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臨的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

2021-02-15 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

「中國的教育問題」是發生在中國的,單純是教育方面的問題;但「教育的中國問題」,就不單純是教育的問題,而是在中國有關教育的各種問題。

在全國各地媒體和我們日常言談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評的。這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講素質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覺得素質教育行不通。減負講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發了文,但是負減得了嗎?
2009年,上海參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結果排名全球第一,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震驚。2012年第二次的測試結果出來,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說第一次測試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二次總不能再說是偶然的吧!這個測試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國際組織派人到上海來做的,而且測試的對象是隨機抽樣,包括最差的學校,是一個全面的測試。測試的標準是公開的,至今沒有聽到多少批評。我們一直在讚揚人家的教育怎麼好,但歐巴馬在美國說中國的教育搞得好,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差?為什麼我們培養的人在國內發揮不了作用,但到了國外很快就發展起來了?楊振寧、李政道在西南聯大讀本科,在美國讀研究生和從事研究,得諾貝爾獎主要歸功於在美國受的教育。同樣在西南聯大打好了基礎,留在國內讀研究生並繼續從事研究的人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獎,而且到現在還沒有突破呢?這也要問大學嗎?我不是為大學推卸責任,但說明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大學裡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所謂的「錢學森之問」。「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我想錢學森本人心裡也很明白。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更多是要問社會,而不要僅僅問大學。有人說現在高考是「一考定終身」,要多考幾次才公平。其實,考試設計得再好、再公正,總會有人因為考得不理想而認為試卷出得不好,永遠都會有人認為自己沒有正常發揮。你讓他考5次,他都會說沒有正常發揮,為什麼不能考第六次?任何制度都是有弊病的,只能儘量減少弊病,卻無法完全消滅。
我說過多次,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試,但將應試能力與素質對立起來是錯誤的。為什麼素質高的學生就不應該有很好的應試能力?難道素質高的學生都考不出好成績才正常嗎?人生不都在應試嗎?個人之間、群體之間以至國家之間的競爭往往都是「一考」決定的,奧運會比賽時能因為「發揮不好」要求再來一次嗎?其實,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終身的。如果社會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揮棒你可以不聽。如果你選擇了不上大學,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這根指揮棒就奈何你不得。要從高考的指揮棒中解脫出來,首先得靠學生本人和家長。比如有些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能力、職業目標出發,選擇不上大學,或者先創業、先工作,或者在大學期間退學創業,有多少家長會支持?請問在座各位家長,如果你們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支持嗎?如果家長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指揮棒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更重要的,要靠社會,靠政府。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大學的毛入學率應該是40%。也就是說,到2020年,同齡青年中會有40%的人能夠進入大學。如果剩下60%的青年沒有出路,或者說與那40%上過大學的人以後的差異會很大,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是可以想像的。經濟和教育都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德國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學的,它們的毛入學率在50%左右,不會超過60%,就算達到60%,也還有40%的人上不了大學,為什麼就沒有高考的壓力和惡性競爭?因為在義務制教育結束後,學生就開始分流了,一部分人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和職業目標選擇不上大學。剩下的人也不會都選常青藤大學或頂級的大學,比如家庭經濟條件不太理想,估計自己又拿不到獎學金的,就選所在地的州立大學,學費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進一步深造研究的,會找實用型的大學;申請失敗的學生也會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機會。可是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孩子和家長都將上大學、上名校視為唯一目標,儘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備條件。不能怪他們自不量力,造成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的根本原因是殘酷的社會現實——青年的出路越來越窄,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越來越差。這些年大學擴招,毛入學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卻越來越尖銳。因為水漲船高,招聘或錄取研究生的條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學。同樣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還要拼其他條件,成績績點、競賽、實習、社團、證照,甚至戶籍、相貌、家庭條件、社會關係,多多益善。於是競爭越來越提前,從高中、初中、小學,已經提到了幼兒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不惜從買學區房開始。我大膽地預測,如果這樣的競爭不終止,下一步必定會出現胎教競爭,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競爭。高考改革得再好,辦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學率。