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不是過度管教的理由,缺少這4點難以成為孩子內心需要的父母

2020-09-05 念安育兒

文/半夏末冬

90後寶媽一枚,育兒方法千百種,只為你分享親歷過的有效技能。

此前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懷孕的時候期待快點卸貨,卸貨後卻恨不得再塞回去。」充分暴露了育兒的曲折與辛酸。從嬰兒時期的屎尿屁到幼兒時期的性格、習慣養成,再到長大後的成家立業,父母註定為孩子操勞一生。

操心勞累也罷,最怕的還是家有「淘氣大魔王」,成天上躥下跳,沒有一刻閒暇;父母說東他往西,就愛「對著幹」;不讓做的偏要做,執拗無人能敵……面對這般情景,「別動」「不可以」「不行」似乎成了家長的口頭禪,「乖孩子」亦成父母心中頭等期許。

不過,孩子淘氣就真的壞事嗎?事實並非如此,很多時候,孩子的淘氣行為實際上是他探索世界、提升自我、激活思維、發散創意的催化劑,如果我們一味阻止孩子自我探索,反而不利於其行為技能、思維成長和身心健康發育。


一、「乖孩子」不應成為父母的頭等期待

3歲的嘟嘟是父母眼中的「天使寶貝」,典型的「乖孩子」,當然,這並非嘟嘟先天「乖巧」,而是父母培養下的後天養成。剛學會爬的時候,嘟嘟媽媽為了避免嘟嘟弄髒衣服,給嘟嘟劃定了只能在床上爬的範圍,每當嘟嘟「越界」,媽媽就迅速將孩子抱回床上,並嚴厲喝道「不可以下去,下面很髒」;學步後,嘟嘟媽媽同樣不讓嘟嘟走出家門,理由是「外面危險」。

就這樣,嘟嘟長成了父母期待的「乖孩子」,做任何事情都依照媽媽指示,沒有明確可為的,嘟嘟一概不碰。在家裡人為孩子的乖巧沾沾自喜時,幼兒園老師卻傳來消息說,嘟嘟的適應能力不樂觀,她在學校從不與小夥伴交流,性格非常內向,對於老師教學中涉及的新事物,接受度相對較差,膽子也特別小。同時,嘟嘟父母還發現,自從孩子上了幼兒園,身體素質就變得異常差,動不動傷風感冒拉肚子,三天兩頭醫院跑,讓家裡人操碎了心。

在與兒保醫生詳細交流養育方式以後,嘟嘟媽才悔不當初,正是自己對「乖孩子」的巨大期待和各種「設限」,才讓嘟嘟變成了「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室外一丁點兒的風吹雨打。

世界知名兒童發展專家史蒂芬•卡馬拉塔說:「教育孩子是父母的重要職責,履行的最佳途徑是父母根據孩子的獨特天資和氣質,秉持家庭的價值觀和文化期待,為他們提供學習的機會。」

作為父母,我們總希望孩子健康成長、有所成就,不過,成就並非「乖孩子」的專利,「淘氣娃」也有自己的高光時刻,而其中關鍵則在於父母扮演了什麼角色:是擁護者還是阻礙者?是引導者還是嘲諷者?


二、別讓「淘氣」成為父母過度管教的理由

0-3歲是孩子生長發育最快的時期之一,也是寶寶認知發展、運動發展、語言發展和思維發展的關鍵期,而如何搭建孩子的成長平臺,又成為這個關鍵期的重點話題。作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成長,但這種幫助不等於我們濫用權利,對孩子進行過度管教,尤其是在面對孩子的淘氣行為時,過度管教不僅影響孩子的成長,更可能影響孩子成年後的性格、社會交往等。

1.淘氣的孩子更聰明,過度管教影響孩子3大能力發展

從寶寶出生到3歲,大腦發育便已達到成人腦重的70%,3-12歲完成剩餘的30%。由此可見,這一階段是激發孩子大腦活力的重點。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將東西扔來扔去、熱衷於肢解各類玩具、喜歡亂塗亂畫的場景屢見不鮮,面對孩子的搗亂行為,倘若我們以「淘氣」為由對孩子進行過度幹涉,將影響孩子創造力、觀察力、思維能力的發育,進而影響智能發展。

