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面「向氏大家族」加入向氏大家庭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向;請點擊上面「向氏大家族」關注,擁抱中華向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向氏文化,共建繁榮向氏,傳播向氏正能量
摘要:向氏慶榮公源流眾說紛紜。文皋公上系有脈屬宗彥公還是脈屬敏中公之爭,文皋公至慶榮公世系,多則十七代,少則七代,譜譜各執一詞,爭論不休。本文從文皋公、慶榮公出生年月及歷史背景入手,引用史實,多譜對比,論證了慶榮公脈派歸屬,糾正了在後裔中流傳的「白馬渡雲」、「竭忠公任陳友諒掛印將軍」、「鼎忠公任成都刑司刑佐明玉珍攻佔成都逃難於四川漵南府」之誤傳,還原了歷史真相。
向氏慶榮公源流,各派別一時難達統一。筆者們深陷「鍋底效應」,強行在黑暗中碰撞,找尋出路,求早日見到光明。
關鍵詞:慶榮公 上系 下系 源流考
向慶榮,字端光,學名向雲生,南宋辰陽太守向文皋八世孫,元朝名將向大陽之孫,生於元至正十一年(1351 年)四月十八日辰時,歿於明正統十二年(1447年),享年 96 歲。
向慶榮,秀才出生,學識淵博,因再科不第和逃避明朝新政權對元朝舊官員後裔的清算,便於元末明初隨父銀仲離湖南黔陽秀州,赴外遊學至武岡會龍山。向慶榮聞卿員外為人謙和,家有良田萬頃,便登門拜訪。卿員外見其一表人才,談吐不凡,便挽留為家師,當年將愛女相許,並贈給住宅及莊園。
會龍山在今湖南洞口縣城郊,因五水匯集,形如五龍相聚而得名。會龍山,山川秀麗,土地肥沃,向慶榮擇此而居,猶如入駐人間仙境。向慶榮在嶽父卿員外的大力扶持下,如魚得水,鴻圖大展。
2004 年,在臺灣向正泉等人的大力支持下,湖南洞口修建了「慶榮大廈」,以祖命名建築,在向氏族群中少見。2008 年,武岡、綏寧、隆回等地向氏宗親捐資修建了「慶榮公陵園」,2011 年舉行了「慶榮公誕辰 660 周年慶典」。向氏慶榮公裔賢譽滿天下。
向氏慶榮公娶妻卿氏、魏氏、舒氏。卿氏無出。魏氏生子:行忠、守忠、哲忠、竭忠、鼎忠、謙忠、奇忠、盡忠、庸忠、才忠。舒氏生子:德爵、得元、得仲。向氏慶榮公裔孫,人才輩出,枝繁葉茂,是中華向氏最有影響的派系之一。
向慶榮上下脈系中,近代更是群英薈萃,最為著名的人物有向警予、向仲華等。但是,向慶榮源流譜譜不一,始祖向文皋之父有向都元、向輝宗、向士龍、向士克、向士季之說,向慶榮之父則有向仁達、向朝欽、向裔昌、向朝鳳、向金仲、向銀仲之議。(材料來源於向家舟主編的《全國向氏宗譜資料彙編》)
向慶榮生於 1351 年,元末明初才隨父遊學遷居武岡會龍山,但有些譜卻說其子向鼎忠、向竭忠在元朝當了赫赫有名的大官。譜記中,向慶榮上下系中兒子比老子大幾十歲、上百歲的比比皆是。
源流世系是家譜族譜的脊梁,沒有世系祖源,家譜、族譜無處著筆。而對世系源流不加以考證,家譜族譜就失去真實性與傳承的價值。
一、向氏慶榮公源流簡介
二、向文皋上系之爭
譜載向文皋上系分為兩大派別,即脈屬向宗彥和脈屬向敏中。率先質疑宗彥說的人物是曾任過清末靖州縣令的向憲章,代表作是《辰陽向氏宗派辯》。
宗彥說只是記載向文皋是向宗彥第十二世孫,沒有專論文章,以譜論系,沒有史實考證。宗彥說譜載為:向文皋生於 1132 年,歿於 1199 年,葬於沅陵縣蓮花池,後遷葬沅陵縣狗子潭。妣劉氏,生二子:長子向純,次子向洵。祖係為:向宗彥→向捌二→向必傑→向柒二→向彌慶→向元享→向榮益→向大興→向華五→向子毅→向都六→向文皋。
敏中說譜載為:向文皋,字撥選,又字鶴鳴,號雲峰,原籍江西南昌府新建縣。生於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 年),歿於宋理宗嘉熙二年(1238 年),葬沅陵麻溪鋪狗子潭金子坪山下,享年 73 歲。文皋公開禧時(1205—1207 年)官至辰陽太守,理宗紹定年間(1230 年)蒙古兵犯,兵敗失城,被朝廷免職歸鄉。妣劉氏,誥封恭人,生七子,排序為:純、統、說、乾、肫、既、耽。長子向純在官書中稱:「婆劉具葬沅陵地,所生七子各一方。」近幾年,家譜、家史編撰者多人多批次到新建縣考察,在查閱大量譜史資料的基礎上,認定向文皋祖籍確係江西新建縣,其父為向士克。祖係為:向敏中(生於 949 年)→向傳正(生於 969 年)→向綬(生於 1026 年)→向宗琦(生於 1058 年)→向子忞(生於 1097 年)→向澣(生於 1121 年前後)→向士克(生於 1143 年)→向文皋(生於 1165 年)。
