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棍棒底下出孝子",還有"不打不成器",認為孩子應該嚴格教育,雖說現在這種觀念已經不被新一代的爸爸媽媽所接受,他們更相信理智寬容教育,但仍有不少人一直信奉這種教育方式。
但你知道"從小經常挨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很可能會有一些心理健康問題,他們會覺得自己缺少足夠的愛,甚至會陷入自我懷疑。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1、 長大後可能有暴力傾向
孩子如果從小就經常挨打,那在他長大之後,會理所當然的認為這是一件正常的事,從而他也會這樣子對待身邊人,遇到事情的話,他也會採取這樣的解決方式,這樣子對教育他的下一代也是不利的。
2、 容易叛逆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容易對家長產生怨氣,產生逆反心理,因此父母讓做什麼,他偏不做什麼,處處跟父母反著來。
3、 性格脆弱、自卑
孩子經常被打罵的話,他們心裡會一直繃著一根弦,時間長了做事畏手畏腳,總是害怕做錯事情,幼時的創傷會一直影響他們,導致性格懦弱、自卑,不利於人際交往。
1、 性格陽光、開朗、自信
從小生活在父母寬容教育下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會更加的陽光、自信,他們相信這個世界有很多美好,他們沒有經歷過挨打的恐懼,所以他們的童年是快樂的,自然性格也是開朗活潑的。
2、 和父母關係融洽
從小挨打的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總是小心翼翼的,總缺了些親近感,而在父母寬容教育下的孩子和父母關係更加親近,遇到事情也會及時溝通解決,家庭氛圍更加輕鬆和諧,不像經常挨打的孩子那樣把什麼事情都藏在心理,不願意和家人溝通。
冷靜分析,用積極話語教育孩子
孩子通常發展如何,是與父母脫不開關係的,因此在教育孩子前,父母要先冷靜分析自己的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試著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問題,或許你會更寬容一些。
孩子的性格是從小形成的,父母在陪伴成長的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因此家長要從小對孩子進行良好的教育,讓孩子更加積極健康的認識這個世界,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
要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人格,父母也要有遠見。比如給孩子購買一套童書繪本並不會花多少錢,但可以讓孩子學習很多東西。3-6歲是孩子性格培養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好好培養,對孩子的未來也更加有益。
孩子小時候對文字不敏感,圖畫是他們認識世界最直觀的方式,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共10本,中英文雙語,對孩子進行早期的英語啟蒙教育也不錯。
小動物的形象更容易被小朋友接受,更加具有趣味性,十套分為: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10冊只要69.9元,平均一本不到7塊錢,不過一頓早餐的錢,就能讓孩子收穫不一樣的成長指導,真是太划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