畢竟,孩子扔東西其實是在建立空間認知,肢解玩具說明孩子有較強的行動力和觀察力,亂塗亂畫則可以幫助孩子建立對色彩、形狀的認知,但這一切,都可能因為我們的強加制止而受到傷害。


2.淘氣的孩子更健康,過度管教養成「嬌慣娃」

我們都知道,淘氣的孩子大多好動,這其實是有助於孩子體能發育,幫助孩子增強心肺活力和身體免疫力的。上述案例中的嘟嘟,因為長期待在室內,造成身體免疫能力低下,一旦離開了父母營造的「無菌」環境,身體就開始抗議,所以才有了經常跑醫院的「焦慮」。

3.淘氣的孩子更樂觀,過度管教影響其成年後發展

曾經參加過一場線下兒童教育課,授課的教育專家說,過度保護就是讓孩子失去從錯誤中成長和收穫經驗的機會。其實,過度管教又何嘗不是呢?但是,比過度保護更可怕的是,過度管教可能讓孩子樂觀變悲觀,養成自卑、叛逆的心理性格並影響其一生。

淘氣的孩子熱衷於探索周圍事物,並在探索的過程中積累經驗,也培養了對探索後果的承擔能力,這樣的孩子更易養成樂觀、堅韌的性格,而父母過度管教和制止,將阻礙孩子對於經驗的吸收,並讓孩子內心形成違背父母意願的負疚感,久而久之,孩子易形成自卑、負疚、叛逆的心理,長久以往,必將影響孩子成年後的工作擇業、社會交往、個人成長。


三、掌握4項技能,做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父母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教育家卡耐基小時候是被公認的淘氣男孩,其父親都表示頭疼無奈,而這一切卻在卡耐基的繼母到來後開始改變。當卡耐基父親介紹卡內基說他是一個壞男孩的時候,卡內基繼母微笑的看著卡耐基並說道:「你錯了,他不是最壞的男孩,而是最聰明、但還沒有找到發洩熱忱的地方的男孩。」

就是這一句話,成為激勵卡耐基的動力,使他日後創造了成功的28項黃金法則。因為在繼母來之前沒有一個人稱讚過他聰明,他的父親和鄰居認定他就是壞男孩,但是繼母只說了一句話,便改變了他的生命。

有別於傳統的「不打不成器」,當前的育兒教育,絕大程度上已經告別了棍棒,轉向了理性。不過,如何「說理」卻成了眾多家長心中的痛點,在這裡分享4個小技能,可以幫助你在理性教育的路上順暢行走。


1.尊重孩子個性,拒絕亂貼標籤。孩子好動,就是多動症;孩子打人,就是暴力狂?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有的喜靜、有的好動,作為父母,我們要尊重孩子的個性與成長,不要給孩子貼上指向性標籤,尤其是負面指向性標籤,這事關孩子的自尊和性格的養成,亦影響孩子的一生。

尤其對於2-6歲的孩子,獨立意識發育,但還未形成真正的獨立思考能力,這個時期他們對父母的依賴和信任感是絕對的,如若父母有意無意給他們貼上一些標籤,他們很容易接受心理暗示,並按照這個標籤去行事。同時,倘若父母給其貼上負面標籤,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自卑、不被愛護的心理,這將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正如教育家卡耐基,當周圍的人(包括父親在內)都給他貼上「淘氣」「壞孩子」的標籤時,繼母的話語仿若冬日暖陽,溫暖了卡耐基的心,也給了他積極面對未來的勇氣。


2.遇事冷靜對待,拒絕情緒教育。你對待孩子的方式裡,藏著他未來與人相處的方式。一組調查數據顯示,在家長情緒焦躁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有45%會在孩童期病發精神健康的疾病、有32%則是在成年期會病發精神健康的疾病。由此可見,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終身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

