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鮑宇雁】1986年8月,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出訪朝鮮,30多年後,重返上甘嶺,秦基偉表情嚴肅,很少同人交談,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故地重返,他面對群山行禮,他帶領的第十五軍的千百位戰友長眠於此處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嶺戰役中,4.5萬人的第15軍打出各級戰鬥英雄12383人,佔全軍總人數的27.5%。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這是新中國具有史詩品格的紅色經典電影,插曲《我的祖國》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息。在藝術再現的背後,歷史上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又是一個如何氣吞山河的戰場呢?
位於三八線以北約30 公裡的五聖山,位於金化、金城和平康三角地區的中央,坡崖陡立,草深林密,是朝鮮中部的絕對制高點,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據的金化僅7公裡。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以俯瞰「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進而危及整個北朝鮮戰線。
沿五聖山腳南延,有五個海拔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分開的五指。其中有兩個小山包,分別為597.9和537.7的北山高地,在這兩個小山包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名叫上甘嶺,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便發生在這裡。
上甘嶺的「地下長城」
1952秋,中國與朝鮮方面已利用戰線上的相對安定,集中力量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體系。「聯合國軍」方面此時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全線進攻,在勝利無望而又長期消耗的戰爭中,各參戰國、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也即將開始,為撈取政治資本,美方決定以軍事壓力增加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準備從正面向我方發動進攻。
自1952 年4月20日,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在五聖山防線擔任了東起五聖山,西至西方山,正面約30公裡,縱深約21公裡的防務。至10月14日近半年的時間裡,第十五軍在陣地上共構築了300多條戰防兼能屯糧儲彈的坑道,總長近9000米。同年10月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蓄謀已久的「金化攻勢」( 即攤牌行動) 計劃, 準備奪佔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等陣地。
在上甘嶺這塊僅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僅僅駐守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兩個連,美軍著名「山地戰專家」、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在5天內實現佔領上甘嶺陣地的目標。然而,自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敵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敵軍所到之處,無不一片慘狀,連山頭都被削平了整整兩公尺,志願軍的鋼鐵防線卻依舊巋然不動。
10月14日,美方與南朝鮮軍共7個營的兵力在空、炮火力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駐守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的志願軍第15軍2個連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當日,敵軍對上甘嶺兩高地發射炮彈30 餘萬發,投炸彈500餘枚,我軍表面陣地工事幾乎全部被毀。在不間斷的爆炸衝擊中,人仿佛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我軍改變作戰策略,退守坑道。
「堅不堅一丈三」,說的便是志願軍防炮掩體上蓋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說,志願軍主坑道的積土在4米以上,僅有3.7平方公裡的表面陣地上,美軍的炮擊傾瀉而下,卻沒能摧毀志願軍的坑道。
14日當晚, 志願軍第45師以4個連的兵力,對立足未穩的敵軍進行反擊, 激戰3小時, 恢復了表面陣地。戰場上空,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為了與後方取得聯繫,報告陣地情況,135團一連13次試圖用步談機與營部取得聯繫,但是每當步談機天線伸出坑道,立刻就被橫飛的彈片打斷了。至10月20日,與經過7晝夜與聯合國軍拉鋸式的反覆爭奪,志願軍第45師傷亡3000多人,殲敵7000多人。
