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氏定鼎天下的兩大戰役——阪泉戰役與逐鹿之戰

2020-12-19 騰訊網

軒轅氏是華夏民族的」人文始祖「,軒轅氏統治時期,完成了華夏民族由遠古時代向文明時代的過渡,軒轅氏歷經兩次戰役,完成了九州一統,是遠古諸部族完成了第一次大融合,建立了華夏民族,為日後的中華民族奠定了基礎。

逐鹿之戰

神農氏統治末期,中央政權無力約束天下,因而群雄並起,諸部互相徵伐,經歷幾番大戰之後,九州大地被三股勢力佔據,分別是,中原地帶的黃帝,也就是軒轅氏,盤踞太行山以西的炎帝,以及割據東方的九黎部落的首領蚩尤。

中華民族向來以炎黃子孫自居,但事實上華夏民族的這兩位始祖黃帝與炎帝。在那個時代相處的並不融洽,坦言之他們之間存在競爭關係,為爭奪天下之主的位置,華夏部族的這兩大始祖集團進行了阪泉之戰。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於是軒轅乃習用幹戈,以徵不享,諸侯鹹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統治末期,這一時期,依託原始農業發明所開創的氏族制度,已然走向了末路,遠古諸部族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日益加劇,頻繁的戰亂嚴重影響了先民的日常生產,社會分化日益加劇,神農氏無法依託氏族制度來調節社會矛盾。

因而,諸部為解決問題,只能凝聚親屬部族結成聯盟,以此來形成強大的結合體,軒轅氏應運而生,率領部族聯盟用武力徵服不順從者。隨著地盤的不斷擴大,與佔據太行山以西的炎帝部落聯盟產生了糾紛,阪泉之戰由此爆發。

在《列子·黃帝》中對此戰場景是這樣描述的:

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 、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此以力使禽獸者也。

《大戴禮·五帝德》中也記載道:

與赤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志。

從史料中不難看出,黃帝部落與炎帝部落,在戰前都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當然,文中所言的猛獸,並非真的禽獸,而是指遠古諸部族的圖騰,兩方勢力在阪泉總共進行了三次戰役,最終,以軒轅氏部族的勝利告終。

逐鹿之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便是多民族融合的文明,在軒轅氏時代除了炎黃二部以外,華夏大地還存在另外一股勢力,那就是割據東方的九黎部,在解決了內部矛盾之後,軒轅氏的下一個目標,便是蚩尤率領的東夷九黎部。

距今4600年前,兩大勢力之間,爆發了逐鹿之戰,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中是這樣記載的: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

蚩尤所率領的九黎部族麾下有81個部落,為了尋求發展向西進發,與佔據中原地帶的軒轅氏華夏集團發生了衝突,雙方此時爭奪目標,應該是豫中。因為,逐鹿之戰初期,蚩尤的攻擊目標是位於豫東的炎帝部落。

蚩尤率領的部落聯盟由於生產力水平較華夏集團略高一籌,武器製作精良又勇猛善戰,於是所向披靡,因而留下「銅頭鐵額」、「威震天下」的英名。炎帝部落無法抵擋、節節敗退,在蚩尤大軍的掃蕩下,居地全失,連一個角落也沒留下,本著同一聯合體應互相救助的原則,炎帝求救於黃帝,引發了涿鹿之戰。

逐鹿之戰與阪泉之戰並不相同,阪泉之戰主語部族內部矛盾,而逐鹿之戰則是兩大外部集團的碰撞,因而此戰非常慘烈,為後世留下了許多的神話傳說。如說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蚩尤作大霧瀰漫三天三夜,黃帝之臣風后在北鬥星座的啟示下,發明了指南車,才衝出大霧。

還傳說黃帝在困境中得到玄女的幫助,製作了80面夔皮鼓,夔是東海中的神獸,「狀如牛,蒼身而無角」,「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黃帝用其皮蒙鼓,用雷獸之骨作鼓槌,「聲聞五百裡,以威天下」。

逐鹿之戰持續的時間並不短暫,最終,軒轅氏取得了冀州之野決戰的勝利,斬殺了蚩尤,統一了華夏九州,被後尊為五帝之首。不過,軒轅氏雖然勝利了,但戰後卻也面臨著許多的困難,被後世賦予了許多神話傳說。

如旱神女魃制止了大風雨後神力大減,「不得復上」,應龍參戰以後,也「不得復上」,天上「無復作雨者」,使地上連續大旱數年。當然,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這些神話背後的故事,被逐步揭開神秘的面紗。

