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2020-12-09 騰訊網

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在和聯合國軍鏖戰的43天裡,志願軍依靠坑道防禦體系,成功的在猛烈的炮火中生存了下來,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坑道防禦戰術是如何形成的?

坑道戰術的形成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140師的師長黎原。黎原畢業於南京中央軍校,因不滿於國民黨的腐敗,於1938年在武漢加入了我黨,開始光輝的戰鬥生涯。1951年4月來到朝鮮戰場,兩個月後,他奉命來到臨津江東岸組織防禦。

在和美軍多次交戰中,黎原發現每次開戰前,美軍都會利用飛機、大炮、坦克對我軍陣地進行猛烈的轟炸,敵人鋪天蓋地炮彈讓我軍傷亡極大,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我軍有生力量保存下來,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

在一次戰鬥中,敵人又開始轟炸,我軍一個班的戰士幾乎全部犧牲,只有幾人在山洞和防空貓耳洞的掩護下倖存下來,正在思考的對策的黎原頓時茅塞頓開,他想到一貓耳洞能藏三四個人,如果把裡面再擴大一點,那就能讓更多的人藏裡面,這樣戰士們的傷亡就會大大降低。

黎原畢業於黃埔軍校,在學校曾學過工兵築城相關知識,為了儘快想出坑道的構建方案,他請教了工兵營長、前線作戰的士兵,最後將方案定了下來,並在重要的防禦地點進行試驗。

剛開始修築的是小型坑道,只能容納一個班,隨著挖掘的進行,最後連成了一片,這種坑道能抵禦敵人大口徑的火炮,讓戰士們的傷亡率大大降低。

為了讓坑道有能藏能打、保障後勤的功能,黎原和前線的士兵探討修改了原先的方案,最後形成了戰鬥、屯兵和跑動為一體的立體防禦體系,

在戰鬥中受傷的戰士不經過地面就可運送到安全地帶,這種新型的作戰方式,使美軍的火力優勢大大降低,地面部隊每次進攻都會屍橫遍野。

這個新的作戰發明,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高度認可,對黎原進行了嘉獎,但黎原說,這並不是我的功勞,是全體戰士們用鮮血和汗水創造出來的。隨後坑道防禦體系在全軍推廣開來,到了1952年5月,抗美援朝全部戰線都有了坑道防禦體系陣地。

美軍對志願軍坑道的殘酷攻擊手段

在志願軍全線修建坑道的時候,美軍就已經開始了破壞,他們在空中和地面對坑道口發起猛烈的轟擊,但還是無法阻擋我軍的修築的腳步。到了上甘嶺戰役,為了進一步破壞,美軍來到我軍陣地,採用各種殘酷手段。

他們用炸藥爆破、火焰噴射器燃燒攻擊、利用風勢將汽油和乾材燃燒產生的濃煙燻,他們用毒氣灌入坑道,用巨石、泥土塞住通氣口,還向坑道內扔手榴彈,當這些辦法都沒有效果時,美軍還在坑道口圍起鐵絲網,企圖圍困志願軍。

雖然美軍的手段極其的毒辣,但是由於志願軍修築的坑道各種防禦措施齊全,敵人只攻佔了幾個,有的還是我軍棄用的,這些無一不令驕傲的聯合國軍敢感到失望。

上甘嶺戰役最慘烈階段

在上甘嶺戰役中,最慘烈的階段是坑道戰,當時雖然美軍佔領了表面陣地,但是躲在坑道內的志願軍是美軍最大的威脅,

只要地面的志願軍反擊部隊一來,坑道內的志願軍也會出擊,兩面受敵讓美軍一刻也不得安生,於是坑道爭奪戰極其的慘烈。

由於白天要抵抗美軍破壞坑道,夜間還要出去襲擊美軍,坑道內的志願軍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班的傷亡,為了補充兵員,指揮員不停地向坑道被派兵,當時15軍一個師團的兩級機關,就連後勤人員都全部上了前線。

當時連秦基偉將軍的警衛連也用上了,他們由連長、指導員帶隊,來到597.9高地的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已經跟隨秦基偉五六年,多次在危急時刻救過秦基偉。結果警衛連在敵人的炮火封鎖區遭到襲擊,出現巨大傷亡,有72人犧牲,犧牲的人中就有王虜

,這個消息讓秦基偉痛心不已,自15軍成立以來,經過數百場戰鬥,軍警衛連還從沒上過戰場,這一次剛出去就損失如此大,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無法釋懷。

結語

上甘嶺戰役的激烈,不僅引起了國內的注意,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看到我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美國「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說:」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依靠坑道戰術,一直將陣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即使最後戰爭結束,美軍也沒有將坑道摧毀。