因此,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希望家長能夠遇事冷靜,拒絕情緒教育。其中,有一個冷靜情緒的妙招是,當你要開始教育孩子前,請先冷靜10秒,為情緒降溫,儘量讓思緒平靜,並營造好非暴力溝通氛圍。比如,孩子打碎了盤子,情緒暴躁時的父母可能開口就是「誰讓你端的」「這點事都做不好」,甚至會冒出「你有什麼用」這類話語,而經過10秒鐘的情緒降溫後,對話則可能改變:「你想幫助媽媽做家務,你是一個好孩子。是因為力氣不夠還是沒有注意到才打碎盤子的呢?盤子既然碎了,我們需要先清掃碎片,不然很容易劃傷人。」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每一個成年後有心理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過心理的創傷。」在育兒生活中,創傷往往存在於生活的細節中,比如一次犯錯後的溝通、日常對話裡的冷漠。因此,我們要學會做冷靜型父母,學會為情緒降溫,與此同時,我們不僅要在孩子的身上表現出冷靜情緒,在與家中其他成員的溝通過程中,也要冷靜以待,營造冷靜、有愛、和諧的家庭氛圍。


3.巧用「界限清單」,幫助孩子建立規矩意識。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份「界限清單」,在清單中明確,哪些事情是可以經常做,哪些事情要少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甚至可以明確做的時間,比如,玩具一個星期買一次,不能觸碰插座等,列好清單後要積極引導孩子遵守清單上的規則。

當然,為了幫助孩子增強規矩意識,父母也可以列一份關於孩子的行為清單,比如,兩周必須帶孩子去一次遊樂園,每天為孩子講繪本等。親子之間共同按照清單約定去完成事情的時候,孩子不僅能夠享受到完成任務帶來的愉悅感,還能夠培養守信、明理、規矩意識,為親子關係增溫。

4.用自然懲罰,讓孩子守規矩。在建立了規矩後,我們還需要讓孩子守規矩。這其中,最有效的不是不守規矩後的打罵,而是讓孩子自行承擔自然懲罰。比如,孩子撒潑不吃飯,比起苦口婆心的勸導和打罵,不如讓孩子接受不吃飯的自然懲罰。在規定的吃飯時間內,倘若孩子不吃,則果斷將飯菜收走,並在下一頓飯之前不再為孩子準備餐食,當孩子體驗了不好好吃飯帶來的飢餓感後,他一定會開始享受吃飯。

沒有天生淘氣的孩子,只有沒找對教育方式的父母。與其在育兒中抱怨孩子調皮、淘氣,不如學會自省,不斷調整自身的觀念和做法,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做孩子成長路上最值得信賴和依靠的夥伴。