10月30日,南朝鮮軍再次攻佔了537.7北山,在上甘嶺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時刻參戰的時刻,志願軍第12軍31師和炮兵第2師4個連正式參加作戰。12軍作為二野勁旅,戰功赫赫,參加反擊作戰後,與15軍反擊部隊共同擊退了南朝鮮軍4個多團連續5天的瘋狂反撲。在表面工事完全被破壞的情況下,他們以山縫、石坎、彈坑為工事,以敵屍為掩護,採取小組堅守,邊打邊修工事,邊打邊補兵員、彈藥,結合小群反衝擊等戰術手段,以傷亡2500 餘人的代價,殺傷敵6000餘人,鞏固了597.9高地全部防禦陣地。
「聯合國軍」不但沒有扭轉被動局面,而且作戰的時間、投入的部隊和人員的傷亡都大大超出「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原來的估計,美軍被迫宣布:「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克拉克回憶說:「最初只是一個限制目標的攻擊,後來竟成為聯軍一個最猛烈的戰爭--一個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擊。」他哀嘆道:「事實上,它已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而使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對大眾允諾,假使他當選總統,他將親臨朝鮮來想法結束它。」
一場本來是'挽回面子'、'扭轉局勢'的戰鬥,竟打成損失慘重、在美國國內及其盟友中大失臉面的戰役,除了在美國及其盟國中更加不得人心外,沒有撈到任何利益。
問蒼茫大地 誰是英雄
上甘嶺,不但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第15 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參戰部隊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其中,便有黃繼光、孫佔元、胡修道等耳熟能詳的革命先烈……
1952年10月19日,在反擊上甘嶺597.9高地主峰的戰鬥中,龍世昌所在連隊攻向主峰的三號陣地和九號陣地。在奪下9號陣地後再撲向3號陣地時,遭到敵軍地堡內六挺機槍漫無節制的壓制,此時,擔任爆破任務的龍世昌手持爆破筒,貓腰向敵軍地堡攀爬過去。眼看就要接近敵地堡時,不料敵炮火實施攔阻射擊,其中一發炮彈打重了右腿。他不顧傷痛,再次衝上去,將拉燃的爆破筒塞進美軍地堡。不料,他剛一鬆手,美軍將爆破筒推了出來,他揀起冒煙的爆破筒強行塞了進去,美軍又拼命地向外推,裡外較勁。身負重傷的他毅然用身軀抵住爆破筒,直到一聲轟響……1953年,龍世昌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11月2日,當兄弟部隊防守的陣地被「聯合國軍」突破時,第8連戰士王萬成、朱有光奉命增援。當他倆趕到時,敵人成群地擁來。他倆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拉響各自攜帶的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戰士化作金星,陣地轉危為安。戰後,志願軍總部為英雄烈士記特等功。
11月5日,凌晨3時,「聯合國軍」集中大量火炮,向597.9高地猛轟,表面陣地像被「犁」過一遍。第6、第5連並肩作戰,斃傷敵1000餘人,自己亦傷亡214人,第5連戰士胡修道,在戰友們全部傷亡後,獨自一人堅守597.9高地,殲敵280餘人。志願軍總部為他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戰鬥中還有用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反擊,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有二級戰鬥英雄通訊員牛寶才,在身受重傷後,拼盡最後的力氣爬到斷線的地點,用嘴咬住一個線頭,又用一隻手拉住另一個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接通線路,保證了部隊的通訊聯絡長達3分鐘,直至壯烈犧牲。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敵人的殘酷進攻面前,正是英雄用生命堅守住了北緯三十八度的長城,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2.5萬人,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一人捨命,十人難擋!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因為無數付出生命的先烈們,彪炳史冊。那一聲「向我開炮」的吶喊,那一道與炮火同歸於盡的身影,那一位獨守陣地的孤膽英雄,上甘嶺戰役的血雨腥風遠去,上甘嶺精神留了下來,在光陰的流轉中帶給人們更多的有關戰爭與和平年代的深層思索。
參考文獻:
1、韓衛國.紀念上甘嶺戰役65周年:7天7夜,殲敵7000餘人[J].軍事文摘,2017
2、黃國棟.透視上甘嶺戰役制勝之道——解讀《秦基偉日記》[J].軍事歷史,2010
3、黃繼陽.志願軍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回想[J].文史春秋,2015
4、朱曉明.鏖戰上甘嶺——抗美援朝著名戰役介紹之四[J].黨史博採(紀實),2010
點擊活動專題頁面了解詳情: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環球網專題頁面:
http://opinion.huanqiu.com/special/Vcliparchives/index.html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宣傳片: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rb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