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2020-07-02 哺苗育兒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

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小方是個非常膽小的男孩子,因為他的父母一直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管小方做了什麼,他的父母都會給他一個嚴厲的教訓,久而久之,小方的性格變得越來越膽小,很多事情都不敢去接觸,很多人也不敢去交往。在學校裡的小方也沒有任何一個朋友,他總是獨來獨往的走。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有天小方在下課期間去廁所的時候,遇上了一群男孩,小方非常害怕,只敢自己一個人躲在角落,準備等他們走了之後再進行上廁所。沒想到那群男生好像是看透了小方害怕的心理,對小方進行了一陣欺負,小方就像在家裡被父母打罵一樣,乖乖的被那群男生進行欺負。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後來路過的老師發現了裡面的爭吵,將小方解救了出來,老師詢問了小方事情的來龍去脈,並且叫了小方家長進來一起解決小方這個問題。沒想到小方父母一看到小方,就對小方進行了責罵,以為老師叫家長進學校,就是孩子做錯了什麼。老師耐心的給家長進行了一番解釋,小方的家長還是對小方進行責罵,責怪小方連這點應對能力都沒有,只能默默的任憑他人的欺負。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小方自從他的父母到達學校後,他的頭就都沒有抬起來過,一直低著頭認錯。小方家長的教育方法肯定是錯誤的,在學校成為同學們眼中的受氣包,在家中被家長稱為窩囊廢。這樣的成長環境下成長的小方,現在的性格已經是膽小自卑懦弱,長大後肯定更加的沒有出息。

很多家庭都會出現小方這樣的情況,父母認為棍棒底下的孩子能夠更加優秀,所以總是對孩子進行打罵責怪,希望孩子能夠從中變得更好,但這樣只是在一點點的摧毀孩子。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差距?

01經常挨打的孩子

1. 也喜歡使用暴力

經常挨打的孩子,因為從父母那得到挨到,等孩子長大之後,面對他人也會喜歡使用暴力,習慣用暴力去解決問題,這一切都是從父母那學習到的。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2. 性格膽怯自卑

因為孩子從小得到父母的挨打,他們的性格就會逐漸變得膽小自卑,就像案例中的小方一樣,在家裡經常得到父母的挨打,當到學校裡,因為膽小自卑的性格,也受到同學之間的欺負。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面對很多事情都缺乏自信,不敢往前衝,最後都無法獲得成功。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3. 更加叛逆

父母進行打孩子,有些孩子反而戶越大越不聽話,越打越叛逆,等孩子有能力獨立面對家長的時候,就會對家長提出反抗,和父母進行對著幹,最後親子關係也會變得不太融洽。孩子本來不會變得如此,因為家長進行對孩子進行打罵,讓孩子觸底反彈,想要叛逆的反抗父母。

02很少挨打的孩子

1. 自信開朗

從小都很少得到父母挨打的孩子,在性格方面會更加的自信開朗,因為他們是在父母的愛的灌溉下成長的,面對很多事情都沒有恐懼,不害怕的往前衝,不用考慮太多他人的情緒,而因此畏手畏腳的。他們在心中不存在對父母的恐懼,對打罵不好的記憶,是很幸福的成長,性格自然也會更加自信開朗。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2. 和父母關係融洽

因為父母很少對孩子進行打罵,所以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能夠更加融洽的,孩子不會對父母產生恐懼,能夠與父母成為更好的朋友,當有什麼事情的時候,都會第一時間選擇告訴父母,和父母進行討論。而進行挨打的孩子大多數和父母之間的關係是不太融洽的,對於父母充滿恐懼,不敢告訴父母心中最真實的想法,因為害怕說完之後還是會被父母進行責怪和打罵。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3. 交友能力更強

很少挨打的孩子,因為開朗外向的性格,在人際關係方面也很少會存在煩惱,因為大家都會喜歡這樣性格的朋友,他們能夠更好地處理好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警察挨打的孩子在人際方面就會很弱,他們很少有朋友,都是自己一個人獨行。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家長教育孩子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方式,但千萬不要用打罵孩子的方式來對孩子進行教育,這樣對孩子的傷害真的非常大,孩子是需要呵護成長的,而不是暴力。

