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2020-12-14 公子小白的知識筆記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

威廉·詹姆斯的觀點

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叫做威廉·詹姆斯,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即「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

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美】威廉·詹姆斯

莊子的寓言

莊子和惠施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

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莊子的另一則寓言小故事說:

有一次,一個木工師傅帶著徒弟去鄰村幹活,路過村口的時候,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巨樹。樹上掛滿了紅繩,很多人在樹下頂禮膜拜,它是一棵神樹。木工小徒弟看到這棵巨樹目瞪口呆,師傅不以為然,勁直走了。不久之後,小徒弟問師傅為何不感興趣?師傅表示這棵樹「沒用」。用它做船,下水就沉;用它做棺材,三月就爛;用它做房梁,不久就塌。徒弟頓時心服口服。到了當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樹神託夢質問木匠師傅,「你說我沒用,那麼我想問問你,那些有用的都去哪兒了?小樹能做桌子的、能做房梁的……被人拿走了。我不是恰恰因為『沒用』成為了樹神嗎?」

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亞里斯多德

或許,這裡所說的「用」,我們可以借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所有學科都比哲學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自由的學問。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務的對象。但唯獨哲學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關於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我們沒必要去對其過分誇大。

其實我們並沒有忽視人文科學的價值,並且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而且人們並不否認,在發展科學精神的同時,也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1.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

雖然哲學這類人文學科可能表面上無法顯現出實際的效用,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去直接創造價值。但是,我們除了需要物質文明,需要生活的更方便快捷之外,同等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充實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豐盈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應該是更為迫切的內容。

儘管我們仍處於發展之中,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遠遠優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物質文明越發展,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會越明顯。這就是所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問題

回首中世紀社會,宗教起到了價值理性的作用。但進入到近代哲學,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哲學的發展,宗教信仰遭到動搖導致原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相互關係逐漸失去平衡,其後果是導致工具理性被人們錯誤地等同於價值理性。

綜上,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它們的用途並不在於像科學技術一樣,致力於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創造可見的效益。哲學乃至其他人文學科,所要滋養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哲學更應該是人的精神家園。

2.哲學源起「愛智慧」

我們回到「哲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關於哲學的希臘語概念:

philosophia=philos+sophia 哲學=愛智慧

柏拉圖

我們試想一下,為何最初的哲學家將哲學看作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呢?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哲學家是非常謙遜的。柏拉圖告訴我們:智慧這個詞太大了,他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

所以,在這裡就已經預示了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代表了一個無限永恆的理想境界。但知識卻是著眼現實的,所以一定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

