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半夏末冬
90後寶媽一枚,育兒方法千百種,只為你分享親歷過的有效技能。
此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懷孕的時候期待快點卸貨,卸貨後卻恨不得再塞回去。」充分暴露了育兒的曲折與辛酸。從嬰兒時期的屎尿屁到幼兒時期的性格、習慣養成,再到長大後的成家立業,父母註定為孩子操勞一生。
操心勞累也罷,最怕的還是家有「淘氣大魔王」,成天上躥下跳,沒有一刻閒暇;父母說東他往西,就愛「對著幹」;不讓做的偏要做,執拗無人能敵……面對這般情景,「別動」「不可以」「不行」似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乖孩子」亦成父母心中頭等期許。
不過,孩子淘氣就真的壞事嗎?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的淘氣行為實際上是他探索世界、提升自我、激活思維、發散創意的催化劑,如果我們一味阻止孩子自我探索,反而不利於其行為技能、思維成長和身心健康發育。
一、「乖孩子」不應成為父母的頭等期待
3歲的嘟嘟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寶貝」,典型的「乖孩子」,當然,這並非嘟嘟先天「乖巧」,而是父母培養下的後天養成。剛學會爬的時候,嘟嘟媽媽為了避免嘟嘟弄髒衣服,給嘟嘟劃定了只能在床上爬的範圍,每當嘟嘟「越界」,媽媽就迅速將孩子抱回床上,並嚴厲喝道「不可以下去,下面很髒」;學步後,嘟嘟媽媽同樣不讓嘟嘟走出家門,理由是「外面危險」。
就這樣,嘟嘟長成了父母期待的「乖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依照媽媽指示,沒有明確可為的,嘟嘟一概不碰。在家裡人為孩子的乖巧沾沾自喜時,幼兒園老師卻傳來消息說,嘟嘟的適應能力不樂觀,她在學校從不與小夥伴交流,性格非常內向,對於老師教學中涉及的新事物,接受度相對較差,膽子也特別小。同時,嘟嘟父母還發現,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身體素質就變得異常差,動不動傷風感冒拉肚子,三天兩頭醫院跑,讓家裡人操碎了心。
在與兒保醫生詳細交流養育方式以後,嘟嘟媽才悔不當初,正是自己對「乖孩子」的巨大期待和各種「設限」,才讓嘟嘟變成了「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室外一丁點兒的風吹雨打。
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史蒂芬•卡馬拉塔說:「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職責,履行的最佳途徑是父母根據孩子的獨特天資和氣質,秉持家庭的價值觀和文化期待,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
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有所成就,不過,成就並非「乖孩子」的專利,「淘氣娃」也有自己的高光時刻,而其中關鍵則在於父母扮演了什麼角色:是擁護者還是阻礙者?是引導者還是嘲諷者?
二、別讓「淘氣」成為父母過度管教的理由
0-3歲是孩子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之一,也是寶寶認知發展、運動發展、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而如何搭建孩子的成長平臺,又成為這個關鍵期的重點話題。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成長,但這種幫助不等於我們濫用權利,對孩子進行過度管教,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時,過度管教不僅影響孩子的成長,更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社會交往等。
1.淘氣的孩子更聰明,過度管教影響孩子3大能力發展
從寶寶出生到3歲,大腦發育便已達到成人腦重的70%,3-12歲完成剩餘的30%。由此可見,這一階段是激發孩子大腦活力的重點。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將東西扔來扔去、熱衷於肢解各類玩具、喜歡亂塗亂畫的場景屢見不鮮,面對孩子的搗亂行為,倘若我們以「淘氣」為由對孩子進行過度幹涉,將影響孩子創造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的發育,進而影響智能發展。
畢竟,孩子扔東西其實是在建立空間認知,肢解玩具說明孩子有較強的行動力和觀察力,亂塗亂畫則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對色彩、形狀的認知,但這一切,都可能因為我們的強加制止而受到傷害。
2.淘氣的孩子更健康,過度管教養成「嬌慣娃」
我們都知道,淘氣的孩子大多好動,這其實是有助於孩子體能發育,幫助孩子增強心肺活力和身體免疫力的。上述案例中的嘟嘟,因為長期待在室內,造成身體免疫能力低下,一旦離開了父母營造的「無菌」環境,身體就開始抗議,所以才有了經常跑醫院的「焦慮」。
3.淘氣的孩子更樂觀,過度管教影響其成年後發展
曾經參加過一場線下兒童教育課,授課的教育專家說,過度保護就是讓孩子失去從錯誤中成長和收穫經驗的機會。其實,過度管教又何嘗不是呢?但是,比過度保護更可怕的是,過度管教可能讓孩子樂觀變悲觀,養成自卑、叛逆的心理性格並影響其一生。
淘氣的孩子熱衷於探索周圍事物,並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經驗,也培養了對探索後果的承擔能力,這樣的孩子更易養成樂觀、堅韌的性格,而父母過度管教和制止,將阻礙孩子對於經驗的吸收,並讓孩子內心形成違背父母意願的負疚感,久而久之,孩子易形成自卑、負疚、叛逆的心理,長久以往,必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工作擇業、社會交往、個人成長。