綜上所述,宗彥說的向文皋與敏中說的向文皋名同而人不同,兩者不是同一個人。湖南漵浦文皋公裔族元泰定四年(1327 年)始有家譜,明嘉靖戊午年(1558年)裔族合譜,從此向純墓聯、向純官書續載於譜中。向純墓聯為:「賢宗耐職官南宋,派衍薌林宅柳江。」「官書」今稱為「日記」。向純「官書」三百字左右,「官書」中曰:「公任太守官亦顯矣,致仕居沅陵,治家而不再圖上進,則亦耐職之遺風也。」「官書」中又說:「窮源江西南昌府,新建縣兮父母邦。稽其原籍在何處,新米貫地是家鄉,宋代隆興後登科甲,初臨上任任宰辰陽,因兵竄亂難歸故,狗子潭地下旦場。婆劉具葬沅陵地,所生七子各一方。」「墓聯」及「官書」相互印證了向文皋系向敏中脈系。但墓聯和官書只能說明向文皋脈屬向敏中,而不能證明向文皋是向子諲之後裔,向子諲後裔史記、譜記中查不到關於向文皋之記載。
向宗彥的影響及其裔族勢力在湘西蓋過向敏中,為什麼不世宗彥而世敏中,實為不能忘祖之故。
譜史載向氏文皋公源流摘要:
1、(宋)王庭珪《盧溪文集》卷四七《故左奉直大夫直秘閣向公行狀》載:「公諱子忞字宣卿,世為開封人,……。曾祖傳正,祖向綬,父宗琦,男:澣、澩二人,女三人,孫五人:士克、士允、士充、士光、士元。
2、宋史載:「宋高宗時向子忞守衡州。」明成化十一年(1475 年)浙江慈谿《向氏家乘》序載:「運轉公諱子忞者,攜族百餘人徙衡州,析居沅陵、黔陽、漵浦、寧都等處,黔陽有諱福者,樹功於洪武年間,世襲定海衛指揮,此皆運轉公之後也。」向福將軍是向文皋十一世孫,譜載世係為:向敏中→向傳正→向綬→向宗琦→向子忞→向澣→向士克→向文皋→向純→向恭敏→向如梓→向通海→向德秀→向仲斌→向志隆→向必俊→向永春→向福。
向文皋確屬向敏中嫡裔,有向純官書、向純墓聯以及歷史上著名人物向福、向榮等家譜佐證,為此,可信度高於宗彥說。
三、向氏文皋公確係江西新建縣人
譜載向文皋籍貫有江西吉安府泰和縣與江西南昌府新建縣之爭。泰和縣無考。新建縣則能史證實證。
1、子忞公起新建縣始有向族。
新建縣現為南昌市新建區。北宋徽宗建中靖國元年(1101 年),始置新建縣,史稱「洪州新郡」。新建縣《縣誌·人紀志·氏族志》卷四十五載:「向,舊族。」除此再無關於向姓之記載。志書是後人撰的,「向,舊族」之定義,應是建縣之前或初期就有向氏之意。縣誌證明了向子忞始遷新建的真實性。
2、「新米貫」應是「新米觀」
向純在「官書」中稱:「稽其原籍在何處,新米貫地是家鄉。」
2016 年 9 月,湖南懷化向延壽、向東,貴州安順向榮華,雲南玉溪向恩華、向榮龍一行 5 人驅車去江西新建、都昌考察,受到兩地族人熱情接待。新建縣向家村向福畯、向榮等人還陪同去都昌考察。經查,「新米觀」在新建縣境內東南方,西山在「新米觀」西北,歷史上新米觀只是一個小地名。老新建縣轄區地圖中載有「新米公社」、「新米街」、「新米路」、「新米村」等地名,這些名稱應源自「新米觀」。「新米貫」與「新米觀」音相近,應是同一地址。
3、向子忞結髮妻子畢氏葬於洪州西山
向子忞,宗琦之子,生於 1097 年,入仕後稱秘閣公、轉運公,河南開封人,結髮妻子畢氏。1125 年金兵攻陷開封,向子忞率全家遷居真州(今南昌市以北地區),1127 年遷居新建縣,三年後畢氏夫人去逝,葬於洪州西山,1165 年遷出與向子忞合葬于衡陽縣正義鄉高塘山。(見湖南湘潭大學王立新教授著《胡門的向氏弟子》)
江西南昌,古稱「豫章郡」,包括南昌縣、新建縣、進賢縣大部份地區,隋朝擴大至南昌市和九江市等範圍,統稱為洪州。公元 1362 年,明朝朱元璋佔領南昌,更名為「洪都」,西山在洪都轄內新建縣境內。新建縣縣日誌記載,縣境內西山,又名逍遙山,位於該縣西部,是道教名山。畢氏夫人先葬於洪州西山,應屬實。
四、向慶榮系元朝名將向大陽之孫
