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2020-10-20 嬌嬌媽育兒圈

文 | 嬌嬌媽育兒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身邊很多寶媽包括我,在孩子出生之前,都信誓旦旦的說:絕對不會打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可等到孩子真的鬧起來,怎麼說他都不聽、說什麼都沒有用的時候,還真是忍不住要實行「棍棒教育」。

說實話,關於「棍棒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議的,對這件事,李玫瑾教授也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

「敬來自於哪兒?我認為首先得來自於畏,得先怕,他才會敬,如果不怕他不會敬的。」

不知道大家前陣子有沒有看到那個「女孩踹母親」的事件,一個女孩在地鐵內疑似因為坐錯車踢踹自己的母親,央視名嘴白巖松評論這件事時也直指,錯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她的母親。白巖松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起碼51%控股,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其實這件事中的孩子缺失的就是李玫瑾老師說的「敬和畏」。所以我覺得,「棍棒教育」並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時候該打還是要打!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會有哪些差距?

1、性格差距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

因為6歲前孩子的性格還沒有養成,正是李玫瑾老師所說的不知道何為「敬」、何為「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觸碰底線的時候,適當進行棍棒教育是可以幫孩子形成好的規則感的。

不過,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受到家長的影響長大後習慣用暴力處理事情。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更溫和一些。

2、抗挫折能力差距

從小挨打的孩子,可以說經歷的「風雨」更多,在面對挫折時沒那麼容易被打倒,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相對來說抗挫折能力會差一些,長大之後在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時很容易被打垮,一時難以接受。

抗挫折能力其實就是馬雲曾提到過的「四商」——情商、智商、愛商和逆商中的「逆商」。

馬雲說:

逆商,也就是一個應對挫敗的能力,觸底反彈的能力,真正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高度。知道怎麼贏的人,最後不一定會贏,而扛得住失敗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所以家長千萬要將逆商的培養重視起來,培養一個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的孩子。



3、和父母關係的差距

經常挨打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關係不是那麼好,尤其是在青春期時孩子的情緒激烈很可能會記恨父母,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一部分會和父母的關係很好、很親暱,另一部分可能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個女孩一樣,沒有敬畏感、沒規矩,反倒對父母不好。

不管家長是否認同「棍棒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能缺失行為習慣的規範,也就是立規矩。

