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2020-08-11 朗姐育兒說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導語:

近些年來,「喪偶式育兒」這個詞大火,有人說這個詞道出了許多媽媽的心酸,孩子明明是兩個人的,但陪伴照顧孩子時,只能看見媽媽的身影。

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表明:超過55%的家庭中,孩子是媽媽陪伴長大,爸爸陪伴孩子或者爸爸媽媽一起陪伴孩子的家庭只有12.6%和16.5%。

孩子的成長需要爸爸媽媽的共同陪伴,如果爸爸長時間不出現在孩子的成長中,將會對孩子的未來產生難以彌補的傷害。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曾說過:長時間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長大後還有這3種缺陷。

一: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種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1、孩子難以管教

其實只要多觀察,就不難發現那些特別叛逆的孩子,一般來自於一個不算美滿的家庭,比如說爸爸長期缺少孩子的成長。

如果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缺席,讓孩子生活中只有媽媽的影子,那麼這樣的家庭長大的孩子以後必然對爸爸充滿仇視。正因為對爸爸不滿,所以孩子會通過叛逆來發洩負面情緒。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那些在青春期就「作天作地」的孩子,背後一定有一個長期缺位的爸爸。

2、安全感低

孩子的0-6歲是最佳的教育時間,也是孩子安全感培養的黃金期。在這個時間段,爸爸媽媽的有效陪伴是孩子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只有當孩子在小時候就有足夠的安全感,以後獨立時,面對社會上的挑戰,才有越挫越勇的堅強。

但如果爸爸從小缺失孩子的成長,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不陪伴在孩子身邊,那麼就會導致親子關係斷裂,孩子的內心缺失一部分。並且這個缺失部分,母愛難以彌補,所以等孩子長大後容易患得患失,自卑陰鬱、渴望被愛但又覺得自己不配被愛。

3、社交能力差

曾有研究表明:小時候爸爸陪伴少的孩子,長大後更喜歡以自我為中心,不願意聽別人的意見,很難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因為媽媽的過度關愛很容易讓孩子躲在「舒適區」,只想享受被媽媽捧在手心的感覺。

這時爸爸就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引導孩子走出「舒適區」,豐富孩子的閱歷,多見見外面的世界,培養孩子樂觀開朗的性格,有利於孩子未來的社交。

4、影響孩子的婚姻觀

心理學家赫塞林頓研究表明:「女兒如果缺少從小爸爸陪伴,可能會造成性別認知混亂,缺乏性別認同感。」同時爸爸如果缺席女兒的成長,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擇偶觀,讓女孩子在伴侶身上選擇爸爸的影子,在婚姻中吃大虧。

對男孩來說,爸爸角色缺失,無法讓孩子形成男子氣概,「戀母情結」越發嚴重,最終變成「媽寶男」,不利於未來的擇偶。

總結:

不可否認大部分爸爸的工作都非常忙,所以導致爸爸沒時間陪伴孩子。但如果爸爸做不到長時間陪伴孩子,那麼就必須利用短暫的閒暇時間多和孩子進行互動,同時記住一些對於孩子來說特別的日子,比如說孩子的生日,讓孩子體會到爸爸的重視。

