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過度包裝的戰役:時隔60年 臺灣反思金門之戰

2020-12-20 手機鳳凰網

「一場充滿偶然性而被過度包裝的戰役」

特約記者 萬鈞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進軍福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發起金門戰役,欲肅清盤踞在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由於誤判敵情及後援不繼等原因,這場登陸戰以解放軍失利告終。戰情傳回臺灣後,被屢戰屢敗的國民黨當局視作挽回士氣的「救命稻草」大肆宣傳,在島內媒體的添油加醋下,成就了所謂「金門大捷」的神話。時隔60年後,臺灣《全球防衛雜誌》8月號以《金門保衛戰六十年後的真相》為題,用相對理性的眼光重新審視金門之戰的本來面貌,並對國民黨當局罔顧事實的宣傳手法進行了反思。

「大捷」一說乃人為炮製

文章開篇指出,如果不認真檢討真相,便不能從歷史中得到正確體悟,也就不能發揮寫史給後人的殷鑑作用。遺憾的是,出於政治宣傳的需要,國民黨軍在內戰中為數不多的「戰績」,都成為軍方自吹自擂和媒體歌功頌德的對象;至今仍在廣泛流傳的「金門大捷」,便是一個亟待去除過度包裝的典型例子。

對於金門戰役的勝負,海峽兩岸的結論基本一致;不過正如文章所強調的那樣,對於國民黨一方而言,這場規模不大的戰鬥究竟能否配得上「大捷」的稱號,倒是很有討論的必要。事實上,金門戰役是黃埔系國民黨軍建軍80多年來,惟一對中共軍隊成功實施的殲滅戰,對於向來敗多勝少的「國軍」而言,似乎也有些值得炫耀的理由。

但文章也指出,儘管國民黨軍政當局口頭以「大捷」稱之,但他們心知在金門的勝利只有「心戰效果」。如果以嚴謹的統計數字評價,則光在是淮海戰役中,國民黨一方就付出了數十萬人和大量物資的代價。而中共方面,今日卻少有人以「淮海大捷」為之宣傳,最多稱其為「偉大的戰略決戰」而已。

反觀金門戰役,即便按照國民黨方面提供的數據,解放軍在戰鬥中的人員損失(犧牲、被俘)不過1.1萬人,損失武器不到3000支。文章稱,如此微薄的戰果,若稱其為「大捷」,未免太過離譜。就連稍微嚴謹一些的臺「國防部」史編局都沒敢採信類似說法,大概是覺得這種極端偏離史實的宣傳性稱謂實在太「業餘」。

國民黨軍搞「人海戰術」

金門戰役發起時,正值國民黨軍在中國大陸節節敗退,而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則挾攜席捲東南沿海之威,計劃於10月25日凌晨將兩批共約2萬人的部隊跨海送上金門島,一舉殲滅國民黨守軍。然而,據該文分析,因缺乏兩棲作戰經驗,解放軍在戰役進程中的最大失誤,在於未能把握好當天的退潮時間致使渡船擱淺,加之國民黨軍派飛機轟炸錨地,解放軍後續部隊無法及時參戰,首批登陸的3個團(近9000人)陷入孤軍奮戰的境地。

相比之下,當時駐守金門的國民黨軍,在部隊數量上明顯佔上風。根據文章的計算,僅駐防於金門島東北、西北部的第45師和第201師,就有9500人之眾,再加上作為預備隊的第118師及一個坦克營,總兵力已接近2萬。不僅如此,戰鬥打響後,遲到的國民黨軍第12兵團還由海路不斷上島增援,臺灣飛來的運輸機也不斷空運油料及彈藥;由此可見,在整個金門戰役期間,國民黨軍始終佔有兵力及後勤的優勢。

