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2020-12-09 環球網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鮑宇雁】1986年8月,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出訪朝鮮,30多年後,重返上甘嶺,秦基偉表情嚴肅,很少同人交談,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故地重返,他面對群山行禮,他帶領的第十五軍的千百位戰友長眠於此處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嶺戰役中,4.5萬人的第15軍打出各級戰鬥英雄12383人,佔全軍總人數的27.5%。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當這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想起那部以抗美援朝戰爭為背景的優秀影片《上甘嶺》。1956年12月1日,影片《上甘嶺》上映,取材於抗美援朝戰爭中舉世聞名的上甘嶺戰役,影片以藝術再現的手法,講述了上甘嶺之戰中志願軍某部八連在連長張忠發的率領下,頑強堅守坑道陣地,與強敵浴血廝殺,最終獲得勝利的故事。這是新中國具有史詩品格的紅色經典電影,插曲《我的祖國》更是唱遍大江南北,經久不息。在藝術再現的背後,歷史上真實的上甘嶺戰役又是一個如何氣吞山河的戰場呢?

位於三八線以北約30 公裡的五聖山,位於金化、金城和平康三角地區的中央,坡崖陡立,草深林密,是朝鮮中部的絕對制高點,距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佔據的金化僅7公裡。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佔有它,就可以俯瞰「聯合國軍」的金化防線,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上」。倘若「聯合國軍」奪取了五聖山,就等於從中部突破了志願軍防線,進而危及整個北朝鮮戰線。

沿五聖山腳南延,有五個海拔在448米以上的高地,恰如分開的五指。其中有兩個小山包,分別為597.9和537.7的北山高地,在這兩個小山包背後的窪地裡,有一個十幾戶人家的小山村,名叫上甘嶺,舉世矚目的「上甘嶺戰役」便發生在這裡。

上甘嶺的「地下長城」

1952秋,中國與朝鮮方面已利用戰線上的相對安定,集中力量構築起以坑道為骨幹的堅固防禦體系。「聯合國軍」方面此時也無力舉行大規模的全線進攻,在勝利無望而又長期消耗的戰爭中,各參戰國、美國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太平洋的另一端,美國第34屆總統競選也即將開始,為撈取政治資本,美方決定以軍事壓力增加他們在談判桌上的籌碼,準備從正面向我方發動進攻。

自1952 年4月20日,第15軍第45師第135團在五聖山防線擔任了東起五聖山,西至西方山,正面約30公裡,縱深約21公裡的防務。至10月14日近半年的時間裡,第十五軍在陣地上共構築了300多條戰防兼能屯糧儲彈的坑道,總長近9000米。同年10月8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批准了蓄謀已久的「金化攻勢」( 即攤牌行動) 計劃, 準備奪佔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防守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等陣地。

在上甘嶺這塊僅3.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僅僅駐守著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兩個連,美軍著名「山地戰專家」、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在5天內實現佔領上甘嶺陣地的目標。然而,自10月14日至11月25日,敵軍調集兵力6萬餘人,大炮300餘門,坦克170多輛,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傾瀉炮彈190餘萬發,炸彈5000餘枚,敵軍所到之處,無不一片慘狀,連山頭都被削平了整整兩公尺,志願軍的鋼鐵防線卻依舊巋然不動。

10月14日,美方與南朝鮮軍共7個營的兵力在空、炮火力和坦克的支援下,分六路向駐守597.9 高地和537.7 北山的志願軍第15軍2個連陣地發起猛烈進攻。當日,敵軍對上甘嶺兩高地發射炮彈30 餘萬發,投炸彈500餘枚,我軍表面陣地工事幾乎全部被毀。在不間斷的爆炸衝擊中,人仿佛大海中的一葉扁舟,我軍改變作戰策略,退守坑道。

「堅不堅一丈三」,說的便是志願軍防炮掩體上蓋的最低要求,也就是說,志願軍主坑道的積土在4米以上,僅有3.7平方公裡的表面陣地上,美軍的炮擊傾瀉而下,卻沒能摧毀志願軍的坑道。

