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嬌嬌媽育兒圈(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我身邊很多寶媽包括我,在孩子出生之前,都信誓旦旦的說:絕對不會打孩子,要和孩子做朋友。可等到孩子真的鬧起來,怎麼說他都不聽、說什麼都沒有用的時候,還真是忍不住要實行「棍棒教育」。
說實話,關於「棍棒教育」一直以來都是有爭議的,對這件事,李玫瑾教授也曾表達過自己的觀點:
「人的成長過程當中,他要形成一些東西,就是除了愛之外,還有一個敬和畏。」
「敬來自於哪兒?我認為首先得來自於畏,得先怕,他才會敬,如果不怕他不會敬的。」
不知道大家前陣子有沒有看到那個「女孩踹母親」的事件,一個女孩在地鐵內疑似因為坐錯車踢踹自己的母親,央視名嘴白巖松評論這件事時也直指,錯的不只是孩子,還有她的母親。白巖松說: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的責任起碼51%控股,不要總是埋怨別人,先改變自己吧,否則,熊孩子會越來越多的。」
其實這件事中的孩子缺失的就是李玫瑾老師說的「敬和畏」。所以我覺得,「棍棒教育」並非完全不可取,有些時候該打還是要打!
1、性格差距
首先,我要說明一點,我認為孩子在6歲前是可以適當通過打來教育的,6歲後則要減少,尤其是在12歲後就不能再打孩子了。
因為6歲前孩子的性格還沒有養成,正是李玫瑾老師所說的不知道何為「敬」、何為「畏」的時候,家長在孩子觸碰底線的時候,適當進行棍棒教育是可以幫孩子形成好的規則感的。
不過,如果動不動就打孩子,也可能會讓孩子形成比較暴躁的性格,受到家長的影響長大後習慣用暴力處理事情。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性格可能會更溫和一些。
2、抗挫折能力差距
從小挨打的孩子,可以說經歷的「風雨」更多,在面對挫折時沒那麼容易被打倒,而從未挨過打的孩子,相對來說抗挫折能力會差一些,長大之後在經歷一些挫折和失敗時很容易被打垮,一時難以接受。
抗挫折能力其實就是馬雲曾提到過的「四商」——情商、智商、愛商和逆商中的「逆商」。
馬雲說:
逆商,也就是一個應對挫敗的能力,觸底反彈的能力,真正決定了一個人最後的高度。知道怎麼贏的人,最後不一定會贏,而扛得住失敗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所以家長千萬要將逆商的培養重視起來,培養一個跌倒了,還能再爬起來的孩子。
3、和父母關係的差距
經常挨打的孩子,往往和父母的關係不是那麼好,尤其是在青春期時孩子的情緒激烈很可能會記恨父母,也不願意和父母溝通。而沒有挨過打的孩子,一部分會和父母的關係很好、很親暱,另一部分可能就像上文中提到的那個女孩一樣,沒有敬畏感、沒規矩,反倒對父母不好。
不管家長是否認同「棍棒教育」,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不能缺失行為習慣的規範,也就是立規矩。
就像李玫瑾老師強調的,6歲前一定要讓要孩子明事理、有規矩,克制他的任性。
這裡是嬌嬌媽育兒圈,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家庭教育相關內容和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