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
威廉·詹姆斯的觀點
19世紀下半葉,美國有一位著名的實用主義哲學家叫做威廉·詹姆斯,他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即「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
哲學不能用來烤麵包。——【美】威廉·詹姆斯
莊子的寓言
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關於無用的觀點甚至可以追溯到莊子。
有一次,惠施對莊子說:「你看這棵樹,盤根錯節、碩大無比,沒用!」莊子回答說:「怎麼沒用?你如果把它放在荒野之中,能夠為長途跋涉的旅人提供一塊歇腳的陰涼,你怎麼能說他沒用呢?」
莊子的另一則寓言小故事說:
有一次,一個木工師傅帶著徒弟去鄰村幹活,路過村口的時候,看到一棵碩大無比的巨樹。樹上掛滿了紅繩,很多人在樹下頂禮膜拜,它是一棵神樹。木工小徒弟看到這棵巨樹目瞪口呆,師傅不以為然,勁直走了。不久之後,小徒弟問師傅為何不感興趣?師傅表示這棵樹「沒用」。用它做船,下水就沉;用它做棺材,三月就爛;用它做房梁,不久就塌。徒弟頓時心服口服。到了當天夜深人靜的時候,樹神託夢質問木匠師傅,「你說我沒用,那麼我想問問你,那些有用的都去哪兒了?小樹能做桌子的、能做房梁的……被人拿走了。我不是恰恰因為『沒用』成為了樹神嗎?」
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或許,這裡所說的「用」,我們可以借用古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觀點:
所有學科都比哲學有用,但是唯有哲學是自由的學問。因為所有的學科都有前提,都有它服務的對象。但唯獨哲學是為了自身而被追求的知識。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
亞里斯多德關於哲學是「自由人」的學問這個觀點。筆者認為,我們沒必要去對其過分誇大。
其實我們並沒有忽視人文科學的價值,並且把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比喻為「車之兩輪,鳥之兩翼」。而且人們並不否認,在發展科學精神的同時,也需要弘揚人文精神。
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
1.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平衡
雖然哲學這類人文學科可能表面上無法顯現出實際的效用,無法像自然科學一樣去直接創造價值。但是,我們除了需要物質文明,需要生活的更方便快捷之外,同等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充實精神生活。而精神生活的豐盈對於我們現代人而言,應該是更為迫切的內容。
儘管我們仍處於發展之中,但不可否認我們現在的物質生活條件,遠遠優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物質文明越發展,人們精神方面的需求就會越明顯。這就是所謂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平衡問題。
回首中世紀社會,宗教起到了價值理性的作用。但進入到近代哲學,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哲學的發展,宗教信仰遭到動搖導致原有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之間的相互關係逐漸失去平衡,其後果是導致工具理性被人們錯誤地等同於價值理性。
綜上,哲學這樣的人文學科,它們的用途並不在於像科學技術一樣,致力於改善我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創造可見的效益。哲學乃至其他人文學科,所要滋養的是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哲學更應該是人的精神家園。
2.哲學源起「愛智慧」
我們回到「哲學有沒有用」這個問題,追根溯源,關於哲學的希臘語概念:
philosophia=philos+sophia 哲學=愛智慧
我們試想一下,為何最初的哲學家將哲學看作是「愛智慧」而不是智慧本身呢?這恰恰說明當時的哲學家是非常謙遜的。柏拉圖告訴我們:智慧這個詞太大了,他只適合神而不適合人,我們人只能愛智慧。
所以,在這裡就已經預示了知識和智慧的區別。從某種意義上說,智慧代表了一個無限永恆的理想境界。但知識卻是著眼現實的,所以一定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