環境考古學家研究表明,在距今5000至4000年左右是自然環境又一次大變化時期,不斷升高的氣溫,持續不斷的冰川融化與降雨均驟然停止。距今5000年前後,從遼東半島到長江三角洲都留下海退的遺蹟,以後,距今4700年開始又發生了小的波動。涿鹿之戰中,那些被巫術呼喚來的暴風雨及其後的乾旱,正與氣候由平穩到發生波動的情況相合,可見這些神話不是全無根據的,它確實濃縮了對過去的回憶。五帝之首——軒轅氏的生平事跡

揭秘:炎黃二帝的生父有熊氏的生平事跡

揭秘:歷史上的神農氏與炎帝是否為同一人

揭秘:女媧神話背後的真實寫照

相關焦點

  • 揭秘上古時期炎黃阪泉之戰,親兄弟之間的戰爭
    另外,1972 年山東臨沂銀雀山一號墓出土了包括《孫子兵法》 《孫臏兵法》在內的一批漢代竹簡,其中在《孫子兵 法》中有《黃帝伐赤帝》篇,講述了黃帝戰勝四帝而定天下的過程。簡文明確提到了黃帝南伐赤帝, 戰於「反山之原」舊。通過傳世文獻和考古材料的 互證,我們可以這樣說,黃帝與炎帝之間的阪泉之 戰是真實存在的。
  • 上古神話三大戰役,除了逐鹿之戰,你知道還有什麼嗎
    其實中國的上古神話,一直都很有爭議,從開天闢地到三皇五帝,一直都沒有一個大的故事線。直到三皇之後,五帝時代,有三次大的戰役,成為了主要的神話故事主線。這也說明了我們的先祖不向困難屈服,而是積極地尋找根本的解決方法,西方有普羅米修斯盜火的傳說,相比之下,燧人氏鑽木取火,自己去找到解決的方法,更加上乘一些。三皇之後,就到了五帝的時代,被大家知道的比較多的版本是玄帝顓頊,白帝少昊,青帝太昊,炎帝神農,和黃帝軒轅。
  • 回到最初--阪泉之戰
    阪泉之戰的影響力不必贅述。阪泉之戰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關鍵事件,戰後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合二為一,力量空前壯大。若無此戰,黃帝戰蚩尤而滅九黎就無從談起。故而,阪泉之後,自始世間有華夏。但由於當時沒有文字、沒有留存足夠的遺蹟,以至於我們無法從考古學角度判定它的真實性。但我國主流史學界仍然堅信那個時期這些人物和事件是存在的,不過是傳了幾千年後,被後人加工了、被子孫神化了。
  • 中華大地上第一場戰爭,比黃帝蚩尤涿鹿之戰更早,中國人因此得名
    涿鹿之戰是黃帝率領的部落聯盟與蚩尤率領的部族之間的大戰,發生在大約4600年前,但在涿鹿之戰前,華夏大地上就發生過一場大規模戰爭,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記載的戰爭,阪泉之戰,是黃帝部族與炎帝部族的大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徵。
  • 「阪泉之戰」和「涿鹿之戰」
    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在山西運城市向南幾十裡的永濟縣蒲州鎮,地名中帶有一個「阪」字,與「阪泉」吻合。此地後世有「鸛雀樓」,因王之渙的詩句「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而名揚天下,還有《西廂記》的故事也發生在這裡。黃帝居於軒轅之丘,在今河南鄭州市軒轅丘,故黃帝也稱「軒轅氏」。
  • 涿鹿之戰:黃帝真的勝利了嗎?
    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蚩尤大敗,由此奠定了華夏五千年的文明。但是五千年的那場戰役,真的是黃帝勝利了嗎?答案還有待推敲。五千年前,中華大地上分布著大大小小成千上萬個部落,其中以神農炎帝部落,九黎蚩尤部落和軒轅黃帝部落為最。
  • 軒轅氏歷史與現狀
    魯迅先生在日本所作願以熱血報效祖國的詩句「我以我血薦軒轅」,董必武老在廣州為起義烈士紀念亭所題匾額「血祭軒轅」,都是以軒轅表示祖國或民族的。我國最早也是最著名的通史著作<<史記>>,是由居於軒轅之丘、名曰軒轅的黃帝作開篇第一人的。
  • 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戰爭並非逐鹿之戰而是這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爭
    有很多人都誤以為是黃帝和蚩尤大戰的逐鹿之戰。其實這是一個誤區,是錯誤的。中華文明史上(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戰爭,史書上有明確記載的,其實是阪泉之戰。阪泉之戰曾見載於春秋時期的史籍中。晉文公「使卜偃卜之,曰:吉,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
  • 史詩般的戰役—衝繩島之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大小小的戰役發生了無數場,每場戰役中都有成千上萬的士兵和人民死亡,在歐洲戰場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太平洋戰場上,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就是曾經奠定日本敗局的衝繩島戰役了。