譜說向慶榮之父有仁達、朝欽、裔昌、朝鳳、金仲、銀仲等,最多排行為向文皋十七孫,最少排行為七世孫。湖南隆回慶榮子向謙忠支系譜載向慶榮為向文皋十七世孫,向希平為向慶榮九世祖。向慶榮生於 1351 年。2004 年,湖南漵浦《向氏通譜》下卷第十五頁載:向希平生於 1372 年。向希平若是向慶榮九世祖,則九5世祖比九世孫還小 21 歲。湖南漵浦還發現有譜載向慶雲(榮)生於 1639 年,向仁達於 1619 年由湖南漵浦遷往會龍山。經查證核實:向慶榮長子向行忠生於明洪武十七年,即 1384 年,比生於 1639 年的向慶雲(榮)還大 255 歲。向慶榮九世孫向大有支系,自向慶榮起裔孫已繁衍至第二十七代,明眼人看出,27世的平均代齡只有 14 歲,這顯然違背歷史規律。近幾年,有許多新譜問世,但仍堅持原老譜之說。有鑑於此,2017 年 12 月《中國·薌林向氏源流及文化研究小組》以「研究成果第五號」發表了向偉署名的《譜載向氏慶榮公上系至文皋公關係淺議》。文章在向氏宗親網上發表後,獲得了大多數慶榮公裔賢的認同。
文章開列的世系表為:向文皋→向純→向恭敏→向如梓→向通湖→向大陽→向銀仲→向慶榮。
向大陽,號得勝將軍,元朝名將,因徵苗有功被封為萬戶侯,現湖南黔陽「得勝將軍府遺址」尚存。大陽公妣陳氏,生子:金仲、銀仲。銀仲生子慶榮。理清向氏慶榮公上系三要素為:1、慶榮公生於 1351 年,元末明初因再科不第和為逃避明朝新政權對元朝舊官員後裔的清算,便隨父銀仲離湖南黔陽秀州赴外遊學至武岡會龍山。2、通湖、大陽、金仲、銀仲諸公均葬於黔陽,有史有譜可查。3、金仲、銀仲為親兄弟。大陽及金仲為元朝命官,史有記載,遺蹟尚存,可查可考。
近幾個月來,湖南邵陽宗親會副會長向緒禹連續在「向氏顧問工作群」、「邵陽向氏家譜文化研討群」等網站發表多篇文章,進一步闡明了與向偉文章相同的觀點。其他向氏雖有不同意見,但舉證無力。
五、白馬渡雲典故與向文皋無關
在向家舟主編的《向氏宗譜資料彙編》中,諸多譜中均有「賈似道遣奸肆毒,文皋公飲鴆歿於武陵上滸,其所乘白馬引領家人尋得遺體後投江而歿,時人見皋公騎白馬渡雲升天,故該地取名白馬渡。」有些還說,賈似道伏法受誅,宋理宗始知士璧、文皋之冤,給予昭雪。「白馬渡雲」典故雖是臆造,但在文皋公裔族中卻廣為流傳。「白馬渡雲」典故與宗彥公有染,與文皋公無聯。歷史事實是宋理宗歿於 1264 年,賈似道死於 1275 年。1275 年元兵進逼臨安,賈似道率軍迎戰,兵敗逃回成為眾矢之的,朝野上下高喊處死賈似道。謝太后網開一面,將其貶為高州團練史,在押任途中,被監押官鄭虎臣擊殺。宋理宗比賈似道早死十一年,怎麼還能在「賈似道伏法就誅」後為向家平反昭雪呢?!
六、向慶榮子向竭忠、向鼎忠在元朝任大官也是臆造
《中華向氏源流史》上部第 561 頁至 562 頁中載:「向慶榮子向竭忠為陳友諒掛印將軍;向鼎忠為成都刑司刑佐,明玉珍攻佔成都,攜家逃難於四川漵南府(今四川宜賓市南溪區)宣撫司仁厚村」。
歷史事實是,明玉珍為元末湖北農民起義軍首領徐壽輝旗下部將,1357 年率十萬大軍襲據重慶,進而攻佔成都。攻佔時間大約在 1360 年左右。陳友諒為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1360 年自稱皇帝改國號為「大漢」,1363 年 7 月與朱元璋決戰於鄱陽湖,兵敗中流矢陣亡。向竭忠任掛印將軍時間應在 1360 年至 1363 年之間。向慶榮生於 1351 年,在明玉珍攻佔成都及向竭忠任掛印將軍期間,向慶榮只有十歲左右,一個十來歲的小孩,怎麼能有幾十歲的兒子在元朝徵戰呢?無論從何角度推論,這明顯是撰譜者張冠李戴搞錯了歷史。
《向氏慶榮公源流考》之前,《中國·薌林向氏源流及文化研究小組》組織編發了多篇有關向氏慶榮源流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均在向氏宗親網上發表過。《向氏慶榮公源流考》在此基礎上再次作了調查考證,並吸收其他正確觀點、修正錯誤而成文。
本文作者:向龍祥、向偉、向恩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