到2020年,如果有60%~80%的青年參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選出40%最合適的考生,總還有20%~40%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經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點的人準備上大學,而他們又很明確自己是要上應用型大學還是要繼續研究等等,不僅高考不會有什麼壓力,就是名校也會遭遇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實行各種考試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國統一招生,連入學後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解決青年的出路問題,不是大學也不是幼兒園的事情,而是政府、社會的事,也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以及本人的理性選擇。社會解決好這個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夠在不同的階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後都有體面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才能夠保證各級學校是良性競爭,也能保證各種人才得到發揮,也能夠使學校、老師盡心盡責使孩子成才。一味將社會的責任推到學校,這對政府來說是不負責任,對輿論來說是誤導,對家長來說加重了不必要的負擔,對孩子來說扼殺了個性,迫使他們走這樣一條獨木橋。我認為這才是中國教育的實質問題。教學是人對人的藝術,是因人而異、因校而異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規矩,社會用不著去幹涉;學校如果什麼都被社會幹涉,那這個學校是辦不好的。
現在我們校長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馬上報紙就要討論。實際上只要家長、學生籤字同意,不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學校就可以做,形成自己的傳統。韓國到現在為止,還允許老師體罰學生,一般是打到初中,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規定,幼兒園、小學、初中,哪怕是冬天,女孩子一律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褲,到高中,才可以穿長裙、長褲。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凍得發紫,規規矩矩還站在那裡,這些都是有規定的。當然,國情不同,我們不應也不必生搬硬套,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規律,允許學校、教師在不違背法律和教育方針的前提下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而現在,學校禁用手機,馬上會引發軒然大波,引起媒體的普遍批評。學生考試作弊被學校開除,法院卻判學校違法。北京某大學一年當了8次被告,全部輸掉,因為法院認為原告都是學生或家長,屬弱勢群體。小學教師下課後會看著學生,不許奔跑嬉鬧,怕萬一引起傷害事故擔不了責任。片面要求社會公正一定要由學校來體現,根本不尊重教學的規律,讓教育承擔不應該承擔的任務,那麼中國的教育是辦不好的。首先,學校的公正要靠政府。義務制教育是強制的,孩子到了規定的年齡,家長或者監護人就必須要送孩子上學,在美國,如果孩子不上學是要申請的。義務制教育對政府也是強制的,政府必須要保證孩子有這樣的機會,比如說這個孩子家離學校很遠,那麼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了,我說應該公布國家義務教育最低標準,多少孩子要配一個教師,餐廳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公布之後讓我們看有沒有做到。
像美國、日本,窮鄉僻壤的學校和城市的沒有多大的差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但是基本設施都是有的。2001年初我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時,參觀了毗鄰的智利弗雷總統考察站的小學。這所小學只有十幾位學生,但有兩位由國家派來的專職教師,配了好幾臺電腦,還開通了網際網路,學生們每年還能回國參加活動。當時得知,有兩位學生即將升中學了,政府已決定再派一名老師,同時確定由一位有專業學位的考察隊員兼任物理教師。
我們說要辦世界一流大學,這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說要辦成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絕對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樣,義務教育的質量已經是世界一流了,只要在硬體設施上都能達到先進,在地區、城鄉之間做到均衡,那就是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
即使是現在最貧窮落後的地區,只要中央下決心調動全國的力量,也不難使每一座小學、中學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師資數量或質量不夠,既可在本地培訓,也可以從外地招聘或從發達地區派教師輪流服務。如果我們的義務制教育是一流的,那麼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就處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線上,今後能不能上大學,如何選擇職業,就靠你自己了。任何國家的國民素質的提高,任何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前提都是從小的家庭教育。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很多規矩、規範,涉及信仰的某種行為,最關鍵的是從小灌輸,習慣成自然。到了大學甚至是高中就來不及了,或者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了。例如一個人不能撒謊,就是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規範,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養成了撒謊的習慣,長大了是很難糾正的。你告訴他不能撒謊,他會說撒謊的人很多,為什麼我不能?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還有不撒謊的人。現在的家庭教育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問題?根子就是他們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從小就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將一些全人類都普遍認同的美德當作工具和手段。「文革」期間我當中學教師,眼看我的學生變得開口國罵閉口「滬罵」,老師處於被批判鬥爭的處境而無能為力,還得昧著良心讚揚「革命小將造反有理」。我們私下感嘆:將來等到這些學生為人父母,成為國家棟梁,他們如何教育子女,管理國家?教師的作用能否發揮,結果也不同。以往中國人普遍崇拜「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很高。「文革」前,我當教師時不滿20歲,到學生家去訪問,有的家長還以為是他哥哥的同學,可一旦知道我是老師,立即非常客氣,有的家長年齡可當我父母,但對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長的說法、要求與教師不同,學生就會理直氣壯予以拒絕:「是老師說的。」家長就會讓步:「當然聽老師的。」但現在,老師在家長心目中處於什麼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師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從教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家長送的購物卡和禮物,千方百計利用家長資源;另一方面,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有錢有勢就能左右老師,他們怎麼會將老師當作孩子的行為楷模和靈魂導師?

