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嶺戰役志願軍的防禦,李奇微感嘆: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
前言
抗美援朝後期,聯合國軍為了挽回不利的局面,在談判中獲得主動地位,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這場激烈的戰役打破了多個世界紀錄,特別是炮火的密集程度,超過了二戰的最高水平。在和聯合國軍鏖戰的43天裡,志願軍依靠坑道防禦體系,成功的在猛烈的炮火中生存了下來,取得了最後的勝利。
坑道防禦戰術是如何形成的?
坑道戰術的形成離不開一個人,他就是140師的師長黎原。黎原畢業於南京中央軍校,因不滿於國民黨的腐敗,於1938年在武漢加入了我黨,開始光輝的戰鬥生涯。1951年4月來到朝鮮戰場,兩個月後,他奉命來到臨津江東岸組織防禦。
在和美軍多次交戰中,黎原發現每次開戰前,美軍都會利用飛機、大炮、坦克對我軍陣地進行猛烈的轟炸,敵人鋪天蓋地炮彈讓我軍傷亡極大,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我軍有生力量保存下來,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
在一次戰鬥中,敵人又開始轟炸,我軍一個班的戰士幾乎全部犧牲,只有幾人在山洞和防空貓耳洞的掩護下倖存下來,正在思考的對策的黎原頓時茅塞頓開,他想到一貓耳洞能藏三四個人,如果把裡面再擴大一點,那就能讓更多的人藏裡面,這樣戰士們的傷亡就會大大降低。
黎原畢業於黃埔軍校,在學校曾學過工兵築城相關知識,為了儘快想出坑道的構建方案,他請教了工兵營長、前線作戰的士兵,最後將方案定了下來,並在重要的防禦地點進行試驗。
剛開始修築的是小型坑道,只能容納一個班,隨著挖掘的進行,最後連成了一片,這種坑道能抵禦敵人大口徑的火炮,讓戰士們的傷亡率大大降低。
為了讓坑道有能藏能打、保障後勤的功能,黎原和前線的士兵探討修改了原先的方案,最後形成了戰鬥、屯兵和跑動為一體的立體防禦體系,
在戰鬥中受傷的戰士不經過地面就可運送到安全地帶,這種新型的作戰方式,使美軍的火力優勢大大降低,地面部隊每次進攻都會屍橫遍野。
這個新的作戰發明,得到了志願軍司令部的高度認可,對黎原進行了嘉獎,但黎原說,這並不是我的功勞,是全體戰士們用鮮血和汗水創造出來的。隨後坑道防禦體系在全軍推廣開來,到了1952年5月,抗美援朝全部戰線都有了坑道防禦體系陣地。
美軍對志願軍坑道的殘酷攻擊手段
在志願軍全線修建坑道的時候,美軍就已經開始了破壞,他們在空中和地面對坑道口發起猛烈的轟擊,但還是無法阻擋我軍的修築的腳步。到了上甘嶺戰役,為了進一步破壞,美軍來到我軍陣地,採用各種殘酷手段。
他們用炸藥爆破、火焰噴射器燃燒攻擊、利用風勢將汽油和乾材燃燒產生的濃煙燻,他們用毒氣灌入坑道,用巨石、泥土塞住通氣口,還向坑道內扔手榴彈,當這些辦法都沒有效果時,美軍還在坑道口圍起鐵絲網,企圖圍困志願軍。
雖然美軍的手段極其的毒辣,但是由於志願軍修築的坑道各種防禦措施齊全,敵人只攻佔了幾個,有的還是我軍棄用的,這些無一不令驕傲的聯合國軍敢感到失望。
上甘嶺戰役最慘烈階段
在上甘嶺戰役中,最慘烈的階段是坑道戰,當時雖然美軍佔領了表面陣地,但是躲在坑道內的志願軍是美軍最大的威脅,
只要地面的志願軍反擊部隊一來,坑道內的志願軍也會出擊,兩面受敵讓美軍一刻也不得安生,於是坑道爭奪戰極其的慘烈。
由於白天要抵抗美軍破壞坑道,夜間還要出去襲擊美軍,坑道內的志願軍幾乎每天都有一個班的傷亡,為了補充兵員,指揮員不停地向坑道被派兵,當時15軍一個師團的兩級機關,就連後勤人員都全部上了前線。
當時連秦基偉將軍的警衛連也用上了,他們由連長、指導員帶隊,來到597.9高地的一號坑道,指導員王虜已經跟隨秦基偉五六年,多次在危急時刻救過秦基偉。結果警衛連在敵人的炮火封鎖區遭到襲擊,出現巨大傷亡,有72人犧牲,犧牲的人中就有王虜
,這個消息讓秦基偉痛心不已,自15軍成立以來,經過數百場戰鬥,軍警衛連還從沒上過戰場,這一次剛出去就損失如此大,直到戰役結束秦基偉還無法釋懷。
結語
上甘嶺戰役的激烈,不僅引起了國內的注意,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焦點。看到我軍在上甘嶺戰役中的英勇表現,美國「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說:」我們現在用這種方法20年也打不到鴨綠江「。整個上甘嶺戰役期間,我軍依靠坑道戰術,一直將陣地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即使最後戰爭結束,美軍也沒有將坑道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