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字說話:上甘嶺戰役為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鋼鐵之戰?

2020-12-13 騰訊網

1952年10月4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所謂的「金化攻勢」,即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嶺地區,向志願軍發起了瘋狂進攻。

在這個正面寬不及2.5公裡,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狹窄高地上,敵人共投入60000餘兵力,出動3000多架次飛機,使用大口徑火炮324門,發射炮彈190萬發,出動坦克175輛,先後向志願軍發動大大小小的衝擊900餘次。

上甘嶺戰役是一次大規模的堅守陣地防禦戰,也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打鋼鐵」、「打後勤」的現代化戰役。從這次「鋼鐵之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化戰爭的縮影.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戰爭對後勤的依賴性。

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志願軍在戰前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準備,將大量彈藥、物資趕運到前沿坑道中。志願軍後勤機關很早就向第二分部方向調撥了大批物資。

二分部根據志願軍後勤8月9日關於防敵秋季進攻的命令,進行了認真準備。彈藥按志願軍司令部命令規定的基數儲足補齊,主副食品儲備了一個半月的需要量,油料儲備可供一個月使用。

事實證明,即使這樣大的儲備,也遠遠不及戰役中的消耗,在戰役進行過程中又搶運了大量彈藥物資進行補充。整個戰役過程中,所補充彈藥佔全軍總供應量的62.1 %。

戰鬥進行得何等激烈,物資消耗是何等驚人,這些在戰前都是難以想見的,戰後則可以從與之相關的各項數字中反映出來,這的確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鋼鐵之戰」!

據志願軍第十五軍四十五師一三五團三營九連統計,阻擊戰時,一天最多打退敵40次衝擊,消耗各種彈藥:步槍彈0.08個基數,衝鋒鎗彈4.22個基數.輕機槍彈7.75個基數,六〇炮彈18.4個基數,火箭彈3.7個基數,各種手榴彈、爆破筒3091枚。

同是這個連隊,反擊戰時,對66個小時的統計表明,平均每小時彈藥消耗:步槍彈0.65個基數,衝鋅槍彈2.92個基數,輕機槍彈1.69個基數,六〇炮彈1.173個基數,四〇火箭彈2.4個基數,各種手榴彈及爆破筒2850枚。

10月19日反擊戰中,一天就消耗炮彈500發,10月30日的反擊作戰,消耗炮彈11萬發。

整個戰役在43天作戰中消耗各種炮彈5100多噸。

而敵人呢?敵人在戰前共動用汽車30000臺次,整個戰中共消耗20萬噸物資。敵人每天出動的飛機在100架次左右,向志願軍陣地發射85000至140000萬發炮彈,還有飛機投下的大量重磅炸彈和燃燒彈。可以說,敵人在上甘嶺陣地上日夜傾瀉著鋼鐵彈雨。

為了保證戰役的勝利,志願軍後勤戰線的幹部戰士日夜奮戰,真是「前方曉戰急,後方運輸忙」。在通往前方的所有公路上,車輪滾滾,晝夜不停。

整個戰役中,志願軍共消耗物資11074噸,其中彈藥5330噸,油料886噸,其它物資4658噸,平均每天180臺汽車對運,共使用人力運輸8566人,基本上是一個團打仗,兩個團進行保障。

由於志願軍事上指揮正確,全體指戰員英勇作戰,也由於後勤的強有力支飯,上甘嶺戰役大獲全勝。整個戰役共殲敵250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74架,擊毀敵炮64門,坦克14輛,志願軍也付出了一定的傷亡代價。