其次,義務教育要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果做到這一點,就能糾正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現在強調不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不是將責任交給每一個家庭,因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進入學校,孩子們要在同一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往往就是說輸在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擠。國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創造一個一個所謂的教育奇蹟。

我很奇怪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為什麼要跑到人大附中這樣的學校去?為什麼不能到一般的學校,或者是比較貧困的學校?難道還要花更多的錢製造一個個遠遠脫離中國實際的超級學校嗎?如果一個國家不從基礎教育開始,不是通過政府做到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不是使孩子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今後我們怎麼保證這個國家穩定的發展?

這些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教育部門和學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但如果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政府不全面來解決這些問題,單獨要求學校將教育辦好是不可能的。

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圖書館館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上海市政府參事,全國政協常委。

相關焦點

  • 中國教育面臨哪些重要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育得到了迅猛的發展。首先中國教育使90%的中國老百姓擺脫了文盲的狀態,使大部分的中國人都不同程度的拿起了書本和筆,成了文化人。這一點中國教育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人民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教育被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上來,高考制度的恢復,使中國的教育走上了正常發展的道路。
  • 【思客】俞敏洪:中國教育最大問題是均衡問題
    讓民間財富和活力調動起來,支持中國的高等教育事業。中國實際上從歷史上是一個以私塾教育為主的教育體系,中國的公學,幾乎所有的公學是到了辛亥革命以後了,中國有著民間教育的傳統,為什麼不利用民間力量呢?這是第一個。  我覺得中國教育的大問題,還不是國際化的問題,我把國際化排在第四位了。我覺得最重要另外一個問題是教育均衡問題。什麼叫教育均衡?我最擔心的是什麼?
  •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
    白巖松:中國教育現在最大的問題,不在於學校或社會,而是家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的教育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孩子們基本都可以進行課堂學習文化知識。但是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問題,學校、社會和家庭三者的教育關係直接的矛盾越來越尖銳。
  • 專訪吳軍: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壓得太緊,而是這3大問題
    現在的媒體特別喜歡比較中美教育,我認為如果要比較中美教育,就要做全面的對比,不能拿哈佛和中國的二流學校對比。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現在也有很多問題,包括畢業率太低,浪費了教育資源等。如果打分的話,我覺得可以給中國教育打80到90分。中國教育有不錯的成績,只是現在大家都在追求:能不能把這個成績提高到95分?為什麼中國這些年追趕美國追趕得很快?
  • 專訪吳軍: 中國教育的問題不在於壓得太緊, 而是這3大問題
    現在的媒體特別喜歡比較中美教育,我認為如果要比較中美教育,就要做全面的對比,不能拿哈佛和中國的二流學校對比。美國公立學校教育現在也有很多問題,包括畢業率太低,浪費了教育資源等。如果打分的話,我覺得可以給中國教育打80到90分。中國教育有不錯的成績,只是現在大家都在追求:能不能把這個成績提高到95分?為什麼中國這些年追趕美國追趕得很快?
  • 中國教育體制面臨的挑戰
    然而,教育迅速擴展的同時,很多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經歷了許多伴隨出現的社會和經濟問題,使得不少教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質疑教育的功能。然而,這些問題在教育發展決策時卻往往被忽略。  本文要提出一個二十一世紀中國面臨的挑戰:建立一個有中國特色、支持可持續發展的終生教育體制。本文的目的是確立此題的研究價值,及其有關的社會發展的政策和實踐的意義。
  • 應試教育真的不堪嗎?中國教育的問題是什麼?
    這其中,我認為是教師工資問題,遠比什麼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之爭更重要。我為什麼偏偏關注教師工資這些問題,在許多人看來,這些並不是教育的痛點?教師才是教育的主體和根本,增加教師收入自然是無可厚非。特別指出一點,支教教師工資問題。
