》的言說方式及文本形態具有啟示意義。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樸素」這兩個字雖然與《莊子》的行文,風採比較起來會顯得令人討厭,但是它卻是我們普通人永遠繞不過去的坎,如果一不小心繞過去了大部分就會變成南懷瑾先生口中的「神經病」,而極少一部分人確實可以有了不起的成就。
  • 莊子的世界與世界的莊子
    而莊子則認為事物先是不同的,然後才關注具有差異的事物如何和諧共處。顯然,莊子的思想更能有效地解決當前不同民族、國家所產生的地區衝突以及因為文化中心主義所導致的霸權主義。       主持人:您能具體談談韓國的莊子學研究情況嗎?
  • 莊子這麼有趣的靈魂,值得推薦給全人類
    》,通解《莊子》內七篇必讀的《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奧義》)的樣書,心中略感踏實,同時又有一股濃重的隱憂揮之不去: 新書趕春節這個時點入庫,於天時為大不吉,有兩大原因,一是物流停運,於鋪貨不利;二是春節人們忙於吃喝、娛樂、拜年,於營銷不利。
  • 陳之斌|作為精神修煉術的語言:論莊子哲學精神的語言之維
    陳之斌,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湖南大學嶽麓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早期中國哲學。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1項,湖南省社科基金一般項目1項,湖南省教改項目1項,並在《中國哲學史》《哲學動態》等期刊發表論文數篇。從語言與精神的關係以及語言在整個莊子思想中的地位來看,可把語言視之為一種精神練習,或者說是一種精神修煉術。因為語言不但是人存在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精神的延伸。
  • 莊子哲學智慧解析: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莊子《逍遙遊》道德修養極高的人順應客觀,忘掉自己。神人沒有功績心,聖人沒有名望心。1,執著於什麼,死於什麼。在莊子的哲學中,處處彰顯著做人做事的智慧。從這點可以看出,莊子認為一個人的心境一旦達到一定的地步,就不會過於關注自我之小世界,他放眼的應該是更高更寬的極致世界。對此,有位哲學說的好,你執著於什麼,熱愛於什麼,傾心於什麼,往往就會死於什麼,為何呢?因為這些你痴迷的生活習慣大都是人類欲望的禍因,欲望讓你的心一直執迷於其中,看不到世界的真純與美好。一旦執,就會迷。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美】威廉·詹姆斯莊子的寓言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 美術研究|論莊子與中國人文之源的淵源!
    所以與其說莊子思想是意識哲學,不如說它是玄化的物之哲學,也就是物化哲學。莊子物化哲學平觀心物,心物兩者是共屬的,兩者是有機的整體的兩翼。更具體地說,這種氣化的身體透過一種不斷湧現的語言之分節作用,我們可稱為「道言」的「卮言」,在精神與語言的分化處,一種築基於形氣主體的新的意義形式不斷湧現。
  • 《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出版
    國外學界對中國哲學研究展開了持續深入研究,論著數量和質量不斷提升,研究成果和方法論等都值得重視。清華大學丁四新教授等著《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近日由浙江大學出版,引起學界關注。此前我們曾就他主持的2015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土簡帛四古本《老子》綜合研究」請教,近日我們就《英語世界的早期中國哲學研究》撰寫和出版情況請教了丁四新教授。
  • 本書告訴你,莊子為什麼是儒家
    在現代學術機制建立前的莊學傳統中,注釋是最重要的詮釋方式,歷代莊學名家通常借注釋以發揮莊子大義。時序進入20世紀後,中國學界有個打造新學術的大工程,現代論文形式或專書形式的莊子研究才慢慢成形。這兩個階段的莊子研究偏重面不同,但各可發明《南華》真義,筆者當然也受惠於這兩個傳統的詮釋。
  • 【新書簡介】《東方哲學與文化》第一輯
    ) 戈國龍、劉固盛、劉鹿鳴、李建欣、楊維中、何建明、沈文華、宋立宏、張廣保、陳 霞、鄭志明(臺灣)、徐小躍、郭 武、蓋建民、彭國翔 主編:徐小躍 執行主編:沈文華 主辦單位: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 南京大學道學與東方文化研究中心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世界上一切的學問都是由宗教而來,後來演變成哲學。因為宗教只叫人信,而且是專制強權,絕不容許你懷疑。然而人類的智能是不可滿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訴我理由,你打開門讓我看一看,只要看到一眼,我就信了。這是哲學精神。那麼,在我們看來,宗教素來是把大門關著的,等於說,信就行了,不要多問了,到比止步。但是,哲學家不幹了,就要在門外敲一個洞看看,究竟裡頭生命來源怎麼樣?
  • 每天讀一點哲學:莊子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來自於《莊子·秋水》。原文如下:兩位名士同遊河畔,本應是遠離世俗煩囂樂悠悠。莊子可能也是這樣想。當他見到河中魚出遊從容,頓感牠們與自己同樣快樂,禁不住喜悅說:「小魚自由暢遊,這便是魚的快樂啊。」誰知惠子一盤冷水潑過去,竟詰問莊子:「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快樂?」
  • 諸子丨蔡林波:齊物知道:莊子「濠梁之辯」的哲學意涵
    前言:相關研究及其問題《莊子·秋水》寓言「濠梁之辯」,之所以受到學界特別關注,或因其具有中國傳統哲學少有的邏輯思辯味道。在今人解讀中,「濠梁之辯」往往被離析成中國古代邏輯思維的理想版本,以致許多學者運用西方哲學和邏輯學知識,對其展開了析毫剖釐式的詮解,並推論其種種思想意涵。
  • 《莊子》入門書(三)
    ——陳鼓應《莊子淺說》我們之前陸續推送了兩種較為淺顯易懂的《莊子》入門讀物,一種選錄內篇全部內容,擇善選錄了外篇中的幾篇,另一種則按主題分類選編,是英語和現代漢語對照本。本次推介的是陳鼓應先生的《莊子淺說》。這本書最初以《莊子哲學》之名在臺灣出版,後來在香港出版時改名為《莊子淺說》。
  • 莊子哲學中的自我觀——保存真我
    在茫茫人海中,如何避免迷失自我,是個古老的人生哲學問題。中國先秦諸子中,強調逍遙自在的莊子,尤其對這個人生處境有深切的反省。莊子當時身處的時代,不會比現代社會好得哪裡去。那時候,戰禍連年、禮樂崩壞、人慾橫流,個體同樣感到一種迷失感:究竟我是什麼?我應該追求什麼?為什麼我的生活好像被外在世界決定著,我自己好像被天地萬物吞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