相關焦點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小宇現在也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而且深受老師家長們的歡迎,人緣也非常好,雖然平時可能有些膽小,但是卻非常聽話。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教授,她曾經表示過:教育孩子,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有時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成果。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講一個度,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會影響一生。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所以我覺得,「棍棒教育」並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時候該打還是要打!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1、性格差距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經常挨打和不經常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20年後,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有挨打的孩子差別很大!在新聞中,因承受不了壓力而得抑鬱症的年輕人和選擇跳樓自殺的年輕人也很常見。 如果很多孩子從小就經常挨打,總的來說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會比沒挨打的人強。因為從小住在溫室裡的孩子們長大後如果遇到什麼困難和挫折,就非常容易受到很大的打擊。2 .性格差異很大從大的意義上來說,出身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
    」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明顯!」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1、性格差異從教育孩子的角度上來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如果孩子犯了錯誤,家長也不管青紅皂白,直接採取暴力的方法解決,那麼這種教育模式會影響孩子的性格發展,等到他們未來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心中第一個想法就是用暴力,甚至孩子還會做出極端的行為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有什麼差距?568
    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小時候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那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明顯
    執筆:小夢定稿:筱沐「每個孩子的性格差距都是很大的」其實每個孩子從出生開始,他們都是最公平的,因為這個時間他們都是一無所有和一無所知的嬰兒,這也就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線上。隨著時間的流逝,孩子一點點長大,家長們也都要開始對孩子進行不同的教育,家長的教養和家庭環境都導致這個孩子變成了另一種模樣,而也導致了世界上的孩子大不相同。每個家庭的教育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家庭主張自由快樂童年,有的家庭主張自律,完美追求,而這其實也和本身父母的性格和他們所接受的教育有關。
  • 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
    導讀: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小時候從沒挨打和經常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驚人,值得父母反思!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很多家長,在回憶自己小時候時,經常會有挨打的記憶,上一輩的父母往往都比較信奉打罵教育,在孩子犯錯時從不挨打的孩子優勢從不挨打的孩子在家中往往比較受寵,家長對孩子的犯錯容忍度較高,這種環境下長大孩子通常比較開朗自信,因為他們得到了充足的關愛,所以內心的安全感較強,他們對於新鮮事物敢於嘗試探索,沒有擔心失敗而帶來的心理壓力。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20年後的差異懸殊
    著名親子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在講座中提到:「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將來差距非常大。 每家現在都有隻有一個寶貝,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可以出人頭地,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成就一番事業,因此家長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會糾正,可是教育方式很多種,家長要怎麼選。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俗話說得好:「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就是教育孩子必須要嚴厲地打罵,這樣才能塑造出頑強的性格,幫助孩子健康地成長。我認為,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講適度原則,孩子犯了錯誤的確需要懲罰,但不一定非得採取打罵的方式,因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未來差距明顯,家長別不在意!
  • 「常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娃,長大後差距很大,網友:很真實
    那麼,&34;和&34;的娃,長大後差距有多大呢?而挨打次數多了後,大兒子在家變得十分小心翼翼,有心事也藏在肚子裡,性格變得孤僻,害怕爸爸,年紀再大點後變得很叛逆,經常翹課,學習成績自然一落千丈。跟著爸爸而&34;哥哥,和跟著媽媽&34;弟弟,長大後的差別是真的很大,而對於這樣的差異,有網友表示:很真實。
  • 「總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不是一星半點
    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通常會有以下三個做法,第一種就是和孩子進行講道理,希望用道理讓孩子自己明白錯誤的地方在哪裡;還有一種就是家長對孩子不管不顧,放縱孩子去犯錯誤,這就是「熊孩子」的養成;最後一種,就是家長通過打孩子讓他們記住這次的錯誤,下次不要再犯。這三種方法對孩子未來的發展影響很大,經常挨打和不挨打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