14日當晚, 志願軍第45師以4個連的兵力,對立足未穩的敵軍進行反擊, 激戰3小時, 恢復了表面陣地。戰場上空,硝煙繚繞。隨手抓一把沙土,就有一半是鐵屑、彈殼,為了與後方取得聯繫,報告陣地情況,135團一連13次試圖用步談機與營部取得聯繫,但是每當步談機天線伸出坑道,立刻就被橫飛的彈片打斷了。至10月20日,與經過7晝夜與聯合國軍拉鋸式的反覆爭奪,志願軍第45師傷亡3000多人,殲敵7000多人。

10月30日,南朝鮮軍再次攻佔了537.7北山,在上甘嶺戰鬥最緊張、最艱苦的時刻參戰的時刻,志願軍第12軍31師和炮兵第2師4個連正式參加作戰。12軍作為二野勁旅,戰功赫赫,參加反擊作戰後,與15軍反擊部隊共同擊退了南朝鮮軍4個多團連續5天的瘋狂反撲。在表面工事完全被破壞的情況下,他們以山縫、石坎、彈坑為工事,以敵屍為掩護,採取小組堅守,邊打邊修工事,邊打邊補兵員、彈藥,結合小群反衝擊等戰術手段,以傷亡2500 餘人的代價,殺傷敵6000餘人,鞏固了597.9高地全部防禦陣地。

「聯合國軍」不但沒有扭轉被動局面,而且作戰的時間、投入的部隊和人員的傷亡都大大超出「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和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原來的估計,美軍被迫宣布:「聯軍在三角形山是打敗了。」克拉克回憶說:「最初只是一個限制目標的攻擊,後來竟成為聯軍一個最猛烈的戰爭--一個冷酷的、保存面子的狠命攻擊。」他哀嘆道:「事實上,它已變成了美國歷史上最不得民心的戰爭,而使共和黨候選人艾森豪對大眾允諾,假使他當選總統,他將親臨朝鮮來想法結束它。」

一場本來是'挽回面子'、'扭轉局勢'的戰鬥,竟打成損失慘重、在美國國內及其盟友中大失臉面的戰役,除了在美國及其盟國中更加不得人心外,沒有撈到任何利益。

問蒼茫大地 誰是英雄

上甘嶺,不但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第15 軍《抗美援朝戰爭史》這樣描述:「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於盡,捨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參戰部隊中,湧現出一大批驚天地、泣鬼神的視死如歸的戰鬥英雄,其中,便有黃繼光、孫佔元、胡修道等耳熟能詳的革命先烈……

1952年10月19日,在反擊上甘嶺597.9高地主峰的戰鬥中,龍世昌所在連隊攻向主峰的三號陣地和九號陣地。在奪下9號陣地後再撲向3號陣地時,遭到敵軍地堡內六挺機槍漫無節制的壓制,此時,擔任爆破任務的龍世昌手持爆破筒,貓腰向敵軍地堡攀爬過去。眼看就要接近敵地堡時,不料敵炮火實施攔阻射擊,其中一發炮彈打重了右腿。他不顧傷痛,再次衝上去,將拉燃的爆破筒塞進美軍地堡。不料,他剛一鬆手,美軍將爆破筒推了出來,他揀起冒煙的爆破筒強行塞了進去,美軍又拼命地向外推,裡外較勁。身負重傷的他毅然用身軀抵住爆破筒,直到一聲轟響……1953年,龍世昌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追記特等功,授予二級戰鬥英雄稱號。

11月2日,當兄弟部隊防守的陣地被「聯合國軍」突破時,第8連戰士王萬成、朱有光奉命增援。當他倆趕到時,敵人成群地擁來。他倆毫不猶豫地衝上去,拉響各自攜帶的爆破筒,與敵同歸於盡,戰士化作金星,陣地轉危為安。戰後,志願軍總部為英雄烈士記特等功。