  • 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十場戰爭:中華文化定鼎之戰是哪一場?
    但是在某種程度上,戰爭也會改變歷史進程促進社會發展,今天就來總結一下那些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一,牧野之戰時間:公元前1046年2月 交戰雙方:周武王VS商紂王 結果:紂王兵敗自焚,周滅商 評價:中華文化形態的定鼎之戰牧野之戰又稱「武王伐紂」,是周武王聯軍與商朝軍隊在牧野(今淇縣南、衛河以北,新鄉市附近)進行的決戰。
  • 淝水之戰,公考中典故出現頻率最高的戰役
    淝水之戰,發生於公元383年,是東晉時期北方的統一政權前秦向南方東晉發起的侵略吞併的一系列戰役中的決定性戰役,前秦出兵伐晉,於淝水(現今安徽省壽縣的東南方)交戰,最終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八十餘萬前秦軍。
  • 品讀《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
    長篇紀實文學《最後的戰役——解放舟山群島之戰》,是作者劉志遠作為舟山群島戰役的親歷者,在創作《渡海戰役》《跨海東徵》之後的又一部力作。其中匯集了舟山群島戰役中的指戰員們英勇、機智、頑強、堅忍不拔、不怕犧牲的革命英雄主義事跡,點點滴滴,由淺入深,匯涓出一條革命前輩亮劍舟山的輝煌軍史之河。
  • 十大古代「以少勝多」戰役之「寧遠之戰」
    寧遠之戰是天啟六年正月(1626年)明朝和後金之間進行的一場戰役,明軍取得勝利,後金兵敗,這也是首次明軍戰勝後金軍,明朝稱這場勝仗為「寧遠大捷」
  • 《五帝本紀》軒轅徵集四方部落的軍隊,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
    司馬遷依據相關典籍資料,及過往遊歷黃帝、堯、舜所轄之地,見其風俗教化,領悟出許多事象道理,於是取其較可信且雅正的部分,寫了〈五帝本紀〉,將民族歷史溯源至黃帝,確立炎黃子孫的源頭,華夏民族的始祖。黃帝本姓公孫,因居軒轅之丘,故名軒轅。因為在姬水旁長大,後改姬姓,長大後居於有熊國,又稱有熊氏。相傳黃帝出生在夏曆的三月初三,或說是生在二月初二,因此坊間傳說裡有「二月二龍抬頭,三月三生軒轅」的諺語。生下來就神奇靈異,幼小時即見聰慧多智,長大後勤勉通達。黃帝與炎帝分別統治兩個部落,當炎帝想侵犯其他部落國時,各國就歸順軒轅。
  • 十大古代「以少勝多」戰役之「鄱陽湖之戰」
    鄱陽湖之戰又稱鄱陽湖水戰、鄱陽湖大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 被過度包裝的戰役:時隔60年 臺灣反思金門之戰
    時隔60年後,臺灣《全球防衛雜誌》8月號以《金門保衛戰六十年後的真相》為題,用相對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金門之戰的本來面貌,並對國民黨當局罔顧事實的宣傳手法進行了反思。 「大捷」一說乃人為炮製文章開篇指出,如果不認真檢討真相,便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正確體悟,也就不能發揮寫史給後人的殷鑑作用。
  • 上古時期蚩尤摔九黎和黃帝在逐鹿大戰,為何老子能悟出其中的大道
    酉字對應於雞,易經中為巽,主號令群雄之意。故蚩尤古又記為。是上古九黎部落的首領。即:畎夷、於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合稱九黎或九夷,九黎其實就是九個部落的統稱,這其中每個部落又有九個氏族。那九個部落就有八十一個支系氏族。傳說蚩尤有81個兄弟就是這麼來的。
  • 衝繩島戰役,對日本的「破門之戰」
    衝繩島戰役是太平洋戰場中規模最大的兩棲登陸行動。 從1945年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為期八十二天。衝繩被譽為日本的「國門」,因此衝繩島登陸戰就被稱作「破門之戰」。是太平洋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戰役。日本方面共有超過10萬名士兵戰死或被俘虜,盟軍遭受的人員傷亡亦超過8萬人。
  • 用數字說話:上甘嶺戰役為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鋼鐵之戰?
    在這個正面寬不及2.5公裡,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狹窄高地上,敵人共投入60000餘兵力,出動3000多架次飛機,使用大口徑火炮324門,發射炮彈190萬發,出動坦克175輛,先後向志願軍發動大大小小的衝擊900餘次。 上甘嶺戰役是一次大規模的堅守陣地防禦戰,也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打鋼鐵」、「打後勤」的現代化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