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視角看金門戰役(組圖)

2020-12-20 騰訊網

1949年10月24日午夜至27日發生在金門的激烈戰鬥,是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為數不多的勝仗之一。

金門戰役發生之時,新中國已經成立,國民黨所踞之地只剩下中國西南、臺灣和西北部分地區,解放軍憑藉三大戰役以來的如虹氣勢,勢如破竹,無堅不摧;相反地,國民黨軍隊仍陷於蔣介石下野之後內部指揮混亂的局面,各部均是前線潰敗下來的殘部,建制不全,士氣低落。

金門雖被國民黨視為防衛臺灣的重要據點,但畢竟距離大陸過近,如果布置主力,一旦被殲滅則國民黨則再無可戰之兵。不過金門戰役爆發時,國民黨在金門卻有相當的兵力,原駐守金門由李良榮指揮的第22兵團正擬與胡璉指揮的第12兵團進行換防,因此剛好兩支部隊都在金門,無意間對攻金的解放軍形成兵力上的優勢。第22兵團下轄第5軍及25軍,第5軍駐小金門,下轄第200師及剛由廈門撤來的166師,總人數僅三千餘人,雖名為一個軍,實際的戰鬥力卻不及一個團。至於第25軍則轄第40、45、201等3個師,其中40師及45師由空軍警衛部隊改編而成,地面作戰經驗不足,40師更由大嶝島遭解放軍重創,撤到金門時已不足一個團,45師也只有四千多人。三個師裡面訓練和裝備較佳的是孫立人在臺灣鳳山編練的201師,卻實戰經驗不足,而且還少了603團,因此所謂22兵團實際上的兵力只有萬餘人,難以守住金門。因此,國民黨東南軍政長官公署決定以胡璉所率12兵團接替22兵團擔任金門防務,並任命胡璉為「金門防衛司令」。

當此22兵團與12兵團換防之際,國民黨在金門約有五萬兵力,包括戰車第3團第1營有兩個連也在金門,共有戰車22輛,每輛裝有機槍3挺。金門不過彈丸之地,這樣的兵力集結已屬空前,任何對手都不能大意,不過乘勝而來的解放軍並沒有把這些殘兵敗將看在眼裡。當然解放軍的輕敵還因為對敵情的錯估,他們只知22兵團的殘部駐守金門,戰鬥力薄弱,卻不知12兵團已悉數進入金門島。又由於篤定可以輕易獲勝,解放軍對於撤退與增援工作並沒有充分的準備,登上金門的部隊沒有重武器,沒有準備增援所需的船隻。這已不是簡單的輕敵,分明是驕兵之態了。根據28軍前指的部署,以82師全部並指揮84師251團、29軍85師253團及87師259團共六個團的兵力,分兩個梯隊進攻金門。這些部隊久經戰火磨練,戰鬥力很強,不過出發前肖鋒等將領仍心存疑慮,主要是得知胡璉率領的12兵團已離開潮汕,目前去向不明,而且自身船隻徵集不足。不過第10兵團司令葉飛卻仍下令維持原先的作戰計劃,要求猛攻突襲、速戰速決。另一方面,駐守金門的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當時胡璉正趕往金門途中)卻由所得情報中準確預估解放軍可能於近日攻金,同時登陸地點可能在壟口至古寧頭之間的海灘,因此第201師與118師的加強戰車連於24日在這一區進行了反登陸的演習。關於這次演習,後來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演習結束時,戰車連1排排長楊展之的坦克脫落了履帶,拋錨在海灘上,連長周名琴遂讓另一輛坦克留下來幫忙修理,沒想到當晚解放軍攻金部隊恰好在這裡搶灘,兩輛坦克首當其衝,就地開火,成了反登陸的有效火力點。