11月5日,凌晨3時,「聯合國軍」集中大量火炮,向597.9高地猛轟,表面陣地像被「犁」過一遍。第6、第5連並肩作戰,斃傷敵1000餘人,自己亦傷亡214人,第5連戰士胡修道,在戰友們全部傷亡後,獨自一人堅守597.9高地,殲敵280餘人。志願軍總部為他記特等功,授予「一級戰鬥英雄」稱號;後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和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一級國旗勳章、金星獎章。

戰鬥中還有用身體堵塞敵人機槍眼,為衝擊部隊打開道路的特等功臣、特級英雄黃繼光;有雙腿被打斷仍堅持指揮反擊,在最後一口氣時拉響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於盡的一級英雄排長孫佔元;有二級戰鬥英雄通訊員牛寶才,在身受重傷後,拼盡最後的力氣爬到斷線的地點,用嘴咬住一個線頭,又用一隻手拉住另一個線頭,讓電流通過自己的身體接通線路,保證了部隊的通訊聯絡長達3分鐘,直至壯烈犧牲。還有許許多多的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敵人的殘酷進攻面前,正是英雄用生命堅守住了北緯三十八度的長城,在上甘嶺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共殲敵2.5萬人,使整個朝鮮戰場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1953年,第三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馬克·克拉克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

一人捨命,十人難擋!上甘嶺戰役的勝利,因為無數付出生命的先烈們,彪炳史冊。那一聲「向我開炮」的吶喊,那一道與炮火同歸於盡的身影,那一位獨守陣地的孤膽英雄,上甘嶺戰役的血雨腥風遠去,上甘嶺精神留了下來,在光陰的流轉中帶給人們更多的有關戰爭與和平年代的深層思索。

參考文獻:

1、韓衛國.紀念上甘嶺戰役65周年:7天7夜,殲敵7000餘人[J].軍事文摘,2017

2、黃國棟.透視上甘嶺戰役制勝之道——解讀《秦基偉日記》[J].軍事歷史,2010

3、黃繼陽.志願軍上甘嶺戰役勝利的回想[J].文史春秋,2015

4、朱曉明.鏖戰上甘嶺——抗美援朝著名戰役介紹之四[J].黨史博採(紀實),2010

點擊活動專題頁面了解詳情: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環球網專題頁面:

http://opinion.huanqiu.com/special/Vcliparchives/index.html

「追尋先烈足跡」短視頻網上徵集展示活動宣傳片:

https://opinion.huanqiu.com/article/9CaKrnKrb39

相關焦點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血戰上甘嶺
    秦基偉將軍在回憶上甘嶺戰役時說:「上甘嶺戰役不僅從軍事上打垮了敵人的攻勢,也打出了我軍的指揮藝術、戰鬥作風和團結精神。打出了國威軍威。以後有人說過,美國人真正認識中國人,是從上甘嶺開始的。」 圖源:抗美援朝紀念館官網   上甘嶺,是美軍的「傷心嶺」,也是美軍乃至整個世界重新認識中國、重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上甘嶺戰役沉重打擊了侵略者的士氣,此役過後「聯合國軍」再未動用一個營以上規模兵力發動進攻,朝鮮戰局從此穩定在了三八線。這一戰,將敵人打回到談判桌前,加速了朝鮮停戰談判的進程,奠定了朝鮮南北疆界。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那麼,上甘嶺到底在什麼地方呢? 其實,上甘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江原道金化郡五聖山南麓,處在597.9高地和537.7高地後面的山窪裡。這裡地處「三八線」附近,幾乎沒有人類居住,是野生動植物的天堂。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其實,上甘嶺戰役之前的五次戰役和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規模都比上甘嶺戰役大,可是為什麼單單上甘嶺戰役名氣這麼大呢?關於上甘嶺戰役,你可能還有很多不知道的。兵團、志司、軍委乃至毛澤東主席,都密切關註上甘嶺的一得一失。」從10月23日起,上甘嶺的戰鬥不僅成為朝鮮戰場聚焦之處,新華社也開始連續兩個月集中報導,一時間上甘嶺兩個面積僅3.7平方公裡高地為朝鮮、中國甚至全世界所密切關注。
  • 美軍兵敗上甘嶺,蔣介石拍手稱快:世界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上甘嶺戰役震驚世界!蔣介石終於硬氣一把:沒有人是解放軍的對手 推薦語:俗話說"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這句詩句道盡了多少少兒郎的無奈。戰爭對於我們而言殘酷異常,它剝奪了太多無辜的生命,也帶給了華夏大地太多的苦難...中國解放軍是一支愈挫愈勇的軍隊,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磨鍊了我們的意志,抗美援朝戰爭錘鍊了我們的品格。
  • 上甘嶺戰役中的「第一個蘋果」
    1951年1月,21歲的高全貴在山東德州集結,換上志願軍棉服,乘上「悶罐車」,隨中國人民志願軍541部隊(鐵道兵)第一批秘密進入朝鮮。「入朝參戰時我在鐵道兵司令部直屬通訊連直屬通訊排任班長,一直跟隨鐵道兵副司令閔學勝,直到1995年5月抗美援朝結束才回國,被授予上士軍銜。」
  • 上甘嶺戰役中,手無寸鐵的報務員用血肉之軀,消滅了100多個敵人
    中國太需要用一場面對面的戰鬥,來證明自己的實力和尊嚴了!韓戰,志願軍用他們的熱血換來了尊嚴,從此世界各國再也不敢小覷中國,更不敢輕易挑釁中國,所有的尊嚴都是實力換來的。1952年10月初,韓戰的結果已經日趨明朗化,當時的我國軍隊基本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聯合國軍的隊伍被牢牢控制在了38線以南,他們當時叫囂著要攻陷朝鮮半島,如今卻連38紅線都突破不了,顏面頓失。
  • 上甘嶺戰役究竟有多慘烈?炮火密度超過二戰,每秒有6發炮彈落下
    整個抗美援朝戰爭中,上甘嶺戰役和長津湖戰役給中國人以及全世界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上甘嶺戰役,戰鬥慘烈程度空前高,火力密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作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1952年10月,志願軍和朝鮮軍隊掌握了朝鮮半島上的主動權。而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裡特為了扭轉局勢,寫信給遠東軍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說要想扭轉局勢,必須採取小規模的進攻,讓對方陷入被動防守,後者同意了。「聯合國軍」制定了「攤牌行動」,企圖改變朝鮮半島的局勢。
  • 人稱絞肉機的「上甘嶺戰役」他殲敵1500卻毫髮無損,勝利後被封將軍