三、掌握4項技能,做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父母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教育家卡耐基小時候是被公認的淘氣男孩,其父親都表示頭疼無奈,而這一切卻在卡耐基的繼母到來後開始改變。當卡耐基父親介紹卡內基說他是一個壞男孩的時候,卡內基繼母微笑的看著卡耐基並說道:「你錯了,他不是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卡耐基的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因為在繼母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他的父親和鄰居認定他就是壞男孩,但是繼母只說了一句話,便改變了他的生命。
有別於傳統的「不打不成器」,當前的育兒教育,絕大程度上已經告別了棍棒,轉向了理性。不過,如何「說理」卻成了眾多家長心中的痛點,在這裡分享4個小技能,可以幫助你在理性教育的路上順暢行走。
1.尊重孩子個性,拒絕亂貼標籤。孩子好動,就是多動症;孩子打人,就是暴力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的喜靜、有的好動,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成長,不要給孩子貼上指向性標籤,尤其是負面指向性標籤,這事關孩子的自尊和性格的養成,亦影響孩子的一生。
尤其對於2-6歲的孩子,獨立意識發育,但還未形成真正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個時期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感是絕對的,如若父母有意無意給他們貼上一些標籤,他們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並按照這個標籤去行事。同時,倘若父母給其貼上負面標籤,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自卑、不被愛護的心理,這將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正如教育家卡耐基,當周圍的人(包括父親在內)都給他貼上「淘氣」「壞孩子」的標籤時,繼母的話語仿若冬日暖陽,溫暖了卡耐基的心,也給了他積極面對未來的勇氣。
2.遇事冷靜對待,拒絕情緒教育。你對待孩子的方式裡,藏著他未來與人相處的方式。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家長情緒焦躁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有45%會在孩童期病發精神健康的疾病、有32%則是在成年期會病發精神健康的疾病。由此可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希望家長能夠遇事冷靜,拒絕情緒教育。其中,有一個冷靜情緒的妙招是,當你要開始教育孩子前,請先冷靜10秒,為情緒降溫,儘量讓思緒平靜,並營造好非暴力溝通氛圍。比如,孩子打碎了盤子,情緒暴躁時的父母可能開口就是「誰讓你端的」「這點事都做不好」,甚至會冒出「你有什麼用」這類話語,而經過10秒鐘的情緒降溫後,對話則可能改變:「你想幫助媽媽做家務,你是一個好孩子。是因為力氣不夠還是沒有注意到才打碎盤子的呢?盤子既然碎了,我們需要先清掃碎片,不然很容易劃傷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每一個成年後有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心理的創傷。」在育兒生活中,創傷往往存在於生活的細節中,比如一次犯錯後的溝通、日常對話裡的冷漠。因此,我們要學會做冷靜型父母,學會為情緒降溫,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在孩子的身上表現出冷靜情緒,在與家中其他成員的溝通過程中,也要冷靜以待,營造冷靜、有愛、和諧的家庭氛圍。
3.巧用「界限清單」,幫助孩子建立規矩意識。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份「界限清單」,在清單中明確,哪些事情是可以經常做,哪些事情要少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甚至可以明確做的時間,比如,玩具一個星期買一次,不能觸碰插座等,列好清單後要積極引導孩子遵守清單上的規則。
當然,為了幫助孩子增強規矩意識,父母也可以列一份關於孩子的行為清單,比如,兩周必須帶孩子去一次遊樂園,每天為孩子講繪本等。親子之間共同按照清單約定去完成事情的時候,孩子不僅能夠享受到完成任務帶來的愉悅感,還能夠培養守信、明理、規矩意識,為親子關係增溫。
4.用自然懲罰,讓孩子守規矩。在建立了規矩後,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守規矩。這其中,最有效的不是不守規矩後的打罵,而是讓孩子自行承擔自然懲罰。比如,孩子撒潑不吃飯,比起苦口婆心的勸導和打罵,不如讓孩子接受不吃飯的自然懲罰。在規定的吃飯時間內,倘若孩子不吃,則果斷將飯菜收走,並在下一頓飯之前不再為孩子準備餐食,當孩子體驗了不好好吃飯帶來的飢餓感後,他一定會開始享受吃飯。
沒有天生淘氣的孩子,只有沒找對教育方式的父母。與其在育兒中抱怨孩子調皮、淘氣,不如學會自省,不斷調整自身的觀念和做法,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孩子成長路上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夥伴。
孩子的成長路上,你最需要的不是把「淘氣娃」變成「乖孩子」,而是成為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