10月24日晚上7時,解放軍渡海第一梯隊向金門起航,至25日凌晨2時左右,各船隊利用夜色,向國民黨軍第201師壟口至古寧頭之間的陣地發動攻擊。風強浪大使得登陸船隊失去控制,大多漂集於古寧頭方面,混亂中搶灘,建制多被打亂;不過解放軍畢竟久經徵戰,雖然面臨兩輛坦克的強大炮火,死傷頗重,但很快就突破201師第601團、602團陣地,並立刻向金門內陸穿插。3時許,解放軍一部進入602團觀音亭山附近陣地,接著主力攻陷古寧頭之北山、林厝。不過接下來,國民黨軍的反擊能力卻遠遠超出了預料。戰事發生的一刻,坐鎮金門的湯恩伯即決定動用一切可戰之兵將解放軍壓迫在古寧頭地區,他命令第22兵團司令李良榮以所有手下部隊,授權第18軍軍長高魁元統一指揮。高魁元立刻下令:(一)第118師(欠353團)配屬戰車第3連(欠一排),由瓊林向觀音山、湖尾鄉、湖南等地前進。(二)第14師配屬第14師之迫擊炮全部,迅速由吳厝向北挺進。(三)第11師之31團,及原駐瓊林之第18師第52團,統歸第18師師長尹俊指揮,在瓊林附近集結,經後沙、壟口沿海岸向古寧頭攻擊前進。(四)戰車第1營控制之預備戰車2排向瓊林集結。簡單地說,國民黨將可用的部隊全部往古寧頭集中,25日,雙方戰事慘烈,國民黨同時又派出海空軍進行轟炸,將解放軍留在海灘上的渡船船隻悉數炸毀,阻斷其退路,解放軍處境被動,漸感不支。到了26日下午3時,解放軍第82師246團團長孫雲秀率領該團主力及259團一連由古寧頭北端相繼登陸增援,但增援兵力太少,不僅無助於扭轉戰局,反而增加了本身的損失。這天上午10時,胡璉由臺灣趕到金門,他後來寫道:「……立即打電話給正在前線指揮作戰之高魁元軍長,詢問目前狀況。……高以低沉聲音答說:『戰事仍在激烈的進行中,形勢相當嚴重,即派車接司令官來。』我聽此話,突感千鈞在肩。……車到即行,不20分鐘已到湖南高地前線。當以責任所在,並未顧慮形式上之交接,迅即實施指揮權。……通電話後,前方士氣大振。尤以裝甲兵之戰車營為甚,紛紛要求與我通話。上述官兵,久與我共同馳驅疆場,今茲彼輩於徐蚌戰後(作者按,國民黨稱「淮海戰役」為「徐蚌會戰」),得在金門殺敗來犯共軍,愉悅之情,不覺流露其長官之前,當勉以再接再厲,黃昏入暮,各團合圍,共軍遁入古寧頭村內。」歷史的確充滿弔詭,作為淮海戰役中脫逃而出的胡璉部隊,竟然在金門這座小島向老對手三野部隊「扳回一局」。26日中午以後是金門戰役中最慘烈的時刻,即如高魁元所言「形勢相當嚴重」,解放軍打得兇悍異常,如果再有援軍登陸,前景難料。而事後證明,並未做好增援準備的肖鋒指揮部只能聽著金門傳來的隆隆炮聲干著急。隨後國共兩軍在林進行激烈的巷戰,胡璉下令戰車連不帶士兵,炮轟解放軍據守的民房,逐步推進,解放軍的核心陣地逐一被攻破,餘部退至海灘陣地,勝敗已定。27日拂曉,國民黨部隊沿著海岸清理戰場。退至古寧頭以北斷崖下沙灘的最後一支解放軍部隊一千三百多人遭到猛攻以後,亦全部繳械,金門戰役正式結束。