相關焦點

  • 死鷹嶺,129個凍成"冰雕"的志願軍戰士始終保持著戰鬥姿勢
    也是在第二次戰役中,面對志願軍的包圍,美第二師師長勞倫斯·凱澤拋棄了他的士兵,率先逃離戰場。同樣是在這場戰役中,志願軍第20軍第58師參謀長胡乾秀危急關頭衝鋒在前,血灑長津湖……二1950年12月26日,西方聖誕節後第二天,55歲的美國陸軍副參謀長李奇微中將在寒風中飛抵朝鮮戰場,出任第八集團軍司令,同時被委以「聯合國軍」地面部隊司令重任。
  • 志願軍軍長水淹美軍,李奇微感嘆仗還能這樣打,成功阻敵7天
    1951年4月,李奇微接替麥克阿瑟成為「聯合國軍」總司令,令李奇微沒有想到的是,初上任的他就被志願軍軍長吳信泉打了當頭一棒,來了個水淹美軍,古老的戰術讓美軍難以置信,仗還能這樣打?
  • 看世界如何評論上甘嶺戰役
    而上甘嶺戰役的兵力密度,不僅比韓戰一至五次戰役大得多,而且也是其它三大戰爭中任何戰役所罕見的。上甘嶺戰役後聯合國軍遺留下來的炮彈殼炮火的密度,也創歷史空前。雙方集中了438門大炮,「聯合國」軍10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達300門,志願軍75毫米口徑以上的炮有138門,「聯合國軍」還動用了3000架次飛機和170輛坦克。
  • 上甘嶺戰役中的「上甘嶺」,原來在這裡
    上甘嶺,是許多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一個地名。它曾與黃繼光等無數志願軍英雄,緊密地連在一起。上甘嶺戰役,是抗美援朝中最慘烈的一場戰役。上甘嶺,面積只有3.7平方公裡,距離朝鮮金化郡的東北偏北約4公裡,金剛裡以東約2公裡。它兩側的兩個高地互為犄角,是五聖山前沿的重要支撐點。著名的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兩個高地上。
  • 上甘嶺戰役為什麼這麼出名?
    537.7高地誌願軍防禦陣地展開的,防守這兩個高地的是志願軍第15軍45師135團的兩個連又一個排,因此戰鬥一開始從我方看只是營規模的,敵人進攻投入7個營,算是師團規模的。戰役中志願軍第15、第12軍共投入3個師又1個團,火炮133門及工兵營、擔架營等,總兵力達4萬餘人。不過,在上甘嶺戰役之前運動戰時期的五次戰役,以及上甘嶺戰役之後的金城戰役(金城反擊戰)等,志願軍一次戰役投入兵力都是至少6個軍,20萬人以上。相比之下,上甘嶺戰役規模要小多了。
  • 韓戰:李奇微守漢城4天後敗逃,曾說:要打破志願軍不敗神話
    首先他認為志願軍戰士不會入朝,其次他認為即使志願軍入朝之後,他們也不可能打敗聯軍。這樣的設想的確很好,可是只不過這些都是他的一廂情願。其實麥克阿瑟這樣想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美國的空軍一直窺伺著鴨綠江附近,當地麥克阿瑟一直沒有發現有志願軍入朝的跡象。
  • 志願軍攻破漢城後,在李奇微睡衣中發現一封信:向中國軍隊致敬
    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開始了保家衛國之戰。志願軍進入朝鮮後,從十月二十日到十二月三十日的兩次戰役期間,打敗了美軍和南朝鮮軍,初步鞏固了戰果。十二月三十一日,第三次戰役打響。這一次,李奇微決定打陣地戰,意圖通過強大的物質力量拖垮志願軍。
  • 針對李奇微「磁性戰術」,志願軍也有高招,零敲碎打讓敵防不勝防
    1950年12月底,隨著韓戰第三次戰役的結束,美軍對戰爭的前進感到了悲觀,特別是美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因車禍喪生以後,美軍士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擊,李奇微一上任以後,雖然想了無數種辦法來解決部隊士氣問題,卻沒什麼效果,而相比之下韓軍撤退更是混亂不堪,他曾站在路中間,組織韓軍撤離,
  • 範弗裡特攤牌上甘嶺:兩百人五天拿下。結果:志願軍殲敵2.5萬
    第五次戰役發生之後,熟悉韓戰戰史的讀者們都知道,這是志願軍在朝鮮戰場發起的最後一次大戰役。就是這場接近尾聲的戰役,卻把韓戰,中美軍隊之間的較量,推上了一個高潮。1952年10月14日這一天,是以後中國陸軍和美國陸軍永遠都不會忘記的日子,正是在這一天,激烈悲壯的上甘嶺戰役打響。
  • 為何會輸掉上甘嶺戰役?美軍:志願軍一個團9600人,怎麼贏?
    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上甘嶺戰役,便是最典型的例子。在整個抗美援朝期間,上甘嶺戰役是最慘烈的戰役,根據戰後的統計來看,整個上甘嶺戰役打了足足有43天,僅僅美韓聯軍就付出了25,000多人的傷亡代價,這甚至超過了美軍在二戰中的傷亡人數總和。
  • 志願軍老兵回憶,目睹冰雕連,血戰上甘嶺,見識了戰鬥力最強美軍