文章進一步指出,除了大搞向來被國民黨「官修」戰史貶低的「人海戰術」外,國民黨軍的技術兵器,在金門戰役中也發揮了較大作用。特別是在重武器方面,前述坦克營的22輛坦克(每輛最多攜帶炮彈123發,機槍彈萬餘發)與空中的B-24轟炸機、P-51戰鬥機乃至海上的軍艦,陸海空聯合火力之猛烈實屬罕見。因此,後世某些人出於政治需要,竟不顧事實而以「以寡敵眾」為國民黨軍粉飾戰功的做法,頗有「得了勝利還吃人豆腐」之嫌。

解放軍本有機會獲勝

金門「大捷」被國民黨政工系統加工後,逐漸被套上了「統帥神機妙算」、「各軍團結一心」的光環,很多被反覆灌輸這一套的國民黨軍老兵至今對此深信不疑。

文章就此指出,根據國民黨軍內部的看法,金門之戰其實是一場「偶然性大於必然性」的戰鬥,正是一連串意外的集合,才僥倖成就了國民黨軍的「戰功」。就連時任「國軍」第22兵團司令的李良榮在進行總結時,也更多地偏重分析解放軍戰術失誤、守島部隊兵力和裝備質量佔優等客觀因素,諸如「……神勇無敵」之類的渲染性辭藻則未見記載。

事實上,按照文章的分析,如果解放軍能在25日天亮前確保全部兵力上島,且渡船到次日尚有部分能夠使用的話,守軍的防禦體系勢必被穿插擊破,島上兩大指揮樞紐(太武山及金門縣城)的控制權也將易手,島上守軍的士氣勢必大減。此外,國民黨軍雖然擁有裝甲部隊,但第一天的戰鬥結束後,其彈藥及油料已接近告罄;若非後方緊急空運補給物資,這些戰車勢必陷入無法開動也無炮可打的局面。

不難看出,若非登陸的解放軍後援不繼,守島的國民黨軍極有可能在26日前就身陷困境;其裝甲部隊由於缺乏夜戰能力,亦無法主動支援步兵而只能固守據點,待解放軍後續部隊抵達,最好的結局也只能是丟棄裝備、撤回臺灣。

文章最後總結說,在金門戰役過去一甲子後,隨著兩岸關係日趨緩和,相關歷史研究理應摒棄政治偏見而回歸真實。然縱觀今日島內,卻依然可見諸多「野史演義」般的非專業說法,這種現象應當令臺灣學界對自身的軍事史研究予以反省。

(::本報對原文中的某些特定稱謂按大陸方面的閱讀習慣做了處理,不代表認同原文觀點及立場)