  • 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尤其是爸爸!
    對於教育,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家庭教育|中國最需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有些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可是,很多的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新時代我國教育法治建設面臨的問題與對策
    ,但仍面臨新的挑戰。譬如,分享經濟與「網際網路+教育」帶來的教育模式創新和治理難題,民辦教育分類管理帶來的營利性教育產業發展與培訓市場法律規制問題,教育改革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在家上學、就近入學、教育公平及教育質量等新型教育法律糾紛,以及日益引起社會關注的校園欺凌、性侵害及其他新型校園安全問題,等等。總而言之,教育立法、執法和司法正面臨著如何確認和調整新型教育糾紛的法律關係及其權利義務的新問題。
  • 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教育雙軌制,而是理念和方法
    渠老師說,當下教育最大的問題是教育雙軌制:由於減負,學生們在學校裡學習的內容越來越簡單,公立教育的優質資源退出/浪費;家長們不得不花錢去購買校外的教育資源,否則孩子在競爭中就會處於劣勢。
  • 中國教育如何杜絕補課問題?網友:禁止不是解決問題得好辦法
    最近在網絡平臺上收到這樣的一個問題邀請:中國教育如何杜絕補課問題?應否取消義務教育階段所有盈利機構?這是啥邏輯,典型的推鍋邏輯嘛。為什麼要杜絕補課問題呢?換而言之,我想問題主:您有孩子嗎?您真的做到了在這個階段不讓孩子上任何一個補習班,在課外,您真的做到給您的孩子在課外不花一分錢嗎?其實補課興趣班的出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教育的一個進步,也是家長對教育重視的一個表現。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有些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可是,很多的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
  • ​中國最需要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尤其是爸爸
    現在的中國,什麼都提倡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但最需要與世界發達國家接軌的父母教育卻被我們遺忘了。有些發達國家的年輕戀人如果想領取結婚證,必須參加政府舉辦的父母學校,培訓合格,才能領到結婚證。可是,很多的中國的父母普遍堅持隨意而輕鬆的心態:只要有結婚證,就可以生孩子;只要有能力生孩子,就有能力教育孩子。部分父母甚至認為:任何成人都可以教育孩子,祖父母可以教育孩子,保姆也可以教育孩子。許多中國父母往往直到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成為「問題學生」,才開始為孩子的教育問題感到驚恐。
  • 一場持續了20年的實驗,發現了中國教育的大問題
    中國古人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就是價值觀認同的問題。不是《論語》本身,而是《論語》裡的思想價值被大家都廣泛認同,所以它就可以治理天下。未來不是靠分數去衡量人,而是靠動態的數據。所有的學習經歷都可以被精確、客觀地記錄下來,可以反映一個人真實的學習狀態。我們可以建立不同的學習中心。鼓勵所有人,不僅包括傳統學校,還包括社會教育機構、公益組織、企業、科研院所,都為教育提供資源,形成一個個學習中心,讓不同的人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內容。
  • 一場持續了20年的實驗,發現了中國教育的大問題
    中國古人所說的「半部論語治天下」,其實就是價值觀認同的問題。不是《論語》本身,而是《論語》裡的思想價值被大家都廣泛認同,所以它就可以治理天下。比如,我們都認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都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認同「大丈夫」「君子」的品行,認同這些最基本的社會準則、道德規範,就造就了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 再話中西方教育思想得失:中國教育給答案,西方教育給問題?
    中國人擅長思考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並且做得很好。所以中華文明能傳承5000年絕不是偶然。西方教育倡導給問題,告訴他們人應該如何挑戰自我、挑戰權威,探索自然。所以,西方科學與技術從始至終都比中國先進也絕不是浪得虛名。
  • 中國之國民教育問題
    要把外國教育理念與本國歷史結合起來     鑑於教育問題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完全依靠外國教育顯然不能得到理想的結果。外國教育重原理、輕現實,存在著弊端,效果往往不佳。     為此,中國青年決不能因所受的教育而忘本,他們只有充分了解本國歷史,才能熱愛本國歷史,才能置身於國家發展的潮流之中,帶來有益的革新,而不是損害民族文化。
  • 我國鄉村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我國鄉村教育面臨的突出問題 通過梳理我國當前鄉村教育發展現狀發現,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我國鄉村教育發展歷程中面臨諸多困境以及存在各種問題。問題大致可分為四類,即鄉村教育在發展中面臨的地位孤立化、資源稀缺化、關係斷裂化、生態危機化等複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