這場戰役對雙方心理無疑都留下了深刻的影響。國民黨將它宣傳為國共內戰的轉折點,每年定期舉辦紀念會和座談會,由參戰人員發表各種紀念專文。臺灣「國防部」先後出版《金門戰役》、《古寧頭殲滅戰》、《金門保衛戰》等書,胡璉著有《泛述古寧頭之戰》,第19軍軍長劉雲瀚所著《紀念金門古寧頭之役》,詳述戰役的過程。此外,戰後國民黨各軍系也出現爭功的現象,201師屬孫立人在臺所編練的新軍,為宣揚其主持訓練工作的績效,孫立人帶領大批記者到金門訪問,還把戰利品運回臺北公開展覽。不過這種自我表功、宣傳過頭的做法也在其他軍事將領之間招惹怨言。湯恩伯與李良榮後來並未受重用,戰役的實際指揮者高魁元後來則平步青雲,做到「國防部長」。至於胡璉的軍事能力尤其受到當局的肯定,長年擔任金門防衛司令,歷經多次沿海島嶼戰事。平心而論,胡璉在回憶文章裡甚少浮誇之語,也不刻意誇耀金門戰役的戰功,而是淡淡地說:「過去的事沒什麼好提了。」60年代,胡璉被派為臺灣駐「南越大使」,1968年越南共產黨軍隊發動「春季攻勢」時,他還到堤岸去查看,沒想到胡璉一輩子與共產黨頂牛,晚年竟頂到中南半島去了。