劉嵩

相關焦點

  • 從臺灣視角看金門戰役(組圖)
    金門戰役發生之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國民黨所踞之地只剩下中國西南、臺灣和西北部分地區,解放軍憑藉三大戰役以來的如虹氣勢,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相反地,國民黨軍隊仍陷於蔣介石下野之後內部指揮混亂的局面,各部均是前線潰敗下來的殘部,建制不全,士氣低落。金門雖被國民黨視為防衛臺灣的重要據點,但畢竟距離大陸過近,如果布置主力,一旦被殲滅則國民黨則再無可戰之兵。
  • 金門之戰-解放軍最慘痛的失利
    今天跟大家聊的事兒是解放戰爭中解放軍最慘痛的一場失利,我軍史稱金門戰役,金門登陸戰,臺灣方面稱古寧頭戰役或古寧頭大捷。這是解放戰爭以來我軍最大的失利,成建制的部隊全軍覆沒是前所未有的。國民黨方面斃傷9000多人,但國民黨軍戰史稱陣亡1267人,傷1982人,共3249人。陣亡最高職務的是十八軍十四師四十二團團長李光前,兩者出入較大,但光憑這些統計數字就可看出金門之戰可謂慘烈至極。戰役至28日已基本結束,我軍最後被俘的是第253團團長徐博是我軍在金門島上真正堅持到最後一刻的勇士。
  • 金門炮戰60年!大陸送去的「不再是炮彈」,民進黨仍舊在裝聾作啞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司馬巖 環球時報記者 李司坤 張雪婷】在金門炮戰(臺灣稱「8·23」 炮戰)60周年之際,島內各界紛紛舉辦紀念活動。對60年前的臺灣民眾來說,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如今,老一輩臺灣人卻開始擔心年輕人忘記當年國民黨提出的「臥薪嘗膽、勿忘在莒」的口號。
  • 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指揮的?
    金門戰役,是解放戰爭史上一個永遠的創痛此戰,解放軍三野第十兵團的3個團9000多官兵,登陸後英勇作戰三晝夜:日本人聲稱,一個日本中將才是金門戰役的真正幕後指揮者。以下,是日本方面對根本博秘密參戰的敘述:1949年4月,國民黨兵敗如山倒。賦閒在家的根本博在日本實業家明石元長(原臺灣總督明石元二郎之子)的邀請下,決定率得力舊屬,赴華秘密協助蔣介石。
  • 金門之戰為何解放軍失利?原因有三個,一直在鞭策著我們
    最近在看到這麼一條有意思的提問:「金門之戰為何解放軍失利」?底下的評論也是千奇百怪,說什麼的都有,但是沒有一條理由充分的。今天,咱們就來仔細聊一聊,為啥解放渡江戰役都勝利了,但是在金門卻輸了。渡江戰役,這個我們應該都知道,當時解放軍出動百萬軍隊橫渡長江,對國民黨兩個集團軍發起進攻,1949年6月2日,渡江戰役結束,為解放軍解放南方各個省市奠定基礎,也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仗,解放軍贏得很漂亮,渡江戰役也被稱之為經典戰役。那麼,按照道理來說,解放軍應該具備了水上作戰的能力,可是為啥在金門輸了?
  • 19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再敗於胡璉,800多人被俘到臺灣
    在距離廈門不遠處,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島嶼,這個島嶼就是金門島,這個島嶼東面隔臺灣海峽和臺灣相望,西面就是福建省,當年施琅收復臺灣的時候,就是先攻佔了金門,才拿下臺灣的。所以金門雖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攻打金門戰役之前,十兵團將領,包括葉飛在內,都有點輕敵。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葉飛都可以說是一員悍將。
  • 金門戰役受挫後,為何不繼續對其發起強攻?這個原因很高明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曾組織過一次進攻金門島的戰役。這次戰役,我軍因情報失誤、缺乏經驗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戰役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只要重整軍備、重振士氣,就可以為下一次作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金門戰役:去對岸打醬油50年後為母上香
    1949年10月27日,歷時三晝夜的金門戰役結束,解放軍進攻金門失利後,海峽兩岸形成長期軍事對峙,從此整個廈門灣都變成「戰地」,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當報刊提及這裡的島嶼時,所用的概念都是「前線」。在國共戰爭中,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為「古寧頭戰役」,因為古寧頭是這場戰役的主戰場)絕對算不上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但是它帶來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從它開啟的兩岸對峙不但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更改變了海峽兩岸無數人的命運。有一種描述這場戰役之影響的說法為:「一座村莊,改變一場戰局;一座島嶼,改寫一部歷史。」然而,首當其衝被這場戰役影響的,則毫無疑問是廈門灣的百姓們。