孩子的成長路上,你最需要的不是把「淘氣娃」變成「乖孩子」,而是成為孩子內心真正需要的父母。

相關焦點

  •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
    青春期的孩子難以管教?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四個現象有些父母發現,自己管教的孩子越多孩子就越叛逆,很多時候是因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過程當中,沒有去了解到孩子的內心需求而過度地控制孩子。父母需要明白,再好的天賦也會為父母過度的控制欲給毀掉。父母需要看看,管教孩子太多的以下四個現象。
  • 孩子淘氣時,父母先別急著責怪孩子,有可能是這方面原因
    為人父母肩負著對孩子管教的責任,也正因為如此,父母們常常會被孩子的「淘氣」弄得火冒三丈。給予管教的父母攤上淘氣的孩子,家裡自然就會少不了雞飛狗跳,甚至於說,即便父母本身不信奉打罵教育,但是也最終還是會在孩子的不斷「試探」中揚起巴掌。
  • 淘氣的孩子如何管教?淘氣有三種類型,懂不懂教育,孩子天壤之別
    你說表揚他吧,他在雨中玩泥巴,萬一感冒生病了怎麼辦呢;如果批評他吧,又擔心孩子蒙上陰影,孩子會因顧慮太多影響他個性和潛能的發揮。淘氣的孩子如何管教?在家庭教育方面,陳女士由於缺少經驗,左右為難。不曉得怎麼辦才好,這讓他傷透了腦筋。
  • 《正面管教》2:巧辨孩子淘氣的4種心理密碼,養出懂事娃
    你說「別鬧」,孩子消停了,過會兒又開始鬧騰,這次TA纏著你帶他出去玩……你頭也不抬地一口答應「好的好的,等忙完這點事帶你去啊,乖」,結果TA不但不乖,甚至開始哭鬧……所以家長不能只用一個方案(比如「哄一哄」)來應對所有情況,而要仔細分辨這四種「心理密碼」,針對「破譯」才有效。再悄悄告訴你,當孩子「淘氣」時,正是用《正面管教》方法養出「懂事」娃的好時機,要抓住!
  • 魔氣的孩子必淘氣淘氣孩子不一定有魔氣
    他當你阻止他,他能說出頭頭是道的理由,並自己能逢兇化吉,他和大人唱反調時總讓大人發自內心喜悅,不由自主便說出:「乖乖,長本事了好!」,有時看他玩的說的做的不順心還想揍他,但又捨不得。你說他淘氣他有多淘氣也就是有多淘氣,魔氣的孩子往往和淘氣孩子做人、做事、說話都大不一樣,也就是大人好對魔氣孩子說的「壞點子多」。
  • 孩子淘氣調皮的原因不可忽視,尊重孩子的天性,是父母的必修課
    文丨C媽學堂對於很多父母來說,在教育孩子之時,往往只會看到他們身上所存在的一些缺點,而忽視孩子異於常人的表現。特別是現在很多父母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別人家孩子的典範,所以常常會對孩子有較高的要求。只要孩子做出任何讓父母不滿意的事情,都有可能面臨父母的批評和訓斥。
  • 管教孩子不是懲罰,就是嬌縱?為孩子長遠計,請學會正面管教
    「這工具又不是你的,快還給哥哥!」小男孩媽媽呵斥道。「就不!」小男孩死死地拽住玩具,不肯撒手。「你不聽話,信不信我揍你一頓!」媽媽一邊從孩子手裡搶玩具,一邊威脅道。小男孩哇哇大哭起來,媽媽一直道歉說:「孩子不懂事,還請見諒。」我趕忙說:「孩子都這樣,沒關係。」
  • 尼爾森的《正面管教》,是否在育兒過程中被過度神話了?
    認同的一些道理僅僅是口頭上的道理,並沒有融入自己的骨子裡,成為呼之即來就能用的「信念」。所以有些父母學習了尼爾森的《正面管教》,要麼覺得沒用,要麼覺得被過度神話了。現在,我從這三個方面,帶大家一起,重新認識和學習一下《正面管教》。
  • 淘氣、調皮、搗蛋鬼,管教男孩在這個年齡之前媽媽尤其重要
    這一點很重要,不僅要了解,作為父母更加強化這一點,更不要把男孩當女孩養。由於Y染色體的特殊,所以在教育男孩的方式應該更加大膽、更加放手,過度的保護會讓男孩變得柔弱,鼓勵男孩去探索、冒險,這才是男孩應該做的事。0-6歲是男孩成長的第一階段。
  • 為什麼越嚴厲的管教,孩子越不聽?家長做到這4點才能事半功倍!
    管教孩子的時候過分情緒化有些家長在管教孩子的時候會表現得過度情緒化,原本可以通過講道理被解決的問題,卻因為情緒化而變成了對自身情緒的發洩。孩子受到父母情緒化的影響,在行為上的約束性更加容易被忽略,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管理。其實,父母管教孩子也要講究方法,根據不同的年齡段來有所區分是很有必要的。
  • 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做好這4點,你的管教才能行之有效