相關焦點

  • 被過度包裝的戰役:時隔60年 臺灣反思金門之戰
    「一場充滿偶然性而被過度包裝的戰役」特約記者 萬鈞 1949年10月25日至27日,進軍福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發起金門戰役,欲肅清盤踞在金門島上的國民黨守軍;由於誤判敵情及後援不繼等原因,這場登陸戰以解放軍失利告終。
  • 金門戰役中指揮部隊的李良榮,被蔣介石召回臺灣後結局怎麼樣?
    1949年10月24日,解放軍28軍的三個團在前線總指揮蕭鋒的命令下進攻金門,金門戰役由此爆發。不過,解放軍的三個團登陸金門後卻遭遇頑固抵抗,最終因為後援乏力而戰敗,大部分官兵壯烈犧牲。金門戰役的交戰雙方分別是解放軍第十兵團28軍的三個團以及國民黨李良榮的22兵團(後續胡璉的十二兵團增援)。聽到李良榮這個名字,大部分人都表示很陌生,李良榮是什麼人?他是如何在金門戰役中讓我軍吃了大虧?金門戰役後,李良榮的結局怎麼樣呢?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國民黨22兵團司令李良榮的結局。
  • 19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再敗於胡璉,800多人被俘到臺灣
    在距離廈門不遠處,有一個十分重要的島嶼,這個島嶼就是金門島,這個島嶼東面隔臺灣海峽和臺灣相望,西面就是福建省,當年施琅收復臺灣的時候,就是先攻佔了金門,才拿下臺灣的。所以金門雖小,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攻打金門戰役之前,十兵團將領,包括葉飛在內,都有點輕敵。不論是抗戰時期,還是解放戰爭時期,葉飛都可以說是一員悍將。
  • 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指揮的?
    原標題:日本「報恩」蔣介石:金門戰役是日軍侵華司令幕後指揮的?▲金門戰役是永遠的痛對這場解放軍損失最嚴重的戰役,臺灣方面稱之為「古寧頭戰役」、「古寧頭大捷」大加吹捧,各種段子故事層出不窮,最「神奇」的一個說法卻是來自日本
  • 52年南日島戰役,金門戰役後又一次失利,八百多人被俘虜到臺灣
    1949年10月,當時新中國建立還不到一個月,三野葉飛兵團就在金門遭遇了失利,三個團共9000多官兵損失殆盡,幾乎全軍覆沒。金門戰役失敗後,解放軍受限於海空軍力量不足,在東南沿海的島嶼戰事中,基本上處於守勢。尤其是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原先準備攻臺的三野精銳部隊先後被調到了朝鮮前線,就連很多部隊的高射炮,重型火炮都被調到了朝鮮前線。
  • 金門戰役戰俘最後歸宿:歸鄉戰俘遭槍決
    (資料圖)金門戰役解放軍戰俘最後歸宿有戰爭的地方就有俘虜,全世界都一樣,不同的是,當俘虜在東方國家是不光彩的事情。國民黨釋放900戰俘1949年10月份爆發的金門戰役(臺灣稱古寧頭戰役),是自南昌起義以來共 軍首次被成建制的消滅,登島的三個團全軍覆沒,長久以來很多人把「全軍覆沒」理解成全部犧牲,其實不然。當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分三批登陸金門,總人數為9086人,並沒有「全部犧牲」。
  • 金門戰役失利後,指揮官蕭鋒主動請罪,後來怎麼樣了?
    說起金門戰役,想必大家都不陌生,那可謂是極其慘烈的一場大戰。當時華野10兵團渡過長江後,迅速以摧枯拉朽之勢席捲江南,福建地區的敵軍也大都望風而逃。攻佔廈門之後,金門頓時成為了一座孤島,島上守軍是李良榮的22兵團,兵力不過兩萬。而華野10兵團則有十萬大軍,士氣如虹,隔海虎視。
  • 金門戰役受挫後,為何不繼續對其發起強攻?這個原因很高明
    熟悉軍事歷史的人都知道,在解放戰爭末期,我軍曾組織過一次進攻金門島的戰役。這次戰役,我軍因情報失誤、缺乏經驗等原因,而遭遇了挫折,戰役最終也以失敗告終。俗話說,勝敗乃兵家常事。一次失敗並不可怕,只要重整軍備、重振士氣,就可以為下一次作戰的勝利奠定基礎。
  • 2014金門自由行旅遊景點攻略推薦(組圖)
    金門旅遊觀光注意事項生活須知  1.臺灣實施室內工作場所及公共場所全面禁菸。於旅館、賓館、商店(場)、紀念館、旅遊車、計程車及車站等公共場所吸菸者,最高可罰新臺幣10000元。  2.臺灣為多元社會,容許有各種不同意見之表達,若旅途中遇到政治、宗教等團體之抗議或活動敬請包容、並保持冷靜、避免不必要之衝突。  3.臺灣交通繁忙,請遵守交通規則,行人不遵守將被罰以新臺幣300元。
  • 金門戰役中,臺灣廣播稱解放軍軍長已犧牲,軍長:聽說我死了四次
    1949年的時候曾經發生過金門戰役,當時解放軍曾經派出三個團共計九千多人參加了這個戰役但是卻失敗了。雖然戰役沒有取得勝利,但是這次戰爭還是湧現出了一些英雄故事。當時金門之戰在最關鍵的時候,敵人知道「擒賊先擒王」的道理,所以為了擾亂我軍,敵軍便在人群中高喊「活捉蕭鋒」,而蕭鋒就是當時28軍的副軍長。
  • 金門戰役失利的重要教訓,沒弄清楚胡璉兵團,到底有沒有登島
