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教孩子不是懲罰,就是嬌縱?為孩子長遠計,請學會正面管教

2020-10-09 IF枕邊育兒

文|全文共2411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每到周末放假,大寶、二寶總是吵著要去海邊挖沙子,午睡起來,娃爹就開始收拾挖沙套裝。我也趕忙結束電腦上的工作,陪著倆神獸出門。剛到沙灘,哥倆就開始搭建他們的城堡。

我們帶的挖沙工具比較多,總有小朋友過來借玩具。哥哥和弟弟都很大方,毫不吝嗇地分享給大家一起玩。眼瞅著快到晚飯時間,他倆也玩累了,說要回家。當哥哥去要回挖沙工具的時候,卻出現了不小的爭執。有個小朋友還沒玩夠,死活不願意還玩具

「不要!我還要玩!」小男孩大喊。

「這工具又不是你的,快還給哥哥!」小男孩媽媽呵斥道。

「就不!」小男孩死死地拽住玩具,不肯撒手。

你不聽話,信不信我揍你一頓!」媽媽一邊從孩子手裡搶玩具,一邊威脅道。

小男孩哇哇大哭起來,媽媽一直道歉說:「孩子不懂事,還請見諒。」

我趕忙說:「孩子都這樣,沒關係。」直到開車離開沙灘,還能聽到小男孩的哭喊聲。

每當面臨孩子不聽話,不少父母都會像這位媽媽一樣,使用一些恐嚇性質的言語。其實這種管教方式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不小的傷害。管娃除吼叫的方式外,有些家長還會用到其他一些不太恰當的方式,不知道其中有沒有你呢?

多數家長管孩子慣用兩種方式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行為,比如撒謊、把別人的東西佔為己有、說髒話和動手打人等問題。當父母們猝不及防的面對這些「突發」狀況時,管孩子的方式,通常是從自己的原生家庭中繼承而來。而這些方式總結下來,可分為兩類。

A. 懲罰式

懲罰式中包括吼叫、打罵、冷言冷語(語言暴力)等,這些懲罰類手段是父母管教孩子最常用到的。因為它簡單直接,能立刻馬上見效

但弊端卻也是顯而易見的,長時間處於打罵教育之下的孩子,在日後的性格養成方面會出現一定的問題。主要會分為兩種,一是叛逆,二是膽小

從叛逆的孩子內心來說,他並不認可父母的管教方式,但屈於父母權威,只能被迫接受。卻會在別的地方變得更加蠻橫無理,不服管教。所以,這種孩子還會有一個特質就是愛撒謊,形成「人前一套背後一套」的做事方式。

而膽小的孩子顯然被父母的威嚴嚇著了,變得事事謹慎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逐漸變得沒有主見,隨波逐流。

B. 驕縱式

孩子犯錯誤之後,所採取的管教方式是不打不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溺愛」。現在溺愛也能分為兩種,一種是對於孩子的任何不當行為均呈認可的態度,另一種是和孩子一味地講道理,但不採取措施

在這類驕縱式管教手段的教養之下,孩子會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目中無人,任性的性格特點。

看到這裡,也許有家長就會說,我們也意識到了這些管教方式不太好,但想要管好一個孩子,怎麼做才是對的呢?所以我們接下來就要一起來聊聊正面管教的那些事。

傳統管教vs正面管教

當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背後隱藏的是他們的錯誤觀念和行為目的。但作為孩子而言,他是意識不到的,就比如文章開始的那個事例。小男孩之所以不想歸還玩具,是因為他認為我還沒玩完,在他的認知裡,沒有「別人的東西需要歸還」這個概念。

這是家庭教育缺失的一方面,而現在大多數孩子都是這樣的,在家裡為所欲為,一個人擁有一間玩具房。但是當孩子的這種「霸道」行為出現在公眾場合時,父母就會著急,想要立刻馬上解決問題。

在我們的傳統管教方式,通常都是在告訴孩子「不要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或者,別人做了什麼,你就應該做什麼的意識。在這種理念的支撐下,孩子處於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