  • 假如1949年金門戰役大勝,解放軍能乘勝解放臺灣島嗎?
    眾所周知,我軍自紅軍時期開始,戰鬥力一直都是相當強悍的,在大多數時間裡很少打敗仗,更別說是大規模戰役的慘敗,幾乎沒有。然而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面對手下敗將國軍,是吃過一次大虧的,同時此戰也遲滯了解放軍收復臺灣島的步伐,此戰便是金門戰役。
  • 金門戰役中,臺灣廣播稱解放軍軍長已犧牲,軍長:聽說我死了四次
    1949年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金門戰役,當時解放軍曾經派出三個團共計九千多人參加了這個戰役但是卻失敗了。雖然戰役沒有取得勝利,但是這次戰爭還是湧現出了一些英雄故事。當時金門之戰在最關鍵的時候,敵人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所以為了擾亂我軍,敵軍便在人群中高喊「活捉蕭鋒」,而蕭鋒就是當時28軍的副軍長。
  • 金門之戰與青樹坪,兩個失利仗,粟裕與林帥都該負責任嗎?
    本文精彩之處還在後面,您一定要耐心讀完,絕對會有收穫!解放戰爭時期,我軍少見的幾場敗戰,青樹坪戰役和金門之戰讓解放軍付出了慘痛的代價,那麼其中有什麼原因呢?該不該歸結到這兩場戰役的總司令指揮官的失誤呢?
  • 金門戰役戰俘最後歸宿:歸鄉戰俘遭槍決
    國民黨釋放900戰俘1949年10月份爆發的金門戰役(臺灣稱古寧頭戰役),是自南昌起義以來共 軍首次被成建制的消滅,登島的三個團全軍覆沒,長久以來很多人把「全軍覆沒」理解成全部犧牲,其實不然。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批登陸金門,總人數為9086人,並沒有「全部犧牲」。
  • 金門戰役——如此輕敵,必敗無疑,輸得一點也不冤
    輕敵至此,盲目驕傲,不下苦功,金門之敗絕非偶然!本來第二梯隊是有足夠船隻的,根本不需依賴第一梯隊的船隻返航接運,但在一周前滿潮之時,被國民黨空軍炸毀,飛機不光炸福建,連浙江、江蘇沿海都炸了,甚至炸了上海造船廠。按常識,第二梯隊已無可渡之船,便應調整作戰計劃,推遲進攻時間,趕緊籌船,這才是萬全之策。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金門戰役失敗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的島嶼戰事中,基本上處於守勢。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原先準備攻臺的三野精銳部隊先後被調到了朝鮮前線,就連很多部隊的高射炮,重型火炮都被調到了朝鮮前線。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他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金門,距離臺灣只有210公裡,是臺灣的橋頭堡。歷史上,無論鄭成功還是施琅,都是以金廈為出發點拿下的臺灣。蔣介石說過:無金門,便無臺澎。自從渡江戰役以來,3野就沒有遭到過什麼有力的抵抗,所到之處往往如秋風掃落葉,區區一個金門,守軍只有2萬,6月才開始修築防禦工事,他拿什麼抵擋?
  • 金門戰役為何慘敗?戰前一小時曾收到絕密軍情,卻沒有組織悲劇
    ——金門戰役登島部隊步話機員。01金門戰役結束了,結束的方式很悲壯。解放軍9000左右的將士登陸,大部分犧牲。很多人認為,金門戰役的失利是因為渡船原因。其實如果是深入分析一下的話,你會發現原因有很多,其中比較重要的就是輕敵和情報判斷不準確。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 遊臺灣:在金門,體驗戰地風情
    「固若金湯,雄鎮海門」,古時金門因固守福建東南海疆而得名。這個與廈門近到肉眼可見對方建築的小島,作為國共最後的交戰陣地而聞名。從金門戰役到金門炮戰,從實彈到宣傳彈,隆隆炮響持續了20年。  記者不久前踏上昔日戰地時,軍事據點已多被開發成觀光之地,金廈炮戰中幾十萬發鋼製炮彈被打造成菜刀。每發炮彈外殼可製成約60把,現有原料還能用好多年。
  • 大陸向金門供水 只待臺灣點頭
    金門水源不足了,希望向大陸買水!一直缺乏淡水的金門島,終於撐不住了。而大陸方面表示,已經規劃出兩套方案,只待臺灣當局點頭同意,就可向金門送水。早在今年四月,國臺辦新聞副局長範麗青就曾表示,福建省已經做好隨時為金門送水的準備。所以才會如此迅速地給出「晉江圍頭——金門田埔」與「廈門大嶝——金門營山」兩套送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