在你的家庭中,爸爸是如何參與孩子的教育的?或者關於這個話題,您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一起分享討論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李玫瑾: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不僅難以管教,長大後這幾種缺陷就越明顯。」長期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這4種缺陷就越明顯但是長期缺少父愛,孩子的性格容易出現缺陷,最直接體現的就是不夠自信。其實這不僅僅是教育孩子學會去尊重他們,也在無形之中鍛鍊孩子的社交能力,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與人打交道。但是缺乏父親陪伴這樣的「喪偶式育兒」,媽媽往往會覺得孩子缺少父親的培養,所以會對孩子十分疼愛,不捨得讓孩子受苦,讓孩子活在沒有危機感的「舒適區」裡。
  • 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4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爸爸要知道
    現在的很多爸爸都特別的忙,根本見不到身影,但是也有不少的家長意識到,爸爸的陪伴對孩子太重要了。父親陪伴孩子的成長,對於孩子的未來更有用,爸爸付出的越多孩子的將來就會越出色,所以爸爸付出一切都是值得的,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在這4個方面缺陷越來越明顯,我們作為家長一起來了解一下。
  • 李玫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幾種缺陷
    》中表明,有超過百分之五十五的家庭,孩子都是由媽媽陪伴著長大,爸爸陪伴或者是爸爸媽媽一塊陪伴的家庭少之又少。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爸爸媽媽一同陪伴的,缺一不可,如果爸爸長時間的不在孩子的身邊,這將會對孩子產生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著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在一次講會上說過:如果孩子長時間缺少了爸爸的陪伴,孩子將來除了難以管教以外,還會有以下的幾種缺陷。
  • 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以下缺陷越長大越明顯
    孩子雖然是兩個人的,但日常的陪伴和照顧卻只看到媽媽的身影。據《2017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顯示,超過55%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軍。爸爸陪伴較多或者爸爸和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僅佔12.6%和16.5%,還沒有爺爺奶奶陪伴的時間多。
  • 李玫瑾教授:孩子長期缺少父親的陪伴,長大後會有3種缺陷!
    原來,最近入冬了,媽媽去幼兒園接孩子時,孩子看到放學時天黑了,於是發出疑問:「為什麼冬天天黑得早?」 媽媽一直給他解釋為什麼,孩子卻一直不懂。 媽媽對爸爸說起這事時,爸爸說:「這事好辦。」
  • 研究發現:經常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幾個缺陷會越來越明顯
    根據《 2017中國家庭親子同伴白皮書》,在55%以上的家庭中,媽媽是陪伴孩子的主力。在爸爸陪伴較多或爸爸媽媽陪伴一樣多的家庭只有12.6%和16.5%,還不如爺爺奶奶的陪伴時間多。這能看出喪偶式育兒在我國很普遍。儘管許多人已經當上了爸爸,並且是家庭的一份子,但卻經常缺席孩子的成長。然而研究證明:一個經常缺乏爸爸陪伴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以下這幾個缺陷會越來越明顯。導致孩子缺乏安全感,成年後感知幸福的能力降低一個人的安全感,主要來源是爸爸媽媽的陪伴和交流。
  • 爸爸經常陪伴的孩子,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
    網絡上也有很多反映這一現象的段子,比如爸爸去幼兒園接孩子放學,等了好久沒等到孩子,等孩子打電話質問爸爸怎麼還沒來的時候,才發現接錯學校,孩子已經上小學了。,相比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這三個差距明顯而爸爸陪伴的缺失,僅僅只是親子關係的疏遠嗎?
  • 為啥孩子越長大和媽媽越疏遠?這4種媽媽,自己種的因卻渾然不知
    今日話題:為何有些孩子長大了反而卻和媽媽疏遠了?很多家長會抱怨自己的孩子是越是長大越有主意,父母的話基本都聽不進去,而且父母平時對孩子的教導,在孩子看來都是沒用的嘮叨。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會越來的和父母疏遠,甚至不願意和父母說話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有些父母會有這樣的感覺呢?一般來說是因為這些原因,家長們要自省一下。
  • 李玫瑾: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孩子有這3種表現,家長偷著樂吧
    孩子淘氣什麼都想碰什麼都想玩,根本不顧有什麼危險,家長只好跟著孩子後面時時刻刻圍著孩子轉。有的家長就想孩子要是乖點、老實點就好了。不過,你們知道嗎?這些越是難帶的孩子,往往長大後越聰明。:「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