而「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是溫和而堅定的解決問題。目的是引導孩子關注問題的解決方式,在整個的管教過程中,孩子是一個參與者的狀態。並且會跟隨問題的進展,積極提出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掌控解決問題的過程。

根據後臺粉絲們的留言,能看到有不少父母已經開始注意到「正面管教」這個概念。但是大家卻表示,通過溫和而堅定的方式管教孩子,聽起來很有用,但是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卻是困難重重。

確實,想要做到真正的正面管教,考驗的是父母的功力

正面管教對父母也有要求

在正面管教的核心概念中,要求父母做到溫和且堅定的管教孩子。溫和,是說不打不罵,態度要溫和,不讓孩子害怕或恐懼;堅定,是指在面對是非對錯的問題上,要堅定立場,不能做就是不能做,沒有討價還價的餘地。

這二者單獨看起來都很簡單,但如果要同時做到,就需要父母具備極大的耐心和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

首先,不要被孩子的暴躁情緒所激怒。

我們的情緒總是會被孩子一聲高過一聲的哭喊聲所帶動,一開始也許能保持溫和的態度,但溫和無果後,就準備爆發了。此時要積極的「暫停」,離開是非之地,給孩子情緒發洩的時間,也給自己調整狀態的時間。

其次,萬一沒忍住發火了,也別過於自責。

常年都是我自己帶倆娃,面對淘氣的孩子,也會有忍不住的時候,甚至衝動的跟倆孩子發脾氣。記得有次我喊了出來,大寶聲音很低:「媽媽,你能不能溫柔點,我喜歡溫柔的媽媽!」是的,那一刻我呆住了,平時很少大聲說話的我,偶爾發脾氣孩子會承受不住,怕怕的。

後來我跟大寶、二寶道歉,媽媽確實不對,太著急了,希望你們能原諒媽媽。二寶還是在玩玩具,大寶很認真的看著我點了點頭,好像接受了我的道歉

沒有人要求父母不能犯錯誤,不能生氣。但在事後實,得實事求是地向孩子道歉,相信孩子一定會接受你的道歉,但下次要忍住。

再次,堅定立場,別被孩子的哭鬧影響判斷力。

溫和過後,就是考驗家長堅定立場的時刻。這也是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改變不良行為,培養責任感的關鍵環節。

最後,努力堅持下去。

也許之前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偏懲罰或者驕縱的,一下子改變管教方式,無論家長還是孩子都需要一定的適應時間。所以,請一定要堅持下去,慢慢地你就會接受這種管教孩子的方式,不會再輕易生氣,孩子也會明白父母的良苦用心。

枕邊育兒寄語:

改變自己的管教方式,考驗的是父母的學習能力和忍耐能力,從長遠來看,這種改變無疑對孩子的性格養成,三觀形成都有極大的好處。最優秀的父母就是能成為終身學習者,陪伴孩子更好的成長。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連結一:

相關連結二:

相關連結三:

相關焦點

  • 精讀爆款書籍《正面管教》教你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暢銷美國400多萬冊,被翻譯成16種語言暢銷全球;讓數百萬孩子、父母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自1981年本書出版以來,《正面管教》已經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我們為您提煉為近1.2萬字乾貨,助您讀透《正面管教》。
  • 《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
    當然不是,「熊孩子」並不是沒法管,「別人家的孩子」也不是天生的,關鍵還是管教方法。如果說看病講求對症下藥,那麼管孩子講求的是明白孩子的心理。正面管教就是美國傑出的心理學家、教育家簡·尼爾森博士在深入研究阿德勒和德雷克斯心理學理論的基礎上創立的。
  • 高情商父母如何做到從正面管教?別讓懲罰和嬌縱毀了孩子的一生
    今天我們來討論並且一起來分享正面管教如何不懲罰不嬌縱管教我們的孩子。就是我們正面管教當中提到的和善與堅定的堅定。我們作為家長,習慣性的認為堅定就意味著懲罰、說教或者其他時的控制其實並非如此。當堅定與和善結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意味著對孩子對我們自己以及對當時的情形的一份尊重。我們以對孩子做出定製為例,大多數父母自己決定製定哪些限制,然後自己承擔起實施限制的責任。
  • 每天閱讀分享:不懲罰不驕縱,正面管教讓孩子更自信更快樂
    而且我想很多家中有上學的孩子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放學之後,就要為作業、做家務接著打仗,父母的錦囊妙計包括威脅、吼叫和打 ,這些辦法有時候令自己都厭惡,也讓孩子厭惡—而且不管用。那麼什麼樣的管教才適合,才能讓父母和孩子都快樂呢?
  • 正面管教的意義-分享
    正面管教是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孩子只有在一種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學會使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技能和生活技能,才能取得良好的學業成績……如何運用正面管教方法使孩子獲得這種能力,就是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我不想就整本書泛泛而談,希望可以在接下來的幾篇文章中和大家共同就書中內容進行精讀和交流。
  • 《正面管教》一本父母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正面管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作者簡·尼爾森太太是七個孩子的母親和18個孩子的奶奶或外祖母,心理學博士、正面管教方法發起人,十年小學、中學、大學的心理輔導老師。這本書出版25年來受到數百萬人的喜愛,《正面管教》已經成為管教孩子的黃金準則。
  • 如何長期有效的管教孩子 10分鐘解讀《正面管教》
    、不嬌縱地有效管教孩子》特別值得推薦。懲罰雖然能暫時制止不良行為,卻不能永久地解決問題。懲罰的長期效果是,孩子通常以四個「R」來回敬我們:憤恨(resentment)、報復(revenge)、反叛(rebellion)、退縮(retreat)。而正面管教則不同,它既有規矩,也有自由。它是為孩子提供有限制的選擇,即在尊重別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選擇。
  • 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是什麼?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今天要和大家一起分享的是《正面管教》這本書,作者簡·尼爾森是美國教育學博士,也是傑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她倡導一種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式,就是正面管教法。《正面管教》一書,結合了簡·尼爾森自己教育孩子的經驗,也綜合了在正面管教協會,對於成千上萬的家庭調研所得到的諸多反饋,讓更多的家庭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被人們稱為正面教育的經典之作。下面,分享書中三個內容:識別孩子行為背後的目的;將犯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用正面管教消除教育煩惱。
  • 正面管教——什麼是正面的方法
    問問自己,我們採取的方法,真的能幫助孩子養成這些品格嗎?如果既不嚴厲也不嬌縱,那該怎麼辦?正面管教就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的方法。正面管教以孩子和家長互相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和堅定融合為一體,在鍛鍊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的條件下,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
  • 正面管教的昨是今非