    其中有一類求助特別多,也比較典型,那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9~16歲)越來越叛逆,父母該如何管教?無論是習慣、性格還是為人處事,青春期孩子的表現常常會超出父母們的承受能力,父母們對此頭疼不已。這也提醒著我們:管教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加倍細心+耐心。愛才是解決青春期問題的最好方式儘管孩子到了青春期麻煩不斷,但這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他們在和父母的日漸疏離和對抗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和邊界,逐漸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 孩子被過度管教的弊端,家長要適當放手
    有一種過於極端的愛意,便是父母對孩子的過度管教。他們像監視器一般,對其生活和學習全部掌控。孩子的各種選擇和想法,都由父母&34;說了算。無論他們做出怎樣的反抗,父母的理由永遠是&34;。過度管教孩子的弊端。想必很多朋友會像我表姐那般,控制孩子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學習,對其各種想法都打上&34;的標籤。然而小孩子也嚮往獨立和自由,希望能夠自由支配學習和生活。
  •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限制,是孩子一生的災難,這3點傷害父母要明白
    父母總希望孩子得到的所有都是最好的,所處的環境是最安全的,這並沒有錯。但不知覺中,父母為此設立的種種限制會抹殺孩子天生的「興趣感」,生活在父母安排好的舒適圈裡,喪失了「如何選擇」這種思維能力。初中學校統一組織的校外遊玩也不允許她參加,理由是怕發生什麼意外。她說:「我從小就沒有自己選擇的權利,爸媽看待事情太保守了,很多新鮮事物我都沒機會觸及,現在長大了似乎已經缺少了那股需要從小培養起來的好奇心。」
  • 孩子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父母要利用魚缸法則教育孩子
    這句話正好概括了控制欲太強的父母。他們控制著孩子,讓孩子服從自己的一切指令,孩子和父母的關係會變得很差,從而變得越來越叛逆,不服管教。三、父母要如何利用"魚缸法則"管教孩子美國心理學博士約翰.格雷曾說過:被管控的人生將難以成功,人生的成功不是來自於守規矩,而是來自於獨立的思考,來自於聽從內心的願望。
  • 吼完孩子就後悔?如何做到理性引導?試試「去情緒化管教」
    如此惡性循環,父母和孩子感情只會越來越差,缺少有效互動,矛盾誤解也只會越來越多。因此我們呼籲並提倡父母在教育孩子上應該做到「去情緒化管教」。管教孩子更要尊重孩子,通過和孩子合作去達到雙向的交流,而不是以往簡單的居高臨下的單向交流。
  • 孩子不聽父母管教,對打罵"免疫",不如狠心樹立家規
    在家長看來,他們不服從管教便是叛逆的行為,需要用武力解決。有些&34;的孩子,被父母訓斥責罵之後,都會主動承認錯誤,並乖乖聽從建議。然而很多性格暴躁的孩子,自我意識逐漸&34;。為了彰顯自己&34;,他們都會選擇頂嘴爭吵,對父母的說教和打罵無動於衷。對於說不聽打不怕的孩子,父母有時也束手無策。
  • 父母管教子女,需要怎樣的「資格」?
    父母缺席孩子的早期成長,很可能喪失「管教權」給孩子們做心理輔導的時候,類似小M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孩子反抗父母的教育並非認為他們管得「不對」,而是父母已經失去教育自己的「資格」,因為自己「需要」父母的時候,他們不在身邊。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過:長時間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長大後還有這3種缺陷。一: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1、孩子難以管教其實只要多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一般來自於一個不算美滿的家庭,比如說爸爸長期缺少孩子的成長。
  • 父母這幾種「偷懶」行為,容易讓孩子不孝順,希望你早點改正
    顯然,樂樂身上的「不孝」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母們對他缺少陪伴造成的。沒有陪伴的童年讓孩子缺少安全感,自然也無法與父母們親近。只見她衣著簡單逢人就問是否有需要打工的。不過,這並非是老人需要打工,而是老人在為兒子找工作。老大娘今年已經74歲了,在退休之前她是當地的印染廠的職工。迫使她走上街頭為兒子尋找工作的原因是兒子已經在家啃老20多年了,兩個人依靠著老大娘微薄的工資過活。無奈之下,老人這才上街幫兒子求職。
  • 為何孩子難以管教?歸根結底是沒有了解孩子,父母要贏得孩子信任
    前言:耳邊充斥的總是家長的抱怨,而內容無非是孩子太難管教。確實,現在的孩子好像都很有思想,明明是家長在教育他們,結果家長最後卻啞口無言。只想說現在的家長也確實不容易,生活和工作都已經很艱難了,但日益長大的孩子卻還是讓家長各種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