    1950年11月入朝作戰,任志願軍26軍88師263團2營教導員,1951年6月起在上甘嶺主峰五聖山以及雞雄山高地堅持了長達11個月的防禦戰。1955年1月任26軍77師230團政治委員,1961年3月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學習,1962年任77師後勤部政委。1968年後任陸軍5師政治部副主任、政治部主任。】
  • 上甘嶺戰役|讓世界從新認識中國軍隊的「分水嶺」
    【環球網報導 見習記者 鮑宇雁】1986年8月,時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的秦基偉出訪朝鮮,30多年後,重返上甘嶺,秦基偉表情嚴肅,很少同人交談,他口中的「一生中最殘酷的戰役」就發生在這裡,故地重返,他面對群山行禮,他帶領的第十五軍的千百位戰友長眠於此處的青山松柏下。上甘嶺戰役中,4.5萬人的第15軍打出各級戰鬥英雄12383人,佔全軍總人數的27.5%。
  • 李奇微坐鎮漢城,仍被志願軍4天攻克,逃跑前留言:致敬中國司令
    是什麼讓一位擁有超強軍事能力的美軍高級將領對我志願軍如此欽佩呢?其實自從美國聯合英國、法國、加拿大、土耳其等15國組成的"聯合國軍"於1950年9月15日從仁川登陸後,美軍的作戰就一路高歌猛進,此時自信心爆棚的的麥克阿瑟覺得一統朝鮮半島就如同自己的囊中之物,輕而易舉就可以辦到。
  • 美國人如何看上甘嶺戰役?美軍四星上將:把我們打成了傻子
    志願軍參戰部隊依託坑道與敵反覆爭奪29次,擊退敵營以上規模衝鋒25次,營以下衝鋒653次。志願軍傷亡11529人,傷亡率在20%以上。而「聯合國軍」傷亡25498人,傷亡率在40%以上。這樣的傷亡率和日平均傷亡數,對美國人來說是個極其可怕的數字,因為美國認為傷亡率最高的太平洋戰爭中的硫磺島戰役,也只有32.6%。
  • 上甘嶺戰役結束後,志願軍又和美軍打了一仗,意義重大卻鮮有人知
    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正式打響。戰前,範弗裡特豪言只需6天就可以結束戰鬥,並預估美軍會有200人左右的傷亡。很明顯,範弗裡特高估了自己,歷史早已多次證明,自大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結果,這次也不例外。
  • 上甘嶺戰役打得多艱難?送一顆蘋果一個二等功,8萬斤只進去1個
    抗美援朝戰爭一共歷時3年,期間談判的時間就長達2年之久。這2年時間裡,一直都是邊打邊談,一直打到停戰協議正式籤訂。戰爭背景朝鮮在1910年的時候就成了日本的殖民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之後才獲得解放。中朝方面對這種無理要求表示拒絕,美國也抱著能擊敗中國志願軍的幻想,繼續用飛機大炮發動著進攻。很快,幾乎同之前認為中國不敢支援朝鮮時一樣,現實與美國的想法完全相駁,隨著上甘嶺戰役的爆發和結束,被震驚的美國不得不再次回到談判桌上來。
  • 上甘嶺戰役,為何被稱為「絞肉機」之戰
    整個1952年夏秋季節,中美雙方在戰線上的對峙和零星戰鬥都沒有停止過,但無論是夏季攻勢還是秋季攻勢,比起即將到來的上甘嶺戰役來講都是小兒科。五聖山下敵方集中了6到7倍於我的優勢兵力,至於火炮、飛機、補給等優勢就更不必說了,這場戰役似乎已經沒有再打下去的必要了。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半,陣地防禦戰階段空前慘烈的一場大戰打響了。範弗裡特計劃用一天時間奪下五聖山前的2個小山包——597.9和537.7北山高地。
  • 上甘嶺戰役一等功臣張家邦:200人堅守陣地 最終僅4人走下來
    老兵檔案  姓名:張家邦  年齡:87歲  籍貫:四川金堂縣  經歷:1951年入伍,成為志願軍12軍31師91團5連戰士,參與抗美援朝戰爭,在上甘嶺戰役中英勇作戰榮獲一等功,還獲得時任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日成授予的一等功勳章。後歷經抗美援越戰爭。195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美國人是如何看待上甘嶺戰役的?美軍上將:他們把我們當傻子在打
    上甘嶺戰役又被稱為三角山戰役,是1952年中國人民志願軍與聯合國軍在上甘嶺附近展開的一場著名戰役。所謂聯合國軍其實就是美軍和韓軍。上甘嶺戰役是二戰後美國首次大敗的一場戰役,上甘嶺戰役的激烈程度也是前所未見的。炮火的密集程度已經超過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高水平。
  • 美軍史上沒有上甘嶺戰役?為什麼?因為這場戰役美軍打得太丟人
    上甘嶺戰役,我想大家應該都耳熟能詳了吧?即使不知道是咋回事,也應該看過《上甘嶺》這部電影。當時我人民志願軍陣地山頭被削低了兩米,整個高地變成了一片焦土。總之這場戰役,雙方打得十分慘烈。不過有人就問了:怎麼在美軍史上從來沒提起過這場上甘嶺戰役呢?有人說是因為美軍在這場戰役打得比較丟人;當然有人說了,上甘嶺戰役是我們中方的叫法,而美軍的叫法是「攤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