    作者尼爾森相信,孩子只有在和善而堅定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書中講述了一種不靠懲罰和嬌縱的管教方法,通過引導、教育、訓練、定規矩、技能培養,讓孩子為未來作好準備,具有建設性、相互尊重、積極肯定、親切友愛和樂觀向上。
  • 《正面管教》:和善和堅定,是最有效的管教方式
    ,一種是嬌縱型的。有各種各樣的選擇,並且有求必應,這是嬌縱型的。再來看看,還有些家長,會跟孩子共同來制訂對雙方都有利的規則。比如約定好每天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每次看多長時間,孩子們會更願意遵從他們自己參與制訂的規則。這就是本書所闡述的觀點:正面管教。正面管教這種方式,孩子擁有選擇的權利,也有一定的自由,也即進行有限制的選擇。
  • 13張思維導圖助你讀懂《正面管教》
    和善,就是說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要友善,尊重你的孩子;堅定,體現在父母面對孩子犯錯時,要遵守住共同制定的規則,立場要堅定,以免立場滑落到嬌縱寵溺孩子的一面。正面管教所倡導的是一種正面的非懲罰的教育方式,採用這種教育方式培養出的孩子,大多數都是自律的,有責任感,有團隊精神,及遇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且在擁有能讓他們受益終身的社會和生活技能的同時,這些孩子也可以保持其良好的學業成績。
  • 正面管教,給每一個家長的禮物
    正面管教系統課程正是為解決家長對孩子管教的各種挑戰而設。通過有效的正面管教,培養孩子的自律、責任感、合作及解決問題的能力。2、正面管教家長工作坊教給父母什麼?--既不懲罰也不嬌縱的管教孩子的方法。--如何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如何應對。--如何消除大人和孩子的權力之爭。--如何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如何教會孩子情緒管理。
  • 《正面管教》洋蔥讀書筆記
    是一種既不嚴厲也不嬌縱,以相互尊重與合作為基礎,把和善與堅定融合為一體,並以此為基石,在孩子自我控制的基礎上,培養孩子的各項人生能力。2、為什麼要正面管教?重大社會變化一,今天的成年人已經不再給孩子樹立服從和順從的榜樣了;變化二,今天的孩子很少有機會培養責任感和上進心,太多的父母相信好父母就應該保護孩子免遭任何挫折和失望。太嚴格或控制過多,孩子們培養不出責任感;太嬌縱,孩子也培養不出責任感。
  • 好書推薦丨《正面管教》系列書籍
    今天我們就為大家介紹《正面管教》系列書籍。1、《正面管教》這本書是正面管教最經典的著作,於1981年首次在美國出版。也是正面管教的基礎書籍,適用於任何年齡段孩子的父母,體現了整個正面管教體系的基礎和大綱。閱讀本書可以讓你完整了解「正面管教」的精髓內容。
  • 正面管教孩子,你做對了嗎?
    生活中,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乖巧聽話、身心健康、品行端正、成績優異,等等,但是很多家長卻通常會以孩子在某方面表現的好壞來評判孩子的對錯,有些家長還會經常指責甚至打罵孩子。家長總是常常把「為你好」掛在嘴邊,卻又不能及時地讓孩子感受到他們的愛。
  • 《正面管教》:不懲罰、不驕縱,用和善而堅定的態度與孩子對話
    這兩種管教方式的結果:打罵式教育雖然暫時制止了孩子的不良行為,但是長期的這種懲罰,沒有愛的教育,會讓孩子變得膽小、怯弱、自卑、沒有主見,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憤恨、報復和叛逆;而驕縱式教育則造就了一個低能兒,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事事依賴父母,沒有獨立性,任性不講理,處處以自我為中心。
  • 和善而堅定-《正面管教》我們這樣讀
    我們讀部分之後,這本書的一個中心思想就是,家長要堅持的是態度和善,但立場堅定。下面是我的幾點心得分享,歡迎大家留言討論。腦力激蕩中第一點,我們家長首先要樹立一個正確的榜樣,與其說讀正面管教是學會以後怎麼教育孩子,還不如說是我們自己自身沒有做好,一直以錯誤的方式在教育孩子,所以我們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 七天七課學會正面管教,第一課:深刻剖析,你是哪種類型的媽媽?
    為什麼我們小時侯那麼聽話,現在的孩子卻異常叛逆?你是否也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心力交瘁、恨不得什麼事情都替他來做?你管教孩子所用的密碼能否正確解析出孩子傳達給你的信息?任何事業上的成功都彌補不了教育孩子上的缺憾。那麼,如何有效管理孩子,不會出現「雞飛狗跳」,換來家庭的一絲安寧,甚至實現家庭的幸福和諧?讓我們走進《正面管教》,日習一課,用七天的時間,學會科學、合理管教孩子的方法。
  • 《正面管教》第一章:正面的方法
    成人與孩子間三種互動方式嚴厲型:過度控制嬌縱型:沒有限制正面管教:有權威的,和善與堅定並行你是屬於哪一種呢?我想更多的父母和我一樣,一直想用第三種方式,卻不知從何下手。我們以愛的名義給予孩子太多。也因此剝奪了他們發展出對自己的信念--自己有能力把握生活中的起伏--的機會。我們太喜歡用懲罰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效果確實立竿見影。但,長期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