相關焦點

  • 哲學辯思|形上學與莊子
    試比較亞里斯多德《形上學》第一卷第二章有關普遍知識的論述與莊子《逍遙遊》有關樗樹的比喻,論述兩位思想家有關自由與普遍知識關係的異同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在從闡述「哲學」性質時談到的。他從「經驗」與「技術」講述了個別與普遍的關係與區別。
  • 《哲學的故事》之亞里斯多德第一講(上)
    今天我們會講他的身世,以及亞里斯多德在整個希臘哲學乃至整西方哲學中他的意義和地位所在,這是關於Aristotle的部分。第二個就是談到威爾杜蘭特對這個章節的命名,Greek science就是我們講的希臘科學。到底什麼是「科學」?是不是我們現在講的說,「這個『科學』」,「那個『不科學』」是不是這個形容詞?在這一次的課程中會給大家一個仔細的闡釋。
  • 中國哲學,是有著大用的智慧之學
    在這些人看來,中國哲學是無用之學,還不如學一些實用的謀生手段和就業技能來得經濟實惠。如果以功利世俗工具的眼光看待中國哲學,認為中國哲學太抽象玄虛、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則大謬矣。什麼是有用?什麼是無用?有用未必是真用,無用往往是大用、是妙用。
  •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
    用來作舟船,則沉於水;用來作棺材,則很快腐爛;用來作器具,則容易毀壞;用來作門窗,則脂液不幹;用來作柱子,則易受蟲蝕,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壽。」聽了此話,莊子對弟子說:「此樹因不材而得以終其天年,豈不是無用之用,無為而於己有為?」弟子恍然大悟,點頭不已。
  • 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跟任何物質利益和外在目的無關!
    1,亞里斯多德:人的本性在於求知亞里斯多德在《形上學》中的第一句話是:「每一個人在本性上都想求知。」亞里斯多德用這一格言來說明哲學的起源。能夠利用閒暇從事哲學思辨,這是希臘人的特殊之處。很多愛好哲學的朋友經常問這樣的問題:哲學到底有什麼用?這個問題確實讓人很難回答。正如亞里斯多德所說的那樣,求知是人的本性,人們為求知而求知,為智慧而求智慧,而不是一心想在哲學思考以後得到另外的東西。海德格爾也說,如果非要追問哲學的用途,我寧願說:哲學無用。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里斯多德亞里斯多德的哲學體系囊括了邏輯學、自然科學、形上學、倫理學、政治學、美學與修辭學各方面,他的思想很理性,以嚴格的邏輯求證為原則。亞里斯多德在這一點上並沒有追隨他的老師柏拉圖,亞里斯多德認為:個別事物是時空中的真實存在,一般事物是人對個別事物認識的思想存在,同時也是個別現象的本質。亞里斯多德和柏拉圖都確信,在存在物與人的認識能力存在著一致性,我們總是能夠把握事物的本質,並且用我們的認識能力把握存在物的結構並用言語將其表達出來。
  • 不懂「無用」之用,難成大器
    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遊》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都叫它『樗』。它的樹幹卻疙裡疙瘩,不符合繩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樹枝彎彎扭扭,也不適應圓規和角尺取材的需要。雖然生長在道路旁,木匠連看也不看。
  • 莊子是人生的清醒劑,讓我們活得更通透!
    如果說老子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地基的話,那麼莊子則構建了道家哲學的大廈的宏大的體系;如果說老子的道家思想以「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其實是尋找一種治國理政的道路,並側重於政治哲學的話,那麼莊子則將「道法自然」的思想拓展到了人生哲學、社會哲學、自然哲學和政治哲學,因此,莊子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讀莊子《逍遙遊》3:大而無用?你的境界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前面我們讀過,莊子分別講了大鵬南飛和聖人無名的故事,來說明不同層次和境界之間的天壤之別,而惠子這裡講這個故事,是說莊子所說的那些大而空虛,並沒有實際用處,不如砸碎了之。看看莊子怎麼回答。莊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於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個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善於調製一種防治手生凍瘡的藥膏。
  • 莊子倫理思想
    莊子「自化」觀念具有巨大的思想史意義。就莊子思想本身來說,「自化」明顯地意蘊著對必然和規範的否定傾向,它是我們在下面還將論及的莊子人生哲學的自由觀和莊子社會批判思想的自然觀基礎,在中國傳統思想中形成了區別於其他先秦諸子思想的特色。從莊子思想以外的更廣闊的角度來觀察,中國傳統思想的某種非宗教特色,也根繫於莊子的「自化」觀念。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就講過,現在唯一能夠確定的是《莊子-內篇》才是莊周本人所做,而《外篇》與《雜篇》則很像是多名作者的作品總集。《內篇》的內容講的玄而又玄,非常難以理解,而《雜篇》和《外篇》則在想方設法地將《內篇》解釋清楚。
  • 樓宇烈:無用之用為大用
    儒家強調學習是為己之學,就是要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修養。儒家並沒有把學習看成是純粹的知識積累,而是把它看作是提升自己智慧的工具。因此,儒家強調在學習中體悟。體悟是儒家非常重要的學習和思維方法。「體悟」一詞中的「體」本身就包括實踐之義,即身體力行。
  • 哲學丨無用之大用
    國人更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和直接收益,對於哲學教育,很多人、尤其是父母們可能會發出疑問:哲學有什麼用?它能做什麼?能幫助找到賺錢的工作嗎?美國哲學教授加裡·古廷的著作《哲學能做什麼》就試圖問答這一問題。作者認為,哲學思考的功能在於智力維護。對於生活中面臨的許多問題,比如我們的行動是自由的嗎?
  • 清華大學「哲學」專業:讓「無用之學」發光發熱!
    高校院系調整以後,哲學系沉默了近半個世紀,在2000年終於復建,包容的視野和活躍的思想讓她迅速煥發光彩。在「強基計劃」重磅推出的時刻,清華哲學系又以新的姿態走到了公眾面前。金嶽霖先生邏輯學,是清華哲學的傳統強項。
  • 看看莊子和惠施的故事,解放一下心靈
    當然莊子的意思不是說不讓我們學知識,而是說知識、技巧只是外在的,也是無限的,不要向外求,要向內求,也就是求「道」,與大自然合為一體,修成真人,那才是最快樂的事。莊子和惠施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們的那場著名的辯論,我們知道的版本是惠施以「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矣」為結束的,也就是惠施反駁莊子,說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但你也不是魚,你也不知道魚的快樂啊」,這句是反駁上句莊子說惠施「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魚之樂」的。這個版本看似是惠施把莊子駁倒了。
  • 莊子處世哲學:維持一段長久的關係,不必太用力
    對生活擁有敏銳洞察力的莊子,一語道破友誼的真諦,千年來深受世人認同。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看莊子與他最好的朋友惠子之間,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吾誰與歸米缸又空了。而莊子說:「我去南方遊說吳越的王,然後引西江之水來迎候你,可以嗎?」
  • 【莊子】南師講《莊子》之生死死生
    這是個綱領,下面莊子就論辯這個東西。雖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這一段完全是邏輯的論辯。莊子為什麼寫這一段文字?在戰國時代,我們文化裡頭,稱為名家,亦稱名理之學,現在西方譯為邏輯、論辯。邏輯是怎麼發生的?
  • 莊子:大而無用,無礙逍遙
    莊子學識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許多問題都有著深刻的見解。莊子在濮水之畔釣魚,楚威王派使者帶厚禮去請他,邀請他做楚國的相國。莊子聽到後,笑著拒絕了。莊子的朋友惠施在梁國做國相,莊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訴惠施「莊子此次前來是要取代你國相的位置。」惠子聽到後又驚又怕,連忙派人在城中搜捕莊子。莊子知道這件事後以喻嘲諷惠施。
  • 陳之斌|作為精神修煉術的語言:論莊子哲學精神的語言之維
    在《莊子》中,最能表現莊子哲學精神的非「遊」莫屬。「遊」不僅表現為一種獨特的莊學氣質與精神,更表現為一種遊移不定、變化無形、天馬行空式的寫作風格,而夢境、醉酒以及神話,則是展現莊子之遊的最佳載體。換言之,以大全之視角來重置自我(「通過超越自我來達致永恆」)。儘管阿多有關精神練習的論述帶有很強的宗教色彩,但是,其主旨還是力圖改變個體看待世界的角度以及存在的方式,並最終超越自我。從這個角度來看,莊子哲學甚至整個中國哲學都可以看作一種精神練習,因為莊子哲學或者說中國哲學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變化氣質,提升個體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