就像李玫瑾老師強調的,6歲前一定要讓要孩子明事理、有規矩,克制他的任性。


這裡是嬌嬌媽育兒圈,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大,家長要重視起來
    今日話題:孩子是否挨過打,使得他們長大後的狀態不一樣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我們中國的家長可能更願意用這種方式去解決問題,但是西方的教育中,卻不贊同這種做法,而這主要是大家文化和思想觀念不同的原因。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差距明顯
    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成年後會出現三大差距01:性格走向差異要說孩子挨打最頻繁的階段,當屬3-6歲。頻率之高讓很多父母痛心為什麼現在孩子的心理承受這麼差。有很多人把這個原因歸結於:從來沒挨過打。相對比從小就挨打的孩子,這些從沒挨過打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稍微有點挫折就會被輕易打敗。
  •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
    「挨打長大」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肉眼可見01心理承受能力近些年來,不少年輕人因壓力太大而輕生的報導愈發凸顯,於是很多人感嘆:現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弱。我們發現,那些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更強,更能從容應對失敗。
  • 「挨打」和「沒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據研究調查顯示,經常挨打的孩子可能不會乖,反而還會產生暴力傾向,因為孩子小時候經常挨打,會讓他產生一種認知,打能解決一切的問題。父母打孩子,不是一件好事,這不僅會對孩子的心理和身體產生傷害,更多的時候會產生更深的家庭矛盾。
  • 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區別?結果跟你想的不一樣
    中國大部分家長始終效仿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很多老人也說,孩子小時候就應該挨打,不打沒出息。但是也有人說,從小總被挨揍,孩子長大心裡容易出現問題。那麼,孩子該不該打?經常挨打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有啥不一樣?一起來看看吧。首先,要從孩子的性格方面來說。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寄予厚望,希望孩子長大後能有一番作為,因此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失誤時,家長都會想辦法糾正孩子的行為,但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另一部分父母認為:「棍棒出孝子,孩子不聽話,打打就好了,打完之後孩子才會長記性,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成才。」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方面的專家,她發現很多問題少年受家庭教育影響特別大;因此她經常會在一些講座中發表自己的想法,其中很多教育方式給很多父母提供了思路,李玫瑾教授曾經表示:「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 經常挨打和很少挨打的孩子,長大後雙方差距很大,家長們要重視
    想要第一時間獲取育兒小知識,請點擊右上角「關注」哦~文|哺苗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忍不住對孩子進行打罵,甚至有的家庭認為這樣經過打罵出來的孩子會更加的優秀,但其實從小在父母打罵之下長大的孩子,在長大後和其他孩子之間的差距就會非常明顯了。
  • 從小被打大的孩子,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
    那麼從小就挨打的孩子和沒挨打的孩子有區別嗎?其實是有的,可能還不止一星半點兒。,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區別不止一星半點1,孩子心理成熟度不同從小就被父母打大的孩子,心理髮育會更加成熟,因為孩子害怕挨打,在一些事情上就會更加小心翼翼,不管做什麼都是全方面的去考慮自己是否做的對父母是否會生氣,孩子心靈會快速成長。
  •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
    一個經常挨打的孩子,一個從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有多大?相信大家都聽過&34;,這句話的意思講的是孩子在家長的打罵下長大後會孝敬父母,其實這種思想是非常不科學的,從古至今,有很多家長還一直信奉&34;想法,從而會對孩子們進行一些&34;,以前在校園裡&34;也很常見。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別很大,家長要重視
    01「經常挨打」的孩子強強的父母可以說非常嚴厲,從小到大強強都是在父母的威嚴之下長大的,因為強強本來就比較調皮,所以家長也會經常為了懲罰孩子而打他。>很明顯這兩個孩子長大之後差別很大,「經常挨打」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堅強,而「從不挨打」的孩子也變得非常優秀。
  • 李玫瑾:「總挨打」和「沒被挨打」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距很大
    從小挨打長大的孩子心理發展是扭曲的,因為他們在童年時並沒有得到父母的愛,未來的生活中常常懷疑自己,我們經常會看到有的家長說笑:誰小時候不挨打,這有這樣孩子變得更堅強。如果家長們知道孩子小時候挨打和沒挨打的區別
  • 經常挨打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區別有哪些?父母別不當回事
    而說到這些,就會讓我想起小的時候所經歷的事情還記得當時鄰居家孩子犯了錯,結果他爸把它關進屋子裡,用掃帚一頓打,打的身上好多口子,結果孩子咬牙切齒的說了一句:「有本事你就給我打死,不然等我長大了有你好受的」!
  • 李玫瑾提醒:「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
    李玫瑾是我國著名的育兒教授,她曾經表示過:教育孩子,棍棒教育不可取,但有時卻是能發揮不錯的教育成果。不過,在這個過程中,家長要講一個度,千萬不要動不動就打孩子,這對他們的影響真的很大,甚至會影響一生。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20年後差距明顯
    身為父母,沒有誰是真想打孩子的,只是沒辦法孩子鬧騰起來實在太氣人了。不打吧,怎麼好言相勸孩子都不聽;無奈只能下手一頓胖揍,孩子立刻就安靜了。相比「耐心勸說」,實在是立竿見影。打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孩子只要犯了錯可能就會被一頓胖揍。
  • 從小挨打和沒挨過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父母別不當回事
    那麼,自小挨揍的小孩和沒挨過打的小孩會有什麼不同呢?小明和小藍是一對隔壁鄰居,兩個人是老同學,自小一起長大。她們上同一所中小學,同一所中學,乃至普通高中也在一塊兒。不一樣的是,小亮的父母信奉棍棒教育,在小亮兒時就隔三差五拿著撣子追著小亮跑來跑去。隔壁鄰居也經常聽見小亮父母打小孩的響聲,有時候還格外激烈。小亮可以說被自小打進大。
  • 李玫瑾:「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這幾方面差距很明顯
    、調皮搗蛋,家長被氣得沒辦法了,也會動手打孩子。對此,亮亮爸爸很難以置信,因為孩子平常在家的表現都很乖啊。班主任經過一番溝通,了解了亮亮爸爸的教育方式後,直接指出了問題所在。就是因為亮亮爸爸從小就用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從來沒有和孩子好好地溝通了解,所以孩子自然就從爸爸身上學到了遇到問題用暴力解決。如果不及時糾正,將來會有很大問題的。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別一目了然
    ,這些「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在長大後顯現出來的差別,往往讓旁人一目了然。,以前覺得孩子年齡小,調皮很正常,所以平時頂嘴哭鬧也都沒放在心上,更不要說對孩子打罵了,平時連句重話都沒對孩子說過,這位網友說,本以為孩子會慢慢懂事,結果孩子卻變本加厲了,完全聽不得一句批評,稍有不順,就對父母耍脾氣鬧情緒,網友說,早知道當初就不該那麼慣著孩子,如果小時候打她兩次,估計也不會像現在這樣任性妄為。
  •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
    「經常挨打」和「從不挨打」的孩子,長大差距明顯,父母別不在意鳳凰教師鳳凰教師 發起了一個讀者討論老師家長們,您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動過手」嗎?是因為家庭教育?還是因為輔導作業?參與討論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意思即為對待孩子應該敢於去打罵,這樣對於他們的性格塑造,以及未來的成長很有幫助。
  •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李玫瑾:"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中國自古以來有個觀念我國著名的犯罪心理學教授、育兒專家李玫瑾就曾坦言"常挨打"和"從未挨打"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真的很大!
  • 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值得父母深思
    長大後有何差距?,很多孩子都是一樣,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的孩子,長大後差距真的特別明顯,值得父母深思。那麼經常被打和從未被打過的孩子,長大後有哪些明顯差距呢而沒有被父母打過,一直生活在幸福友愛的環境中孩子的抗壓能力和承受能力就比較脆弱,長大後一旦遇到點壓力可能就會承受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