  • 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上學後易被欺負,幾種性格缺陷可能伴隨一生
    執筆:明珠定稿:蘇子後受「男主外女主內」思想的影響,諸多父親將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推給妻子,或者因工作、性格等原因很少參與孩子的成長,甚至理所當然地逃避育兒責任,用當今網絡熱詞形容就是「喪偶式育兒」,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可能難逃如下幾種性格「缺陷」。
  • 越長大越自卑的孩子,大多出自這5種家庭
    有句話說得好:沒有天生自卑的孩子。而生活中這5種家庭,最容易養成自卑的孩子,家長千萬不要忽視了!另一種,是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父母是孩子內心最深切的依靠,父母感情和睦,孩子就會十分的安心。但是如果父母之間經常吵架甚至是大打出手的話,會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難以癒合的創傷,甚至有的父母還會對孩子大打出手。
  • 李玫瑾:缺少爸爸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以外,還易出現這4種問題
    但是,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父母共同陪伴的,兩者缺一不可。如果父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長期缺位,這會給孩子的性格和心理帶來無法彌補的創傷。中國公安大學教授、著名育兒專家李玫瑾講道:孩子如果長時間缺少父親的陪伴,將來孩子除了難以管教之外,還會出現以下四種情況。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他們會覺得自己缺少足夠的愛,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
  • 李玫瑾:不想養一個「逆子」,就讓孩子吃這3種苦,越吃苦越有福
    很多時候正是因為家長捨不得孩子吃苦,對孩子有求必應,所以孩子的底線才越來越低,甚至做出傷害別人的事情。知名的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如果家長想要孩子未來有出息,孝順父母,就必須讓孩子吃這3種「苦」,而且越吃苦越有福,家長千萬不要一時心軟,見不得孩子吃苦。
  • 越調皮的孩子越聰明,李玫瑾教授表示,孩子經常有3種表現值得誇
    爸爸負責帶著孩子洗漱,媽媽負責做飯,吃完飯後暫時在家休息一下,之後計劃一下去哪裡玩,不帶孩子出去玩肯定是不行的,因為他會把家都拆了。只要是連續兩周在家待著,小魔王就會把客廳當成自己的玩具室,每天拉著爸爸媽媽一起玩,小李和老婆雖然比較喜歡安靜,也不忍心不陪孩子玩。
  • 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李玫瑾:孩子有這3種表現,父母就偷著樂吧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難帶,尤其是只有兩三歲的孩子,能跑能跳精力無限,只要父母一個不留神,孩子就能化身&34;,直接把家給拆了。不知道有多少父母了解過,為什麼孩子到了一個特定的年齡階段,會突然變得很皮很難帶呢?越聰明的孩子越難帶?
  • 李玫瑾教授育兒經驗深受歡迎,孩子不孝順,只因這4種媽媽
    錯就錯在了你的管教方式有錯,孩子在這個年齡段最需要的不是你的嚴厲,不是你看中的優秀,而是陪伴,是鼓勵,是愛。「我們都是為了你好」。這句話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對自己的孩子說過,但是,你們自己觀察過孩子的表情嗎?他對這句話其實是一種牴觸心理,你以你自己的方式去對待孩子,可是呢?孩子並不領你的情,為什麼呢?
  • 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難管教,還容易形成這3種性格缺陷
    不少傳統家庭中都出現了爸爸外出打拼,媽媽在家帶孩子的現象。從小缺少父親陪伴的孩子,除了叛逆,極難管教之外,這三種性格和心理上的缺陷也經常出現。容易缺少安全感在孩子6歲之前,爸爸媽媽都需要付出大把時間來陪伴和進行幼兒教育的。如果在這段時間,父母能夠給孩子充分的陪伴和足夠的安全感,那麼他們就能在將來擁有獨當一面的實力和強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 李玫瑾:父母越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孩子長大越有出息
    教授在一次講座上,說道:18歲之前,孩子的成長要經歷4個臺階。就算家裡再窮,父母也要捨得給孩子「投資」這3個方面。01捨得花時間陪伴孩子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很大,有父母陪伴長大的孩子,才會有充足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將會給他的性格培養奠定基礎,也為將來的人生奠定基調。0~3歲的時候,父母邊工作邊照顧孩子雖然很累,但也要捨得花時間做好孩子的情感撫養。
  • 越沒本事的爸爸,身上的這3個特徵就越明顯,孩子長大也難有出息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但是卻忽略了自己給孩子帶來的影響,其實孩子長大之後是否優秀,和家長平日的舉動有很大的關係。家長應該先審視自己的行為是否合理,或者是否會給孩子帶來不良的影響,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及時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