    就是那個在"上甘嶺戰役"中退敵64次,殲敵1500餘人的戰鬥英雄"甄申將軍",5月14日下午的這一天,他因病救治無效在解放軍南京總醫院與世長辭,享年90歲,相信甄老走的一定很安詳。"上甘嶺戰役"是一場極其殘酷的戰役,此戰是抗美援朝戰爭中最著名的一場戰役,足以載入史冊,更是寫進世界上所有威望極高的軍事院校的教材上,是作為一個經典案例寫進去的。如果不去深究這段歷史,沒人知道這場歷經43天,造成雙方四萬以上傷亡的戰役竟然是如此的慘烈。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說到上甘嶺這場戰役,據現在記載,其戰鬥慘烈程度實屬罕見。罕見到什麼地步呢?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了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初我第一次看的時候,著實被這部電影給震撼到了,我想時至今天,這部《上甘嶺》依然抗美援朝電影中,最好的一部,即使是在許多中國戰爭電影中,也是不遑多讓。
  • 真實的上甘嶺戰役打得有多激烈?喀秋莎火箭炮對戰美軍炮彈
    在我國戰爭期間,有這麼一場戰役以轟炸成名,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我軍用秘密武器把敵軍陣營炸得七零八碎,那就是上甘嶺戰役,一場激烈又難攻的戰役。當時美軍選擇在凌晨三時進攻,用最快的速度集中三百門大炮、四十架飛機以及一百多輛坦克,全軍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兩個高地進行大規模轟炸,據史料記載,在我方陣地上平均每秒會落下六發炮彈,不間斷地火力轟炸讓我軍難以抵擋。
  • 上甘嶺戰役打得多艱難?送一顆蘋果一個二等功,8萬斤只進去1個
    但韓國作為盟軍的一員,有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做靠山,美國很快就以幫助盟友的名義參與到了這場戰爭當中。中朝方面對這種無理要求表示拒絕,美國也抱著能擊敗中國志願軍的幻想,繼續用飛機大炮發動著進攻。很快,幾乎同之前認為中國不敢支援朝鮮時一樣,現實與美國的想法完全相駁,隨著上甘嶺戰役的爆發和結束,被震驚的美國不得不再次回到談判桌上來。
  • 美國人如何看上甘嶺戰役?美軍四星上將:把我們打成了傻子
    上甘嶺戰役是唯一收入在美國軍事院校教科書中的中國戰例。美國軍事院校在選擇中國軍隊課題時,把上甘嶺戰役和雷鋒現象作為兩項重要內容,他們認為,把這兩個問題搞清楚了,才能真正了解中國軍隊。而在談起上甘嶺戰役時,美國軍官對金一南說:「我們學過這個戰例,我知道當時你們只有兩個連的軍隊守衛,我們七個營輪番進攻就是攻不上去,我們在沙灘上用模型推了半天,還是不明白為什麼七個營攻不下只有兩個連守護的陣地?」
  • 血戰43天,上甘嶺戰役打出國威軍威
    它來自炮火連天的上甘嶺戰役。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打響。戰役過程中志願軍第15軍第134團3營8連在連長李保成、指導員王士根的率領下,堅守上甘嶺597.9高地1號坑道。儘管斷水斷糧14天,8連官兵仍始終堅守陣地,以傷亡254人的代價,殲敵1760餘人。戰至最後,全連僅存6人。飄揚在597.9高地主峰的這面戰旗,留下381個彈孔!此戰之後,8連榮獲「上甘嶺特功八連」的榮譽稱號。
  • 美國人至今想不通:武器碾壓中國,上甘嶺為何死活打不下來!
    美國試圖通過幹涉朝鮮內戰,進而幹涉中國內政。在志願軍還未進入朝鮮戰場時,北京政府就多次向美國申明,一旦美國無視了世界各國的共同約定,進入三八線以北地區作戰,中國絕不會坐視不管。然而美國卻認為中國沒有實力應戰,只是在耍耍嘴皮子。抗美援朝戰爭開始後,百廢待興的中國傾盡全力派遣了一支人民志願軍,來對抗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 庚子雜說——從一個數字去感受「上甘嶺戰役」
    特別是上甘嶺戰役,作為為整個戰爭基本畫上一個重要休止符的戰役,早已被無數人研究透徹,在網上隨便一搜,都能找到十分詳盡的解讀和分析。各種解讀的角度很多,有的站位還十分高遠,但就是因為立意高遠,曲高而和寡,反而有時卻難以激發出真正的理解和認識。
  •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
  • 用數字說話:上甘嶺戰役為何是一場不折不扣的鋼鐵之戰?
    1952年10月4日,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發動了所謂的「金化攻勢」,即在金化以北的上甘嶺地區,向志願軍發起了瘋狂進攻。 上甘嶺戰役是一次大規模的堅守陣地防禦戰,也是一次名副其實的「打鋼鐵」、「打後勤」的現代化戰役。從這次「鋼鐵之戰」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化戰爭的縮影.可以更加深刻地認識戰爭對後勤的依賴性。 為了打贏這次戰役,志願軍在戰前進行了長達幾個月的準備,將大量彈藥、物資趕運到前沿坑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