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2020-11-03 嘮叨奶爸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不打不成器",認為孩子應該嚴格教育,雖說現在這種觀念已經不被新一代的爸爸媽媽所接受,他們更相信理智寬容教育,但仍有不少人一直信奉這種教育方式。

但你知道"從小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很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會覺得自己缺少足夠的愛,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經常挨打的孩子:

1、 長大後可能有暴力傾向

孩子如果從小就經常挨打,那在他長大之後,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一件正常的事,從而他也會這樣子對待身邊人,遇到事情的話,他也會採取這樣的解決方式,這樣子對教育他的下一代也是不利的。

2、 容易叛逆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容易對家長產生怨氣,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讓做什麼,他偏不做什麼,處處跟父母反著來。

3、 性格脆弱、自卑

孩子經常被打罵的話,他們心裡會一直繃著一根弦,時間長了做事畏手畏腳,總是害怕做錯事情,幼時的創傷會一直影響他們,導致性格懦弱、自卑,不利於人際交往。

從未挨打的孩子:

1、 性格陽光、開朗、自信

從小生活在父母寬容教育下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會更加的陽光、自信,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美好,他們沒有經歷過挨打的恐懼,所以他們的童年是快樂的,自然性格也是開朗活潑的。

2、 和父母關係融洽

從小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總是小心翼翼的,總缺了些親近感,而在父母寬容教育下的孩子和父母關係更加親近,遇到事情也會及時溝通解決,家庭氛圍更加輕鬆和諧,不像經常挨打的孩子那樣把什麼事情都藏在心理,不願意和家人溝通。

那父母怎樣才能克制住打孩子的衝動呢?

冷靜分析,用積極話語教育孩子

孩子通常發展如何,是與父母脫不開關係的,因此在教育孩子前,父母要先冷靜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或許你會更寬容一些。

孩子的性格是從小形成的,父母在陪伴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家長要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讓孩子更加積極健康的認識這個世界,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父母也要有遠見。比如給孩子購買一套童書繪本並不會花多少錢,但可以讓孩子學習很多東西。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好好培養,對孩子的未來也更加有益。

孩子小時候對文字不敏感,圖畫是他們認識世界最直觀的方式,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共10本,中英文雙語,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英語啟蒙教育也不錯。

小動物的形象更容易被小朋友接受,更加具有趣味性,十套分為: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10冊只要69.9平均一本不到7塊錢,不過一頓早餐的錢,就能讓孩子收穫不一樣的成長指導,真是太划算了!

為了孩子更好的未來,不要猶豫,點擊下方購買吧!

相關焦點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可能你就會改變自己的看法了,「打」是最極端的教育方式,家長們一定要謹慎,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坦言:「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中國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她主要研究青少年犯罪,同時在育兒領域中也有自己的見解,近幾年關於李玫瑾教授的講座火遍全網,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認可,李玫瑾坦言:「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挨打的孩子和從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1、性格的差別 所以,經常被挨打的孩子,不是變的叛逆就是性格暴躁,常常反抗父母,長大後遇上其他的事情時,總喜歡使用暴力解決,不喜歡與人交往,內心是比較內向、自卑的。 相反,沒有被挨打的孩子性格比較平和,遇到事會用溫和的方式解決,很有理性,並且很有自信,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因為自己的情緒影響了孩子的成長。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由此可見,長期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有明顯差距:1、心理傷害,懂得如何去化解挫折和不如意,才能讓自己避免挨打,這也就造就了他們長大以後遇到困難和挫折會努力的去解決。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李玫瑾教授作為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家、教育家,對青少年的教育和心理行為研究頗深。在參加《圓桌派》這個節目時,曾被問到「到底要不要打孩子?」這個問題。但打孩子並不適用於所有情況,如果孩子只要犯錯就會挨打,身心勢必會產生問題。李玫瑾教授在講座中也提到:「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會出現以下這些差距。
  • 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
    導讀: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天天挨打的孩子,與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情商差距明顯!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1、性格差距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不過,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受到家長的影響長大後習慣用暴力處理事情。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更溫和一些。
  • 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導讀: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經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在孩子不聽話,實在教育不了的時候就會選擇「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只要孩子犯錯、不聽話,就會挨打。直到孩子挨打的教育也沒有用,家長就再也管不了。孩子犯錯的確需要懲罰,但也需要考慮看是犯了什麼樣的錯誤。,成年後會出現三大差距01:性格走向差異要說孩子挨打最頻繁的階段,當屬3-6歲。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01心理承受能力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因壓力太大而輕生的報導愈發凸顯,於是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我們發現,那些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更能從容應對失敗。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從一開始把孩子帶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就會對孩子的成長抱有很高的期盼,所以就會對孩子的要求更加的嚴格。在孩子出生開始的時候,家長會為了孩子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問題不斷地努力;等到孩子成長以後,會走路,並且可以學習了,家長就會擔心孩子的學習問題,會不斷地給孩子報名各種興趣班;孩子更大點以後家長還要為孩子的交友問題感到困惑。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丁半點
    雖然現在有不少家長都學會了和孩子溝通,但是很多父母都在奉行著"棍棒教育",企圖用家長的身份來壓制孩子。李玫瑾教授是"中國心理犯罪畫像第一人",她通過研究每一位青少年的犯罪發現都離不開家庭,她說這世上沒有天生的罪犯,都是後天培養出來的。你喜歡打孩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