相關焦點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絞肉機」之戰
    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6到7倍於我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半,陣地防禦戰階段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戰打響了。範弗裡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2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在上甘嶺的兩側有兩個小山頭,右邊是597.9高地,左邊是537.7高地北山,這兩個山頭加起來只有3.7平方公裡。美軍第8集團軍總司令範佛裡特原計劃使用兩個營的兵力,用5天時間,傷亡200人就可以拿下上甘嶺。美軍「攤牌行動」結果呢?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上甘嶺戰役坑道戰創造了戰爭史上的奇蹟上甘嶺戰役的第二階段就是最艱難的坑道鬥爭階段。坑道戰比陣地戰更艱難。敵人利用有利地形對15軍坑道採取築壘封鎖、石土堵塞、轟炸爆破、斷絕水源、施放毒劑和煙燻等毒辣手段,妄圖消滅坑道中的志願軍。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那麼,上甘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其實,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處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這裡地處「三八線」附近,幾乎沒有人類居住,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血戰上甘嶺
    敵人雖然使用世界戰史上空前集中的炮兵,但打不破志願軍的鋼鐵防線。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 人稱絞肉機的「上甘嶺戰役」他殲敵1500卻毫髮無損,勝利後被封將軍
    "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極其殘酷的戰役,此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足以載入史冊,更是寫進世界上所有威望極高的軍事院校的教材上,是作為一個經典案例寫進去的。如果不去深究這段歷史,沒人知道這場歷經43天,造成雙方四萬以上傷亡的戰役竟然是如此的慘烈。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上甘嶺戰役中,手無寸鐵的報務員用血肉之軀,消滅了100多個敵人
    中國太需要用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尊嚴了!韓戰,志願軍用他們的熱血換來了尊嚴,從此世界各國再也不敢小覷中國,更不敢輕易挑釁中國,所有的尊嚴都是實力換來的。五聖山由我軍的15軍控制,要拿下五聖山,必須得拿下上甘嶺,即597.9和537.7兩個小高地,開戰前美軍認為,他們有先進的武器裝備,而上甘嶺地形狹小,只有兩個連駐守,根本不足掛齒。美軍將領範弗裡特一向信奉火力制勝論,在他看來上甘嶺只能布下兩個連的兵,用火力攻勢拿下兩個高地,簡直是手到擒來。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當然這兩種說法並不衝突,都可以來解釋。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上甘嶺戰役秦基偉與前方通話時被戰士打斷,戰士說:你別囉嗦了
    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持續鏖戰40多天,敵我反覆爭奪陣地達59次,我軍擊退敵人900多次衝鋒,消滅敵寇2.5萬餘人。上甘嶺一戰,打出了我國威、軍威,向世界顯示了志願軍英勇頑強的戰鬥作風。上甘嶺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光輝範例。
  • 美國人至今想不通:武器碾壓中國,上甘嶺為何死活打不下來!
    但是志願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耐心和勇氣告訴他們,他們這個「天衣無縫」的計劃,將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上甘嶺戰役是在兩個總面積僅為3.7平方公裡的高地上展開的戰鬥,從戰爭開始到結束一共經歷了43天。美韓兩軍將反敗為勝的希望都押在了這場戰役中,期待著以這次的勝利,讓兩方易地而處,於是上甘嶺的兩處高地成為此次戰役的進攻重點。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上甘嶺戰役是最慘烈的戰役,根據戰後的統計來看,整個上甘嶺戰役打了足足有43天,僅僅美韓聯軍就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這甚至超過了美軍在二戰中的傷亡人數總和。
  • 原創話劇《上甘嶺》傳承「上甘嶺」的滿腔熱血
    上甘嶺戰役不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大的戰役,卻是其中最為艱苦的戰役:每平方米的土地上就有76枚炮彈爆炸,我方陣地山頭被炮火削低兩米炸成焦土;在201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閱兵儀式上,一面有著381個彈孔的紅旗接受檢閱,它就出自於上甘嶺戰役;國人從小即熟知的烈士英雄黃繼光、孫佔元也犧牲在上甘嶺戰役中。在國人心中,「上甘嶺」是耳熟能詳的,更是深入人心的。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抗美援朝戰爭中最激烈的戰役是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曆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其實是位於朝鮮半島中部五聖山南麓的一個只有十幾戶人家的小村莊,是五聖山的前沿陣地,上甘嶺有失,五聖山就直接受到威脅,五聖山若失,美軍便會居高臨下,志願軍將在平康平原無立足之地,因此上甘嶺成了兩軍必爭之地,志願軍和美軍開展了長達43天的拉鋸戰。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