    金門戰役失利,有很多人原因,有人總結了天時地利人和,三者皆不佔。這當然很有道理。其實,金門戰役失利,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訓,就是敵情不明。(蕭鋒少將)所以,我第十兵團才決定發起金門戰役。然而,在戰鬥打響之前,負責金門戰役的第二十八軍副軍長蕭鋒通過偵查發現,金門島上敵人在增兵,援兵陸續到來。而且,在打大嶝島的時候,我軍俘虜了一些國民黨兵,其中竟然有第十八軍第十一師的官兵。
  • 我軍解放金門卻遭遇失敗,蔣介石流淚道:臺灣安全了
    49年10月27日,金門戰役勝利的消息傳到臺北,蔣介石流了淚。他太需要一次勝利了,他太知道金門戰役的意義了。他說:「這一仗我們全勝了……臺灣安全了。」——《金門戰役檢討》 國防大學 劉亞洲上將金門戰役序曲1949年7月上旬,三野第十兵團司令員葉飛率部進入福建,發起了福州戰役、漳廈戰役。8月,葉飛被任命為福建軍區司令員,負責後續的解放廈門、金門,清剿殘敵等工作。
  • 假如1949年金門戰役大勝,解放軍能乘勝解放臺灣島嗎?
    眾所周知,我軍自紅軍時期開始,戰鬥力一直都是相當強悍的,在大多數時間裡很少打敗仗,更別說是大規模戰役的慘敗,幾乎沒有。然而我軍在解放戰爭時期,面對手下敗將國軍,是吃過一次大虧的,同時此戰也遲滯了解放軍收復臺灣島的步伐,此戰便是金門戰役。
  • 金門戰役:去對岸打醬油50年後為母上香
    1949年10月27日,歷時三晝夜的金門戰役結束,解放軍進攻金門失利後,海峽兩岸形成長期軍事對峙,從此整個廈門灣都變成「戰地」,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當報刊提及這裡的島嶼時,所用的概念都是「前線」。在國共戰爭中,金門戰役(臺灣方面稱為「古寧頭戰役」,因為古寧頭是這場戰役的主戰場)絕對算不上一場大規模的戰役,但是它帶來的影響卻極其深遠,從它開啟的兩岸對峙不但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更改變了海峽兩岸無數人的命運。有一種描述這場戰役之影響的說法為:「一座村莊,改變一場戰局;一座島嶼,改寫一部歷史。」然而,首當其衝被這場戰役影響的,則毫無疑問是廈門灣的百姓們。
  • 爭陸客個人遊龐大商機 金門免稅店搶灘(組圖)
    爭陸客個人遊龐大商機 金門免稅店搶灘(組圖) 2012年04月28日 15:42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金門戰役:登陸部隊全軍覆沒,主席稱其為解放戰爭以來之最大損失
    說到金門這個島嶼,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相信熟悉這裡的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1958年解放軍炮擊金門,金門炮戰,也稱為第二次「臺灣海峽危機」,1958炮擊金門的戰略意義遠大於金門島本身的地位,為阻止美國分化中國,建立類似東西德國、朝鮮韓國等分裂政權的陰謀而發起的一系列軍事行動,但是今天小編要說的金門戰役,並不是1958年炮擊金門這場戰鬥。
  • 1987年兩岸開放探親,這位金門戰役被俘的士兵,後來過的如何?
    ,是1949年金門戰役的國民黨戰俘1949年的金門戰役,對我軍來說是一次教訓深刻的戰役,參加這次戰役的9086人,大多數人英勇犧牲,只有少數人被俘虜,這些被俘虜的戰士,後來在臺灣過得咋樣,接下來就讓我們根據這位老人的回憶,了解金門戰役被俘人員後來的生活處境2002年這位老人再次回大陸探親,由於當時年齡大了,這次是他的女兒陪他一起回來,他女兒叫陳心怡,也是在這次的探親中,她才知道父親的
  • 大陸向金門供水 只待臺灣點頭
    金門水源不足了,希望向大陸買水!一直缺乏淡水的金門島,終於撐不住了。而大陸方面表示,已經規劃出兩套方案,只待臺灣當局點頭同意,就可向金門送水。早在今年四月,國臺辦新聞副局長範麗青就曾表示,福建省已經做好隨時為金門送水的準備。所以才會如此迅速地給出「晉江圍頭——金門田埔」與「廈門大嶝——金門營山」兩套送水方案。
  • 金門戰役——如此輕敵,必敗無疑,輸得一點也不冤
    三個分屬不同部隊的團,硬被編入第一攻擊梯隊,這也就罷了,卻連戰役指揮官都沒有進行明確,導致三個團一登島便各自為戰,根本沒有形成統一指揮,互相得不到支持。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在「論金門戰役檢討」中有以下一段描述——「很長一段時間,國防大學課題組始終弄不明白,肖鋒怎麼排了個這麼古怪的陣容,這哪像是去啃骨頭、打硬仗?
  • 開國大典剛過23天,金門戰役打響,我軍卻不幸遭遇罕見嚴重失利
    20多天後,1949年10月24日,當全國人民還沉浸在新中國成立的幸福中時,在祖國東南沿海,一場鮮為人知的渡海戰役悄悄打響了,就是解放軍進攻金門島的戰役。如此草率組織起來的部隊,即使放在我軍擅長的陸地作戰中,也會有些難打,況且是28軍並不熟悉的渡海戰役。真到了海上之後,指揮官無法有效指揮不同建制的部隊,導致實際作戰的時候,部隊無法得到有效統一調度,這是金門戰役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